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2 15:0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单元主题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主人翁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本文讲述: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一尝,的确如此。课文虽简短,故事性很强。如“唯戎不动”的“唯”字,写出了王戎与众人的不同,并形成鲜明对比;“此必苦李”中的“必”字则表现出王戎的自信。
【学情分析】
这篇小古文虽然篇幅不长,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朗读和理解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习时需要关注朗读指导,读好停顿,读出节奏,同时可以利用课件演示、学生讨论交流、朗读感悟等多种形式解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地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重难点】
重点:
1.理解课文中“诸”“折”“竞走”等词的意思及重点句子“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
难点:
1.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读课题,读出课题节奏。
王戎/不取/道旁李
2.学“戎”字。
(1)正音“戎”字。
(2)识“戎”字:猜猜这字的意思?
引导观察:右上的“戈”代表兵器。左下的“ナ”代表铠甲。两部分合在一起是武器的总称。
书写“戎”字,两个“撇”要写出区别,第一个是竖撇,第二个是斜撇。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故事,其题目是整个故事内容的概括。为此,教学初引导学生理解文题,初步了解故事大意,为学生理解整篇文章奠定基础。
板块二:理解文意,剖析人物
一、解读文意
过渡:课前大家已经认真预习过,现在我们进入到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
读一读:自由读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说一说:文中已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
检查反馈:
指名读,学生点评,教师指导。
交流:你读懂了哪句话的意思?是用什么方法读懂的?
预设①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学字:“尝”,曾经。方法梳理:借助注释(板书)
学字:“诸”,众。方法梳理:借助工具书(板书)
学句:王戎7岁,曾经与众小孩儿一起游玩。
预设②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学字:“折”,多音字,压低。方法梳理:借助图片(板书)
学字:“竞走”,争着跑过去。方法梳理:借助字理(古今义)
学句: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
预设③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学字:“之”,指王戎。
学习文中出现的三个“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第一个“之”:李子;第二个“之”:王戎;第三个“之”:李子。)
方法梳理:联系上下文(板书)
学句:有人问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预设④ 取之,信然。
学习:(谁)取之?(孩子们)
方法梳理:补充省略内容(板书)
练习: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出现了内容的省略?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孩子们)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王戎)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孩子们)取之,信然。
学句:摘下来一尝,的确如此。
方法小结:可以用“借助注释、借助工具书、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补充省略内容”等方法来学习文言文。
教师指导书写生字:尝、竞(上下结构);诸、唯(左右结构)。
师生对读课文,师读注释,生读原文;再有节奏地练读。
二、感受人物形象
1.过渡:读着故事,我们发现孩子们都争着摘李子时,王戎如何?
预设:“唯戎不动”
“唯”读出了什么?为什么“戎不动”?
预设:唯,只有。大家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去。
戎不动,他说“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这话有道理吗,为什么?
同桌讨论,汇报。
预设:有。在路边,这李子数量还很多,如果好吃,就不会留着。
从上面句子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王戎?
预设①“多子”读出这是一个会观察细节的王戎。
预设②“唯”读出王戎与其他孩子不同,会观察、多思考。
预设③“必”读出这是一个善思考、自信的王戎。
(板书:会观察、会思考)
(4)能不能试着用古人的口吻夸一夸王戎?
取之,信然。众人赞叹曰:“王戎真___________也!”(聪慧)
过渡:这个历史故事源远流长,很多孩子不识字时就看过这部动画片了,现在试试给动画配上文字吧!
学习活动二
读一读小短文,给图配上文字。
借助图片,有节奏地练读,试着背诵短文。
3.检查反馈:图配文;再练读,熟读背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实践多种学“文言文”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抓住王戎与诸小儿表现的不同,构建矛盾冲突,体会人物形象及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出示图片给图配字,避免学生反复朗读的枯燥,引导学生熟读背诵。
板块三:聚焦要素,练讲故事
1.过渡:回头看看图和文字,发现故事文体特点了吗?
预设:发现文体由“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组成的特点。
2.练习讲故事
学习活动三
(1)四人小组内练习讲故事。
(2)展示汇报,其他同学评价。
故事评星:
①能用自己的话,按顺序把故事讲清楚。( )
②能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 )
③能加上动作、表情。( )
【设计意图】故事简短,安排学生小组内练习,按照评星标准互相点评。让学生在练习中提升,最后展示讲故事。
板块四:联读拓展,发现新知
1.联读文章
徐孺子赏月①
徐孺(rú)子 ( https: / / www. / s wd=%E5%BE%90%E5%AD%BA%E5%AD%90&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https: / / zhidao. / question / _blank )年九岁,尝月下戏②,人语③之曰:“若令④月中无物⑤,当极明邪(yé)⑥?”徐曰:“不然⑦。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⑧,无此,必不明。”
注释:
①本文选自《世说新语》。
②[戏]玩耍,嬉戏。
③[语]对……说。
④[若令]如果。
⑤[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桂树等。
⑥[邪]语气词,没有意思。
⑦[然]是这样。
⑧[瞳子]瞳孔。
借住注释联读文章,你觉得“徐孺子”的聪慧表现在哪里?可以用原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
课后,选其中一个故事跟同学和父母讲一讲。
(选自《小学语文“1+X”联读》四上)
2.介绍作者
王戎:魏晋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以远见卓识闻名于世。
3.推荐阅读《世说新语》
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
王戎俭吝(lìn),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
启发思考:这两个句子选自《世说新语》,后来,王戎有哪些让你意外的变化?欲知前因后果,不妨读读《世说新语》。
【设计意图】通过联读,能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试着简单梳理和概括“聪慧少年”的特点,能为“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提供更多练习的模板。补充王戎资料,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板书设计】
王戎不取道旁李
学习文言文
借助注释 会观察
借助工具书 善思考
借助插图
联系上下文
补充省略内容
【教学反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在文章中,王戎能够根据环境进行分析,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像王戎一样多观察、勤思考再得出结论。在教学中我关注到以下几点:
“读”中学
文言文对四年级的小学生还是有点难度的,所以设计多层次的读,“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配图读-熟读背诵-联读古文”。以读熟会背为基,帮助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特别设计联读《徐孺子赏月》,一为拓展孩子们的阅读面,二为让学生们学以致用。课堂的最后推荐学生们阅读整本书《世说新语》。整堂课非常关注“读”,让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悟。
“理”方法
在读熟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关键字、词,学会借助注释、借助插图、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补充文中省略内容的方法去解读文意。最后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讲”故事
在熟读课文后,孩子们四人小组合作,按照“故事评星”标准,开展讲故事比赛。这样小组内讲故事,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参与,也能针对性地提醒孩子们如何讲好故事,小组内互相评价,让能孩子们学会倾听,学会取长补短。
收获之处
学生们朗读文言文的能力有所提升,对一些较难的字词有了准确的了解,积累了不少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还初步学会了用自己的话讲文言文故事,整堂课气氛活跃,最后对阅读整本书《世说新语》有了兴趣。
不足之处
课堂容量很大,大部分学生能参与其中,小部分学生学得比较吃力。在朗读环节中,没有设计如何“有节奏”地读,还需改进。联读环节时间紧张,如果能给孩子们多点时间,阅读效果会更好。
取之,信然。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起因
结果
经过
取之,信然。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王戎
善于观察,不盲从,会思考。
智慧儿童
徐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