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烷烃学案(Word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讲 烷烃学案(Word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3-01-02 18:57:3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烷烃
一、烷烃的结构和性质
1.烷烃的结构特点
(1)典型烷烃分子结构的分析
名称 结构简式 分子式 碳原子的杂化方式 分子中共价键的类型
甲烷 CH4 CH4 sp3 C—H σ键
乙烷 CH3CH3 C2H6 sp3 C—H σ键、 C—C σ键
丙烷 CH3CH2CH3 C3H8 sp3 C—H σ键、 C—C σ键
正丁烷 CH3CH2CH2CH3 C4H10 sp3 C—H σ键、 C—C σ键
正戊烷 CH3CH2CH2CH2CH3 C5H12 sp3 C—H σ键、 C—C σ键
(2)烷烃的结构特点
①烷烃的结构与甲烷相似,分子中的碳原子都采取sp3杂化,以伸向四面体四个顶点方向的sp3杂化轨道与其他碳原子或氢原子结合,形成σ键。分子中的共价键全部是单键。
②它们在分子组成上的主要差别是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像这些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化合物称为同系物。同系物可用通式表示。
③链状烷烃的通式:CnH2n+2(n≥1)。
2.烷烃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阅读教材表2-1并结合你已学知识内容,填写下表:
物理性质 变化规律
状态 烷烃常温下存在的状态由气态逐渐过渡到液态、固态。当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时,烷烃在常温下呈气态
溶解性 都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熔、沸点 随碳原子数的增加,熔、沸点逐渐升高,同种烷烃的不同异构体中,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密度 随碳原子数的增加,密度逐渐增大,但比水的小
(2)化学性质
①稳定性:常温下烷烃很不活泼,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等都不发生反应。
烷烃之所以很稳定,是因为烷烃分子中化学键全是σ键,不易断裂。
②特征反应——取代反应
烷烃可与卤素单质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卤代烃和卤化氢。如乙烷与氯气反应生成一氯乙烷,化学方程式为CH3CH3+Cl2CH3CH2Cl+HCl。
之所以可以发生取代反应,是因为C—H有极性,可断裂,CH3CH2Cl会继续和Cl2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更多的有机物。
③氧化反应——可燃性
烷烃燃烧的通式为CnH2n+2+O2nCO2+(n+1)H2O。
如辛烷的燃烧方程式为2C8H18+25O216CO2+18H2O。
二、烷烃的命名
1.烃基
2.习惯命名法
烷烃(CnH2n+2,n≥1)n值 1~10 10以上
习惯名称:某烷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汉字数字
同分异构体数目较少时 “正”“异”“新”区别
如C5H12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用习惯命名法命名分别为CH3CH2CH2CH2CH3 正戊烷、 异戊烷、 新戊烷。
3.系统命名法
(1)选主链
(2)编序号
(3)注意事项
①取代基的位号必须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②相同取代基要合并,必须用汉字数字表示其个数。
③多个取代基位置间必须用逗号“,”分隔。
④位置与名称间必须用短线“-”隔开。
⑤若有多种取代基,必须简单写在前,复杂写在后。
例如,下图所示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经典题,2分)下列物质中,其主要成分不属于烃的是(  )
A.汽油 B.甘油 C.煤油 D.柴油
答案:B
解析:甘油为丙三醇,是醇类,不是烃类,故B项符合题意。汽油、煤油、柴油均来自于石油的分馏,也有部分来自于石油的裂化。根据沸点的不同,分别截取不同沸点的馏分,就得到汽油、煤油、柴油。汽油馏分(<170 ℃),煤油馏分(170~230 ℃),轻柴油馏分(230~270 ℃),重柴油馏分(270~350 ℃)。一般说来,汽油为C4~C12烃类混合物,煤油为C12~C15烃类混合物,柴油为C10~C22烃类混合物,都属于烃类,故A、C、D项不符合题意。
2.(2023汇编,4分)下列关于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它是不可再生能源
②煤的干馏,又叫煤的焦化,是获得重要化工原料乙烯最主要的途径
③水煤气可用来合成液态烃及甲醇等含氧有机物
④煤油可由石油分馏获得,可用作燃料和保存少量金属钠
⑤煤经过气化和液化等物理变化可以转化为清洁燃料
⑥石油裂解气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⑦在石油化学工业中,通过裂化和催化重整可以获得芳香烃
答案:①②⑤
解析:沼气可由秸秆等植物发酵而成,属于可再生能源,故①错误,符合题意。乙烯主要通过石油的裂解得到,故②错误,符合题意。水煤气的主要成分为CO、H2,可在一定条件下合成烃、甲醇等,故③正确,不符合题意。煤油可由石油分馏获得,主要成分为烷烃,可用作燃料,密度比金属钠小,可用来保存金属钠,故④正确,不符合题意。煤的气化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的过程,主要反应是碳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水煤气等;煤的液化是将其直接或间接转化为甲醇等液体燃料,所以煤的气化和液化是化学变化,故⑤错误,符合题意。石油裂解气含有烯烃,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从而使二者褪色,故⑥正确,不符合题意。烃的催化重整可以使链状结构转化为环状结构,石油在加热和催化剂的作用下,使链状烃转化为环状烃,从而获得芳香烃,故⑦正确,不符合题意。
3.(2020 海淀区二模)丙烷的一溴代反应产物有两种:CH3CH2CH2Br和CH3CHBrCH3,部分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Ea表示活化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1mol丙烷中有10mol共价键
B.C3H8与Br2的反应涉及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断裂
C.CH3CH2CH3+Br = CH2CH2CH3+HBr△H>0
D.比较Ea1和Ea2推测生成速率: CH2CH2CH3> CH(CH3)2
答案:D
解析:A、丙烷的结构式:,每一个短线代表一个共价键,1 mol丙烷含10mol共价键,故A正确;
B、C3H8与Br2的反应为取代反应,涉及C﹣H极性键的断裂,也涉及Br﹣Br非极性键的断裂,故B正确;
C、由图象看出CH3CH2CH3+Br 能量比 CH2CH2CH3+HBr的能量低,故C正确;
D、活化能小的反应快,Ea1>Ea2生成速率: CH2CH2CH3> CH(CH3)2故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和有机反应,与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属于学科内综合,难度中等,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4.(2020春 朝阳区校级期中)下列烷烃进行取代反应后,只能生成两种一氯代物的是(  )
A.(CH3)2CHCH2CH2CH3 B.(CH3)2CHCH(CH3)2
C.(CH3CH2)2CHCH3 D.(CH3)3CCH2CH3
答案:B
解析:A.含5种H,故A不选;
B.含2种H,故B选;
C.含4种H,故C不选;
D.含3种H,故D不选;
【点评】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结构对称性、H的种类及取代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等效氢的判断,题目难度不大。
5.(2020 慈溪市模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可在高温下分解为炭黑和氢气
B.石油的裂化和裂解都是化学变化,变化时都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形成
C.一定条件下煤和氢气作用得到液体燃料的过程是煤的液化途径之一
D.乙烯、苯都能使溴水褪色,其褪色原理相同,都发生加成反应
答案:D
解析:A.甲烷可高温下分解生成C和氢气,则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可在高温下分解为炭黑和氢气,故A正确;
B.石油为烃的混合物,裂化和裂解均生成小分子烃,均为化学变化,且都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形成,故B正确;
C.煤的液化生成甲醇,则一定条件下煤和氢气作用得到液体燃料的过程是煤的液化途径之一,故C正确;
D.乙烯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苯与溴水发生萃取,后者为物理变化,则褪色原理不同,故D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官能团与性质、有机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化石能源的综合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6.(2017春 南岗区校级期中)在常温下,把一个盛有一定量甲烷和氯气的密闭玻璃容器放在光亮的地方,两种气体发生反应,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容器内原子总数不变
B.容器内压强不变
C.容器内分子总数不变
D.发生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答案:B。
解析: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故A正确;
B.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为液体,容器内压强减小,故B错误;
C.取代反应分子总数不变,如甲烷的第一步取代:CH4+Cl2 CH3Cl+HCl,两分子反应生成两分子,故C正确;
D.甲烷中H原子被Cl原子替代,为取代反应,故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的特点,涉及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压强的变化,取代反应的判断等,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是解题的关键.
7.(2018秋 渝水区校级月考)在光照的条件下,将1molCH4与一定量的氯气充分混合,经过一段时间,甲烷和氯气均无剩余,生成CH3Cl、CH2Cl2、CHCl3、CCl4和HCl,若已知生成的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 mol,Y mol,Z mol,该反应中生成HCl的物质的量是(  )
A.(1+X+2Y+3Z) mol B.(X+Y+Z)mol
C.(2X+3Y+4Z)mol D.(1﹣X﹣Y﹣Z)mol
答案:A
解析:根据碳原子守恒,1mol甲烷完全反应生成一氯甲烷的物质的量为1mol﹣Xmol﹣Ymol﹣Zmol=(1﹣X﹣Y﹣Z)mol,根据H原子守恒,有机产物中H的物质的量是3(1﹣X﹣Y﹣Z)+2X+Y,则生成HCl的物质的量为4﹣[3(1﹣X﹣Y﹣Z)+2X+Y]=(1+X+2Y+3Z)mol,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甲烷的取代反应,根据C、H原子守恒来解决问题是关键,难度不大。
8.(2016 龙华区校级模拟)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用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混合加热可得到甲烷,他们欲利用如图装置(盛放排出B中饱和食盐水的装置省略了)完成氯气与甲烷的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A中的反应可表示为:CH3COONa+NaOH CH4+X(已配平),则X的成分是   ,装置C由两种仪器构成,它是贮气瓶(贮存有氯气),则P中贮存的物质是   .
(2)实验过程中,在没有操作不当的情况下,试管底部往往也会出现裂痕,可能的原因是   .
(3)集气瓶B是用于收集CH4、Cl2并使二者大约按照1:1的比例混合在一起,然后在光照条件下的反应.
①B内有一处需要改进,改正的方法是   .
于判断进入B中的两种气体体积大约是1:1的方法是:   .
(4)B中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用光可引发该反应,引发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
(5)确定B中的反应有HCl生成的方法是:取B中残留液与从B中排出的饱和食盐水少量相同体积分别放入X、Y两支试管中,然后   .
解析:(1)醋酸钠与氢氧化钠固体发生脱羧反应生成甲烷和碳酸钠,所以X为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3;浓盐酸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制备的氯气通过排饱和食盐水方法可以存贮在P中;
故答案为:Na2CO3;氯气;
(2)NaOH在温度较高时与玻璃中的SiO2反应,所以实验过程中,在没有操作不当的情况下,试管底部往往也会出现裂痕;
故答案为:NaOH在温度较高时与玻璃中的SiO2反应;
(3)B中中间管为排液管,依据实验目的可知要排出B中饱和食盐水,则将中间的排液管下端延伸到接近集气瓶底部;通过观察导入CH4、氯气的导管产生气泡速率大致相等;
故答案为:将中间的排液管下端延伸到接近集气瓶底部;观察导入CH4、氯气的导管产生气泡速率大致相等;
(4)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一氯甲烷和氯化氢气体,方程式:CH4+Cl2 CH3Cl+HCl;为避免C中气体发生爆炸,所以用光引发时应注意的问题是不能让日光或灯光直射反应体系;
故答案为:CH4+Cl2 CH3Cl+HCl;不能让日光或灯光直射反应体系;
(5)由于B中最后排出的液体与实验前液体中氯离子、氢离子浓度均不相等,所以可以从浓度差异到反应现象的影响角度进行分析,所以可通过向X、Y中加入等量的锌粉,Y中产生的气泡快一些,据此可以判断Y中的反应有HCl生成;
故答案为:向X、Y中加入等量的锌粉,Y中产生的气泡快一些.
【点评】本题以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为载体考查了实验室制备甲烷、氯气的方法,熟悉反应原理及甲烷、氯气化学性质,及发生取代反应的实质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9.(2017 浦东新区二模)将如图装置放置在光亮的地方,随后观察到如下实验现象:大试管内壁上有油状液滴生成、饱和食盐水中有少量固体析出、黄绿色气体颜色变浅、试管内液面有所上升.
(1)油状液滴的成分可能是CCl4和   .
(2)水槽中盛放饱和食盐水而不是蒸馏水是为了抑制   与水的反应.
(3)试管内液面上升的原因是   极易溶于水.
解析:(1)CH4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CH3Cl、CH2Cl2、CHCl3、CCl4和HCl,其中CH3Cl是气体,CH2Cl2、CHCl3、CCl4是油状液体,难溶于水,HCl极易溶于水,故HCl生成后溶于了饱和食盐水中,油状液滴的成分有CH2Cl2、CHCl3、CCl4,故答案为:CHCl3(或CH2Cl2);
(2)由于HCl极易溶于水,而氯气在水中的额溶解度不大,且氯气和水的反应为可逆反应,故水槽中盛放饱和食盐水不影响HCl的溶解,而能降低氯气的溶解度,故目的是为了抑制氯气和水的反应,故答案为:氯气;
(3)由于反应生成的CH2Cl2、CHCl3、CCl4是油状液体,而HCl极易溶于水,生成后溶于了饱和氯化钠溶液,导致试管内压强减小,液面上升,故答案为:HCl.
【点评】本题考查了甲烷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后产物的状态、在水中的溶解性等问题,难度不大,应注意饱和食盐水能抑制氯气的溶解,但对HCl的溶解度无大的影响.
10.(2015春 东台市校级期中)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CH4的性质探究实验。
(1)通入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现象是   。
(2)在无色玻璃集气瓶中与Cl2混合后光照,现象是   。
(3)为了验证CH4是否具有还原性,某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过程中还观察到无水CuSO4逐渐变蓝,澄清石灰水出现浑浊现象,则CH4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研究小组将CH4通入溴水时,发现溴水逐渐褪色,你认为原因可能是
   。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你的结论(用文字表示,不必画实验装置图) 
  。
解析:(1)甲烷性质较为稳定,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不反应,甲烷通入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现象是高锰酸钾酸性溶液不褪色,
故答案为:高锰酸钾酸性溶液不褪色;
(2)氯气为黄绿色气体,甲烷可以和氯气放生取代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甲烷,其中一氯甲烷为气体,其余为液体,现象为集气瓶内气体颜色变浅,有油状液体生成,
故答案为:集气瓶内气体颜色变浅,有油状液体生成;
(3)五水合硫酸铜为蓝色,无水CuSO4逐渐变蓝,说明有水生成,澄清石灰水出现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根据原子守恒,CH4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4CuOCO2+4Cu+2H2O,
故答案为:CH4+4CuOCO2+4Cu+2H2O;
(4)CH4通入溴水时,发现溴水逐渐褪色,说明溴参加了反应或溴被带走,因甲烷为饱和烃,所以溴单质可能与甲烷发生了取代反应或溴单质被甲烷气体带走,假如发生取代反应,必有溴化氢产物,用pH试纸检验反应前后溶液的pH,如果pH明显变小,则表明二者可能发生了取代反应,若溴单质被甲烷气体带走,溴单质溶于水显酸性,用pH试纸检验反应前后溶液的pH,如果pH明显变大,则表明溴单质可能被甲烷气体带走,
故答案为:溴单质与甲烷发生了取代反应;用pH试纸检验反应前后溶液的pH,如果pH明显变小,则表明二者可能发生了取代反应(或溴单质被甲烷气体带走,用pH试纸检验反应前后溶液的pH,如果pH明显变大,则表明溴单质可能被甲烷气体带走)。
【点评】本题考查甲烷的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CH4通入溴水时,发现溴水逐渐褪色有两种可能为该题解答的难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烷烃
一、烷烃的结构和性质
1.烷烃的结构特点
(1)典型烷烃分子结构的分析
名称 结构简式 分子式 碳原子的杂化方式 分子中共价键的类型
甲烷 CH4 CH4 sp3 C—H σ键
乙烷 CH3CH3 C2H6 sp3 C—H σ键、 C—C σ键
丙烷 CH3CH2CH3 C3H8 sp3 C—H σ键、 C—C σ键
正丁烷 CH3CH2CH2CH3 C4H10 sp3 C—H σ键、 C—C σ键
正戊烷 CH3CH2CH2CH2CH3 C5H12 sp3 C—H σ键、 C—C σ键
(2)烷烃的结构特点
①烷烃的结构与甲烷相似,分子中的碳原子都采取sp3杂化,以伸向四面体四个顶点方向的sp3杂化轨道与其他碳原子或氢原子结合,形成σ键。分子中的共价键全部是单键。
②它们在分子组成上的主要差别是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像这些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化合物称为同系物。同系物可用通式表示。
③链状烷烃的通式:CnH2n+2(n≥1)。
2.烷烃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阅读教材表2-1并结合你已学知识内容,填写下表:
物理性质 变化规律
状态 烷烃常温下存在的状态由气态逐渐过渡到液态、固态。当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时,烷烃在常温下呈气态
溶解性 都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熔、沸点 随碳原子数的增加,熔、沸点逐渐升高,同种烷烃的不同异构体中,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密度 随碳原子数的增加,密度逐渐增大,但比水的小
(2)化学性质
①稳定性:常温下烷烃很不活泼,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溴的四氯化碳溶液等都不发生反应。
烷烃之所以很稳定,是因为烷烃分子中化学键全是σ键,不易断裂。
②特征反应——取代反应
烷烃可与卤素单质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卤代烃和卤化氢。如乙烷与氯气反应生成一氯乙烷,化学方程式为CH3CH3+Cl2CH3CH2Cl+HCl。
之所以可以发生取代反应,是因为C—H有极性,可断裂,CH3CH2Cl会继续和Cl2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更多的有机物。
③氧化反应——可燃性
烷烃燃烧的通式为CnH2n+2+O2nCO2+(n+1)H2O。
如辛烷的燃烧方程式为2C8H18+25O216CO2+18H2O。
二、烷烃的命名
1.烃基
2.习惯命名法
烷烃(CnH2n+2,n≥1)n值 1~10 10以上
习惯名称:某烷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汉字数字
同分异构体数目较少时 “正”“异”“新”区别
如C5H12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用习惯命名法命名分别为CH3CH2CH2CH2CH3 正戊烷、 异戊烷、 新戊烷。
3.系统命名法
(1)选主链
(2)编序号
(3)注意事项
①取代基的位号必须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②相同取代基要合并,必须用汉字数字表示其个数。
③多个取代基位置间必须用逗号“,”分隔。
④位置与名称间必须用短线“-”隔开。
⑤若有多种取代基,必须简单写在前,复杂写在后。
例如,下图所示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经典题,2分)下列物质中,其主要成分不属于烃的是(  )
A.汽油 B.甘油 C.煤油 D.柴油
2.(2023汇编,4分)下列关于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它是不可再生能源
②煤的干馏,又叫煤的焦化,是获得重要化工原料乙烯最主要的途径
③水煤气可用来合成液态烃及甲醇等含氧有机物
④煤油可由石油分馏获得,可用作燃料和保存少量金属钠
⑤煤经过气化和液化等物理变化可以转化为清洁燃料
⑥石油裂解气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⑦在石油化学工业中,通过裂化和催化重整可以获得芳香烃
3.(2020 海淀区二模)丙烷的一溴代反应产物有两种:CH3CH2CH2Br和CH3CHBrCH3,部分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Ea表示活化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1mol丙烷中有10mol共价键
B.C3H8与Br2的反应涉及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断裂
C.CH3CH2CH3+Br = CH2CH2CH3+HBr△H>0
D.比较Ea1和Ea2推测生成速率: CH2CH2CH3> CH(CH3)2
4.(2020春 朝阳区校级期中)下列烷烃进行取代反应后,只能生成两种一氯代物的是(  )
A.(CH3)2CHCH2CH2CH3 B.(CH3)2CHCH(CH3)2
C.(CH3CH2)2CHCH3 D.(CH3)3CCH2CH3
5.(2020 慈溪市模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可在高温下分解为炭黑和氢气
B.石油的裂化和裂解都是化学变化,变化时都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形成
C.一定条件下煤和氢气作用得到液体燃料的过程是煤的液化途径之一
D.乙烯、苯都能使溴水褪色,其褪色原理相同,都发生加成反应
6.(2017春 南岗区校级期中)在常温下,把一个盛有一定量甲烷和氯气的密闭玻璃容器放在光亮的地方,两种气体发生反应,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容器内原子总数不变
B.容器内压强不变
C.容器内分子总数不变
D.发生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7.(2018秋 渝水区校级月考)在光照的条件下,将1molCH4与一定量的氯气充分混合,经过一段时间,甲烷和氯气均无剩余,生成CH3Cl、CH2Cl2、CHCl3、CCl4和HCl,若已知生成的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 mol,Y mol,Z mol,该反应中生成HCl的物质的量是(  )
A.(1+X+2Y+3Z) mol B.(X+Y+Z)mol
C.(2X+3Y+4Z)mol D.(1﹣X﹣Y﹣Z)mol
8.(2016 龙华区校级模拟)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用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混合加热可得到甲烷,他们欲利用如图装置(盛放排出B中饱和食盐水的装置省略了)完成氯气与甲烷的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A中的反应可表示为:CH3COONa+NaOH CH4+X(已配平),则X的成分是   ,装置C由两种仪器构成,它是贮气瓶(贮存有氯气),则P中贮存的物质是   .
(2)实验过程中,在没有操作不当的情况下,试管底部往往也会出现裂痕,可能的原因是   .
(3)集气瓶B是用于收集CH4、Cl2并使二者大约按照1:1的比例混合在一起,然后在光照条件下的反应.
①B内有一处需要改进,改正的方法是   .
于判断进入B中的两种气体体积大约是1:1的方法是:   .
(4)B中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用光可引发该反应,引发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
(5)确定B中的反应有HCl生成的方法是:取B中残留液与从B中排出的饱和食盐水少量相同体积分别放入X、Y两支试管中,然后   .
9.(2017 浦东新区二模)将如图装置放置在光亮的地方,随后观察到如下实验现象:大试管内壁上有油状液滴生成、饱和食盐水中有少量固体析出、黄绿色气体颜色变浅、试管内液面有所上升.
(1)油状液滴的成分可能是CCl4和   .
(2)水槽中盛放饱和食盐水而不是蒸馏水是为了抑制   与水的反应.
(3)试管内液面上升的原因是   极易溶于水.
10.(2015春 东台市校级期中)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CH4的性质探究实验。
(1)通入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现象是   。
(2)在无色玻璃集气瓶中与Cl2混合后光照,现象是   。
(3)为了验证CH4是否具有还原性,某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过程中还观察到无水CuSO4逐渐变蓝,澄清石灰水出现浑浊现象,则CH4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研究小组将CH4通入溴水时,发现溴水逐渐褪色,你认为原因可能是
   。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你的结论(用文字表示,不必画实验装置图)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