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点3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实验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按表中实验步骤要求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下表:
实验原理 ΔH=-56.9 kJ·mol-1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热水中混合气体颜色加深;冰水中混合气体颜色变浅
实验结论 混合气体受热颜色加深,说明NO2浓度增大,即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混合气体被冷却时颜色变浅,说明NO2浓度减小,即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应用 在工业生产中采用适当的温度,使反应有比较理想的反应速率和平衡转化率。
(2)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规律
①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放热或吸热),所以任意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状态都受温度的影响。
②当其他条件不变时:
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温度降低,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3)用v—t图像分析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已知反应:mA(g)+nB(g) pC(g) ΔH<0,当反应达平衡后,若温度改变,其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分别如下图所示。
t1时刻,升高温度,v′正、v′逆均增大,但吸热反应方向的v′逆增大幅度大,则v′逆>v′正,平衡逆向移动。
t1时刻,降低温度,v′正、v′逆均减小,但吸热反应方向的v′逆减小幅度大。则v′正>v′逆,平衡正向移动。
2.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
催化剂不能改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混合物的组成,但是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所需的时间。
(2)用v—t图像分析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t1时刻,加入催化剂,v′正、v′逆同等倍数增大,则v′正=v′逆,平衡不移动。
提醒 ①一般说的催化剂都是指的正催化剂,即可以加快反应速率。特殊情况下,也使用负催化剂,减慢反应速率。
②用速率分析化学平衡移动的一般思路
1.(2022·金华模拟)2 L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A(g)+B2(g) 2AB(g) ΔH<0,在不同温度T下测得A的物质的量与时间t的关系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t/min n/mol T/K 0 5 8 13
T1 2.0 1.5 1.3 1.0
T2 2.0 1.15 1.0 1.0
A.与T2 K相比,T1K时分子动能大,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
B.T2 K,5~8 min内,v(A)=0.05 mol·L-1·min-1
C.T1 K,到13 min时,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D.反应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平衡左移
2.(2021·辽宁1月适应性测试,7)某温度下,在一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两个反应并达到平衡:
①2X(g)+Y(g) Z(s)+2Q(g) ΔH1<0
②M(g)+N(g) R(g)+Q(g) ΔH2>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加入适量Z,①和②平衡均不移动
B.通入稀有气体Ar,①平衡正向移动
C.降温时无法判断Q浓度的增减
D.通入Y,则N的浓度增大
3.(2021·湖南,11改编)已知:A(g)+2B(g) 3C(g) ΔH<0,向一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A和3 mol B发生反应,t1时达到平衡状态Ⅰ,在t2时改变某一条件,t3时重新达到平衡状态Ⅱ,正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容器内压强不变,表明反应达到平衡
B.t2时改变的条件:向容器中加入C
C.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φ:φ(Ⅱ)<φ(Ⅰ)
D.平衡常数K:K(Ⅱ)4.(2020·海南,6)NO与CO是燃油汽车尾气中的两种有害气体,常温常压下它们之间的反应:CO(g)+NO(g) CO2(g)+N2(g) ΔH=-374.3 kJ·mol-1 K=2.5×1060,反应速率较小。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K很大,NO与CO在排入大气之前就已反应完全
B.增大压强,平衡将向右移动,K>2.5×1060
C.升高温度,既增大反应速率又增大K
D.选用适宜催化剂可达到尾气排放标准
5.(2020·山东卷)探究CH3OH合成反应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提高CH3OH的产率。以CO2、H2为原料合成CH3OH涉及的主要反应如下:
Ⅰ.CO2(g)+3H2(g) CH3OH(g)+H2O(g)
ΔH1=-49.5 kJ·mol-1
Ⅱ.CO(g)+2H2(g) CH3OH(g)
ΔH2=-90.4 kJ·mol-1
Ⅲ.CO2(g)+H2(g) CO(g)+H2O(g)
ΔH3=+40.9 kJ·mol-1
为同时提高CO2的平衡转化率和CH3OH的平衡产率,应选择的反应条件为________(填标号)。
A.低温、高压 B.高温、低压
C.低温、低压 D.高温、高压
6.(2020·浙江1月选考)NO氧化反应:2NO(g)+O2(g)===2NO2(g) ΔH1<0,分两步进行,其反应过程能量变化示意图如图。
Ⅰ.2NO(g) N2O2(g) ΔH1
Ⅱ.N2O2(g)+O2(g)===2NO2(g) ΔH2
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NO和O2气体,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控制反应温度分别为T3和T4(T4>T3),测得c(NO)随t(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转化相同量的NO,在温度________(填“T3”或“T4”)下消耗的时间较长,试结合反应过程能量图(图1)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
7.一定条件下,通过下列反应可以制备特种陶瓷的原料MgO:MgSO4(s)+CO(g) MgO(s)+CO2(g)+SO2(g) ΔH>0,该反应在某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恒温恒容时,充入CO气体,达到新平衡时增大
B.容积不变时,升高温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
C.恒温恒容时,分离出部分SO2气体可提高MgSO4的转化率
D.恒温时,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
8.在某一温度下,某一密闭容器中,M、N、R三种气体浓度的变化如图a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当温度分别为T1和T2时,N的体积分数与时间关系如图b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M(g)+3N(g) 2R(g) ΔH>0
B.达到平衡后,若其他条件不变,减小容器体积,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达到平衡后,若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M的转化率减小
D.达到平衡后,若其他条件不变,通入稀有气体,平衡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9.(2020·7月浙江选考,29)研究CO2氧化C2H6制C2H4对资源综合利用有重要意义。相关的主要化学反应有:
Ⅰ C2H6(g) C2H4(g)+H2(g) ΔH1=136 kJ·mol-1
Ⅱ C2H6(g)+CO2(g) C2H4(g)+H2O(g)+CO(g) ΔH2=177 kJ·mol-1
Ⅲ C2H6(g)+2CO2(g) 4CO(g)+3H2(g) ΔH3
Ⅳ CO2(g)+H2(g) CO(g)+H2O(g) ΔH4=41 kJ·mol-1
请回答:
(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升高温度反应Ⅰ的平衡常数增大
B.加压有利于反应Ⅰ、Ⅱ的平衡正向移动
C.反应Ⅲ有助于乙烷脱氢,有利于乙烯生成
D.恒温恒压下通水蒸气,反应Ⅳ的平衡逆向移动
(2)①CO2和C2H6按物质的量1∶1投料,在923 K和保持总压恒定的条件下,研究催化剂X对“CO2氧化C2H6制C2H4”的影响,所得实验数据如表:
催化剂 转化率C2H6/% 转化率CO2/% 产率C2H4/%
催化剂X 19.0 37.6 3.3
结合具体反应分析,在催化剂X作用下,CO2氧化C2H6的主要产物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采用选择性膜技术(可选择性地让某气体通过而离开体系)可提高C2H4的选择性(生成C2H4的物质的量与消耗C2H6的物质的量之比)。在773 K,乙烷平衡转化率为9.1%,保持温度和其他实验条件不变,采用选择性膜技术,乙烷转化率可提高到11.0%。结合具体反应说明乙烷转化率增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点3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实验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按表中实验步骤要求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下表:
实验原理 ΔH=-56.9 kJ·mol-1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热水中混合气体颜色加深;冰水中混合气体颜色变浅
实验结论 混合气体受热颜色加深,说明NO2浓度增大,即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混合气体被冷却时颜色变浅,说明NO2浓度减小,即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应用 在工业生产中采用适当的温度,使反应有比较理想的反应速率和平衡转化率。
(2)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规律
①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放热或吸热),所以任意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状态都受温度的影响。
②当其他条件不变时:
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温度降低,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3)用v—t图像分析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已知反应:mA(g)+nB(g) pC(g) ΔH<0,当反应达平衡后,若温度改变,其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分别如下图所示。
t1时刻,升高温度,v′正、v′逆均增大,但吸热反应方向的v′逆增大幅度大,则v′逆>v′正,平衡逆向移动。
t1时刻,降低温度,v′正、v′逆均减小,但吸热反应方向的v′逆减小幅度大。则v′正>v′逆,平衡正向移动。
2.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
催化剂不能改变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混合物的组成,但是使用催化剂能改变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所需的时间。
(2)用v—t图像分析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t1时刻,加入催化剂,v′正、v′逆同等倍数增大,则v′正=v′逆,平衡不移动。
提醒 ①一般说的催化剂都是指的正催化剂,即可以加快反应速率。特殊情况下,也使用负催化剂,减慢反应速率。
②用速率分析化学平衡移动的一般思路
1.(2022·金华模拟)2 L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A(g)+B2(g) 2AB(g) ΔH<0,在不同温度T下测得A的物质的量与时间t的关系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t/min n/mol T/K 0 5 8 13
T1 2.0 1.5 1.3 1.0
T2 2.0 1.15 1.0 1.0
A.与T2 K相比,T1K时分子动能大,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
B.T2 K,5~8 min内,v(A)=0.05 mol·L-1·min-1
C.T1 K,到13 min时,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D.反应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平衡左移
答案 D
解析 与T2 K相比,T1 K时分子动能小,活化分子百分数小,故A不符合题意;T2 K,5~8 min内,v(A)==0.025 mol·L-1·min-1,故B不符合题意;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平衡左移,故D符合题意。
2.(2021·辽宁1月适应性测试,7)某温度下,在一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两个反应并达到平衡:
①2X(g)+Y(g) Z(s)+2Q(g) ΔH1<0
②M(g)+N(g) R(g)+Q(g) ΔH2>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加入适量Z,①和②平衡均不移动
B.通入稀有气体Ar,①平衡正向移动
C.降温时无法判断Q浓度的增减
D.通入Y,则N的浓度增大
答案 B
解析:Z为固体,加入适量Z不影响反应①的平衡移动,而反应②与Z无关,故加入Z也不影响反应②的平衡移动,A正确;通入稀有气体Ar,由于容器体积不变,故气体浓度不发生改变,反应①的平衡不移动,B错误;温度降低,反应①正向进行,反应②逆向进行,但两个反应中反应物的起始浓度未知,故无法判断Q浓度的增减,C正确;通入气体Y,反应①平衡正向移动,Q的浓度增大,导致反应②平衡逆向移动,则N的浓度增大,D正确。
3.(2021·湖南,11改编)已知:A(g)+2B(g) 3C(g) ΔH<0,向一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A和3 mol B发生反应,t1时达到平衡状态Ⅰ,在t2时改变某一条件,t3时重新达到平衡状态Ⅱ,正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容器内压强不变,表明反应达到平衡
B.t2时改变的条件:向容器中加入C
C.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φ:φ(Ⅱ)<φ(Ⅰ)
D.平衡常数K:K(Ⅱ)答案 B
解析:容器内发生的反应为A(g)+2B(g) 3C(g),该反应是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可逆反应,所以在恒温恒容条件下,气体的压强始终保持不变,则容器内压强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A错误;根据图像变化曲线可知,t2~t3过程中,t2时v正′瞬间不变,平衡过程中不断增大,则说明反应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且不是“突变”图像,属于“渐变”过程,所以排除温度与催化剂等影响的因素,改变的条件为向容器中加入C,B正确;最初加入体系中的A和B的物质的量的比值为1∶3,当向体系中加入C时,平衡逆向移动,最终A和B各自物质的量增加的比例为1∶2,因此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φ(Ⅱ)>φ(Ⅰ),C错误;平衡常数K与温度有关,因该反应在恒温条件下进行,所以K保持不变,D错误。
4.(2020·海南,6)NO与CO是燃油汽车尾气中的两种有害气体,常温常压下它们之间的反应:CO(g)+NO(g) CO2(g)+N2(g) ΔH=-374.3 kJ·mol-1 K=2.5×1060,反应速率较小。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K很大,NO与CO在排入大气之前就已反应完全
B.增大压强,平衡将向右移动,K>2.5×1060
C.升高温度,既增大反应速率又增大K
D.选用适宜催化剂可达到尾气排放标准
答案 D
解析 平衡常数很大,表示该反应所能进行的程度大,由于NO与CO反应速率较小,在排入大气之前没有反应完全,故A错误;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增大压强,K不变,故B错误;正反应放热,升高温度,速率加快,平衡逆向移动,K减小,故C错误;选用适宜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使尾气的排放值达到尾气排放标准,故D正确。
5.(2020·山东卷)探究CH3OH合成反应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提高CH3OH的产率。以CO2、H2为原料合成CH3OH涉及的主要反应如下:
Ⅰ.CO2(g)+3H2(g) CH3OH(g)+H2O(g)
ΔH1=-49.5 kJ·mol-1
Ⅱ.CO(g)+2H2(g) CH3OH(g)
ΔH2=-90.4 kJ·mol-1
Ⅲ.CO2(g)+H2(g) CO(g)+H2O(g)
ΔH3=+40.9 kJ·mol-1
为同时提高CO2的平衡转化率和CH3OH的平衡产率,应选择的反应条件为________(填标号)。
A.低温、高压 B.高温、低压
C.低温、低压 D.高温、高压
答案 A
解析 目的是探究有利于提高CH3OH的产率的影响因素,则反应Ⅰ为主反应,反应Ⅱ、Ⅲ为副反应,反应Ⅰ正向是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高压、低温均有利于主反应Ⅰ平衡的正向移动,反应Ⅲ受到抑制、反应Ⅲ的抑制导致反应Ⅱ也受到抑制,所以同时提高CO2的平衡转化率和CH3OH的平衡产率的反应条件为高压、低温,故A正确。
6.(2020·浙江1月选考)NO氧化反应:2NO(g)+O2(g)===2NO2(g) ΔH1<0,分两步进行,其反应过程能量变化示意图如图。
Ⅰ.2NO(g) N2O2(g) ΔH1
Ⅱ.N2O2(g)+O2(g)===2NO2(g) ΔH2
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NO和O2气体,保持其它条件不变,控制反应温度分别为T3和T4(T4>T3),测得c(NO)随t(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转化相同量的NO,在温度________(填“T3”或“T4”)下消耗的时间较长,试结合反应过程能量图(图1)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T4 ΔH1<0,温度升高,反应Ⅰ平衡逆移,c(N2O2)减小,浓度降低的影响大于温度对反应Ⅱ速率的影响
解析 根据图像T4没有T3陡,则转化相同量的NO,T4下耗时更长,该反应的ΔH1<0,温度升高,反应Ⅰ平衡逆移,c(N2O2)减小,浓度降低的影响大于温度对反应Ⅱ速率的影响。
7.一定条件下,通过下列反应可以制备特种陶瓷的原料MgO:MgSO4(s)+CO(g) MgO(s)+CO2(g)+SO2(g) ΔH>0,该反应在某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恒温恒容时,充入CO气体,达到新平衡时增大
B.容积不变时,升高温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
C.恒温恒容时,分离出部分SO2气体可提高MgSO4的转化率
D.恒温时,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
答案 C
解析 恒温恒容时,充入CO气体,由于反应物中只有CO为气体,相当于加压,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达到新平衡时减小,故A错误;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CO2和SO2的相对分子质量均比CO大,因此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故B错误;分离出SO2,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MgSO4消耗量增大,即转化率增大,故C正确;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的影响,温度不变,化学平衡常数不变,故D错误。
8.在某一温度下,某一密闭容器中,M、N、R三种气体浓度的变化如图a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当温度分别为T1和T2时,N的体积分数与时间关系如图b所示。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M(g)+3N(g) 2R(g) ΔH>0
B.达到平衡后,若其他条件不变,减小容器体积,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达到平衡后,若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M的转化率减小
D.达到平衡后,若其他条件不变,通入稀有气体,平衡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答案 C
解析 从图a可得出该反应为M(g)+3N(g)??2R(g),从图b中可看出T1>T2,升高温度,N的体积分数变大,即平衡逆向移动,该反应为放热反应,A项错误;缩小容器的体积,即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B项错误;升高温度,v正、v逆均增大,平衡逆向移动,M的转化率减小,C项正确;若是在恒温恒容的容器中通入稀有气体,则平衡不移动,D项错误。
9.(2020·7月浙江选考,29)研究CO2氧化C2H6制C2H4对资源综合利用有重要意义。相关的主要化学反应有:
Ⅰ C2H6(g) C2H4(g)+H2(g) ΔH1=136 kJ·mol-1
Ⅱ C2H6(g)+CO2(g) C2H4(g)+H2O(g)+CO(g) ΔH2=177 kJ·mol-1
Ⅲ C2H6(g)+2CO2(g) 4CO(g)+3H2(g) ΔH3
Ⅳ CO2(g)+H2(g) CO(g)+H2O(g) ΔH4=41 kJ·mol-1
请回答:
(1)下列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升高温度反应Ⅰ的平衡常数增大
B.加压有利于反应Ⅰ、Ⅱ的平衡正向移动
C.反应Ⅲ有助于乙烷脱氢,有利于乙烯生成
D.恒温恒压下通水蒸气,反应Ⅳ的平衡逆向移动
(2)①CO2和C2H6按物质的量1∶1投料,在923 K和保持总压恒定的条件下,研究催化剂X对“CO2氧化C2H6制C2H4”的影响,所得实验数据如表:
催化剂 转化率C2H6/% 转化率CO2/% 产率C2H4/%
催化剂X 19.0 37.6 3.3
结合具体反应分析,在催化剂X作用下,CO2氧化C2H6的主要产物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采用选择性膜技术(可选择性地让某气体通过而离开体系)可提高C2H4的选择性(生成C2H4的物质的量与消耗C2H6的物质的量之比)。在773 K,乙烷平衡转化率为9.1%,保持温度和其他实验条件不变,采用选择性膜技术,乙烷转化率可提高到11.0%。结合具体反应说明乙烷转化率增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D
(2)①CO C2H4的产率低,说明催化剂X有利于提高反应Ⅲ速率
②选择性膜吸附C2H4,促进反应Ⅱ平衡正向移动
解析 (1)反应Ⅰ的焓变大于0,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A项正确;反应Ⅰ、Ⅱ均为气体分子数增多的反应,因此加压,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B项错误;反应Ⅲ的生成物中有CO,而由反应Ⅱ可知,生成乙烯的同时还有CO生成,故反应Ⅲ抑制了反应Ⅱ的进行,即抑制了乙烯的生成,C项错误;水蒸气是反应Ⅳ的生成物,因此通水蒸气时,反应Ⅳ的平衡逆向移动,D项正确。(2)①由反应Ⅰ、反应Ⅱ和反应Ⅲ可知,乙烷的氧化产物有乙烯和CO,结合题表数据可知,CO2的转化率较高,但因乙烯的产率较低,故乙烷的主要氧化产物是CO。催化剂X有利于提高反应Ⅲ速率。②选择性膜可吸附乙烯,使反应体系中的乙烯浓度降低,从而促使反应Ⅱ的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