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2013-2014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荆门市2013-2014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14 13:4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荆门市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 二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将学校、班级、姓名填在密封线内;条形码粘贴在相应的位置。
3.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罪愆qiān 挣揣 chuài 汗涔涔cén 雪橇qiào
B、脑髓suǐ 列观 guàn 弋射yì 鬈发quán
C、脚踝 huái 箭镞cù 旋风xuàn 檠(qíng)弓弩
D、麦垛duǒ 圈养juàn 骟马shàn 乌烟瘴气zhāng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篆刻 蹩脚 礼上往来 无尚光荣
B、消弥 自诩 栩栩如生 遥涔远目
C、晕眩 羸弱 倾泻而下 阒无一人
D、谛听 孽枝 纡尊降贵 筚路蓝褛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应在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法。
B、“简练为文”是适应快节奏运行的时代要求的,所以写作时应删除繁文缛节,追求“句无可削”“字不得减”的高水准。
C、她是一位独唱演员,先天素质很好,训练又刻苦,每次演出都能曲尽其妙。
D、作者对阿Q的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这不仅得力于他写作的高超技艺,更因为他对国民劣根性体味深刻。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十一月份的黎明以其朦胧的晨光渐渐廓清着这间简陋的、四壁空空的书房,现出了挂在床头的几张毛茸茸的黄色的狐皮,以及一个矮壮男人的身影。
B、他在作品中以朴实、洗炼的文笔歌颂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不辞辛劳,勇于奉献,甘当人梯,为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材做出了贡献。
C、以生漆为底层的彩绘陶质文物保护是一个世界难题,没有任何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借鉴,秦俑如何将艳丽的彩绘保留下来成为当务之急。
D、吸取11.22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故教训,11月26日起,荆门石化对进厂的10多条管线进行重点检查,防止管网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关汉卿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B、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和一百多首十四行诗。是“英国戏剧之父”,本·琼斯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C、雨果,法国伟大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贯穿他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宣扬以爱制“恶”。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剧本、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D、《丹柯》作者高尔基,苏联作家,主要作品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等。《娜塔莎》节选自《战争与和平》,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复活》《安娜·卡列宁娜》等。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离子发动机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总有一日,人类将走出这颗生他养他的星球,前往神秘莫测的宇宙。但是依靠目前的化学火箭,人们根本无法有效地前往比月球更远的星球。任何一枚火箭都有两个重要的数据:成本,利润。“成本”即火箭的质量,而“利润”则是指火箭能够获得的推力。动力学家们发明了“比冲量”这一概念来衡量火箭的效率。比冲量等于火箭产生的推力乘以工作时间再除以消耗掉的总燃料质量;单位时间内,消耗相同的燃料,推力越大,火箭的比冲量就越高。传统化学火箭的比冲量可以达到400秒左右,这种消耗是很大的。美国深空1号的离子发动机是迄今为止将电能向推力转化效率最高的,在太空中运行寿命最长的,也是比冲量最高的,比冲量超过3,000秒。化学火箭的推力来自燃料燃烧后产生的喷射,这种喷射本身就必须携带更多的燃料,为了加速这些额外的质量又需要更多燃料,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另外,化学火箭喷出物的速度也很有限,这进一步限制了它的效率。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发明了许多种新的火箭引擎。目前最为看好的是离子发动机。与化学火箭依靠燃烧反应加速推进剂不同,离子火箭依靠电场对带电粒子的电场力来加速喷出物。从理论上讲,这种加速有望使喷出物的速度接近光速;即使仅仅从目前的实际应用上来说,离子发动机的喷出速度也足以达到化学发动机的10倍以上。我们都知道,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以及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的。当温度足够高,或者当原子遭受了足够强烈的冲击时,原子核身边的电子就会离开它们的轨道,形成等离子体。通过一个加速电场,集中了绝大多数质量的原子核就会得到一个向后的电场力;当电场力足够强大时,这些原子核也将得到一个足够大的加速度,进而获得足够的动能。随后它们将通过喷嘴向后射出,并且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给火箭一个向前的推动力。
离子火箭依靠电来获得前进的动力,因此它被称为电火箭。但是在实用中,它还有许多问题。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电源问题。目前,离子发动机都是依靠太阳能电池板来提供所需电能的。这样做当然有它的好处:太阳能无所不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是同时,这种电能的获取功率也很低,仅有2到3千瓦时。这种功率对于加速小质量探测器来说也许够用,但是如果想要安装到大型宇宙飞船上的话,输出功率需要增加好几个数量级。换言之,只有当输出功率增大到兆瓦级时,我们才能用离子发动机来运载大质量载荷或者前往更远的深空。除此之外,离子发动机也很难提供足够大的推动力。它可以通过长时间加速来使火箭达到一个很高的最终速度,但是想要让火箭获得一个短时间的大推动力(例如摆脱地球引力场时)则显得比较困难。但是尽管有着技术上的种种问题,离子火箭仍然以其优越的性能而受到广泛的瞩目,并且将会成为今后开发宇宙的主要技术之一。
(选自《科幻世界》2013年11期)
6、与化学火箭相比,对离子火箭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化学火箭的推力来自燃料燃烧后产生的喷射,离子火箭依靠电来获得前进的动力。
B、与化学火箭依靠燃烧反应加速推进剂不同,离子火箭依靠电场对带电粒子的电场力来加速喷出物。这种加速可以使喷出物的速度接近光速。
C、单位时间内,消耗相同的燃料,推力越大,火箭的比冲量就越高。传统化学火箭的比冲量可以达到400秒左右,这种消耗是很大的。而离子火箭的比冲量要比化学火箭的比冲量大。
D、离子火箭与化学火箭有所不同,是靠太阳能工作,而非化学能,它的好处是太阳能无所不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7、对离子发动机的缺点叙述准确的一项是()
A、离子发动机都是依靠太阳能电池板来提供所需电能的。但是,这种电能的获取功率也很低,仅有2到3千瓦时。这种功率对于加速小质量探测器来说可以够用。
B、当输出功率增大到兆瓦级时,我们可以用离子发动机来运载大质量载荷或者前往更远的深空。
C、离子发动机很难提供足够大的推动力,想要让火箭获得一个短时间的大推动力(例如摆脱地球引力场时)显得比较困难。
D、从目前的实际应用上来说,离子发动机的喷出速度足以达到化学发动机的10倍以上。
8、下列依据文章信息进行的分析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火箭的比冲量越高,意味着火箭的效率越高,推力也越大。
B、依靠化学火箭,人们根本无法有效地前往比月球更远的星球。而如果改用离子发动机就完全可以做到。
C、离子发动机很难提供足够大的推动力。它可以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来使火箭达到一个更高的速度。
D、虽然有着技术上的许多问题,离子火箭仍然以其优越的性能而受到广泛的瞩目,并且将会成为今后开发宇宙的最主要技术。
三、古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完成9~11题。(9分,每小题3分)。
陵字少卿,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武帝以为有广之风,使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不见虏,还。……
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北行三十日,至浚稽山止营,举图所过山川地形,使麾下骑陈步乐还以闻。步乐召见,道陵将率得士死力,上甚说,拜步乐为郎。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陵曰:“吾士气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始军出时,关东群盗妻子徙边者随军为卒妻妇,大匿车中。陵搜得,皆剑斩之。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引兵东南,循故龙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泽葭苇中,虏从上风纵火,陵亦令军中纵火以自救。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是时,陵军益急,匈奴骑多,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独将军麾下及成安侯校各八百人为前行,以黄与白为帜,当使精骑射之即破矣。”成安侯者,颍川人,父韩千秋,故济南相,奋击南越战死,武帝封子延年为侯,以校尉随陵。单于得敢大喜,使骑并攻汉军,疾呼曰:“李陵、韩延年趣降!”遂遮道急攻陵。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兵败,死矣!”军吏或曰:“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陵曰:“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于是尽斩旌旗,及珍宝埋地中,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令军士人持二升米,一半冰,期至遮虏鄣者相待。夜半时,击鼓起士,鼓不鸣。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上欲陵死战,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后闻陵降,上怒甚,责问陈步乐,步乐自杀。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    
  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 直:遇到,遭遇。
B、李陵、韩延年趣降 趣:跑,疾走。
C、期至遮虏鄣者相待 期:约定。
D、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 盛:极力,尽力。
10、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陵作战勇猛,并非有意投降匈奴的一项是()
①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 ②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③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 ④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⑤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⑥上欲陵死战,召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作战勇敢,因有祖父李广之风被武帝重用。他率五千名弓箭手从居延北行军一个月,在浚稽山与且鞮侯单于的三万骑兵遭遇,因寡不敌众,最后被迫投降。
B、李陵认为我军士气减低衰退,鼓不起来的原因是士兵有随军的妻子拖累,因此斩杀了全部的女人,可见李陵并非“爱人,谦让下士”的人,而是一个非常残忍的人。
C、浚稽山这一战役中,李陵以步兵与匈奴骑兵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抗衡,孤军苦战,充分发挥了远射兵器弓、弩的作用,杀伤匈奴骑兵万余,其战术运用和战役指挥是成功的。但因汉军未能对李陵部实施必要的接应和支援,实力相差悬殊,再加上李陵军候管敢的告密,最终造成李陵几乎全军覆灭。
D、司马迁认为 “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他摧败敌军的战绩,也足以光耀天下了。李陵所以不死,是想在适当的时机报效汉朝。
第Ⅱ卷
12、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1)连战,士卒中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战。 (3分)
(2)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其短,诚可痛也! (3分)
(3)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李陵《答苏武书》)(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二)、古代诗歌鉴赏(8分)
临江仙 信州作 晁补之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注】作者幼而能文,颇有经世济民的抱负与才干。三十几岁便任职秘书省,并出知齐州,有政绩。但因涉于新旧党争以“修神宗实录失实”罪名“降通判应天府亳州,又贬监处信二州酒税”。这首词就是在此时写就的。
14、(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4分)
(2)这首词艺术上是很成熟的,请说说它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并简要分析。(4分)
15、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任选其中5道题) 。(5分)
(1)多情自古伤离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柳永 《雨霖铃》 )
(2)_______________ ,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3)想当年,____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4)佳节又重阳,_______________ ,半夜凉初透。( 李清照 《醉花阴》 ) 。
(5)吾所以为此者, _______________ 。(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
(6)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苏轼《定风波》 )
(7)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__________________!(关汉卿 《窦娥冤》)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共20 分)
乡村故事
莫泊桑
献给奥克塔夫·米尔波
离一个海滨小城不远处,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两座并肩而立的小茅屋。两个农夫在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为了养家糊口。每家都有四个孩子。小家伙们一天到晚都在门前的空地上嬉戏打闹。两个大的六岁了,两个小的大约十五个月,两个家庭几乎是同时成家、同时生儿育女的。
从罗尔波特疗养站过来,第一座茅屋里住着蒂瓦施一家,他们有三个女孩一个男孩;另一间破屋住的是瓦兰一家,他们有一个女孩三个男孩。
所有人都靠菜汤、土豆和充足的空气艰难度日。早上七点、中午十二点和晚上六点两家的主妇都要把她们的娃娃们集合在一起喂菜汤,就像看鹅人把鹅群赶拢一样。孩子们按年龄大小依次坐在一张用了五十年、磨得油光锃亮的木桌前,最小的孩子的嘴刚能够到桌面。每人面前都摆着一个凹凹的汤盆,盛满了用土豆、半棵白菜和三个洋葱煮的汤以及在汤里泡得软软的面包。一排人吃得饱饱地。母亲亲手给最小的喂食。星期天的一点肉汤对所有人来说都像过节一样,父亲这天在饭桌旁恋恋不舍,翻来覆去地说:“要是每天都这样该多好啊!”
八月的一天下午,一辆小汽车猛地停在了两个茅屋前,驾车的年轻女人对坐在身旁的先生说:
“噢!看哪,亨利,这群孩子!他们在土里滚来滚去有多可爱啊!”
她跳下车,向孩子们跑去,抓住两个最小的孩子中的一个,蒂瓦施家的那个,把他抱在怀里,狂热地亲吻他肮脏的脸蛋,粘着尘土的卷曲的金发和拼命挥动着想要挣脱这恼人的拥抱的两只小手。 她是亨利·德·于贝尔太太。
一天早上她来的时候,她的丈夫同她一起下了车,她没有在孩子们面前停下,而是径直走进农夫的屋子。
正在屋里忙着劈柴做饭的夫妇俩诧异地抬起头来,递过两把椅子,然后等待着。年轻太太先开了口,她的声音发颤,有些磕磕巴巴的:“朋友们,我来找你们是因为我非常想……我非常想带走你们的……你们的小男孩……”
两个乡下人目瞪口呆,摸不着头脑,一声不吭。
她喘了口气,又说:
“我们没有孩子,家里只有我丈夫和我……我们想把他带走……你们同意吗?”
农妇开始明白了,她问道:“你们想把夏洛从这家里带走吗?哦,不,不行,绝对不行。”
这时德·于贝尔先生说话了:“我的妻子没说清楚。我们是想收养他,不过他以后可以回来看你们。如果他能长大成人,这点当然不成问题,那么他将是我们的继承人。万一我们有了孩子,他将享有同等的继承权。而且,考虑到你们的情况,在你们有生之年,我们将每月定期给你们一百法郎,你们听明白了吗?”
农妇怒不可遏地站起身来: “你们想让我把夏洛卖给你们吗?啊,不!怎么能对一个母亲提出这种要求!噢,不!这太无耻了。”
男人沉默不语,一脸严肃,仿佛在沉思,不过他频频点头表示赞同妻子的话。
德·于贝尔太太慌乱之下哭起来,她转身对自己的丈夫抽抽噎噎地说:
“他们不愿意,亨利,他们不愿意!”她的声音哽咽,就像一个被宠惯了的孩子。
于是他们做了最后一次努力。
“但是,朋友们,想想你们孩子的未来,想想他的幸福,想想……”
农妇气冲冲地打断了他的话:“够了!够了!够了!……走开,还有,别让我再在这儿看见你们。居然想这么着就把我们的孩子带走!”
德·于贝尔太太走出大门时,忽然想起有两个小小的孩子,于是以一个执拗的、被宠坏了的、从不肯等待的女人所特有的固执,问道:“但是另外一个小男孩,他不是你们的吧?”
蒂瓦施老爹答道:“不,是邻居家的,如果你们愿意,可以去那家看看。”
说完他就进了屋,他妻子在屋里大发雷霆。
瓦兰夫妇正坐在桌旁小口小口地吃着面包片,他们用刀在放在两人中间的盘子里挑起一点点黄油,然后小心翼翼地抹在面包上。
德·于贝尔先生再一次陈述了他的建议,但是这次他说话时运用了演说家的谨慎和巧妙,说得拐弯抹角的。
两个乡下人摇了摇头,表示拒绝。但是当他们得知每月可以得到一百法郎时,他们的决心大大地动摇了。夫妇俩你看我,我看你,互相用眼光征询对方的意见。
他们沉默了很久很久,左右为难,犹豫不决。女人终于开口问道:“你说呢,他爹?”
他用一种说教式的口气答道:“我认为这倒不坏。”
于是因焦急不安而浑身发抖的德·于贝尔太太开始跟他们谈孩子的未来,他的幸福,他将给他们带来的财富。
农夫问道:“这一千二百法郎的年金要在公证人面前立约吗?”
德·于贝尔先生答道:“当然,这事明天就可以办妥。”
农妇仔细地想了想,又说:“每月一百法郎,想从我们身边把小家伙带走,这点钱可不够。这孩子过几年就能干活了。得给我们一百二十法郎。”
急得跌足的德·于贝尔太太立刻就答应了。她拿出一百法郎作为礼物,以便立刻将孩子带走。她的丈夫则在一旁立字据。镇长和一个邻居很快被请了来,他们欣然同意为双方作证。
年轻太太喜气洋洋地抱走了哇哇大哭的小孩子,仿佛是从店里拿走一件心爱的小玩意儿。
从此再没有人听到小让·瓦兰的消息。他的父母每个月都去公证人那儿领他们的一百二十法郎。他们跟邻居家翻了脸,因为蒂瓦施大妈没完没了地羞辱他们,挨家挨户地说若非丧尽天良怎么会卖孩子呢,还说这事太可怕、太肮脏、太下贱了。
有时候她把她的夏洛夸耀似地抱在怀里,冲着他大声说,仿佛他听得懂似的:“我可没把你卖掉,我!我没把你卖掉,我的小宝贝,我不卖自己的孩子,我!我没钱,可是不卖孩子。”
年复一年,天天如此。每天她都在门前含沙射影地大声说些不堪入耳的话,好让邻居家的人听见。蒂瓦施大妈最终相信在这个地区无人能与她相提并论,因为她没有卖掉夏洛。人们谈起她时都说:“我知道那是很诱人的,可是她不管,她那样做的确像一个好母亲。”
人们都赞扬她。已经十八岁的夏洛从小就听着这些话长大,他认为自己比同伴们都优越,因为他没有被卖掉。
靠着那笔年金,瓦兰一家不愁吃喝了。依然穷困潦倒的蒂瓦施一家因而怒气难平。
他们的大儿子去服兵役了,二儿子死了,只剩下夏洛和他的老父亲一起拼命干活来养活母亲和两个小妹妹。
他二十一岁了,有一天早上,一辆亮锃锃的小汽车在两个茅屋前停了下来。一位挂着金表链的年轻先生从车上下来,伸手去扶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老妇人对他说:“就是那儿,我的孩子,第二家。”
他像回到自己家一样走进瓦兰家的茅屋。
老妈妈正在洗她的围裙,身患残疾的父亲在火炉边打盹。两人一起抬起头来,年轻人说道:
“您好,爸爸,您好,妈妈。”
他们惊呆了,一下子站起来,激动之下,老妇人手里的肥皂掉进了水里,她结结巴巴地说:
“是你吗?我的孩子?是你吗,我的孩子?”
他张开双臂拥抱她,亲吻她,不停地说:“您好,妈妈。”而颤巍巍的老头子用他一贯的平静语调说道:“你回来了,让?”就好像自己一个月前还见过他似的。
相认之后,父母亲迫不及待地想让乡亲们见见他们的儿子,于是带他去镇长家、镇长助理家、神父家、小学老师家。
夏洛站在自家的破屋门口看着他走过。
晚饭时,他对两位老人说:“你们那会儿可真蠢,居然让他们抱走了瓦兰家的孩子!”
他母亲固执地说:“我可不想卖掉自己的孩子。”父亲沉默不语。
儿子又说:“送给这样的人家并不坏呀。”
蒂瓦施老爹含着怒气一字一顿地说:
“你是不是责怪我们把你留了下来?”
年轻人粗暴地回答道:
“不错,我怪你们,你们可真是呆子,像你们这样的父母只会给孩子带来不幸,你们使我不得不离开你们。”
女人对着面前的盘子失声痛哭,她边抱怨边喝菜汤,勺里的汤洒了一半。
“累死累活地拉扯这些孩子!”
年轻人怒吼道:
“我宁可不生下来也不愿像现在这样活着。刚才我看见那人时,真气极了,我对自己说:‘本应该是我。’”
他站起身:
“听着,我觉得我最好走,因为我会一天到晚地埋怨你们,给你们的生活带来痛苦。你们知道,为这件事我永远都不会原谅你们。”
两个老人惊呆了,一句话都说不出,老泪纵横。
他又说:“不,这样想太残忍了,我还是到别处去谋生吧。”
他打开门,一阵欢声笑语闯了进来,这是瓦兰家在为他们归来的儿子大摆宴席。
夏洛跺了跺脚,转身对他的父母吼道:
“乡巴佬!”
说完他就消失在黑夜中。
16、下列关于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以浪漫主义的笔法,讲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两个家庭因不同的选择,带来了不同的结果。这种结局令人深思。
B、与莫泊桑同时代的法国著名作家法郎士评价莫泊桑说:“他的语言雄劲、明晰、流畅,充满乡土气息,使我们爱不释手。他具有法国作家的三大优点:明晰、明晰、明晰。”这篇小说可以说是对这样的定评的一个最好的证明。
C、蒂瓦施一家的选择的确是愚蠢的,面对飞来的机会,完全可以改变自己及孩子的命运,却不肯把孩子卖给别人,儿子夏洛的指责很有道理。而瓦兰家的选择就是明智的,可取的。
D、“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文章要讲究波澜起伏,曲折有致。这篇小说的情节就呈现出“摇摆”的状态,曲折地再现了两家人的情感和命运的变化发展。
E、瓦兰家的孩子让·瓦兰被送到城里富裕人家,回来探望父母,他彬彬有礼,显示了良好的教养。而蒂瓦施家的夏洛就略显粗鲁。可见环境造就不同的人。
17、说说文章划线段落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18、这篇小说除情节具有“摇摆”的特点外,最大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6分)
19、小说揭示了蒂瓦施一家两代人面对富贵诱惑所表现出的不同心态,是固守传统忍受贫穷,还是为了生存发展而向金钱投降,哪一种做法更可取呢 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共12分,共3小题)
2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只写序号) (4分)
①风整日整日摇撼着树木,雨则自早至晚浇淋着它们。
②自九月杪起,我们那儿的果园和打麦场就开始变得空旷了,气候通常也在这个时候发生骤变。
③这时空气就变得洁净、明朗,夕照令人目眩地耀辉于叶丛和枝丫之间,而叶丛和枝丫则由于风的吹拂犹如一张活动的网似的摇曳摆动。
④同时,在北半天,在沉甸甸的铅灰色的乌云上方,水汪汪的浅蓝色的天空冷冰冰地、明亮地闪着光,乌云则慢慢地凝聚成为连绵不绝的含雪的云峰。
⑤偶尔,傍晚之前,在西半天上,落日的颤抖不已的金光会穿破阴沉沉地压在地面上的乌云。
序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阅读下面材料,以狼的口气写一段话说明它这样做的原因。(4分,不超过25字。)
一片大森林里生活着很多动物。但这些动物非常害怕一只很凶恶的狼。只要这只狼一出现,动物们立刻四处逃散。有一天,狼把动物们集中到一起,对大家说:“我不想看到我们这片森林一直笼罩着恐怖的气氛,也不希望你们看到我就跑。我只喜欢老弱病残的动物。如果你们能把那些老弱病残的动物给我送来,我保证不会伤害你们。”动物们同意了。结果那些老弱病残的动物就相继被送入了狼口。但狼并没有信守诺言,常常把给它送残弱动物的健康动物也一起吃掉了。于是,动物们就问狼:“你为什么把那些健康的动物也一起吃掉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狼讥讽道。
22、将下面的长句改写为4个语意连贯的短句,使句意更清楚,行文更流畅。(不能改变原意,可以增删、调换个别词语)(4分)
以“传承民族文化、沟通人类文明、共建和谐世界”为主题的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政府、国务院文化部承办的我国也是世界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节庆活动——首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5月23日在北京拉开帷幕。
六、写作 (共60分,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两枝火把,奉火神之命到世界各地去考察。两枝火把中有一枝没有点燃,另一枝是点燃的,发出很亮的光芒。
过了不久,两枝火把回来提交考察报告。
第一枝火把说,整个世界都陷入浓浓的黑暗中,它觉得眼前的世界情况很糟,甚至已达到了极点。
可是第二枝火把的报告却刚好相反,它说它无论到哪里,总可以找到一点光明,所以它认为这个世界是十分有希望的。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荆门市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1、【答案】B A 项 橇qiāo C项 镞zú D项垛duò 瘴zhàng
2、【答案】C A 项 礼尚往来 无上光荣 B项 消弭 遥岑远目 D项 蘖枝 蓝缕
3、【答案】D 耳提面命:殷切地教导。此句褒义词作贬义用。繁文缛节: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不用于写作语言简洁。曲尽其妙:把其中微妙之处委婉细致地充分表达出来。形容表达能力很强。这里是望文生义。穷形尽相:既指描写刻画细致生动,又指丑态毕露。
4、【答案】A B项 缺“歌颂”的宾语。C项把“秦俑”调到“将”的后面。D项 防止……不再发生,不合逻辑。
5、【答案】B 把《罗密欧与朱丽叶》改为《麦克白》。
6、【答案】B 原文是“从理论上讲,这种加速有望使喷出物的速度接近光速。”
7、【答案】C 【分析】A项对应文本“这种功率对于加速小质量探测器来说也许够用” B项、D项 不是缺点。
8、【答案】C 【分析】A项“推力也越大”错误。B 项“如果改用离子发动机就完全可以做到” 太绝对。D项原文是“并且将会成为今后开发宇宙的主要技术之一”。
9、【答案】B 趣:立刻、马上。
10、【答案】C ④⑥不能表现“李陵作战勇猛,并非有意投降匈奴”。
11、【答案】B“可见李陵并非‘爱人,谦让下士’的人,而是一个非常残忍的人”错误。
12、⑴连续交战,士兵中箭受伤,三处受伤的躺在车上,二处受伤的驾车,一处受伤的执兵器作战。(“创”、“将”各1分,句意1分)
⑵今天他办了一件不幸的事,那些保全自身性命和妻子儿女的臣子,便任意构陷,夸大其罪,实在令人痛心!(“全、保”1分,“媒”1分,句意1分)
⑶况且您过去带领很少的人出使,到拥有万辆兵车的匈奴,碰到的时机不好,以至到了拔剑自刎,不顾性命的地步。(“适”、“至于”各1分,句意1分)
13、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每两处1分)
14、⑴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以下几种感情:①谪居异乡的彷徨苦闷的心情;②出世与入世的思想斗争,是甘于过恬淡超脱的隐士生活,还是鸟犹思归,何况逐臣, “不如归去”?③思念家乡亲人。(答一点2分,答两点即给4分)
⑵①借景抒情、融情与景:作者写了残僧、野寺、幽禽、月斜、西院、松、药臼、竹间衣等意象,抒发了谪居异乡的彷徨苦闷及思念家乡亲人的心情。
②侧面烘托:作者正当壮年被逐,心情自然愤懑孤凄,但又不能直述,于是借“幽禽”
子规的悲鸣来抒发自己的愿望。
③运用典故:“残僧野寺相依”化用杜甫“野寺残僧少”,扩大了意境,流露出委屈孤愤的情绪。“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化用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自穷,云自起,词人身在景中而心在景外,词序一改而意境全非。(答一点2分,答两点即给4分)
15、⑴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⑵休说鲈鱼堪脍
⑶金戈铁马 ⑷玉枕纱厨
⑸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⑹一蓑烟雨任平生
⑺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16、AC A项不是“浪漫主义的笔法”,而是“现实主义的笔法”。 C项“儿子夏洛的指责很有道理。而瓦兰家的选择就是明智的,可取的”说法武断,亲情也很重要。(选对一项2分,选三项及以上0分)
17、这个场景描写(1分)①交代了两家人贫困的家境。②渲染了一种温馨,充满亲情味而又略带伤感的气氛。③为下文两家人的选择作了铺垫,埋下了伏笔。④暗示了人物的性格及命运。(作用写一点1分)
18、最大的艺术手法是对比。(2分)①一家重亲情不卖孩子与另一家为金钱舍弃孩子对比。
②孩子一个衣锦还家,家人团聚,与另一个黯淡离乡,骨肉分离对比。
③孩子一个举止得体有教养与另一个粗俗,忘恩负义对比。
④卖孩子后,两家人境况变化的对比:一家人不卖孩子由受人尊敬到因贫困受孩子指责黯然伤心,另一家人卖孩子后由受人嘲讽到孩子荣归故里受人羡慕。(对比内容答对一点给2分)
19、言之有理即可。(观点2分,理由4分)
20、序号:②①⑤③④ (4分)
21、抛弃弱者,牺牲同类,自私自利,你们本身就是不健康的(有病)。(只答“不健康”或“有病”给2分)
22、首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5月23日在北京拉开帷幕,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节庆活动,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政府、国务院文化部承办,其主题为“传承民族文化、沟通人类文明、共建和谐世界”。(4分)
23、作文(60分)(略。参考湖北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译文:
李陵,字少卿,少年时任侍中建章监。善于骑射,爱护关心他人,对部下谦让,很有好名声。武帝觉得他有李广的风度,让他带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领地二千多里,经过居延地区察看了地形,不见匈奴,返回。
李陵到浚稽山,与单于遭遇,足有三万骑兵包围了李陵军。李陵军队在两山之间,以大车为营。李陵带士兵出营外排列战阵,前行执戟、盾牌,后行持弓弩,下令说:“听到鼓声进击,听到金声止步。”匈奴见汉军人少,就径直冲到营前,李陵交战相攻,千弩齐发,敌军应弦而倒。匈奴退回上山,汉军进击,杀死数千敌兵。单于大惊,召集左右步兵、骑兵八万多人攻击李陵。李陵且战且退,南行数日,到达山谷中。连续交战,士兵中箭受伤,三处受伤的躺在车上,二处受伤的驾车,一处受伤的执兵器作战。李陵说:“我军士气减低衰退,鼓不起来的原因是什么 军中难道有女人吗 ”开始出兵时,关东群盗的妻子徙边的便随军当了士兵的妻子,深藏车中。李陵搜出来,全部杀掉。第二天再战,斩杀敌兵三千多人。率军向东南行进,沿着旧龙城道路行军,四五天到达大泽葭苇中,匈奴从上风放火,李陵也让军中放火烧出隔离带以自救。南行到山下,单于在南山上,派他的儿子率骑兵攻击李陵。李陵军在树林中交战,又杀死敌军几千人,用连弩射单于,单于下山退走。……
当时,李陵军更加危急,匈奴骑兵多,一日交战数十回合,又杀死敌军二千余人。匈奴不利,想退兵,正遇李陵军军候管敢被校尉所辱,逃降匈奴,讲述了汉军情况,说“李陵军无后援,箭也快射完了,独率部下及成安侯校官各八百人为前锋,用黄、白二色旗帜,应当用精锐骑兵箭射便可消灭汉军。”成安侯是颖川人,父亲韩千秋,原为济南相,征讨南越时战死,汉武帝封其子延年为侯,以校尉身份随李陵出征。单于得到管敢后大喜,派骑兵总攻漠军,大声疾呼:“李陵、韩延年赶快投降!”于是拦截道路,攻击李陵。汉军在山谷中,匈奴在山上,四面箭如雨下。汉军南下,没有到达鞑汗山,一天就消耗掉五十万支箭,立即弃车而退兵。士兵还有三千多人,只是砍断车辐当作武器,军官持短刀,深入到峡谷之中。单于断了汉军后路,就山势下投垒石,士兵伤亡惨重,不能行进。黄昏后,李陵便衣独步出营,制止左右随从说: “不要跟随我,大丈夫一人去捉单于就可以了!”过了很久。李陵返回来,叹息着说:“兵败,就死吧!”有的军吏说: “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能如愿,以后找一条返回去的道路,像浞野侯那样被俘后又逃回来,天子还是礼遇他,何况将军呢!”李陵说:“你不要说了,我不死,非壮士。”于是砍掉所有旗帜,埋藏了珍宝,李陵叹息说: “再有几十支箭,足可以逃走了。今天没有武器再战,天亮了就坐等被俘!大家各自逃命,还会有脱身回报天子的人。”令军士每人带二升粮,一大片冰,约定到遮虏鄣等待。半夜时,击鼓起程,鼓没有响。李陵与韩延年都上了马,跟从的壮士有十几人。包抠数千骑兵追击,韩延年战死。李陵说:“没有面目向陛下报告了!”于是便投降。军人们分散逃走,逃到边塞的有四百多人。
李陵失败处距边塞有一百多里,边塞上报消息。皇上希望李陵死战,召来李陵的老母、妻室,让看相的观察,没有死丧之色。后来听说李陵投降,皇上非常愤怒,责问陈步乐,陈步乐自杀。群臣皆怪罪李陵,皇上问太史令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极力说:“李陵对亲人孝敬,对士人诚信,经常奋不顾身解救国家危难。从他的一向表现来看,有国士之风。今天他办了一件不幸的事,那些只顾保全身家性命和妻子儿女的臣子,便任意构陷,夸大其罪,的确令人痛心!况且李陵只率领不到五千人的步兵,长驱直入到达匈奴腹地,面对数万敌军,使匈奴顾不上救死扶伤,招来全部会射箭的民众一同围攻李陵。李陵转战千里,箭尽路绝,士兵拉的是空弩,冒着白刃箭雨,还是同敌人拼死搏斗,能得到士兵拼死之力,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能超过他。他虽然失败被俘,然而他所摧败敌军的战绩,也足以光耀天下了。李陵所以不死,是想在适当的时机报效汉朝。”
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汉元平元年病死。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