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
【模块名称】 音乐鉴赏
【授课年级】 高二年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材分析】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学情分析】
高中年段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对《黄河大合唱》的旋律有所了解和学习,《保卫黄河》乐段耳熟能详。对音乐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现阶段教师应从乐曲本身的各种音乐要素引导学生加以深化学习,达到与音乐形成共鸣的目的。
【设计理念】
整堂课以音乐的重复的力量为主线以“赞颂”“点燃”“爆发”为情感路线,分被从《黄河船夫曲》《河边对口曲》《怒吼吧 黄河》三个篇章进行歌曲艺术分析,感受《黄河大合唱》经久不衰的魅力。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黄河船夫曲》《河边对口曲》和《怒吼吧 黄河》乐章片段,体验音乐重复带给乐曲慷慨激昂的气势,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二、通过聆听、比较、体验演唱等方法,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三、了解《黄河大合唱》词曲作者和歌曲的艺术特征,感受歌曲的艺术魅力所在。
【教学重难点】了解和学习歌曲的艺术特征
【教学设备】多媒体 演唱道具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1.播放视频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欢迎同学们来到音乐课堂,今天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邀请大家欣赏一段影片,请同学们用心来感受。
真情朗读 用心演唱
师:这部影片带给了你怎样的一种情绪和感受,可以用一个词或者自己的话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和分享吗。
生:激昂、感觉情绪很激动、感觉要去上战场了
师:是的,你们的回答让老师内心充满感受到了激情澎湃的力量,在这段视频当中有一句话,已经插上了翅膀飞越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哪一句?
生:“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师:教师朗诵示范“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学生加入。一同演唱此乐段。在同学们饱满的激情和嘹亮的歌声中让我们充满了斗志的希望。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这个乐段选自于《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今天我们欣赏的歌曲就是《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不仅有保卫黄河的英雄气概,还有黄河两岸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对黄河的赞美、更有战乱背后发起保卫家乡、全面抗战的决心。在那个抗战的年代一曲《黄河大合唱》可抵十万毛瑟枪,它的影响是巨大的。
设计意图:通过影片欣赏,演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激发学生课堂情绪,为整节课音乐氛围做铺垫。
《黄河船夫曲》赏析
1.初听歌曲 场景想象
师:如果你没有到过黄河,如果你没有渡过黄河,那么你听吧!
播放歌曲《黄河船夫曲》
师:通过这一段音乐的聆听和感受,在你的心中勾画了怎样的一种场景?
生: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
师:同学们回答的真好,在你们的词语当中,在老师的眼前展现一副乌云满天、黄河滚滚,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景。
师:这样的音乐旋律的表达和场景的展现 ,肯定离不开作曲家他独特的音乐创作,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寻找和探究,歌曲中的音乐特征。
2.感受音乐 分析旋律
师:首先请同学们聆听第一部分,歌曲旋律有几个音构成?
生:四个音构成,分别是 5 6 1 2。
师:作曲家通过对这四个音不断地组合、变化从而形成了音乐的主旋律。
师:请听音乐片段(教师演唱该旋律片段),请思考,这一段音乐中主题动机乐句是在哪一小节?
生:
师:这一主题动机重复了几遍?
生:出现了四遍。
师:作曲家通过对这四个主音进行节奏、速度、力度的无限变化和重复,从而形成乐曲坚强有力的一种音乐形象。这种创作手法被称为“主题动机”旋律创作手法。这也是作曲家在这一篇章当中最具有个性也是最主要的一种创作手段!接下来,请你欣赏音乐第二片段,找一找这一乐段当中音乐的主题动机乐句出现在哪儿?
生:
师:作曲家对这主题乐句进行怎样的进行?
生:无限的重复
师:怎样的重复?
生:相同的一种重复。
教师:请同学跟老师一起演唱这一主题乐句
同学们,我们在演唱这一主题乐句的时候,应该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生:坚强、有力、聚精会神并充满斗志的
师:接下来做一个合作演唱,请同学们演唱第二小节,老师演唱第一小节。(演唱)这种主题乐句的重复,作曲家是选自我国的哪一种民歌题材?
生:船工号子
师:船工号子的最鲜明的一种演唱特点是什么?
生:一领众和,具有号角性的演唱感觉
3.歌曲加深 声势体验
师:我们加入手势动作,一起来体验黄河激流之上,船夫勇往直前的气魄。
(声势加演唱)
4.重复中赞颂
师:作曲家通过对主题动机乐句的不断重复,展现了船夫怎样的一种精神?
生:赞颂了船夫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师:一曲《黄河船夫曲》把怒涛滚滚的黄河,同面向激流而勇进的船夫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副人定胜天的画卷。
作品赞颂了船夫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放大了说,这种精神更是象征了全体中华儿女的不卑不亢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这种优良品质流淌在我们每一位华夏儿女的血液当中。
5:乐曲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在乐章当中寻找“主题动机”乐句,感受它在无限重复当中展现的民族精神,通过对乐曲的演唱和声势体验,更深入的体验在黄河激流之上船夫的英勇无畏。
《河边对口曲》赏析
1.初听歌曲 感受旋律特点
师:但是,敌人的入侵、战争的爆发,使我们的生活遭受了苦难,妻离子散,天可以放,开始了流亡的生活,在黄河边上有两位流亡的老乡,他们不期而遇安,让我们听一听他们展开了一场怎样的对话?播放歌曲《河边对口曲》第一乐段
师:歌曲的演唱形式有什么特点?
生:一问一答 对唱的形式
师:两条旋律有什么特点?首先请和老师一起跟着钢琴来演唱这两条旋律。
(跟着钢琴演唱)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学唱,这两条旋律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通俗易懂,十分接地气,具有浓厚的民族味儿。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准确,作曲家在创作歌曲中吸收了山西音调的特点,并通过民族的五声调式来创编。在之前的音乐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五声调式是有“宫商角徵羽”构成,再这个作品中问句属于“商调式”,而答句则在“徵调式”
上进行。从歌曲的演唱中可以看到,作曲家对问句和答句也采用了什么创作手法?
生:重复
师:分别是怎样的一种重复?
生:相同、完全的一种重复。
师:这种不断的相同重复有没有让你的听觉产生疲劳?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每一次重复的情感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更加强烈的描述了张老三和王老七共同的悲惨遭遇。
2.演唱歌曲 体验民族风韵
师:接下来我们跨越时空来到黄河边,来一场身临其境的对话。
生: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演唱(注意情绪表达)
师:学生演唱时教师加入乐器的演奏
师:刚才在同学的演唱时,老师加入的乐器,你觉得给同学们的演唱添加怎样的感觉?
生:更加富有民族风韵
师:对,同学回答的非常好,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加入更多的乐器让我们的表达来的更浓烈些吧!(学生演唱时加入乐器)
师:刚才在同学们的演绎中我仿佛已经看到黄河两边张老三与王老七那种对苦难生活的无奈了,接下来的我们继续听,音乐发生了什么变化 首先,歌曲的演唱形式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象征着什么?
3.感受重复中变化,体验乐曲在重复中凝聚
学生回答:歌曲从第一部分的对唱转化为第二部分的重唱和混声合唱,象征着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一同打回老家去”。
教师总结:《河边对口曲》也采用了 重复的创作手法,在变化重复的音乐旋律中点燃了全国人民一起打回老家去的心愿。歌曲的情感在旋律的重复中被点燃。
乐曲总结:
设计理念:通过对山西音乐听觉的不断促进和乐句的重复体验,感受歌曲当中的民族风韵的语言旋律,已经重复变化中产生的情绪共鸣!促使学生的情绪进一步升华。
《怒吼吧 黄河》赏析
1.音乐创编 深度体验
师: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们“一同打回老家去”的心愿已经被点燃,如果你是作曲家,接下来的音乐需要你来创作,你会怎样来创编?
学生分享:
师:听了同学们的分享,有那么一股燃烧的烟火已经在老师内心熊熊燃起,我们来听,作曲家冼星海在最后一个乐章中是怎样来表达战斗的力量。“怒吼吧 黄河”重复了几次?每一次有什么变化?
生:歌词重复了三次,情感一次次的递增叠加。
师:我们一起来演唱,分三次不同的加入。(演唱乐句“怒吼吧 黄河”)
2.乐曲聆听, 整体感受
在这个乐章中,看到了黄河的怒吼,那么在接下来的音乐进行中,全国形成了怎样的一种抗战画面?
学生回答:。。。。。。。
3.乐曲情绪重复中爆发
师:千千万万人民已经团结起立,誓死保卫祖国,向着全中国、向着全世界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战斗的警号重复几次?请同学们再次聆听歌曲最后部分,感受歌曲情感的变化。
生:力量在重复中爆发。
乐曲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聆听和感受三个乐章的音乐片段,感受《黄河大合唱》带给我们民族的力量。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黄河大合唱》的介绍。《黄河大合唱》在呢心里是怎样的一种音乐作品的存在,能和大家说一说吗?
学生: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老师非常感动,希望你们从今天的音乐中感受到的精神在接下来自己的学生和生活中能够生根发芽,站在新时代的你们,必定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设计理念:首先通过对该篇章乐曲的自我创作,在学生内心激发全面抗战的形象,为乐曲铺垫情感色彩。深入体验“发出战斗的警告”的重复力量,感受情绪的爆发。理解《黄河大合唱》的时代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融入自己的学生和生活当中,得到情感价值观的升华。
五、课堂知识点总结
《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人民音乐家
黄河之心 民族之魂
情感走向 赞 颂 凝 聚 爆 发
民族色彩 劳动号子素材音调 山西音调 山歌情韵 民族战斗力量
创作手法 主题动机重复 乐段变化重复 主题贯穿重复
乐章 《黄河船夫曲 《河边对口曲》 《怒吼吧 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