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教学设计
学科:美术
授课年级:高二
授课课时:1课时
所用教材:人民美术出版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表现形式的知识的学习,提高审美感知,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绘画特点,领会中国传统绘画的以线造型、传神写照、俯仰自得和虚实相生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展示与讲述,鉴赏绘画发展阶段的风格作品,利用不同时代艺术作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更快的掌握欣赏绘画作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赏析和评述中,感受艺术作品体现出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体会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文化内涵,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增加民族自豪感,夯实鉴赏基础,达成审美情感的升华。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画表达的意境,感受作品的艺术内涵和审美特色。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的从不同角度感受到传统绘画中艺术特点和艺术表现形式。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示法、展示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一、中国文化艺术历史源远流长(5分钟)
1.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发展脉络。
大致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脉络以及种类,明确随着朝代的发展,创作的物质媒材也在发展。
2.揭示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
分析《八十七神仙卷》,明确学习任务,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点,本次重点学习传统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二、中国绘画的艺术特点(15分钟)
1.讲述传统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1)以线造型的艺术语言。“以线造型”“以线传情”。
联系书本,提问为什么中国传统画以线为造型?
解释:由于工具限制。
赏析《女史箴图》的线条。与《人物龙凤图》进行对比学习铁线描的发展。
赏析《八十七神仙卷》了解兰叶描的特点。联系兰叶描和张旭《古诗四帖》的笔法,阐明书画同源。
(2)传神写照的艺术趣味。
“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中”
提问:阿堵是什么?
解释“阿堵”即为瞳仁,分析顾恺之《女史箴图》、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张萱《捣练图》、分组朗读教材中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的解释、赏析、评价。
《女史箴图》中人物梳妆,对镜贴花黄。《历代帝王图》晋武帝司马炎脸部线条较粗,神情严肃,眼神坚毅,展现帝王的庄严霸气风貌。《捣练图》妇女劳作的场景,一组洗衣服、一组穿针引线、一组熨烫衣服。扯布的两名妇女身体用力微微倾斜,惟妙惟肖。仔细观察还有小孩在布下调皮玩耍,非常写实。《虢国夫人游春图》策马前行,神态各异,有人回头张望,有人马上谈笑风生,有人策马扬鞭。
(3)俯仰自得的艺术关照。“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寒江独钓图》与《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画同律,异曲同工。画面大面积留白,虚实相生,灵动空间。一叶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钓,船旁以淡墨寥寥数笔勾出水纹,四周都是空白;令人觉得江水浩渺,寒气逼人。
(4)虚实相生的艺术法则。“空白”并非“无”,而是以“虚”称“实”。
《二祖调心图》中人物头枕屈臂,趴在一只睡虎身上,脸部的五官挤压在一起,呈现了睡眠的神态。简化笔法,充分发挥水墨效果。头手脸脚皆用淡墨勾出,笔法工细,身躯衣纹则以狂草,粗笔、破笔泼墨画出,一扫而就。达到笔墨相融、虚实相交的效果。
(5)总结:以线造型的艺术语言、传神写照的艺术趣味、俯仰自得的艺术关照、虚实相生的艺术法则。
三、合作探究。(17分钟)
(1)全班同学分为四组,分配交流学习讨论任务。
第一组: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从以线造型方面分析。
第二组: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从传神写照的艺术趣味方面分析。
第三组:以《二祖调心图》为例,从俯仰自得的艺术关照方面分析。
第四组:以《二祖调心图》为例,从虚实相生的艺术法则方面分析。
讨论时加入学生交流并且提示分析方向,并做总结
(2)全面赏析。播放视频,深入了解这两幅画的艺术语言的和价值。
四、课后总结。(3分钟)
以线造型的艺术语言、传神写照的艺术趣味、俯仰自得的艺术关照、虚实相生的艺术法则。
板书设计:
中国传统绘画----传统人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