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新独家原创下列词语字形及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吆喝(yāo) 蜜饯(jiàn) 掺和(cān) 栗子
B.熬汤( áo) 焖饭(mēn) 搅和(huo) 肿胀
C.浓稠(chóu) 窟窿(kū) 敦厚(dūn) 吞噬
D.唾沫(tuò) 汤匙(chí) 响彻(chè) 演译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
B.聪聪很擅长交际,两面三刀的性格让她收获了许多真诚的友谊。
C.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谁又愿意将自己脆弱的一面示人呢
D.人们一般在过年前添置新衣,以便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3分) ( )
A.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了《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行动方案》,推动川渝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B.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
C.“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植物学家钟扬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D.学校通过打造红色教学点、推出红色研学线路、开展党建活动 等措施,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
B.《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七言律诗,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
C.寒食,即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或106天,清明节前1~2天,古代习俗要禁火,只吃冷食。
D.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瑰宝,也是活的文化遗产,现在还普遍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春联、寿联、名胜古迹对联等。
5.默写填空。(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脉脉不得语。
(2)《寒食》中描写春日京城美好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十五夜望月》中描绘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画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综合实践活动。(7分)
“节日好,最忆是新年。爆竹声声传喜讯,梅花朵朵兆丰年。举国乐团圆。”这首《忆江南》道出了春节给人的美好回忆。你班开展“漫话春节文化习俗”的活动,请参与其中。
(1)同学们搜集了一首关于春节的古诗,请列举诗中的民俗活动。(写出3种)(3分)
甲午元旦
[清]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民俗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燃放烟花爆竹是春节的传统民俗,但是“禁燃令”颁布以后,城市中再也看不见这种现象。针对“禁燃令”,同学们道出了自己的看法。(4分)
楠楠:春节期间我最期待的就是放烟花,喜庆又有趣,现在却不让放了,一点过年的味道都没有了,真是让人觉得遗憾啊!
雯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雯雯说得很对,而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楠楠:你们说得很有道理,看来放烟花有很多弊端,的确需要禁止!
二、阅读理解(36分)
(一)阅读古诗,完成题目。(5分)
夏 意
[宋]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②时一声。
[注] ①席:竹席。②流莺:莺。流,指其鸣声婉转。
7.本诗通过描写院深席清、________________、树阴满地、________________等四幅夏日画面,流露出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3分)
8.诗中的“透”字是“_______________”的意思,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石榴花______________的特点。(2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18分)
儿时年味
陇耕
①我们村口有一株腊梅树,当山上树叶凋零时,它便长满了洁白、浅黄的花蕾,在寒风中举眉高歌,似乎在提醒人们:腊梅报喜,春节将至。于是,房前屋后便被浓浓的年味笼罩,和着童年的记忆在空气里蔓延开来。
②杀猪是村里的传统年俗,在我小时候是很盛行的,如今已很少见了。那个时期,一般的农户,只有在娶媳妇或盖新房时,才会杀猪。唯独过年是个例外,即使家里没有养猪,也要去街市上买一头回来宰杀。村里经济条件好一点的,一户人家就得杀上一头。家境一般的,就会与亲戚邻居合伙,几户人家杀一头年猪。我们这些孩子,就远远地望着大人们“磨刀霍霍向猪羊”,边看边跺脚,几分兴奋,几分惧怕。年猪被收拾妥当后,会送一些给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来往较密的邻居也会送一些,图个喜庆。过年前大家就先围坐在一起吃上一顿,联络感情,好好热闹一番。
③村里过年离不开爆竹。一串串火红的鞭炮,犹如一条条响尾蛇,盘在门前,缠在街道,吐着火舌信子,被激怒只需要一秒。胆大的就直接划火柴去点燃,胆小的就会先点燃一根香,然后缓缓靠近引线。特红的鞭炮,引线很短,一不留神,就会炸到自己,尽管威力不大,但总归会让人猝不及防,受些惊吓。我们这些小伙伴,会买各种各样的爆竹,比如摔炮、划炮、冲天鼠、降落伞……这些爆竹能上天,能下水,让人乐此不疲。
④红红的春联,如同酿成的甜甜的蜜。这时候,裁红纸,买糨糊,村里几个会写毛笔字的老人就要忙碌好一阵子,家家户户都要排队请他们写春联。门楣上贴好了火红的春联,窗户上贴上了漂亮的窗花。粮仓、畜圈、柜子等处的春联,都表示喜庆与希望。另外还有单联,不同位置所贴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如每个屋内都贴“抬头见喜”,大门对面贴“出门见喜”,树上贴“根深叶茂”,等等。
⑤年三十的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这一整天家里的“大厨”都围着厨房转。炒菜、红烧鱼、炖猪蹄、酿豆腐、血鸭、冬笋腊肉、红薯粉……大锅里炖着整只鸡,整间厨房都飘着香味。每道菜端上来时,我都要轻抬下巴,好像一不留神口水就会流出来,接着是一阵狼吞虎咽。让人不觉感慨:夕阳西下,吃撑的在老家。
⑥除夕过去,就要拜年了。过去拜年都是走家串户,而且要早起。天还没亮就要起来,跟着小伙伴们,踏上拜年的旅途。尽管此时天色还是漆黑的,家家户户却已经在烧炭盆烤火了,我跟在队伍后面,嘴里不停地喊出一句句祝福语。接受拜年的人,笑容满面,出门握手,寒暄祝福。接着就往我们口袋里塞糖果、花生、瓜子。告别了这家,我们又匆匆跑向下一家。
⑦正月十五以前,外公总要带上我去邻村或邻县的远房亲戚家拜年,屋里也要留个人看家,以免别的亲戚拜年扑空。对于那时的我而言,拜不拜年不打紧,重要的是许久未见的小伙伴,以及长辈们塞过来的压岁钱。有时候,小伙伴去了其他地方拜年,满心期待却落空的我,仿佛一个泄气皮球,脸上再也找不到拜年的喜悦。大人们刚吃完中午饭,我就要撒野闹着回家,任由亲戚再三挽留,也无济于事。
⑧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当我还沉浸在回忆的喜悦中,不知从哪儿飞出一道悠扬的鸣笛声。我知道,列车该出发了。
9.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介绍的过年的风俗。(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结合加点的内容,赏析下面的句子。(5分)
一串串火红的鞭炮,犹如一条条响尾蛇,盘在门前,缠在街道,吐着火舌信子,被激怒只需要一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文章多处引用或化用诗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3分)
草原人家过春节
①当雪花骑在各家各户院子的墙头,将屋檐装饰进统一的白色情调里,冰凌花把窗子玻璃雕成吉祥图案,那个让草原上大人孩子们盼了一冬的春节来临了。
②“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是欢乐的节日。你看春节是敲锣打鼓踩着高跷扭着秧歌来的,我和邻居小伙伴拉着手每条街都跟着走,全然感觉不到天寒地冻。事实证明欢乐的气氛是可以驱寒的。春节是从贴着的大红对联、各家各户连绵不断的二踢脚鞭炮声中走来的,满满的喜气洋洋,如果不拿出盛装和笑脸是配合不上基调的。桌上也是炒米奶茶手把肉、酸菜猪肉炖粉条,交相辉映。最美味是排骨汤里下干豆角、海带丝、冻豆腐,堪称最佳菜肴。
③腊月二十三,本地小年这一天大清早,父亲开始扫房子刷房子,随后用白面和水熬制出糨糊,崭新的蓝花棚纸覆盖在去年以来已经烟熏火燎发黄发黑的棚纸上。棚顶和墙壁焕然一新,我把精心挑选来的年画挂在最适当的位置上,画里要有鱼,意为年年有余,还要有马,最好是八匹马,蒙古族人家认为马象征着好运升腾。把新买的炕单铺上,并把平时草草卷起的被褥叠成方方正正的被垛,上面盖上我喜欢的被单。再把高脚的果盘拿出来,盛上瓜子、糖块、花生,还有我和母亲亲手炸出的果条。
④年三十,在傍晚天擦黑时,父亲和母亲至为郑重地把买来的蓝布、白布,奶豆腐、红枣、白糖、红糖,以及炖肉、炒菜和煮好的饺子,在没有任何人动过筷子之前,都集中放在一个盘子里,蒙古族人家叫作“得格吉”,用来敬给祖上的。再拿上白酒和酒盅,父亲和哥哥就去外面祭祖去了。
⑤到了初一,开始东家串西家,家家户户都串门,平时不来往的亲戚,手提两瓶罐头两瓶酒,上置一方比手帕大一点儿的白布,是“哈得嘎”,象征吉祥。晚辈进来鞠躬行礼,我父亲就用一长串的吉祥祝词回馈给晚辈,多是长寿富贵吉祥如意类的,晚辈不住点头,接受长辈的祝祷。除了看看扭秧歌外,春节更多时候是商铺都紧闭门扉,只留大红对联和福字在寒风中迎春纳福,可谓风情独特。冷清的街道恰反映出了家家户户在闭门幸福,在推杯换盏、欢声笑语中盘点一年的生活。
⑥春节,是传统文化的缩影,在春节文化的替移默化中,在春节氛围的其乐融融里,各民族为一体,成了心心相通的一家人。
(选自《人民日报》)
13.阅读文章,说说哪些春节习俗体现了草原特色。(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品味文章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当雪花骑在各家各户院子的墙头,将屋檐装饰进统一的白色情调里,冰凌花把窗子玻璃雕成吉祥图案,那个让草原上大人孩子们盼了一冬的春节来临了。(从加点词语表现力的角度赏析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文章第②段可否挪到第⑤段后面 为什么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春节是喜庆的,为什么第⑤段要写“冷清的街道”呢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写作(40分)
17.“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你的家乡有什么特别的风俗 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1.C A.掺chān。B.焖mèn。D.译→绎。
2.B 两面三刀:耍两面手法。用在这里褒贬不当。
3.D 省略号和“等”不能连用,可删去省略号。
4.B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五言古诗。
5.答案 (1)盈盈一水间 (2)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3)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6.答案 (1)(示例)守岁、给压岁钱、放鞭炮、贴春联、听乐曲、拜新年。(任选3个即可)
(2)(示例)雯雯:过年并非只有放烟花才有年味,还有很多过年的习俗,比如贴窗花、走亲戚等
我:燃放烟花很危险,可能引起火灾,甚至伤及生命,所以还是不要放烟花了
解析 (1)《甲午元旦》可分两部分,前四句写除夕民俗活动:围炉守岁(守岁)、分买春钱(给压岁钱)。后四句转入写元旦民俗活动:烧爆竹(放鞭炮)、换桃符(贴春联)、听《梅花落》(听乐曲)、拜新年。
(2)针对“禁燃令”,结合楠楠的话,围绕“年味”和“放烟花的弊端”来补充即可。
7.答案 石榴开遍 梦觉流莺 悠闲旷达(恬静闲适)
(意近即可)
解析 前两空概括诗歌画面。根据题干可知,四幅画面按顺序各对应一句诗,因此空缺处对应第二、四句,摘取诗中词语概括即可。第三空概括诗人的思想情感,从景物描写中,可看出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8.答案 穿透 繁盛、艳丽(意近即可)
解析 “石榴开遍透帘明”的意思是:石榴花盛开,透过垂挂的竹帘,可以清楚地看到。透:穿透。一个“透”字,表现出花红如火,虽隔帘而望,也能看到其明艳的样子,可见石榴花繁盛、艳丽。
9.答案 杀猪、点爆竹、写春联、贴春联、吃年夜饭、拜年。
解析 根据第②―⑦段内容概括即可。特别注意段首总括句,选用文中词语概括。
10.答案 ①照应标题;②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喜庆的氛围;③开篇点题;④引出后文对过年习俗的描写。
解析 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作用。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原因、写作对象等;开篇点题;揭示中心;为下文 作铺垫(或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结合文章分析即可。
11.答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鞭炮”比作“响尾蛇”。“盘”“缠”“吐”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鞭炮摆放的样子。“被激怒只需要一秒”贴切地写出了鞭炮引线燃烧之快,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解析 “犹如”一词点明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鞭炮”比作“响尾蛇”,加点的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鞭炮摆放的样子,“被激怒只需要一秒”说明引线燃烧之快。
12.答案 ①使文章语言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②描绘了过年喜庆热闹的图景,有利于表达作者对儿时过年的怀念之情;③升华主题,使读者回味无穷。
解析 文章第②段引用“磨刀霍霍向猪羊”,表现了村里过年杀猪的喜庆忙碌景象;文章第⑤段中的“夕阳西下,吃撑的在老家”化用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写出了年夜饭的丰盛;文末“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的引用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
13.答案 ①春节的食物有炒米奶茶手把肉、酸菜猪肉炖粉条等。②春节挂年画,画中有鱼、马。③年三十把买来的蓝布、白布,奶豆腐,炖肉,等等集中放在盘子里祭祖。④初一串门,手提两瓶罐头两瓶酒,上置一方比手帕大一点儿的白布,象征吉祥。
解析 从第②―⑤段的描写中,找出能体现草原特色习俗的语句概括回答。
14.答案 采用“骑”“装饰”“雕”等一系列动词,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春节来临之前,墙头屋檐落满雪花、窗子玻璃布满冰凌花的情景,表现了草原上大人孩子们对春节的期盼。
解析 句子中的加点动词是写人的动作,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雪花和冰凌花拟人化,突出春节来临之前的喜庆气氛。通过“盼了一冬”可看出此句写出了人们对春节的期盼之情。
15.答案 不可以。文章第②段先总体概括春节热闹喜庆的活动,引出下文,第③④⑤段再按时间顺序具体描写从腊月二十三到初一的活动,所以不可以把第②段挪到第⑤段后面。
解析 第②段总写,第③④⑤段按时间顺序分写,符合逻辑,不能挪动位置。
16.答案 春节到来,商铺紧闭门扉,冷清的街道反映出家家户户闭门欢度春节,反衬了春节期间人们的幸福快乐。
解析 从第⑤段中的“冷清的街道恰反映出了家家户户在闭门幸福,在推杯换盏、欢声笑语中盘点一年的生活”可看出,街道冷清是因为人们在家里欢聚一堂,这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用街道冷清衬托家里的热闹。
[写作指导] 立意上,可以介绍家乡风俗,也可以描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选材上,可以从风俗的特点出发,记叙参加风俗活动的过程,从中体验到的风俗意义,以及对这种风俗的看法,等等。
[例文]
喜看龙灯
元宵节悄然来临,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门前挂起虹灯笼,将整个村子赋得十分喜庆。皎洁的月亮高挂在夜空,烟花绽放,为宁静的夜空增添了无食节特有的热闹与喜庆。
“哇、好长一条龙啊!”游龙灯的队伍从我家门口经过,我兴奋地高声呼喊。“游龙灯马上要开始了,今年的龙比往年的特别,我们快去看看!”爸爸拉起我的手,便往街上走。
街上人头攒动,人们一齐涌向游龙灯队伍的所在处。当我们好不容易挤进人群时,游龙灯已经开始表演了——硕大颀长的龙摇来晃去,精神十足。仔细一瞧,龙头可真好看;头顶的龙角仿佛两棵挺立的小树,十分成武霸气;两只铜铃般的眼晴上面镶嵌着金黄的睫毛,一眨一眨的;嘴巴上两根又细又长的龙须,在灯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随着龙头的摆动,整条龙的身体也扭动起来,惟妙惟肖,仿佛真龙降落人间。人群开始沸腾,欢呼声一阵高过一阵。
“游龙灯这个习俗在汉朝就流传开了,”爷爷不知什么时候凑到我身边,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相传有一位大臣,为人正直,大公无私,因为帮助百姓而得罪了朝中的奸臣,那奸臣准备在元宵节前一天杀死他。在他命悬一线之际,天空突然射出一道金光,一条神龙摆尾而下,咬死了奸臣,随后神龙重回天空。大臣十分感谢神龙,便制作龙灯,以此纪念神龙……”想不到,游龙灯还有这样古老的传说呢!
龙灯穿梭,“游”过村子的大街小巷。所到之处人声鼎沸,欢呼阵阵。爸爸拍了拍我的肩膀,开心地说:“看了龙灯,这一年都没有霉运啦!”“为什么 ”我疑惑地问。“因为龙灯会把你的霉运带走呀!”望着渐行渐远的游龙灯队伍,我使劲地点点头。
此刻,我又开始期盼来年的龙灯!
[点评] 元宵节舞龙灯,是很多地方都有的风俗。全文紧紧围绕“喜”字,描写了龙灯的漂亮外形和看龙灯的喜庆场面,同时巧妙穿插爷爷和爸爸的介绍,让游龙灯的风俗内容更加丰富,深切表达了作者对家乡风俗的关注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文章语言优美,结构完整,详略得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