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古人谈读书》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25《古人谈读书》教学实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2 20:3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千课万人教学实录——25.《古人谈读书》
【教学 标】:
1.能借助注释、课后译 、字典读懂古 的内容,把古 译成 话 并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2.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古 学习的基本 法。
3.有感情地朗读古 ,做到停顿正确,会背诵三则古 。
4.懂得遇事要感于实践,抓紧时间不拖拉,在实践中学会本领的道理以及体会学习、 活的快乐和美好。
【教学重难点】:
1.读懂古 的内容,并能译成 话 。
2.了解古 学习的基本 法,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好——学生齐:老师好
教师:我好不好并不重要,我所关心的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你们有没有把它们读好了吗?——学生齐:读好了——教师:读好了,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课题。你来读读。
学生1:《古人谈读书》
教师:好,今天我们主要是以《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为主。大家读过课文,就会发现你觉得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如果你要是再读过《忆读书》,一定会有个比较,你说——学生2:认真读书。
教师:这是他的观点吗?好,咱们没关系,慢慢看,可能在《古人谈读书》里边并不只谈这一个观点。好,再看看他的语言形式,你们有没有发现你说。
学生3:《古人谈读书》里面都是文言文,而《忆读书》里面都是白话文。
教师:把掌声送给有文化的人。这个同学上来一看就看到了一种语言方式,一篇是文言文,一篇是白话文。
二、读进去,把握韩愈的言论要点
【书山有路勤为径。——(唐)韩愈)】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都在谈论读书,今天我们可能也要来一次跨越千年的读书之旅,时间这就追溯到了唐代,唐代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关于读书他曾经有一句话认识字的一块来读。
学生齐:书山有路勤为径
教师:这是一句话,会读的人会把它读成一个字,这一个字,很有可能就代表了这句话里边的观点。我听到了好像有人在那说,你们先把这个字藏在心里,张老师在将在黑板上写字,你们认为我在黑板上要写什么?——学生齐:勤
教师:“勤”好,我写的还真不是“勤”,但是我要把黑板上写的字送给所有说写“勤”字的,“读进去”,凡是说“勤”字的同学,都是能把这句话读到心里去的同学,他一下子就能发现这一句话里边也藏着观点,刚才都有谁心里边想的是“勤”字,举手示意一下,是不是真的,都是真的,没有滥竽充数的?非常好,不要骄傲,把手放下。
三、读进去,把握朱熹的言论要点
1、捕捉基本观点
时间继续推移,到了宋代又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关于读书他也有观点,他是用一段话来说,好几句话,有没有会读的?好多人都会读是吧?可以自己再试一试。为了使所有人都会读,咱们要有试一试的过程,开始。
学生齐: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
教师:你们是哪个部队来的?怎么这么整齐?事实上读古文它是有高低起伏,有长短变化的,可能会读出不一样的,没有关系。谁会读?这么多人?你试试你来——学生1: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
教师:好,读得很清楚,字音也很准确,很流畅读的,但是这叫能读,这还不叫会读,会读的人呢,有时候会把这一段话也能读成几个字?就像刚才我们说书山有路勤为径,会读的人就把它读成了一个“勤”字,你说这段话要是读起来的话,能读成几个字?这是会读的人。好,你可以看一看,想一想,当你能把它读成几个字的时候,你再举手试试。好,有谁能把它读成几个字?你要是能见字发声的读,还不算最高的本领,这个同学就了不起,你把它读成几个字?
学生2:我认为可以把它读成五个字,就是读书有三到。
教师:什么也没读到,读书有三到?读书有三道到,这是不是他的观点?还不是,为什么?这就是一个初期,谈到的一个引子,所以读书的时候一定要读进去,读进去你可能才能发现他在说什么。也许这几个字恰恰代表了他的观点,你读成几个字?
学生3:两个字是心到。
教师:好,心到。还有读成别的吗?好,你读成几个字?
学生4:我读成的是10个字,读书有,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
教师:好,她这就多了,严格来讲它这是6个字,是吧?心到眼到和口到,而它这个呢是2个字“心到”。现在大家就判断一下,你们觉得是6个字还是2个字?好,这就有不一样的了。判断一下,你说。
学生5:我认为是两个字“心到”就够了,因为他文章最后说“心即到矣,眼口不到乎?”所以是心如果到了眼口就会到了,所以我觉得是两个字“心到”。
2、梳理言语信息,形成语意解释
教师:了不起,这就是结合语句形成一种判断,对吧?有时候我们不光看他说了什么,而且要看他句与句的关系,看清它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我先把这个“心”字写在黑板上,大家可以继续说开去。这个“心”当我们选择他的时候,可能不止看到的是一句话,可能文中好几句话都在谈着他所说的“心到”。还有没有语句?除了刚才那个同学说到的这样的语句,在证明着“心到”很重要,还有。
学生6: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心不在,眼睛又看不仔细,心眼也不会认真。
教师:对了,心和眼和口就不会统一起来。就像他说的投入不进去。还有语句。
学生7:三道之中心到最急,因为“心到”是最要紧的。
教师:他把急说成了什么?——学生齐:要紧。很会体会。这就是用自己的语言转化书中的文字,要紧重要,还有语句没有?还有啊,我以为没有了,继续说。
学生9: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我认为还有就是如果心不在此,如果心没有到位的话,要背诵就是没有读进去就不会理解,理解不了就会很难背。
教师:如果背下来?——学生9:也就是就算记牢了,也不能记太久,过一会也会忘。
教师:那叫记不牢。是吧?好的,你看这个同学你特别好,现在已经渐渐的走进了他文中的世界了,你和男生应该同组,为什么呢?他刚才说了上半部,你现在说了下半部,对吧?你们有没有发现在这一段话里边,好像处处都在说这一个观点,你说——学生9:就是“心到”
教师:对,都在说心到。刚才都有谁发言了?请起立。有你还有谁来的?请起立,我跟你说你叫什么?我叫陈佳玉,陈佳玉同学我特别欣赏你,你要是活在那个年代,很有可能成为朱熹的朋友,为什么?因为你能读懂他,像这几位站起来的同学,也都很有可能成为朱熹的朋友。你认为在你们班除了这些人,你再点一个人,还有可能谁也能读懂朱熹?——学生10:王瑞琪——教师:请。起立,那边的再点一个人。没了,还有没有?你可以再点一个。周子涵,请起立。还有吗?
教师:你看他多灿烂,他用这样的笑容对你表示感谢,还有没有?你再点一个。请起立,这样不要一一点了。凡是你认为自己好像也能读懂朱熹的,也能了解他言论的同学,你就自发的起立,不用让他人推荐。你现在的这种起立并不是自负,而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没有关系,哪怕你模模糊糊的,只能读懂部分也可以站起来,你已经跃跃欲试了,很好,可以的。好,坐着的同学也不是自卑,没有坐着的,都请坐,我就是做一个调查。大家都有一种从众心理是吧?其实我是有一个愿望的,有什么愿望呢?就是张老师作为一个现代人,一直想和宋代的朱熹有一番对话,聊聊天,遗憾的是他很早就不在了。好在今天,还有许多似乎能读懂他的这些朋友,是不是今天能不能办一件事儿,请你替朱熹代言,陪我这个现代人聊聊天,可以不可以?
学生11:可以——教师:可以,为了有聊天的话题,你们再把他的言论看一看,看看咱们可以聊什么?好好,看好了,读进去了。好,不用举手,想替他代言的可以起立,不用参考他人。你不是也可以吗?可以挑战一下,可以试一试。我将要和这些朱熹的朋友聊天了,他们暂且是作为朱熹,在座的各位都是谁?你说什么?——学生12:吃瓜群众——教师:吃瓜群众,我希望你们做群众,但是做另一种群众叫热心群众,谁能告诉我吃瓜群众和热心群众有什么不同?你来说。
学生13:吃瓜群众就是在旁边看着别人,然后无所事事,就是不会去帮忙。
教师:有文化一个无所事事,就代表了吃瓜群众,热心群众。
学生13:他会去帮助别人。
3、利用言语信息,促进逻辑记忆
教师:好,他会去热心参与是吧?各位在座的。看谁是热心群众,不要做吃瓜群众,现在站起来的同学很有可能你就成为朱熹了。面对我现代的一个好学者。你们,一定要尽心竭力。各位朱熹兄好,这位朱熹兄你好。
学生14:我觉得我们可以谈一些读书的方法
教师:你看这朱熹多会聊天,上来不谈别的,就会谈读书,好的,君尝谓,你们发现我一跟你们聊天的时候好像有一种调整,他说的是什么?——学生15:余尝谓——教师:余尝谓是吧?我说的是君尝谓,谁知道这两者的区别?你说说看
学生16:余尝谓是我曾经说的意思。——教师:对,我曾经说。那要是“君尝谓”呢,他说了,不是我站在这儿跟你们没关系,他说麻烦了是吧?君在文言文当中一般指什么?你说——
学生17:是你的意思
教师:是一种尊称,对吧?是对你面前这个人物的一种敬称。君尝谓,读书有三道,何为三道?请朱熹兄赐教。
学生18:谓心到,眼到,口到。
教师:多会说话,他不是说:就是吧心到眼到口到,他说谓心到、眼到、口到。 教师:好,三到之中可有轻重,请朱熹兄赐教
学生18: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教师:这个朱熹很会说话,三到之中,心到最急,为何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请赐教。
学生18:因为你的心在这里的话,它的会把所有思维都注视在这,所以你很快就能记得进去。
教师:朱熹为了怕我听不懂,甩了一堆大白话,这没关系,因为毕竟我是一个现代人,他说得很好。然而朱熹兄马上意识到我是朱熹,我要用我的一种语言方式再次说明,于是他又说。
学生19: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教师:这才是朱熹是吧?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好的,心若不到又能怎样?
学生20: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教师:厉害啊,但是我这个现代人表示完全不懂,你看做朱熹不容易,既要会古代的朱熹,又要会穿越时代的朱熹,对吧?热心群众都举手了,这行你来吧。
学生21:就是如果你的心不在这里不认真的话,你的眼睛就不会去很仔细的看这篇文章,然后你就只会是乱读,然后就是——教师:他说一个乱读,他这个“乱”其实在文言里边说说的是什么?随意。在那里边用的词是“漫浪诵读”,你们用随意比他这乱读复杂。好,有文化。
学生21:如果你随意的读的话你就记不住,如果你记住也记不了。
教师:说的太好了,这朱熹多么了不起,跨时空的认识朱熹。太好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让我想起了一个典故,有两个人找忆秋学习下棋,一个人学的是专心致志,另外一个人总以为天上有大雁飞来,张弓搭建射大雁,两个人都跟忆秋学习下棋效果不一样,谁学得好?
学生22:第一个人学的好
教师:那一定是第一个人学得好。我说的这个故事让你们想起了文中什么内容?想到了你先说。
学生23: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教师:太好了,还让你们想起什么内容?你来,不找你了。找你
学生24:心即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教师:还让你们想起什么内容了?好。你来。
学生25: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教师:你看各位朱熹,你觉得学生所讲的故事如何?朱熹说你来的太突然了,没关系,让他慢慢的沉浸一会儿。好,这位朱熹兄要有一个评价,你以为学生所讲这个故事如何?——学生:妙哉
教师:那叫善哉是吧?他用妙哉也非常好。你以为我讲的这个故事如何。
学生26:善哉,善哉
教师:善在何处?这是我特别关心的。好,这位目光当中永远有两个字叫智慧的同学,请你说。
学生27:甚好
教师:又来一个甚好,其实你们什么都没说出来,妙,善哉,甚好,我是一头雾水。好,你要说出点具体的,请你说
学生28:此乃读书之大道也。
教师:这个好,此乃读书之道也,好的,没有完,你们有没有发现,我所讲的故事好像和朱熹所谈的一些言论是有一定关系的,是吧?你说。
学生29:其中第二个人就是,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的哪个人
教师:好的,把掌声送给这个同学,你为什么鼓掌?
学生30:因为我认为他讲的跟事实完全符合
教师:太好了,这就是会说的,上次我采访一个同学,他眼睛直直的望着我说,因为你让鼓掌的,这个同学就特别好,一个会说,一个特别会分析,这两个人坐同桌非常和谐。好的,感谢各位朱熹兄,请坐。其实呢,我这种想法是由这儿想到那儿,读书的时候连续着想,你们知道这种思维叫什么?大声说——学生齐:联想
4、想开去
教师:大家都知道联想,但有时候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不经常用,所以我们还有一个词儿除了“读进去”,还有叫什么?叫“想开去”。当我们想开去就会把书读活,不信你再试着读读朱熹的言论。你们看“想开去”怎么想开去三步:
第一步你也可以做朱熹,你还可以做现代人,跟朱熹像刚才一样来一番聊天,第一个环节叫自问自答,行不行?开始试一试。投入的我真不忍心打断,但时间的关系。
第二个环节窃窃私语,两个人一组。一个人可以朱熹,一个人可以做现代人。聊起来开始。好,就到这里,抱歉啊,有的同学聊得很嗨。
很好,我特别想请一位朱熹,哪位做朱熹?这么多人,朱熹是了不起的哲学家,关于读书他是有许多言论的,而且影响了后世。我说了这么些,大家还在坚持举手,了不起,请你来,大家看他像朱熹吗?——学生:像。谁也不能这么说,因为谁也没见过。
教师:好现代青年,哪位愿意现代青年,这都是现代青年,好请你来。你离着他比较近,在座各位都是谁?——学生:热心群众
教师:刚才很多热心群众参与的非常好,因为你们在全程投入很好,你们两个既然要聊天,就要面对面,请你转向他。现代青年很早就有一个心愿,他要与他心目当中的朱熹有一番对话,今日得见朱熹,他内心激动无比。首先他看着他敬仰的朱熹先寒暄了一番:
学生1:他说我找你好久啊!
教师:傻了,我找了你好久,今天终于逮到你了,其实是什么意思?我们这样的一种寒暄很怪异,朱熹上下打量着这个青年点点头说道。。。朱熹当然无话可说了,你什么意思?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个青年之所以找他好久,是因为心中藏了好多的疑问,他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这样的。他说
学生1:你读书怎么读啊?
教师:他上来就问你读书怎么读啊,好像有点明知故问,但是朱熹望着这个青年,觉得该对他有一番关于读书的教育言论,朱熹先说了这样的一个观点。
学生2: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教师:你看这个同学因为他的热情不够,所以朱熹表现的也好像有一些冷淡。这个青年点了点头,他先说了有三到,这是一个总体的观点,但是这个青年并不满意,朱熹说话不够透彻,于是他再次发问。
学生1: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请你再重申一遍这个问题,并且目光对着朱熹。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朱熹觉得这个青年问题问得还是非常好的,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这是为什么?好,请你回答。
学生2: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教师:青年又问
学生1:记忆为什么不能久矣?
教师:这个青年永远是追着朱熹的最后一句话提出相应的问题,朱熹点点头,你这是没完没了,好,所以朱熹非常谨慎的做出了以下回答。
学生2: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教师:我猜他可能要问的是为何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是这样吗?不是了,好好听他问什么?
学生1:我明白了,那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又是为啥?
教师:好的,我觉得这种提问方式很好,它不是光就文字的表面,而是要持续的深入。朱熹想了想说道,朱熹说后边没话了,你问出圈了,好好,有没有热情热心观众热心群众在这里参与?了不起。好,请你来。
学生3:心即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教师:这就是他问的。好的,这位同学。
学生4:你读书的心思到了,你的眼睛和嘴巴难道难道不会认真,然后会认真的读认真的看吗?
教师:一个意见你还要说什么?没有了是吧?好的,你还要说什么?
学生5:只要你的心到了,你的眼口也就到了。
教师:自然也就到了,这位同学。当有热心群众纷纷插话,七嘴八舌的给他说了这个观点以后,这个同学点点头说道——
学生1:谢谢你们告诉我怎么读书,怎么要心在此才可以记矣,还可以告诉我了,心要是到了,所有事情都能做好。
教师:这个同学一定是班干部,为什么?因为他最后把你们所有人说的话进行了一次打包,这叫总结是吧?非常厉害。朱熹眼望着这个青年说道,给他一番评价,这个朱熹凡是出圈的要求,凡是出圈的文字他都没有想到,所以我们读书为什么要谈想开去,你要做朱熹给他一番评论——学生:孺子可教好也
教师:孺子可教也,为何孺子可教也?
学生6:此人日后必成大器。
教师:继续说。
学生7:因为他善于总结。
教师:还善于提问,他总是抓住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持续性的“想开去”,这个同学很了不起,谢谢,请坐。没有完,你看我们这就是“想开去”的读书方法,请坐。谢谢你,了不起,你应该将来在读书的时候,除了看朱熹的言论,还加上自己的想法。
时间继续推移,这就到了清代又有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曾国藩关于读书,他又产生了一番言论认识字的可以跟我一块来,他说什么呢?——学生齐: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实,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何伯之观海,如井蛙之宼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四、把握曾国藩的言论要点
教师:曾国藩说了这番话,看看在座的各位,感觉是鸦雀无声,因为每个人心中似乎都藏着这样两个问题,第一要是“读进去”,我能把这段话读成几个字;第二,要是“想开去”,我能和曾国藩先生来一番对话吗?曾国藩微微一笑,凡能将老夫这番话读成几个字者,皆为不凡之人,凡能和老夫有一番对话者,皆为超凡之人,老夫立等片刻,大家不妨一试。
1、捕捉基本观点
好,都试试开始。现在有不凡之人诞生了,是吧?好,先来看一看读成几个字?——学生:6个5个,2个到底几个?我听你说来
学生1:我认为是可以读成6个字的,是:有志有实有恒。
教师:三个字即可。
学生齐:“志”“实”“恒”
教师:“志”谁会写?你要是不会写志,我也没有办法。你来写第二个字是什么?好。写在这里。谁来写?你来。写在这儿。第三个谁来?你来。
教师:一般写字的时候我会提一个要求叫字如其人,字写成什么样,人就长成什么样。当然中国还有第二句话叫,写字要有一定的速度,还有第三句话,写字要减少涂改。
好,大家看这三个字像不像他们?他们谁说像写正确了没有?——学生:正确了
教师:写美观了没有?以后不许这么说话,也不能说美观了,这可怎么说,要婉转的说,你婉转的说怎么说,他们还有上升的空间,可以这样表达,不说了。
这是不凡之人读出了几个字就是他的观点,有没有超凡之人?超凡之人是可以与曾国藩有对话的,不要紧。
2、梳理言语信息,形成语意解释
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自问自答,开始来试一试。
第二个阶段不好意思打断了,第二个阶段窃窃私语开始。好,不好意思又打断了,其实我是不忍心的。
第三个阶段,你来我往,曾国藩。这么多人能做曾国藩,我跟你说曾国藩说这番话实际上是家训,他对他的兄弟说:影响了他们的读书,甚至于影响了他的家族,使他的家族人才辈出,还在坚持做曾国藩,好的了不起,我找个女生你来现代青年,好的现代青年,现代青年甲,现代青年乙,然后在座的各位都是谁?——学生齐:热心群众
3、利用言语信息,促进逻辑记忆
教师:刚才做的不错,好,你请各位热血青年过来,请各位热血青年过来来来来,因为你们是崇拜者,你们可能是他的粉丝是吧?当然你们永远有话要跟他聊起来,下边我就不做传话筒的人了,你们自己来好不好?你们谁先来?热心群众都举手了,我不知道你们来干嘛来了。好的,你先来我就不管了,你们可以跟他对话。
学生1:为何盖士人读书?
教师:曾国藩上下打量了一下,这是哪来的一个野小子?没有一句寒暄的话语上来就是问题。好,你。
学生1:国藩兄为何?——教师:接着说
学生1:干事人读书有哪些要领?
学生2: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学生1:为什么要有志?
学生2:因为有志则不甘为下流。
学生3:要是三者缺一缺掉一个呢?
教师:这个问题问的很绝妙,因为曾国藩说的是三者缺一不可。
学生2:因为这样子的话读书就读不好了。
教师:我就发现这个青年刚才还觉得自己问题问得好,曾国藩说完这番话以后,他的脸立刻就沉下来了,为什么?因为曾国藩什么都没说,曾国藩只说要是缺一个就读不好了,其实热血青年一定会追问的。
你问什么——学生1:为何读不好呢?
教师:对呀,为何就读不好,请你举例来说。
学生2:因为如果没有志的话,这样子就没有志向,他没有志向,然后如果是没有知识的话,他会不知道学问有很多,就像是是河伯观海或者是井蛙窥天一样。
教师:好的,回答怎么样?这才叫真正的回答,没完。青年继续发问。
学生3:那有恒会怎样?
学生2: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学生1:有智慧怎样?
学生2:有智则断不甘为下流。
学生1:皆无实则也有何意?
学生2:这两个就像河伯观海和井蛙飞天中间的河伯和井洼都是不会,不是没有学问的,不就是什么事情。
教师:就是缺少见识是吧?好的,热血青年,热心群众还有问题,那边有热心群众就要问。
学生3:为何有实则知学问无力,不敢以一则自足。
教师:这是问到点上了,为何有时他就知学问无尽?
学生2:就像因为如果他没有见识的话,就像河伯一样,他没有关没有看到海的这只面目,看到自己家边的一条小河,就认为它是世界上一条最长最宽的河。
教师:说的太好了可以吗?还有哪位热心群众?虽然这个问题越问越出圈,但是曾国藩也是渐入佳境,他越想越开阔。
学生3:为何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教师:这就开始又问到关键了,你说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为何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学生2:因为恒者他有力毅力,他有毅力就能坚持自己,然后坚持去做下一件事,这叫持之以恒。
教师:对,这叫持之以恒,这是成功者的必经之路。
好,感谢各位,先请回,这个国藩兄请你给我们这些后生们,这些现代人们做出一两句的评价。
学生2:你们真有学问以后一定能成为不俗之子。
结束语——引出下篇课文《忆读书》
教师:以后能成为不俗之人。这时我们也想到了好像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怎么去有智,怎么去强国?当然从读书说起,下一篇文章就不一样了。
其实你们今天看到了很多,特别是像曾国藩,像朱熹他们话很多的人,他们还不算话多,还有比他们话多的那是谁?冰心,“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将是今天你们回去再进一步看的,别看他那么多的话,但是之中可能都藏着“心”“志”“识”“恒”。
今天你们可以回去看《忆读书》,从中找一找这4个字,我说是藏在里边的,懂我这意思吗?愿意去做这件事的举手。好,这我就可以安心的离开了,好,谢谢同学们,下课。
学生:起立
教师:好,同学们再见。——学生:老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