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课》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课》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2 17:56: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
【学习目标】
1.复习课文内容及其生字词语。
2.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学会按一定顺序观察日记。
3.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4.阅读、写作真题演练。
【核心素养】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重难点】
掌握生字词;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
【评价任务】
掌握本单元生字词语。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才能更快地进步。这节课,老师邀请大家一起通过复习第三单元来学习怎样细致的观察。
二、复习闯关
老师给大家设置了几个闯关活动,你们想通关吗?从你们的回答声中老师听到了你们的信心。快来进入第一关吧!
1.生字认读关
(1)学生通过闪卡游戏认读易错词语。
(2)抢答、趣味选人交替指读。
(3)学习多音字。
过渡:生字光会读可不行,我们还要会写,接下来进入第二关词语书写关,请同学们准备好练习本。
2.词语书写关
(1)学生进行看拼音写易错词语。
(2)学生拍照上传自己书写的词语,教师对错误较多的字词利用优教学生字进行简单讲解。
(3)生齐读词语。
词语掌握住了,老师相信这些句子也难不倒大家,有没有信心?让我们进入句子运用关。
3.句子运用关
(1)翻译诗句
(2)扩写句子
(3)仿写句子
倒计时2分钟,同桌两人合作互相练习说句子。
4.课文理解关
(1)课文主旨回顾。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重点内容分析:
《爬山虎的脚》一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很仔细?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蟋蟀的住宅》一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蟋蟀的住宅为什么是“伟大的工程”?
5.口语交际
(1)小组交流生活中影响视力的原因,注意发言的时候要控制音量,有序发言,不要重复,学会补充。(组长根据评价表对组员进行打分)
(2)小组讨论,形成护眼建议。
三、迁移运用
课内重难点复习完毕,往年考试真题你敢来挑战吗?
(1)词句积累。
1.从卢钺《雪梅》的最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道了事物各有所长。
答案: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2.《题西林壁》中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意思相同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3.农历十月,到上海出差的爸爸打电话告诉我,那里依然温暖如春。这让我想到了本学期积累的一句谚语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答案:八月暖 九月温 十月还有小阳春
(2)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蟋蟀的住宅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绝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屋子的内部没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是很简朴的,清洁、干燥,很卫生。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1.下列哪一条不符合蟋蟀住宅的特点( )。
A.干燥且隐蔽
B.有排水功能
C.有平台
D.墙壁粗糙
答案:D
2.作者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是因为( )。
A.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不是它真的“伟大”。
B.蟋蟀的住宅比其他昆虫住宅建造得更隐蔽。
C.蟋蟀住宅有很多优点,但挖掘的工具却非常简单,两者形成明显反差。
D.作者是想把蟋蟀当作人来写,才夸赞它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
答案:C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直接说明的方法介绍蟋蟀的住宅,不带任何感彩。
B.选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蟋蟀的洞穴和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小动物的热爱和敬佩。
C.本文逼真贴切的描写,是缘于作者细致入微、持续不断的观察。
D.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使蟋蟀的形象富有情趣。
答案:A
(4)习作
写明观察原因
记录观察所得
观察对象的变化
观察过程
当时的想法和心情
体现观察方法
总结观察所得
四、作业布置,巩固练习
1.本市、区近三年相关真题组卷推送作业,课下巩固复习成果。
2.借助“字词听写”自学产品,听写检测自己的易错字是否已经掌握。没有掌握的继续巩固学习、听写验证。
根据学生测评结果,下节课协同“小老师”讲评错题,弥补知识短板,总结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