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春节第1 2课时课件(两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1北京的春节第1 2课时课件(两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2 20:59:26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挂灯笼,贴对联。
舞狮子,敲锣鼓。
同学们,大家对春节有哪些印象?
情境导入
1 北京的春节
第1课时
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
1.学会本课的15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重点)
3..读课文,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难点)
学习目标
老舍(1899-1966)
原名舒庆春,北京人,满族。我们学过的课文有 _ _ __ _ _ _,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_ _ _ _ ”称号。
主要作品有《茶馆》《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具
有_ _ _ _ 的特点,京味儿十足。
《猫》《母鸡》《草原》等
人民艺术家
朴实直白、幽默风趣
走进作者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关注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做上记号。
初读课文

luò
tuó


xiāo
rán
fàn
jiǎo
dàn
tān
jiào











轿

zhǎ

bàn


学习生字
旬 熬 蒜 醋 饺
翡 榛 栗 筝 鞭
麦 寺 逛
xún
áo
suàn

jiǎo
fěi
zhēn

zhēnɡ
biān
mài

ɡuànɡ













读音易错字
学习字词
轻声:
饺子 榛子 栗子 风筝 规矩 掺和
儿化音: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摆摊儿
学习生字
儿化音多出现在北方方言中,读的时候后面的“儿”只做卷舌的动作,音不要读出来就可以了。
腊月 展览 风筝 空竹 口琴 更新 鞭炮
除夕 春联 扫除 年糕 充足 店铺 开张
对联 年画 通宵 间断 除非 必定 光景
燃放 亲戚 拜年 寺院 轿车 骆驼 元宵
一律 彩绘 广告 分外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学习生字

gēng
(更好 更上一层楼)
gèng
(万象更新 更换)

zhēng
zhèng
(正月 )
(正确 端正 )

chā
(差别 差异)
chà
(质量差 差不多)
chāi
(出差 公差)

(参差不齐)

pū (铺路)
pù (店铺)
学习多音字
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农历十二月。
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初旬】
【小年】
【零七八碎】
【庙会】
【腊月】
一切事物或景象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更,改变,改换。
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本文中指实在没有办法赶回来过年。
零散没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本文中指杂拌儿之类的零食。
形容事物之间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截然,界限分明地。
悬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万象更新】
【悬灯结彩】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快速地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围绕春节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填表梳理。
时间 风俗习惯或人们的活动
时间 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三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时间 风俗习惯
过了二十三
除夕
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元旦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时间 风俗习惯
初六
元宵
正月十九
铺户开张放鞭炮,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春节结束,学生上学,大人做事。
时间顺序: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
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腊八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
2.快速地浏览课文,文章可以分为哪些层次?哪些部分详写,哪些部分略写?
第一部分(1--6):腊月初旬开始到除夕之前,人们为过年做准备。
第二部分(7):介绍除夕这天的热闹景象。
第三部分(8--10):介绍初一至十五之间人们过年的一 些活动。
第四部分(11--12):介绍元宵节人们观灯、放鞭炮、吃元宵的习俗。
第五部分(13):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层次梳理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描绘了一幅幅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画。
整体感知
luò tuo zá bàn er mǐ cù
( ) ( ) ( )
rán shāo zhǎ yǎn fàn mài
( ) ( ) ( )
骆驼
杂拌儿
米醋
燃烧
眨眼
贩卖
一、看拼音,写词语。
课堂练习
【拌 伴】杂( )儿 同( )
( )嘴 ( )侣
【摊 滩】沙( ) ( )派
货( ) 海( )
【消 宵】 ( )夜 ( )息
元( )节 ( )灭
二、选字填空,组成词语。











消(共24张PPT)
1 北京的春节
第2课时
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
1.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重点)
2.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重点)
3.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难点)
学习目标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说一说你对老舍笔下的春节有哪些深刻的印象。
研读赏析,感受年味
默读全文,思考:老舍先生为我们展示了许多北京过春节热闹的画面,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幅?
学法提示:聚焦关键段,提取关键句,从关键句中提取关键词
2.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写出老北京春节风俗特点的呢?请大家深入阅读课文,找出这些时间中最能突出风俗特点的语句,再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经验把阅读时的感受写下来。
时 间   风    俗    习    惯
腊月初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孩子: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
大人:预备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过了二十三
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
除夕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正月初一
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初六
铺户开张,还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
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学法提示:聚焦关键段,提取关键句,从关键句中提取关键词
时 间  详略
腊月初八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三
过了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初六
元宵
正月十九
详写
详写
详写
详写
详写
这样写的好处: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能够使读者对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
略写
略写
略写
略写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熬腊八粥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
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学法提示:聚焦关键段,提取关键句,从关键句中提取关键词
腊月二十三:
※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想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麦芽糖和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因为这里的“彩排”一词具有特殊含义,并不是指表演前的彩排,而是说过小年就已经很热闹,预示着春节会更加热闹、隆重,所以“彩排”一词用上双引号。
学法提示:聚焦关键段,提取关键句,从关键句中提取关键词
除夕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作者是怎样凸显除夕这一特点的呢?
人们的活动
家家……
男女老少……
在外边做事的人……
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
做年菜
穿新衣
贴对联、年画
灯火通宵
放鞭炮
吃团圆饭
守岁……
热闹
除夕
味、色、声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
鞭炮声日夜不绝
嗅觉
视觉
听觉
喜庆,团圆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除非……必定……”的句式,说明人们对除夕夜“吃团圆饭”非常重视,饱含着浓浓的亲情。
元旦(正月初一)这一天有什么特点?
与除夕截然不同
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拜年、接待客人、逛庙会
元旦
悠闲,快乐
截然不同“两种事物毫无相同之处。在这里指除夕夜的“闹”和正月初一的“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作者的语言精练、准确。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四个“有的”排比句,描写灯的数量多,灯的种类多,样写突出了“元宵节是春节又一个高潮”。
红火,美丽
元宵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第13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从内容和结构上看分别有什么作用?
从内容上看,这句话写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九,这十九天“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表达了作者对春节的依依不舍之情。从结构上看,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且与课文首句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比较阅读
阅读“阅读链接”中斯妤的《除夕》,与老舍的《北京的春节》进行比较:同是写除夕,二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自由交流。
比较阅读
交流示例: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描写了春节的几个热闹场景,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舒乙的《北京的春节》写了祭灶王爷和吃春饼等习俗,表现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斯妤的《除夕》介绍了闽南老家的春节习俗,通过一家人的忙碌,表现节日的温馨与喜庆,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交流示例:老舍为我们展现的是全景图,抓住除夕时人们主要的活动简单勾勒,语言简洁明快;而“阅读链接”中斯妤由回忆外婆入手,重点写了一家人过除夕的情景,其中细致描写了准备过程和围炉的情景。
启发:相同题材的文章,由于作者所处地域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主题、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情感。写文章,就要写出自己的特色。
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再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这篇文章的,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色。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记叙。
2.有详有略地写,对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
开始:忙碌
高潮:热闹
结束:留恋
除夕:喜庆、团圆
正月初一:悠闲、惬意
元宵:红火、欢乐
热闹喜庆
团圆祥和
北京的春节
四个详写
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月初八:忙碌、热闹
板书设计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文章以______为线索,以人们的________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__________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____,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春节结束。
时间
民俗活动
腊月的初旬
除夕
元旦
元宵
正月十九
课堂练习
二、读下面的例句,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参考答案:“零七八碎儿”“玩意儿” 体现了北京话的儿化音特点,具有京味儿,给人亲切、随和之感。“闲在”是“闲适自在”的意思,但又比“闲适自在”更随性、更乡土化,更具有北京话的韵味。
作者在文中运用大量儿化音,反映了老北京人民的语言特色。把老北京百姓的生活刻画得生动、鲜活。老舍的语言风格带有强烈的北京韵味、通俗易懂、朴素自然,十分贴近百姓生活。
三、理解句子,选择正确答案打”√“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农业展览会。
A.老北京人在腊八这天纷纷拿出自家的农产品,展示一年来的丰收成果。( )
B.粥中米、豆、于果品种多,材料丰富,表达了对丰收的自豪。( )
2.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
A.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人们来观看戏剧化装排演,表现了春节的热闹。( )
B.到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就有了过春节时的热闹气氛,表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 )


收集有关春节的习俗和故事或者诗歌。
说说你家乡的春节习俗,写一篇小短文。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