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第一单元语文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第一单元语文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14 21:43:57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第一单元语文试卷(教师版)
(时间:120分钟 分数:150分)
班级_____ 座号____ 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
八年级的学习生活已经悄然开始,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增加,我们将逐渐长大成熟,在广大的语文世界中有了更多自己的感悟和体会。青春原来是如此多彩、绚丽。我们必将珍惜并为之奋斗不懈!努力吧!老师将陪你们一同走过。
说明:1.本试卷共四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请在答题卡上作答。3.答卷时,一律采用黑色笔迹的签字笔或钢笔答题,否则答题无效,4.要保持卡面清洁。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根据拼音写出文段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4分)
①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ruì bù kě dānɡ(锐不可当 )
②她抬起眼睛,朝这些脱了帽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jū ɡōnɡ【鞠躬 】
③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dànɡ rán wú chún( 荡然无存 )
④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和了一副悲哀而美丽,真实而huānɡ miù的画面(荒谬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2分)
A.两边的小岛上长满了茂盛的芒果树,树冠相接如山丘起伏。
B.为了更好地了解湛江的历史文化,我校有近90%左右的同学参加了“湛江一日游”
的活动。
C.虽然香椿树芽作为蔬菜在湛江少见,但在北方却是高档蔬菜,营养丰富,还具有食
疗作用。
D.能否加快开发建设海东新区,对提升湛江城市形象,支撑发展崛起意义深远。
详解(B项语义重复,去掉“近”或“左右”;C项语序不当,复句中如果分句的主语前后相同,关联词在主语的后面,应该把“虽然”放到“湛江”后面;D项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
3.从下面A组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B组中至少选用一组关联词语,写一段话,描写端
午节或中秋节的情境。(80字之内)(4分)
A组:洋溢 热闹 张灯结彩 兴高采烈 齐心协力 欢声笑语
B组:不仅……而且…… 一边……一边……
(端午节:粽子飘香,龙舟竞发,好不热闹!看,健儿们齐心协力挥动船桨,龙舟箭一般往前飞;观众兴高采烈地欢呼、呐喊……端午节不仅是一个传统的节日,而且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示例二:(中秋节)中秋之夜,明月高悬,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大家一边品茶吃月饼,一边赏月聊天,脸上洋溢着幸福。孩子们跑呀,跳呀,唱呀……到处是欢声笑语。两个词语共1分,关联词1分,节日情境1分,语意连贯1分)
4.八年级各班开展“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担任本班此次活动的负责人,你需要完成这些事情。(3分)
(1)写一两句话作为主次此次活动的开始语,话中要运用一句关于战争的古今名言。
(1分)
【详解】:⑴ 名人们对战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诸葛亮曾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我们对这些名言需要反复体味,才能领略他们思想的精髓。
(2)在此次活动的“文艺作品与战争”的主题班会上,你带头吟诵了两首描写战争的诗词,请写出其中最精彩的诗词名句各两个。
a (1分)
b (1分)【详解】:a.青青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里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名著阅读(5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唐僧大惊道:“悟空,这个人才死了,怎么就化作一堆骷髅?”行者道:“他是个潜灵作怪的僵尸,被我打杀,他就现了本相。他那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 唐僧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旁边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泪哩!”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行者禁不得疼痛,跪于路旁,只叫“莫念!莫念!”唐僧道:“猴头,还有甚说话!出家人行善。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 你回去罢!”行者道:“师父错怪了我也。这厮分明是个妖魔,他实有心害你。我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却不认得,反信了那呆子,屡次逐我。”
⑴上文是《西游记》第27回的节选,该节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个故事叫做 【⑴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打白骨精)】 (2分)
⑵请根据文段中对话描写,概括孙悟空和唐僧的性格特点。(3分)
【⑵①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机智、勇敢。②唐僧不辨妖魔,不辨是非,耳根子软(立场不坚定)(2分)(说明:“不辨妖魔”和“不辨是非”答其一即可】
6、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补写出古诗文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⑴少壮不努, 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汉乐府)
⑵ 乡泪客中尽 、 , 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孟浩然《早寒有怀 》)
⑶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 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说明:每默对一句得1分;若所写句中有错、漏、增字的,则该句不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31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7—11题。(13分)
(一)芦花荡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③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④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⑤老头子每天每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⑥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⑦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⑧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7、文中为什么把老头子比喻成“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2分)

【7.精神矍铄,精明能干】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4分)
【8.你把任务交给我,我就凭借自己水上的本领,保证万无一失,完成任务。 (2分)自信,自尊。(2分)】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这里的“愿望”指什么?(2分)
【9不让苇塘里的抗日军民和外界联系,妄图困死苇塘里的抗日军民】
10、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10.烘托战争的残酷】
11.“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中加点词能否去掉;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10.不能去掉。(1分)这一词为下文发生的事情作铺垫。(2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2—16题。(18分)
(二)母亲 莫言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2、文章第①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作赏析。(3分)
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
13、理解文中两处划横线句子的含义。(4分)
(1)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1)母亲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的面对困难;2)面对苦难要坚强的活下去,表现母亲的坚强和责任感;这种庄严的承诺,是为了消除儿子的担忧,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2)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14、第③段中,画曲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4分)
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时期”,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
15、根据文意,请补写出第④段中父亲严厉批评我的话。不超过40字(3分)
内容要围绕人应该有骨气、有尊严地活展开;语言要口语化,且符合人物身份。
16、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4分)
16、参考实例:1)从内容上,为了更好的全面的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如果不写父亲、爷爷,内容就显得单薄。2)从主旨上看,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的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的活着,互为补充,文章有厚重感。3)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4)其他方面,可以使我体验和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不光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也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
三、古诗文阅读(25分)
(一)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完成17-21题。(19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桑竹之属( 代词,这 ) ②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
③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④欣然规往(计划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
A.欲穷其林|层出不穷 B.便舍船|屋舍俨然
C.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引凄异
19.翻译句子。(6分)
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3分)
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已经出来,找到了船,便按着来时的路回去,并且处处都作上记号
20.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3分)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 → 。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作客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1、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4分)
(1) (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 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
(2) (二) 课外文言文,完成22-24题(6分)
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④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2分)
A.善(善于、擅长)用矛   B.一举而毙(杀死)
C.适值(价值)偷在市饮酒   D.弓手者忽谓(对……说)偷曰
2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2分)
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你敢和我在县尉的马前决一死战吗?(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24.根据选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弓手在与小偷决斗中取胜的原因。(2分)
【24.弓箭手运用智谋,找到突破口,抓住机会,战胜小偷。(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四、写作(7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提示和要求作文。 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我们总在不断地出发,伴随我们的,有亲情、友谊、理想、知识、叮咛……而这一切激励鞭策着我们勇往前行。请以“带着______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考生在空格处填上合适的词或短语;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少于600字。
四、写作(70分)
25、 70 【说明】⑴ 卷面和书写占5分;⑵ 内容、结构、表达等占65分(评卷时把两项相加即考生的作文得分);⑶ 加分: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即可加1~5分(加到55分为止)①立意深刻 ②选材新颖 ③感情真挚 ④语言优美;⑷ 扣分:①不足600字的,每少30字扣1分 ②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复不计) ③欠标题的扣2分 ④文章中出现真实姓名或真实校名的降一等评分。
㈠ 卷面和书写等级评分标准说明:
一等(5分) 卷面整洁,字体工整美观。 二等(4分) 卷面较整洁,字体工整清楚。
三等(3分) 卷面尚整洁,字体清楚。 四等(2分) 卷面不够整洁,字体潦草。
五等(0分) 卷面糊涂,字体难辨。
㈡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说明:
一类文(60~65分)二类文(50~59分)三类文(40~49分四类文(30~39分)五类文(29分以下)2013-2014学年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和评分说明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锐不可当 鞠躬;荡然无存,荒谬
2、A(B项语义重复,去掉“近”或“左右”;C项语序不当,复句中如果分句的主语前后相同,关联词在主语的后面,应该把“虽然”放到“湛江”后面;D项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
3、示例一:(端午节)粽子飘香,龙舟竞发,好不热闹!看,健儿们齐心协力挥动船桨,龙舟箭一般往前飞;观众兴高采烈地欢呼、呐喊……端午节不仅是一个传统的节日,而且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示例二:(中秋节)中秋之夜,明月高悬,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大家一边品茶吃月饼,一边赏月聊天,脸上洋溢着幸福。孩子们跑呀,跳呀,唱呀……到处是欢声笑语。
(两个词语共1分,关联词1分,节日情境1分,语意连贯1分)
4.示例:⑴ 名人们对战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诸葛亮曾说“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我们对这些名言需要反复体味,才能领略他们思想的精髓。
(2)a.青青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里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
⑴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打白骨精)(2分)⑵①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机智、勇敢。②唐僧不辨妖魔,不辨是非,耳根子软(立场不坚定)(2分)(说明:“不辨妖魔”和“不辨是非”答其一即可)
6、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⑵乡泪客中尽, 归帆天际看。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说明:每默对一句得1分;若所写句中有错、漏、增字的,则该句不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38分)
(一)
7.精神矍铄,精明能干
8.你把任务交给我,我就凭借自己水上的本领,保证万无一失,完成任务。 (2分)自信,自尊。(2分)
9不让苇塘里的抗日军民和外界联系,妄图困死苇塘里的抗日军民
10.烘托战争的残酷
11、10.不能去掉。(1分)这一词为下文发生的事情作铺垫。(2分)
(二)
12、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
13、1)母亲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的面对困难;2)面对苦难要坚强的活下去,表现母亲的坚强和责任感;这种庄严的承诺,是为了消除儿子的担忧,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14、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时期”,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
15、内容要围绕人应该有骨气、有尊严地活展开;语言要口语化,且符合人物身份。
16、参考实例:1)从内容上,为了更好的全面的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如果不写父亲、爷爷,内容就显得单薄。2)从主旨上看,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的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的活着,互为补充,文章有厚重感。3)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4)其他方面,可以使我体验和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不光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也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

三、古诗文阅读(22分)
(一)17、代词,这 交错相通 通“邀”,邀请 计划
18、A
19、(1)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3分)
(2)已经出来,找到了船,便按着来时的路回去,并且处处都作上记号
20、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作客桃花源--辞别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1、(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
(二)
22.C(2分)
23.你敢和我在县尉的马前决一死战吗?(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24.弓箭手运用智谋,找到突破口,抓住机会,战胜小偷。(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四、写作(70分)
25、 70 【说明】⑴ 卷面和书写占5分;⑵ 内容、结构、表达等占65分(评卷时把两项相加即考生的作文得分);⑶ 加分: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即可加1~5分(加到55分为止)①立意深刻 ②选材新颖 ③感情真挚 ④语言优美;⑷ 扣分:①不足600字的,每少30字扣1分 ②错别字每3个扣1分(重复不计) ③欠标题的扣2分 ④文章中出现真实姓名或真实校名的降一等评分。
㈠ 卷面和书写等级评分标准说明:
一等(5分) 卷面整洁,字体工整美观。 二等(4分) 卷面较整洁,字体工整清楚。
三等(3分) 卷面尚整洁,字体清楚。 四等(2分) 卷面不够整洁,字体潦草。
五等(0分) 卷面糊涂,字体难辨。
㈡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说明:
一类文(60~65分)二类文(50~59分)三类文(40~49分四类文(30~39分)五类文(29分以下)2013-2014学年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语文答题卡
(时间:120分钟 分数:150分)
班级_______ 座号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4分)
①ruì bù kě dānɡ( ) ②jū ɡōnɡ( )
③dànɡ rán wú chún( ) ④huānɡ miù( )
2、( )(2分)
3.(4分)
4.(1) (1分)
(2)a (1分)
b (1分)
5、名著阅读(5分)
⑴ (2分)
⑵(3分)
6、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补写出古诗文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 , 。
⑵ , 。
⑶ , 。
二、现代文阅读(31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7—11题。(13分) (一)芦花荡
7、(2分)
8.“(4分)

9、(2分)
10、(2分)
11.(3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2—16题。(18分)(二)母亲 莫言
12、(3分)
13、(4分)(1)
(2)
14、(4分)

15、(3分)

16、(4分)
三、古诗文阅读(25分)
(一)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完成17-21题。(19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17.(4分) ①桑竹之属( ) ②阡陌交通( )
③便要还家( ) ④欣然规往( )
18.( )(2分)
19.翻译句子。(6分)
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0.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3分)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 → 。
21、(4分)
(1)
(2)
(二) 课外文言文,完成22-24题(6分)
22.( )(2分)
2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2分)
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24.根据选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弓手在与小偷决斗中取胜的原因。(2分)
四、写作(7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提示和要求作文。
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我们总在不断地出发,伴随我们的,有亲情、友谊、理想、知识、叮咛……而这一切激励鞭策着我们勇往前行。请以“带着______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考生在空格处填上合适的词或短语;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不少于600字。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八年级(上)第一单元语文试卷
(时间:120分钟 分数:150分)
班级_______ 学号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八年级的学习生活已经悄然开始,随着年级和年龄的增加,我们将逐渐长大成熟,在广大的语文世界中有了更多自己的感悟和体会。青春原来是如此多彩、绚丽。我们必将珍惜并为之奋斗不懈!努力吧!老师将陪你们一同走过。
说明:1.本试卷共四大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请在答题卡上作答。3.答卷时,一律采用黑色笔迹的签字笔或钢笔答题,否则答题无效,4.要保持卡面清洁。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根据拼音写出文段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4分)
①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ruì bù kě dānɡ( )
②她抬起眼睛,朝这些脱了帽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重地对他们深深一jū ɡōnɡ( )
③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dànɡ rán wú chún( )
④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和了一副悲哀而美丽,真实而huānɡ miù的画面(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两边的小岛上长满了茂盛的芒果树,树冠相接如山丘起伏。
B.为了更好地了解湛江的历史文化,我校有近90%左右的同学参加了“湛江一日游”
的活动。
C.虽然香椿树芽作为蔬菜在湛江少见,但在北方却是高档蔬菜,营养丰富,还具有食
疗作用。
D.能否加快开发建设海东新区,对提升湛江城市形象,支撑发展崛起意义深远。
3.从下面A组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B组中至少选用一组关联词语,写一段话,描写端
午节或中秋节的情境。(80字之内)(4分)
A组:洋溢 热闹 张灯结彩 兴高采烈 齐心协力 欢声笑语
B组:不仅……而且…… 一边……一边……
4.八年级各班开展“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担任本班此次活动的负责人,你需要完成这些事情。(3分)
(1)写一两句话作为主次此次活动的开始语,话中要运用一句关于战争的古今名言。
(1分)
(2)在此次活动的“文艺作品与战争”的主题班会上,你带头吟诵了两首描写战争的诗词,请写出其中最精彩的诗词名句各两个。
a (1分)
b (1分)
5、名著阅读(5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唐僧大惊道:“悟空,这个人才死了,怎么就化作一堆骷髅?”行者道:“他是个潜灵作怪的僵尸,被我打杀,他就现了本相。他那脊梁上有一行字,叫做‘白骨夫人’。” 唐僧倒也信了;怎禁那八戒旁边唆嘴道:“师父,他的手重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泪哩!”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行者禁不得疼痛,跪于路旁,只叫“莫念!莫念!”唐僧道:“猴头,还有甚说话!出家人行善。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 你回去罢!”行者道:“师父错怪了我也。这厮分明是个妖魔,他实有心害你。我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却不认得,反信了那呆子,屡次逐我。”
⑴上文是《西游记》第27回的节选,该节讲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个故事叫做
(2分)
⑵请根据文段中对话描写,概括孙悟空和唐僧的性格特点。(3分)
6、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补写出古诗文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 。(《长歌行 》汉乐府)
⑵ , ,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孟浩然《早寒有怀 》)
⑶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二、现代文阅读(31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7—11题。(13分)
(一)芦花荡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③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④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⑤老头子每天每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⑥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⑦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⑧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7、文中为什么把老头子比喻成“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2分)

8.“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4分)

9、“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这里的“愿望”指什么?(2分)
10、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11.“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中加点词能否去掉;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2—16题。(18分)
(二)母亲 莫言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2、文章第①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作赏析。(3分)

13、理解文中两处划横线句子的含义。(4分)
(1)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2)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14、第③段中,画曲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4分)

15、根据文意,请补写出第④段中父亲严厉批评我的话。(不超过40字)(3分)


16、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4分)

三、古诗文阅读(25分)
(一)阅读文言文《桃花源记》,完成17-21题。(19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桑竹之属( ) ②阡陌交通( )
③便要还家( ) ④欣然规往(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欲穷其林|层出不穷 B.便舍船|屋舍俨然
C.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D.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引凄异
19.翻译句子。(6分)
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0.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3分)
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 → 。
21、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4分)
(1)
(2)
(二) 课外文言文,完成22-24题(6分)
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④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善(善于、擅长)用矛   B.一举而毙(杀死)
C.适值(价值)偷在市饮酒   D.弓手者忽谓(对……说)偷曰
2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2分)
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24.根据选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弓手在与小偷决斗中取胜的原因。(2分)
四、写作(7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提示和要求作文。
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我们总在不断地出发,伴随我们的,有亲情、友谊、理想、知识、叮咛……而这一切激励鞭策着我们勇往前行。请以“带着______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