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
学习目标
1.了解词人范仲淹及代表作。
2.用“异”字立骨并结合词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
3.在诵读中感受词人豪放的风格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 用“异”字立骨并结合词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1.在诵读中感受词人豪放的风格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孩子们,通过诵读《岳阳楼记》,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范仲淹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其实,范仲淹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也体现在我们今天学习的一首词《渔家傲·秋思》,让我们一起走进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再次感受词人范仲淹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板书课题、作者)
二、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词人范仲淹及代表作。
2.用“异”字立骨并结合词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
3.在诵读中感受词人豪放的风格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三、自主学习,互动交流
(一)、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一语(异)立骨”之根据录音我会模仿读
1、学生有感情地模仿朗读
2、学生点评,女生齐读上阕,(男生点评)男生齐读下阕(女生点评)。
3.语文课代表朗读。
4.大家齐读背诵(出示缺词的课件)。
(三)“一语(异)立骨”之我会悟
上阙主要是景异。首先表现在地点之异,请找出这一个句子(塞下秋来/风景异)。异在何处?是塞外之秋,在苏州长大的范仲淹感受更多的是江南春早,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而对塞外之秋会格外敏感。而这一个句子里有一个字总领了全词,这一个字是“异”
过渡句-----除了表现在地点之异,还有物候之异 ,请找出这一个句子。
“衡阳雁去无留意” 很好。“衡阳雁去无留意”,这里“无留意”三字最有味道,“无留意”是一点也没有停留的意思,把大雁人格化,写出了此地的萧条、荒凉、严寒、凄冷。异在何处?苏州的物候应该是硕果累累,飞禽走兽的天堂----有吃的,玩的。一片丰收的景象!
过渡句-----除了表现在地点之异、物候之异以外 ,还有自然环境之异
请找出这两个句子。“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先分析听觉写景的句子。“四面边声连角起”分析角、边声?
“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
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jiā](吹奏乐器,似笛)
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
边声四起。”---李陵《答苏武书》
“边声”-----
从听觉角度来写随着角声而起的各种边声,异在何处?实际上还是在渲染一种苍凉且紧张的氛围。视觉之景呢?
长烟落日孤城闭。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引导学生与王维《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对比,王维想突出的是大漠景象的雄浑,而这首词中的长烟、落日、孤城又着眼于何处呢?在此补充这首词的社会背景——
宋朝从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内加紧控制,而在边疆上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弛。宝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而事起仓猝,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范仲淹移知延州,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挽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有了辅助材料,学生不难理解,这首词中的“长烟”是不是炊烟袅袅,而是硝烟尚未散尽;“孤城”是写群敌环伺,形势危急,“落日”“孤城闭”是写太阳刚刚西沉,孤城就城门紧闭,写出了战事之紧张。
异在何处?表面上看“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从所闻所见的角度写自然之景,实际上是写社会之景,是当时战局艰难,战事吃紧的体现。
小结上片,完成板书:异---景异(萧条、荒凉……)
过渡句:孩子们,其实,一切景语皆情语。下片抒发了什么情感?情之异表现在何处呢?
下阙情情之异表现在何处呢?
首先:情之异表现在感情的矛盾与抉择。请找出“表现在感情的矛盾与抉择”这一个句子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浊酒,是酒的质地不纯,李白写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清酒当为醇酒,
而边关的将士离家万里,回家的路拉得越长,对家的思念也就越深,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好像抵御相思之苦,只能借酒浇愁。
可是酒入愁肠,只能郁结为浓得化不开的块垒。
为什么是浊酒?我以为也暗含了军中条件的艰苦。
过渡句------可以回家么?
典故“燕然勒石”
燕然勒石,读作yān rán lè shí ,亦称为“勒石燕然”,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是成语,典故名,典出《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将军窦宪 ( https: / / baike. / doc / 5915119-6128031.html )率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 ( https: / / baike. / doc / 6608525-6822313.html )乌桓 ( https: / / baike. / doc / 6515100-6728826.html )[huán] 、西戎氐(dī中国古代民族)羌大破北匈奴 ( https: / / baike. / doc / 6353541-6567171.html )之后,封燕然山,勒石记功。《封燕然山铭》碑文上记载"上以摅shū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sì] ,恢拓[tuò]境宇,振大汉之天声"。"燕然勒功"、"勒石燕然"作为重要的典故,成为了后世功臣名将向往的功业巅峰。
燕然勒功指建立或成就功勋的代名词
“燕然未勒归无计”因为还没有能像汉代大将窦宪那样刻石记功,所以还没有回去的打算。这里的“归无计”,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能回家,不愿回家,因为“燕然未勒”,因为在思家的情感之上还有一种更重的情感,这份情感的别名叫使命,叫责任,叫爱国!正所谓“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代戴叔伦 ( https: / / so.gushiwen.org / authorv_af3666b92472.aspx )的《塞上曲二首·其二 ( https: / / so.gushiwen.org / shiwenv_e79b6a101da5.aspx )》
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
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过渡句--- 既然作者把使命看得如此之重,那为什么结尾句写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不会弱化本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吗?
首先我们来看词句本身,“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谁生了白发?谁流泪?澄清一种认识,此处绝不是将军生了白发而征夫流泪,而用了一种修辞,叫做互文,就如《木兰诗》中的“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两句话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这里也运用了互文的修辞,就是将军和士兵都生出了白发,都落下了眼泪,
这里生白发,这里泪奔流,这是一种思乡情的自然流淌,将军和战士不是铁打的,更是不冷血动物,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也有七情六欲,正如鲁迅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将军白发征夫泪”不仅不会影响对人物的塑造,反而让我们感觉人物更真实,更血肉丰满。不同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燕然未勒归无计”有家不“能”回,不“想”回,不“愿”回,因为功业未成,因为责任未尽!这泪因为心中有了国家,因为始终牢记责任与使命,这泪就具有了温度,具有了质地。千年之后,然人读来,胸中凭添一份力量,顿生一种豪气,凄而不凉,哀而不伤。
小结;情异在何处?---家国情怀
可外延展,还可以再谈人之“异”。
过渡句:为什么会有如此之景?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
为什么会有如此之情?因为他是范仲淹!
补充图片:范文正像
从谥号“文正”谈起,“谥号”就皇帝根据大臣生前的功绩,给大臣的盖棺定论。“文”是因为范仲淹文采卓然,他留下的文章很少,可是如《岳阳楼记》如《渔家傲》,篇篇都是名篇。他不是没有能力写,而是没有时间写,他的一生64年,他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国家和百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补充材料:
范仲淹历任大理寺丞、秘阁校理、太常博士、右司谏、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曾出任陕西宣抚史、陕西四路安抚史,战功显赫,又曾做过泰州,楚州、陈州、睦州、饶州、润州、越州、延州,耀州,彬州、邓州、青州等地方官。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但是痴心不改、信念不衰。所以范仲淹的谥号中有一个“正”字。
司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皇帝不肯轻易给人。
补充材料:
宰相王安石称他为“一世之师”,理学大师朱熹认为他是“杰出人才”,欧阳修为范仲淹刻墓碑曰:“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小结上片,完成板书:异---人异(文正)
拓展延伸: 范仲淹被授予“文正”这个谥号,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教师小结:诚如范仲淹所感,无国哪有家,虽然思家,更应爱国,所以范仲淹的思乡情怀更深沉、伟大和感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全面感受到了范仲淹的思乡情结,更可感受到范仲淹的忧国爱国情怀。我们走进了范仲淹,听到了范仲淹不同凡响的真实、真诚的声音,解读了范仲淹非常深刻的思想,再次领悟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
小结:
今天我们以“异”字立骨,通过景“异”、情“异”,人“异”,走近范仲淹,在走近范仲淹的过程中,我们也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一语(异)立骨”之我会立骨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满江红·小住京华》
近现代: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