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你们是根据什么猜出来的呢?
通常人们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图片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而得出结论的!
猜猜他是谁?
同样的图片,得出的结论却不尽相同!这是观察角度不同所带来的!
你看到了什么?
工党议员: 恶心
动物保护组织: 抗议
设计师: 我只是用一些最后可能变成垃圾的材料来做衣服,把东西循环再生使用。
英国设计师用3000个牛乳头制作时装
你怎么看?
装置作品《狗屎香》
墙上的霓虹灯:“AIMASHISHIGOUSHI”
赞助商可以决定美术馆的方向吗?可以决定艺术家的作品并干预艺术家的独立创作?
作品“金狗屎”先通过刺激赞助商形成事件,制造压迫“艺术自由”的现象,再通过媒体成为社会新闻。所有卷入因素都是作品的一部分。
艺评
2011年第四届广州三年展
怎样运用我们的眼睛
—— 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
问题:
作品中看到了什么?
画家是怎么表现的?
作品联想到了什么?
问题:
作品中看到了什么?
你听到什么了吗?
作品联想到了什么?
蛙声十里出山泉 齐白石
齐白石
美术作品的欣赏首先基于我们对图像的感知
幽静---峡谷---山石---墨团
悠扬---蛙声---青蛙---蝌蚪---墨点
优美---流动---泉水---墨线
悠长---水流无限---狭长---画面
感悟式鉴赏
几只活泼的小蝌蚪随着奔流的山泉顺流而下;画外蛙声悠扬,泉水叮咚······让人不禁联想到“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诗意。
《蛙声十里出山泉》
感悟式鉴赏从观者经验出发,通过想象去欣赏美术作品。
适用于写意性和表现性作品(国画)。
感悟式鉴赏
在欣赏过程中,可以任由思维驰骋而不受限制。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 顾闳中)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在这幅画中你读到了什么?
这幅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疑问
韩熙载是什么人?
他为什么要举行这一场夜宴?
这场夜宴为什么会被画家描绘下来?
这是一场怎样的夜宴呢?
这是一场盛大的宴会,高朋满座,歌舞喧嚣,本该宾主尽欢。
谁是韩熙载?
他在整个画面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怎样的状态呢?
画家极强的情绪心理的捕捉和神态表现的能力。
夜宴上韩熙载的几个瞬间
韩熙载到底是什么人?
很想有一番作为。
(与友相约为相,有一统天下之志。)
现在为什么夜夜笙歌呢?又为什么如此深沉,郁郁寡欢呢?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五代 顾闳中
韩出身北方望族,其父亲因事被诛,韩熙载逃奔江南,投顺南唐。后主李煜继位后,一方面向北周屈辱求和,一方面又对北方来的官员加以百般猜疑、陷害,整个南唐统治集团内斗争激烈,朝不保夕。
眼看南唐政治江河日下,无力挽回,因而“耻为之相”,亦免他人怀疑他是有政治野心的人而受排挤陷害,以纵情声色为韬晦之略。而李煜则派画院的“待诏”顾闳中和周文矩到他家里去,暗地窥探韩熙载的活动。
顾闳中凭借着他那敏捷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把韩熙载在家中的夜宴过程默记在心,回去后即刻挥笔作画,李煜看了此画后,暂时搁下了任韩熙载为相的念头,一幅传世精品却因此而流传下来。
该画真实地描绘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生活,在众多人物中韩熙载超然自适、气度非凡,但脸上无一丝笑意,在欢乐的反衬下,更深刻的揭示了他内心的抑郁和苦闷的复杂心境。
社会学式鉴赏
对作品内容、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创作意图等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可以让我们对美术作品有更深刻的感受。
形式鉴赏
作为美术鉴赏,我们还要从专业的角度,挖掘美术作品蕴含的形式美的要素,从作品中线条、色彩、笔法、构图等形式要素的运用来对作品进行分析和把握。
艺术家的经历不同、心境不同、关注点不同、个性差异等,对同一世界的认知和感受截然不同,这一切都会鲜明地呈现在作品中。
比较式鉴赏
静谧、安祥、澄澈、诗意、伤感
“我的胸中深藏着黑暗和痛苦,但我没有把苦恼向别人公开表白过。然而,有着黑暗和苦恼的人,同时也是祈求灵魂的净福和平安的人。我的作品中所表现的静谧和纯朴的风格,抑或正说明我缺乏这些,才如此希望,如此进行切实的祈祷的”。
热烈、狂野、躁动不安、扭曲、呐喊
为了自我的灵魂选择贫困,再贫困也是富有的,他们总可以听到发自内心的呐喊,然后你便从那呐喊中找到乐趣并远离孤独。
莫迪利阿尼(1884-1920)
席勒(1890-1918)
感悟 (感悟式鉴赏) 作品印象: 情感意境: 观察 (形式鉴赏) 形象: 构图: 空间: 形体: 色彩: 笔触: 探究 (社会学式鉴赏) 画家生平: 时代背景: 创作过程: 作品内涵: 比较
题材:
构图:
作品印象:
情感表现:
两幅作品各有什么特点呢?
莫迪利阿尼(1884-1920)
席勒(1890-1918)
作品类别
画面意境
笔触
人体的走势
人物表现
作品类别
画面意境
笔触
人体的走势
人物表现
意象性绘画 油画
平静 淡然
意象性绘画 水彩
不安 彷徨
激情 恣意
柔和
“急”
“缓”
恐慌 焦躁
慵懒 优雅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异呢?
席勒一生穷困潦倒又孤独,其中还受到战争的困扰,1918年,28岁时他死在西班牙流行感冒的袭击中。在席勒的画中,灰暗、苍白、扭曲、憔悴、让人感受到席勒的生命始终笼罩着死亡的阴影。近乎颓废的神经质的病态人物造型呈现其成熟抑郁的画风。
莫迪利阿尼自幼体弱多病,一生的经历太简单了,简直说不出他风格上的发展,他找到了一种既是图像又是装饰风格的线的艺术语言,表达一种纤细优雅的情趣,给人感受更多的是其作品所传递出的画家强烈而鲜明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情。
根据风格的差异,你能判断
这两幅画分别是谁的作品吗?
总结
本课我们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去鉴赏美术作品,分别是感悟式鉴赏,形式鉴赏,社会学式鉴赏和比较式鉴赏。
我们知道了对一件美术作品的鉴赏,往往是两三种鉴赏形式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