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册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册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02 21:55: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
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
1.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外交成就和新中国逐步步人世界外交舞台的史实。
1.学会分析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知道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理解这些举措的影响和意义。
2.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义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1.深刻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培育民旅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1. 通过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确立,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培养熟练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并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人民政权的巩固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制度的建立

共和国的成立
目录
content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开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662人……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民主性
材料体现了政协会议的什么特点?
政治协商会议现场
政协会议
徽标
(2)内容:
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
它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共同纲领封面
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
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共同纲领》
思考: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为什么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形态上,是属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占有一定地位)
·经济上: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姓名 毛泽东 朱德 刘少奇 高岗
政党 中 国 共 产 党
姓名 宋庆龄 李济深 张澜
政党 民革 民革 民盟
——摘编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料手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成员(主席、副主席)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民主主义的民主联合政府
③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国名;确定了首都、国旗、纪年、国歌等。
(3)政协会议的意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共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北平改名为北京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毛泽东主席亲自升起
第一面五星红旗
“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中国: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压迫和剥削,人民
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自由的国家和人民,首先是联合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和各被压迫民族,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方面,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以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世界: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结合材料,论述新中国的成立有何历史意义?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观察左图,阅读材料,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的国内外压力有哪些?
①国民党残余势力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②东北边疆危机——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威胁
国家安全;
③国民经济面临严重困难
连年战乱和天灾使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1949年,全国1.2亿亩土地受灾,灾民达4000万;相比1936年下降:重工业约70%,轻工业约30%,农业约25%。
严峻形势:内忧外患
1、军事:
(1)剿匪镇反: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人民群众夹道欢迎剿匪部队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1949年11月-12月西南战役,西南解放
被抓获的川东
匪首黄云卿等人
(2)抗美援朝:
◎朝鲜半岛及“三八线”地图
美军在仁川港登录
①背景:
a.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从其全球战略和冷战思维出发,武装
干涉朝鲜内战,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
b.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美军第七舰队闯入台湾海峡
冷战思维指在冷战期间在两大集团对峙,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处理国家间关系,解决国际争端的一种思维模式。其产生的基础是资产阶级狭隘的国家主权与利益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套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其目的在于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与挤压。
②概况:
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朝鲜战争形势图
板门店停战协定签署
材料一: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 ——克拉克
③胜利: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材料二:对于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虽然在这场战争中牺牲了很多,但通过与美国对等作战,完全确立了革命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日本史学家和田春树《朝鲜战争全史》
④意义:
a.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依据材料,说说抗美援朝的意义。
杨根思
黄继光
邱少云
罗盛教
b.志愿军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c.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
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抗美援朝战争无可争议地表明,由外国帝国主义欺负中国人民的时代,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永远宣告结束了。 ——毛泽东
2、经济:
(1)土地改革:
材料:旧中国的土地占有和租佃关系极不合理。从全国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90%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20%~30%的土地。
落后的、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不能成为工业的市场,限制着工业的发展。……要为中国工业的发展、社会进步创造条件,必须从根本上废除这种封建的土地制度。
——《剑桥中国共和国史》
①背景:
新解放区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
土地制度之下,严重阻碍农村经济
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土地改革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②概况: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③意义: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9%
分到土地的农民
(2)稳定物价与统一财经:
材料一 1949年国民党逃跑时劫走的金银
品种 数量
黄金 277万两
白银 1520万元
美钞 1537万元
新中国刚成立时,有些人公开宣称:中国共产党人进得了城市,却管不了城市。他们打天下能得90分,而治理经济却要得0分。1949年4月—1950年2月,上海物价上涨20倍,不到一年里全国发生四次物价上涨。
①背景:a.经济千疮百孔,财政困难;
b.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加剧物价飞速上涨,市场混乱。
依据材料归纳,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的背景?
被炸毁的矿井
稳定物价
措施:“银元之战”
6月5日起,严禁国民政府发行的金圆券在市场上继续流通。
人民币1元收兑金圆券10万
炒卖银元,
抬高银价
5月27日
1银元=100元人民币
6月4日
1银元=1100元人民币
“银元之战”示意图
解放军进得了上海
人民币进不了上海
行政、法律手段
1949年6月7日,上海学生列队出发,宣传反对非法的银元买卖。
只要控制了两白一黑(大米、棉纱、煤炭),就能置上海于死地。
②措施:a.“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
b.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物资、现金管理——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3)效果: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稳定物价
措施:“米棉之战”
1951年7月,各地棉花运抵上海支援纺织厂生产。
财政手段
实质:
党和政府与资本家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
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量表
产品 单位 历史最高产量(新中国成立前) 1949年
1952年
钢 万吨 92.3 15.8 135.0
粮食 亿吨 1.5 1.1 1.63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中国成立初期)
“除了苏联,没有外国代表参加北京的开国典礼。”
——《泰晤士报》1949.10.3
内:新中国成立,新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
1、外交方针:
(1)背景:外:二战后,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美国对新中国实行政治
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等敌视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怎样的外部环境?
(2)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和“一边倒”。
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朝鲜、越南等11国
新兴独立国家:印度、缅甸、印尼
资本主义国家:瑞典、丹麦、瑞士
【理解】
①“另起炉灶”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③“—边倒”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
——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2、外交成就:
(1)与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交,迎来一次建交高潮,同时取消帝国主义
在中国特权。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
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 10 8 1 0 0
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结合外交方针分析为什么建交国家会断流?
“一边倒”政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也局限了新中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
周恩来总理1954年访问印度
③意义:
②内容:
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互相尊重主权与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一边倒
意识形态浓厚
革命性外交
封闭、半封闭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国家利益至上
和平、务实外交
开放、包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3)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①内容: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②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
参加,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
世界和平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如印度支
那问题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
决)。
印度支那:中南半岛,是位于东南亚的一个半岛。这次会议上主要想解决越南、老挝、柬埔寨与法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最后实现停战。
周恩来步入会场
(4)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①地位: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②成果: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国际社会所采纳。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
同 异
遭遇 曾遭受殖民主义国家的侵略,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存在差异
任务 发展本国经济、维护民族独立
愿望 加强团结合作、保卫和平
“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合作
什么是“求同存异”?
(“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友谊
的精神。)
图为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a.为中国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b.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更多亚非国家同中国建交。
③意义:
会后代表纷纷请周总理签名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新中国能够顺利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开展工业化建设有利条件有哪些?
国际
环境
新中国的成立
经济恢复
政权巩固
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对内
对外
国内
条件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经济领域:
过渡时期总路线
工业化
三大改造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
工商业
内容: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
1949
1956
社会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
(2)社会主义改造:
①概况: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         
②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生产
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
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
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下面的饼状图反映我国的经济成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一五”计划:
①概况: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1953——1957);
一五计划成就图
长春
沈阳
鞍山
钢铁公司
三大工厂
第一汽车
制造厂
第一机床厂
飞机制造厂
武汉长江大桥
鹰厦铁路
宝成铁路
川藏公路
青藏公路
新藏公路
②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材料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
……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我们必须在五年内基本上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
观察“一五计划成就图”,阅读材料,“一五计划”的实施具有怎样的特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重点发展区域在东北地区。
长春一汽:解放汽车
沈阳飞机制造厂
鞍山钢铁厂
武汉长江大桥
2、政治领域: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①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
②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会场及部分代表合影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人民民主原则
社会主义原则
1954年国庆节,游行群众抬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模型通过天安门
这部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
五大省级自治区示意图
(2)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构成:
①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的政体)
②基本政治制度:a.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思想引领: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
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
导思想。
毛泽东的思想 === 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晚年错误思想 === 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初步建立
工业落后面貌
开始改变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初步构成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三大改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五计划
历史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提供稳定的
国内政治环境
提供稳定的
国际政治环境
肃清残敌 剿匪反霸
土地改革 解放农民
稳定物价 恢复经济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五项原则 两次会议
国内
国外
巩固
新政权
建设
新政权
奠定一定
经济基础
小结:过渡时期 /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1956)
建立新政权
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五四宪法
三大制度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政协会议
开国大典
毛泽东思想指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