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七章力 第2节弹力 课时 1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掌握使用测量工具的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3)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 自制弹簧测力计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
教学准备 弹簧、铅丝、纸条、刻度尺、木板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一.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三、总结所学知识四、信息反馈五、布置分组作业 设疑:撑杆跳高要比普通跳高跳得高,它借助了什么? (一)弹力 1.用力分别拉弹簧、橡皮筋和挤压橡皮泥、弯折铜丝;松手后,结果有什么不同吗?启发学生: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了吗?试概括一下。小结: 弹性: 类似于弹簧,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特性叫弹性. 塑性: 类似橡皮泥,物体受力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塑性 弹性形变 :物体变形后可以恢复原状的形变。 塑性形变: 物体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状的形变。 2.弹性限度: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也不能完全复原。 3弹力产生的原因: 弹力: 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 相互接触 发生弹性形变 弹力的表现:压力 支持力 拉力 推力4想一想:生活中在哪儿应用到了弹力?用多媒体展示三幅图片,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二)弹簧测力计 1引导学生观察弹簧的伸长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2结论:(1)作用在弹簧上的外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2)根据弹簧伸长的长度可以测定力的大小。 通过课件展示引入弹簧秤的构造:吊环、弹簧、指针、面板、铁杆、挂钩 2让学生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看清”:看清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以及指针是否对准零刻线,若不是,应调零。(2) 测量前,用手轻轻地来回拉动几次,避免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的摩擦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3)被测力的大小不能超出量程(4)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弹簧的轴线方向。 (5)读数时,应保持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视线必须与刻度面垂直 3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图片让学生感知力的大小。 4用课件展示各类弹簧测力计。 5出示典型例题:例题1.一弹簧测力计水平放置,两人分别用5N的力拉挂钩的吊环,则测力计的读数为 N. 例题2.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时,测一个物体重力时,手持挂钩,将物体挂在拉环上,测力计的读数为5N,则物体的重力为( )大于5N B. 等于5N C. 小于5N D.以上都有可能(一)、弹力1、弹性和塑性:撤去外力后能否恢复原状2、弹力的产生条件:(1)接触(2)是否发生弹性形变(二)、弹簧测力计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2、使用:看、调、测、读 (课件展示)1用手捏一个厚玻璃瓶,它会发生弹性形变吗?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想法。2轻按桌面能使它发生弹性形变吗?请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想法。3一根头发被拉断时拉力有多大?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4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2)认清分度值;(3)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 根据班级学生具体学习情况布置不同难易程度的作业。 学生感知、讨论后得出结论观看换图片后分小组讨论得出相关结论。眼看、心想、口述。学生观察。学生讨论、小结。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运用生活经验、用心体会、积累知识。举手抢答。集体回答。先小组讨论,后集体通过。
板书设计 第七章 力 第2节 弹力 (一)、弹力 (二)、弹簧测力计 (三)小结
课后反思课题 第七章力 第3节重力 课时 1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2)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有关的过程。(2)尝试根据已有经验提出科学的猜想。(3)体会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根据图像研究实验结论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现象。(2)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3)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科学实践的情感,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重力的方向及重力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方向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 砝码一盒、弹簧测力计、重垂线等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一.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三、课堂小结四、课堂信息反馈五布置作业 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雨水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引入新课。 (一)概念教学1.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2.符号:G3.施力物:地球(二)重力的大小1、引导学生探究物体所受的重力跟物体质量的关系。2.设计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不同质量钩码的重力,如课件所示。指导学生正确读出课件中各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并填写表格,绘制图像。 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G=m gG——重力——牛顿(N)m——质量——千克(kg)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以取g=10N/kg。(三)重力的方向1、通过课件展示建筑情境,让学生对重力有个初步的印象。2、启发学生小结: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四)重心1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2、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3、质量不均匀、不规则几何体重心4、用悬挂法寻找重心5、课件出示两个相关题目。(五)、重力的由来1、小实验:为什么橡皮泥没有被甩出去?课件展示书上的“想想做做”的模拟引力实验。 2、经过很多科学家研究,找到一个真理:宇宙任何两个物体都有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六)补充知识:如果世界没有重力将会怎样?课件展示几幅有趣的图片,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考!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符号G2、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G=m g G—重力—牛顿(N)m—质量—千克(kg)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5、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1、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互相吸引的力,这个力就是 ;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 ;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 的作用。 2、跳高运动员跳起腾空时,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则运动员受到 的作用,这个力是由 施加的。 3、玩具“不倒翁”被扳倒后会自动立起来的
奥妙是( ) A、里面有自动升降的装置
B、重心较低,不易倾倒C、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D、重力太小,可以忽略 4、下面关于重力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苹果下落是由于苹果受到的重力较大的缘故B.只有与地面接触的物体才受到重力的作用C.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D.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5、质量为2kg的水受到的重力多大? 解:G = mg = 2 kg × 9.8 N/kg = 19.6 N答:质量为2Kgd 水受到的重力为19.6N。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 观看视频,引起遐想。阅读教材后得出结论。猜想:物体重力跟 有什么关系?积极动脑,与同学讨论后得出结论。识记相关常识。想想议议:重力的方向指向哪里?观察老师操作,积极思考,小结知识点。学生动手操作。阅读课本初步了解万有引力概念。集体总结。学生抢答。板演,及时总结解题格式。
板书设计 第七章力 第3节重力(一)概念教学 (二)重力的大小(三)重力的方向 (四)重心(五)、重力的由来 (六)补充知识
课后反思课题 第七章力 第一节力 课时 2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力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橡皮筋、弹簧、乒乓球等。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一、引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三、课堂信息反馈四、课堂小结五、布置分组作业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一)力课件展示图片:人用力推车、人用力拉弹簧、起重机用力提重物、压路机用力压路面。1、根据以上四例分析推、拉、提、压、吸引、排斥等物体间的“作用”。2、结论: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3、设疑:相互接触的物体可以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吗?4、在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二)、力的作用效果结合课本里的插图以及课件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形变包括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形变可以是很明显的,也可以是非常微小的。(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a) 速度大小发生改变;(b)运动方向发生改变;(c)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同时发生改变。(d)运动和静止间的转变。(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课件展示踢足球、关门图片让学生探究:(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长铁片,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长铁片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小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2、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例:用50N的拉力沿水平方向向右拉动箱子前进。(课件演示)练习:(课件演示)1、手竖直向上托一本书F=50N。2、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上拉木箱F=10N。 3、重物受竖直向下F=20N的力。(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课件:滑冰时,甲对乙有推力的作用,甲是施力物体,乙是受力物体;同时,乙对甲也有推力的作用,这时,乙是施力物体,甲是受力物体,由此可见,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踢球时,球受到的力是由 施加的,这时 也受到球的作用力。2、如图所示(见课件),足球运动员A开任意球,把球踢到球门前方,队友B用头将球顶向球门,守门员C鱼跃接接住。由图可见,运动员A的脚对球的作用力使球由 到运动;运动员B的头对球的作用力使球的运动 发生改变;守门员C的手对球的作用力又使球由 到静止。上述事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使物体的 发生变化。3、如图所示(见课件),使一薄钢条的下端固定,现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a)、(b)、(c)、(d)各图中所示的形变,如果F1=F3=F4〉F2,那么(1)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的是图____和图____;(2)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的是图____和图____;(3)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的是图___和图___;4、地面受重物竖直向下F=20N的压力的示意图。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3.怎样体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根据小说特点布置相关作业。 学生举例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得出力的三要素。感受:拉开弹簧,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吗?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举手发言。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板演。集体回答。
板书设计 第七章 力 第一节 力(一)力 (二)、力的作用效果(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