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2-14 18:00:51

文档简介

课题 7: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课时 1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中央文革小组的成立、全国动乱局面的出现、二月抗争、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国民经济出现转机、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2、引导学生对十年内乱过程的思考,培养学生高度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3、引导学生对十年内乱原因、经验教训的思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及正确把握历史发展方向的能力。
教学重点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所造成的危害,二月抗争。
教学难点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严重的灾难。
教学方法 讲述法
教学准备 访问老一辈人,听取长辈对“文革”的看法,并将他们在“文化大革命” 中的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加以整理,形成史料。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文化大革命”的号角在不经意间吹响,这场历史的洪流不知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在那个轰轰烈烈的年代里,人性被扭曲、人格遭到侮辱、肉体遭到摧残、民主与法制被公然地践踏、社会生产徘徊不前……那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一起去探究这段历史呢?生答:想!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那段灾难深重的历史吧!导入新课 1、毛泽东为什么要发动文化大革命?(分析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指导学生结全前面所学内容进行分析: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对我国国情分析不够,提出了脱离实际的过高的生产指标,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一种“左” 的错误。这种“左” 的错误后来不仅没有彻底纠正,而且在不断发展,终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 的全面发动。引导生认识:这是党内“左”倾错误严重发展的结果。师:(概括“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其他原因,即具体原因)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60年代中期紧张的国际形势使他对党和国家的政治形势作出错误的判断(主观原因),因而被林彪、江青一伙野心家利用,铸成“文化大革命”大错。此外,当时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个人崇拜现象,也对“文化大革命”的出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客观原因)。2、文化大革命中党内最大的一起冤案是什么?文革中有关刘少奇文革中的图片生答:“文化大革命”期间,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出党,被迫害致死。这是党内最大的一起冤案。图片展示刘少奇以及其他受迫害的人图片,引出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引入二月抗争。3、面对这种动乱局面,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是什么态度?搜索有关二月逆流的图片在老一辈革命家铿锵有力的言词中,让学生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勇赴国难、大义凛然、坚持原则的精神。4、经济的扭转:屏幕展示:《“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抽样统计表》年份1966-19671967-1968197看 2看图 -1kkk 看 9731974-1975比上年增长-9.6%-4.2%9.2%11.9% 思考:(1)、1966-1968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2)、1972-1975年,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又有何特点?“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下滑的局面是怎样被扭转的?5、文化大革命中出现了哪两个革命集团?结局怎样?屏幕展示《林彪叛逃时飞机坠毁后的残骸》照片, “九 一三”事件,林彪企图乘飞机叛逃苏联,结果,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四人帮:指出: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在文化大革命中相互勾结利用、结成帮派,其目的在于篡党夺权。指出: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中,你得到什么认识?启发学生联系中国共产党几次纠正错误的历史,使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个伟大的党,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文革的性质: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当和国家、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文革”是场灾难,走过沧桑,文革中的一代人绝不会忘记这段噩梦,更希望我们的子孙能从一个离奇荒唐而又毛骨悚然的故事里和屈死的冤魂们一声声的呐喊中,寻找到悲剧的成因和防止悲剧重演的有效途径,因为只有痛定思痛,才能真切地体会创伤的悲怆和它所蕴含的价值。让我们牢记历史经验教训,在历史中成长! 结合课文中的图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课题 6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课时 1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和国民经济的调整2、 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先进人物的贡献
教学重点 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见课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一节课学过的内容:1 建国初期的“三大改造”在哪些行业里进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2“三大改造”的历史作用是什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三大改造”的后期,存在着哪些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产生了一些后遗症。)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所以,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出现了严重失误。党和政府自己纠正失误,调整国民经济,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标出基本知识点和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1中共为什么要召开八大?(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面临着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为此,中共在当年9月召开八大,开始探索。)2 八大确定了什么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3 为什么说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三大改造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私人生产资料转变为合作社集体所有,资产阶级大多数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八大对上述国情作出正确判断,把主要力量用来发展生产力,完全符合实际需要,有利于调动全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4 1958年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什么?(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5 怎样评价1958年的“总路线”?(它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但因大家缺少经验,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教师指出:三大改造后期就已经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现象,这时人们的思想情绪更加狂热起来,终于导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6 根据25页插图《“大跃进”时的壁画》和相关课文讨论:这些严重失误表现怎样?(党中央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国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画中诗句里,“肥猪赛大象”属于浮夸,“全社杀一口”的“社”指人民公社,“足够吃半年”是社员共同吃“大锅饭”,属于“共产”风。)7 根据26页“动脑筋”:你怎么看“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种宣传是错误的,违背了客观规律。)8 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严重失误?(对国情分析不够细致,缺乏建设经验,存在急于求成情绪,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等。)9 这些严重失误产生了什么危害?(由于这些严重失误加上自然灾害,使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困难。) 教师指出:为此,党和政府从1961年春天开始调整国民经济,加强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产量;缩短基建战线,保证重点工程;在农村坚决纠正“共产”风;精简职工,减少城镇人口等。这些恢复发展生产的措施,不久就取得明显成效。在这个时期的探索过程中,从群众和干部中都涌现出许多先进模范人物,取得显著的建设成就。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1 根据《地图册》第9页《1958——1965年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成就》图,完成《填图册》第6页的(2)、(3)两小题。(其中“建设成就”可归纳为“二钢二铁弹油素”:A.二钢——武汉钢铁厂、包头钢铁厂 B.二铁——包兰铁路、兰新铁路C.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罗布泊] D.油——大庆油田建成投产 E.素——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上海]“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可归纳为:A.领导正确:“一五”计划符合当时国情和发展趋势,有效地集中力量突破重点项目,带动经济建设全面展开,还取得了苏联的援助。B.干群积极:涌现出许多先进人物,忘我劳动,无私奉公,作出了卓越贡献。)2 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时出现的先进人物及其事迹,根据下表“对号入座”、 “接龙回答”:)大庆铁人 两弹元勋 党的好干部 解放军好战士王进喜 邓稼先 焦裕禄 雷锋3指导学生完成《填图册》第7页3、4两题。其中有关雷锋的第(1)题可以在课余完成。巩固小结1完成课本28页“练一练”:应选B(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2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填图册》第9页剩余的题目。提醒学生预习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提问:十八大什么时候召开的?有什么主要决议?中共八大什么时候召开的?为什么说八大路线是正确的?你能说出他的内容吗?找几位同学分别讲一下这几位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
板书设计 1: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2: 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雷锋。
课后反思课题 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 课时 1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了解: 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了解: 一五”的主要任务(从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
教学重点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1954年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 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学方法 讲述法
教学准备 相关的课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教师小结、过渡:由于“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一单元学过的线索,按表格内容“对号展入座”: 建国初期的任务(最终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政权统一大陆、民族团结 保家卫国 满足农民需要召开新政协、成立新政府 和平解放西藏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中国共产党接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经济底子太薄了。虽然经过三年努力,我们的国民经济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差距有多大?如何赶上去?请同学们阅读第4课。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第一个五年计划1计划编制前夕,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特点?(仍然属于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不如印度。)教师过渡讲解:为了迅速改变这种状态,党中央依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条件,决定通过政府制定计划,从1953年到1957年集中力量发展重点项目,带动各行各业全面发展。这就叫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2“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15页课文,找到相关内容作好标记,然后加以理解记忆: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B.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C.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科技是发符合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还得到了当时友好国家苏联的援助,所以取得了巨大成就。[及时组织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完成《填图册》第7页第2题的答案。]3“一五”计划取得哪些重大成就?(组织学生完成及时组织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完成《填图册》第7页第2题的答案。] 《填图册》第6页第1题第1个小题的答案:A.先在课本第17页或地图册第8页上标注出重要企业、新建铁路和公路的位置,接着在填图册上完成答案。B.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组织学生“对号入座”进行“接龙”活动。)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 这部宪法是什么时候由什么机构颁布的?(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 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3 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巩固小结1. 完成课本18页“练一练”:(A.长春“一汽”建成投产 B.试制成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C. 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D.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E.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F.东北工业基地形成等)2. 布置学生完成《填图册》本课其余题目。(但是,第1题的2、3两小题属于下一课范畴)3. 提醒学生预习第5课《三大改造》。 指导学生阅读15页课文,找到相关内容作好标记,然后加以理解记忆:组织学生完成及时组织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完成《填图册》第7页第2题的答案。
板书设计 1: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主要成就。2: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时间;主要意义。
课后反思课题 第五课;三大改造 课时 1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②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按照“知、疑、学、解、创”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历史,通过整合走出历史,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让学生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在过渡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重点 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教学难点 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相关的课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新课导入:  导言:(了解学生知道多少有关三大改造以及农村方面的有关知识;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发展域,即了解这段知识的方法、途径、以及和老师沟通的方式等,所谓“知”。)  师: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确立的?又是怎样确立的呢?  生:(可能会摇头)  师:在这里我可以先告诉大家,国家是通过三大改造的方式来完成的。  板书:三大改造  师:请问同学们,那你们知道国家是改造哪三方面问题么?  生: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师:既然知道是这三方面的问题,谁又知道国家是怎样进行改造的呢?如何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成公有制?  生:不知道。  师:好,那今天我们就具体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上面的过程,通过设疑,教师知道学生对三大改造的知识了解很少,同时这方面知识很难,学生更是不容易切入主题,所以需要老师的引导。)  讲授新课:  师:(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同学们,既然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是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来完成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那么对于这些内容,你有什么想要知道的?请说出来,让我们共同探讨。  生:国家为什么要对这三方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生:国家又是怎样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生:改造的方式又是什么呢?在这方面我们国家会有什么创举呢!  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结果会怎么样?对我国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背景、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师:同学们提得好。的确,要想把关于三大改造的内容理解明白是需要先把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解决掉,下面我们就对上述问题逐一解决。  首先是对农业的改造。  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有关土地改革方面的一些问题,请你们把知道的有关知识说一下。  生: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生: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生: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  (虽然是回顾土地改革的一些知识,但这也是了解学生对这段知识发展域的过程)  师:的确,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对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来说,这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地、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小农经济家庭生产  然而,我们在享受巨大欢喜的同时,不要忽视了我们的国情,那就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会采取什么办法呢?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看我国在农业方面具体是怎样解决的?包括时间、目的、原则、形式、结果)  师:下面请同学们对我国政府在农业方面的改造加以解答。  生: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师:党和政府对农业进行改造,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的方式引导农业走生产合作化道路,同时对手工业也采取了同样的方式,党和政府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采取了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农业走合作化道路。之所以如此,也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中国是个农业国,自然经济长期存在和发展造成了占绝对优势的个体经济。这一情况使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对高度的公有制缺乏思想准备。历史的经验表明,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必须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在对农村和城市的个体私有制经济改造过程中,必须本着有利于国家建设,又能够满足广大劳动者根本利益的原则,采取稳妥的步骤。为此,党的政府采取了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的方针,即继续保留农民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通过合作生产的方式,建立集体所有制经济,逐步进行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个做法一方面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改变了个体经济的分散性和落后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得到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支持,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京郊区农民报名参加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者踊跃报名入社   为加深学生对农业合作化的理解,教师可指导学生观看两段视频(视频1:第一个农业合作社,农业合作化运动)  师:同学们,在农业、手工业改造同时,党和政府对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也采取措施进行改造。  在这里请同学们一定要知道,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不同的,这不仅表现在态度上,也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还有独创。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下面我给大家一点时间,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进行探讨。  师:在探讨的时候,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解决。  生:什么是公私合营?   生:赎买政策怎么进行?  生:为什么要进行赎买政策?  生:对待资本主义工商业党和政府采取的态度和农业、手工业为什么不一样?  师: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首先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的措施,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同时还接管了一些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把他们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还合理调整工商业,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发展。但是,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在近代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新中国成立后,它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近代化手段进行生产,在工业化建设中有其积极作用。民族资产阶级依靠剥削工人的劳动赚取利润,但具有拥护党和政府的领导,希望国家富强的一面。充分发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优势,调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有利于工业化的开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党和政府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限制、利用、改造"的方针,制定了稳妥的政策,逐步实现改造。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所谓“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全行业公私合营就是指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区定息,年息为5%,就是有代价的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师:通过阅读教材,我们知道这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党和政府采取了赎买政策,将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纳入不同程度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最终彻底转变为公有制经济。对民族资本采取和平赎买,而不是像对官僚资本那样采取没收政策,是由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通过这些措施,既限制了资本主义经济过分发展给过渡任务完成带来的消极影响,又通过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资本家利益充分发挥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工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同时通过和平的方式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创造了从资本主义私有制向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过渡的新途径。  教师展示图片,视频(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工商界代表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       天津市青年资本家宣誓积极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师:好了,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弄明白了三大改造的过程,下面我们就要分析三大改造究竟有什么重大意义了,同时探究三大改造的评价问题。     师:请同学们根据我们的学习过程,归纳总结三大改造的结果和意义。  生: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成公有制。  生:三大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生:同时,标志我们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我们的农村经济发展,手工业繁荣,工业兴旺。  师:同学们说得好,的确,三大改造取得巨大成功,成绩辉煌。 但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三大改造也有缺点。这些缺点是什么?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改造过程当中的弊端的内容,时间允许的条件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阅读文章-对公私合营的综合评价(附在后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①改造后期,对三大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造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②基本完成后,对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合适。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的重要标志。  随着三大改造任务的完成,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资产阶级已经处在消灭的过程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新中国的美好前景正在拉开画面!  学生活动提问;同学们,什么是三大改造?观看视频阅读教材说一说国家在这三个方面是怎样做的? 再次备课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