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化常识)(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全国各地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化常识)(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3 10:3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化常识)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2022 桂林)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更”是古代夜间用来计时的单位。
B.律诗通常每首八句,第二、三联一般是对仗句。
C.蒲松龄,唐代文学家,代表作是《聊斋志异》。
D.古人称谓有谦敬之别,如“家父”“寒舍”是谦辞。
2.(2022 淄博)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令尊”“令堂”“令郎”“令爱”中的“令”字是“美好”的意思,用以表达对自己亲人的尊重。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各地的民歌。词语“采风”“风雅”中“风”字的意思即源自此。
C.1936年2月,毛泽东在行军途中,面对茫茫雪野,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大气磅礴的《沁园春 雪》,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广阔胸襟和雄伟气概。
D.课文《穷人》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作家茨威格曾为其作传。
3.(2022 枣庄)下面有关文学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敝人”“劳驾”是谦称,“高邻”“家慈”是尊称。
B.《关雎》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C.“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滴”和“迁客骚人”的“迁”都是被贬官、降职的意思。
D.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如《渔家做 秋思》《满江红(小住京华)》等。
4.(2022 巴中)探究活动中,大家交流文学文化常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衣古镇名士吴德潇进士,任官知县。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其中一甲三名依次是状元、榜眼、探花。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中华诗文卷帙浩繁,逐渐形成了一些表意相对固定的词语,如“万钟”指优厚的俸禄,“桑梓”指故乡,“南冠”指俘虏,“扶摇”指旋风。
D.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都有独特习俗,如端午竞舟,中秋赏月,除夕守岁等。
5.(2022 大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阊,居民聚集处。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故以“闾左”来指代贫苦人民。
B.庄子,名周,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C.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D.《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 凡尔纳的作品,小说描绘了奇幻的海底世界,显示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
6.(2022 荆门)下列关于文学文化知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许多表述年龄的说法具有形象性。如“垂髻”指小孩,“花甲”指六十岁。“加冠”指男子年已二十岁。
B.赤于之心,家国情怀;古今墨客,概莫能外。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饱含了收复失地、重拾山河的豪情;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用“嘶哑的的喉咙”唱出了“我对这土地爱得得深沉”的真情。
C.剧本是戏剧演出的文本依据,主要由剧中人物的对话、旁白、独白和舞台说明组成。其中,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排练需要,仅提供给导演的说明性的文字。
D.伟人的人格魅力在文学家的笔下光芒永驻。茨威格在《列夫 托尔斯泰》中,通过对托氏眼睛的描绘,展示出托氏“天才灵魂”的深邃、伟大,字里行间洋溢着仰慕、崇敬之情;艾芙 居里在《居里夫人传》中,展示了居里夫人忙碌的身影,让人感受到科学发现的艰辛,更领略到科学家身上坚守的品质与乐观的人格。
7.(2022 长春)下列与读书学习有关的成语,不是出自《论语》的一项是(  )
A.学而不厌 B.温故知新 C.不求甚解 D.不耻下问
8.(2022 济南)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的“燕雀”原指天鹅,这里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B.太学是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是古代学官名。
C.古时住宅旁边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D.古代报时常用辰牌、申牌等字样来指时间。辰时,相当于上午七时至九时。
9.(2022 六盘水)放学后:
小张同学站在没有交通信号灯的道路上,看到车来车往的路口,她应当(  )通行。
A.车辆临近时突然横过
B.抢在车辆通过前快速穿过
C.观察来往车辆的情况,确认安全后再直行通过
D.与机动车抢道在车流中穿行
10.(2022 铜仁市)“我要走进你的世界,你不让;我想让你走进我的世界,你又不来。”这是一位母亲的难言和无奈。步入青春期后,我们与父母之间的碰撞增多了。对此我们应该(  )
A.保持距离,对父母敬而远之。
B.学会主动与父母交流沟通。
C.经常与父母顶嘴,表达意见。
D.完全顺从父母,答应父母的一切要求。
11.(2022 绥化)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D )
A.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典雅细致的昆曲、雍容华贵的京剧、轻柔灵秀的越剧、活泼风趣的川剧、淳朴明快的黄梅戏等,都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B.《春》的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品有《欧游杂记》《你我》《背影》等。
C.《孔乙己》选自《呐喊》,孔乙己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12.(2022 衡阳)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长于记人,塑造了各具特点的历史人物,如志向远大、足智多谋的周亚夫,治军严明、刚直不阿的陈涉。
B.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三作家》,生动传神地描写了俄国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的肖像,揭示了列夫 托尔斯泰不凡的精神世界和人生的不幸。
C.“天下第一行书”指的是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兰亭集序》;“颜筋柳骨”则是指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行笔雄浑、筋骨劲健,但一丰腴、一清瘦,各具特色。
D.古代汉语在数量表达上,一般不用量词,而是数词和名词直接结合,如“余拏一小舟”“又用篆章一”;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加“有”字,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13.(2022 连云港)【节气文化品古诗】找出诗句与节气搭配不当的一项(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
B.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惊蛰
C.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立春
D.夏衣临晓薄,秋影入檐长——处暑
14.(2022 南充)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活的文化遗产,现在还普遍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春联、寿联、名胜古迹联等。
B.《史记》是由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所撰写,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
C.重阳,我国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日。在这一天有登高赏秋的风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感恩敬老等内涵。
D.《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二.基础知识(共2小题)
15.(2022 内江)对联“锦标夺紫,遗风犹自说三闾:灵草艾蒿,香气独能祛十邪”与    节有关,对联中涉及到的    和    两个习俗与这个节日有关,对联中的“三闾”指    。
16.(2022 威海)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中华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赓续绵延,代代流传。端午节,   ;中秋节,食月饼,赏月亮,寄托着团圆幸福的美好心愿;重阳节,赏菊花,登高处,寄寓着感恩敬老的传统美德。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17.(2022 资阳)汉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一张“我最喜爱的汉字”卡片,内容还不完整,请你补充完善。
汉字 喜爱理由 名言警句 相关故事
信 ①    言必信,行必果。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义 中国有崇“义”的文化传统。 ②    方志敏为可爱的中国慷慨就义
和 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是我们的追求。 礼之用,和为贵。 ③   
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化常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2022 桂林)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更”是古代夜间用来计时的单位。
B.律诗通常每首八句,第二、三联一般是对仗句。
C.蒲松龄,唐代文学家,代表作是《聊斋志异》。
D.古人称谓有谦敬之别,如“家父”“寒舍”是谦辞。
【解答】ABD.正确;
C.有误,蒲松龄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
故选:C。
2.(2022 淄博)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令尊”“令堂”“令郎”“令爱”中的“令”字是“美好”的意思,用以表达对自己亲人的尊重。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各地的民歌。词语“采风”“风雅”中“风”字的意思即源自此。
C.1936年2月,毛泽东在行军途中,面对茫茫雪野,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大气磅礴的《沁园春 雪》,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广阔胸襟和雄伟气概。
D.课文《穷人》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作家茨威格曾为其作传。
【解答】A.有误,“令”是表达对对方父母、亲人的尊重;
BCD.正确。
故选:A。
3.(2022 枣庄)下面有关文学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敝人”“劳驾”是谦称,“高邻”“家慈”是尊称。
B.《关雎》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
C.“滕子京谪守巴陵郡”的“滴”和“迁客骚人”的“迁”都是被贬官、降职的意思。
D.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讲究韵律,如《渔家做 秋思》《满江红(小住京华)》等。
【解答】A.有误,“劳驾”是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不是谦称;“家慈”是对人称自己的母亲,是谦称;
BCD.正确。
故选:A。
4.(2022 巴中)探究活动中,大家交流文学文化常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衣古镇名士吴德潇进士,任官知县。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其中一甲三名依次是状元、榜眼、探花。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中华诗文卷帙浩繁,逐渐形成了一些表意相对固定的词语,如“万钟”指优厚的俸禄,“桑梓”指故乡,“南冠”指俘虏,“扶摇”指旋风。
D.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都有独特习俗,如端午竞舟,中秋赏月,除夕守岁等。
【解答】A.有误,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CD.正确。
故选:A。
5.(2022 大庆)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阊,居民聚集处。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富者居住闾右,故以“闾左”来指代贫苦人民。
B.庄子,名周,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C.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D.《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 凡尔纳的作品,小说描绘了奇幻的海底世界,显示了作者非凡的想象力。
【解答】ACD.正确;
B.有误,有误,庄子是道家学派主要代表。
故选:B。
6.(2022 荆门)下列关于文学文化知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许多表述年龄的说法具有形象性。如“垂髻”指小孩,“花甲”指六十岁。“加冠”指男子年已二十岁。
B.赤于之心,家国情怀;古今墨客,概莫能外。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饱含了收复失地、重拾山河的豪情;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用“嘶哑的的喉咙”唱出了“我对这土地爱得得深沉”的真情。
C.剧本是戏剧演出的文本依据,主要由剧中人物的对话、旁白、独白和舞台说明组成。其中,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排练需要,仅提供给导演的说明性的文字。
D.伟人的人格魅力在文学家的笔下光芒永驻。茨威格在《列夫 托尔斯泰》中,通过对托氏眼睛的描绘,展示出托氏“天才灵魂”的深邃、伟大,字里行间洋溢着仰慕、崇敬之情;艾芙 居里在《居里夫人传》中,展示了居里夫人忙碌的身影,让人感受到科学发现的艰辛,更领略到科学家身上坚守的品质与乐观的人格。
【解答】ABD.正确;
C.有误,“舞台说明是剧作者根据排练需要,仅提供给导演的说明性的文字“表述有误,应为“是剧作者根据演出需要,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的文字“。
故选:C。
7.(2022 长春)下列与读书学习有关的成语,不是出自《论语》的一项是(  )
A.学而不厌 B.温故知新 C.不求甚解 D.不耻下问
【解答】ABD.出自《论语》;
C.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故选:C。
8.(2022 济南)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的“燕雀”原指天鹅,这里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B.太学是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是古代学官名。
C.古时住宅旁边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D.古代报时常用辰牌、申牌等字样来指时间。辰时,相当于上午七时至九时。
【解答】A.有误,“鸿鹄”原指天鹅,这里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BCD.正确。
故选:A。
9.(2022 六盘水)放学后:
小张同学站在没有交通信号灯的道路上,看到车来车往的路口,她应当(  )通行。
A.车辆临近时突然横过
B.抢在车辆通过前快速穿过
C.观察来往车辆的情况,确认安全后再直行通过
D.与机动车抢道在车流中穿行
【解答】没有交通信号灯的道路上,应该观察来往车辆的情况,确认安全后再直行通过。
故选:C。
10.(2022 铜仁市)“我要走进你的世界,你不让;我想让你走进我的世界,你又不来。”这是一位母亲的难言和无奈。步入青春期后,我们与父母之间的碰撞增多了。对此我们应该(  )
A.保持距离,对父母敬而远之。
B.学会主动与父母交流沟通。
C.经常与父母顶嘴,表达意见。
D.完全顺从父母,答应父母的一切要求。
【解答】A.不正确,不应该对父母敬而远之。
B.正确。
C.不正确,有意见要和父母交流,而不是顶嘴。
D.不正确,与父母交流要有原则,要以理服人,“完全顺从父母,答应父母的一切要求”说法不对。
故选:B。
11.(2022 绥化)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D )
A.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典雅细致的昆曲、雍容华贵的京剧、轻柔灵秀的越剧、活泼风趣的川剧、淳朴明快的黄梅戏等,都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B.《春》的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品有《欧游杂记》《你我》《背影》等。
C.《孔乙己》选自《呐喊》,孔乙己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
【解答】ABC.正确。
D.有误,《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故选:D。
12.(2022 衡阳)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长于记人,塑造了各具特点的历史人物,如志向远大、足智多谋的周亚夫,治军严明、刚直不阿的陈涉。
B.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三作家》,生动传神地描写了俄国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的肖像,揭示了列夫 托尔斯泰不凡的精神世界和人生的不幸。
C.“天下第一行书”指的是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兰亭集序》;“颜筋柳骨”则是指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行笔雄浑、筋骨劲健,但一丰腴、一清瘦,各具特色。
D.古代汉语在数量表达上,一般不用量词,而是数词和名词直接结合,如“余拏一小舟”“又用篆章一”;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加“有”字,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解答】A.有误,“东汉史学家司马迁”表述错误,应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志向远大、足智多谋的周亚夫,治军严明、刚直不阿的陈涉”表述错误,应是志向远大、足智多谋的陈涉,治军严明、刚直不阿的周亚夫。
BCD.正确。
故选:A。
13.(2022 连云港)【节气文化品古诗】找出诗句与节气搭配不当的一项(  )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
B.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惊蛰
C.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立春
D.夏衣临晓薄,秋影入檐长——处暑
【解答】ABD.正确;
C.有误,诗句意思是:家家户户吃着麦粒和豆煮的饭,处处都飘荡着采菱女采菱的歌声。“麦饭”表明麦子已收获,不会是立春,对应的节气应是芒种。
故选:C。
14.(2022 南充)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活的文化遗产,现在还普遍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春联、寿联、名胜古迹联等。
B.《史记》是由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所撰写,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
C.重阳,我国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日。在这一天有登高赏秋的风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感恩敬老等内涵。
D.《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解答】ACD.正确;
B.有误,《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故选:B。
二.基础知识(共2小题)
15.(2022 内江)对联“锦标夺紫,遗风犹自说三闾:灵草艾蒿,香气独能祛十邪”与  端午节 节有关,对联中涉及到的  赛龙舟 和  挂艾蒿 两个习俗与这个节日有关,对联中的“三闾”指  屈原 。
【解答】对联“锦标夺紫,遗风犹自说三闾:灵草艾蒿,香气独能祛十邪”与端午节节有关,对联中涉及到的赛龙舟和挂艾蒿两个习俗与这个节日有关,对联中的“三闾”指屈原。
答案:
端午节 赛龙舟 挂艾蒿 屈原
16.(2022 威海)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中华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赓续绵延,代代流传。端午节, 吃粽子,赛龙舟,蕴含着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 ;中秋节,食月饼,赏月亮,寄托着团圆幸福的美好心愿;重阳节,赏菊花,登高处,寄寓着感恩敬老的传统美德。
【解答】由“中秋节,食月饼,赏月亮,寄托着团圆幸福的美好心愿”“重阳节,赏菊花,登高处,寄寓着感恩敬老的传统美德”可知,仿写内容为端午节的节日习俗以及节日蕴含的文化意蕴。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扒龙船、放纸鸢、端午食粽、洗草药水、拴五色丝线、打午时水、铸阳燧、浸龙舟水、佩豆娘、贴午时符、拜神祭祖、画额、薰苍术、躲端午、避五毒、采药、制凉茶、挂艾草与菖蒲、饮雄黄酒等。示例:争旗鼓,赛龙舟,寄予着力争上游的竞赛精神。
答案:
吃粽子,赛龙舟,蕴含着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17.(2022 资阳)汉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一张“我最喜爱的汉字”卡片,内容还不完整,请你补充完善。
汉字 喜爱理由 名言警句 相关故事
信 ① 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  言必信,行必果。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义 中国有崇“义”的文化传统。 ②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方志敏为可爱的中国慷慨就义
和 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是我们的追求。 礼之用,和为贵。 ③ 廉颇、蔺相如将相和 
【解答】答案:
示例:
①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
②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③廉颇、蔺相如将相和。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