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科学“冲刺重高”培优讲义(十一):光的反射和折射(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科学“冲刺重高”培优讲义(十一):光的反射和折射(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1-04 15:4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
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
白色光屏E垂直固定在木板上,白色光屏F可以绕垂直于镜面的ON轴转动。
实验结论:
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法线居中)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β=α,两角相等 )
光路具有可逆性。
垂直射入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重合,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光滑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
镜面反射易形成刺目的强光,反而看不清楚物体。
镜面反射:黑板的反光、后视镜、化装镜
漫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
通常情况下可以辨别物体之形状和存在,是由于光的漫射之故。
日落后暂时能看见物体,乃是因为空气中尘埃引起光的漫射之故。
漫反射:电影屏幕、植物、墙壁、衣服等
二、平面镜
1、定义:表面平整光滑且能够成像的物体。平静的水面、抛光的金属表面、玻璃板等都相当于平面镜。
2.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
方法:等效替代法
用未点燃的蜡烛代替点燃的蜡烛,再与点燃蜡烛的像对比。
平面镜成像实验常见问题:
(1)常用薄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不能用镜子和厚玻璃板代替,前者背面不透明找不到像的位置,
后者会出现两个不重合的像
(2)实验室光线较暗——便于观察
(3)用相同相等的物体(蜡烛)——便于比较物像大小
(4)玻璃板竖直放置——让像呈在桌面上方
若不竖直,则像的位置不确定,会变高或变低
(5)多次改变物体(蜡烛)位置——便于找到普遍规律
(6)刻度尺——测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平面镜成像特点总结:所成的像是虚像(光的反射现象),像和物离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像和物体以镜面对称。
4、凸面镜和凹面镜
凸面镜也叫广角镜、反光镜、转弯镜。主要用于各种弯道、路口。可以扩大司机视野,及早发现弯道对面车辆,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也用于超市防盗,监视死角。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凸面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反射)
利用凹面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阳灶、台灯、电视卫星天线、雷达。
利用过焦点的光线经反射后成为平行于主轴的平行光:探照灯、手电筒以及各种机动车的前灯灯罩。
还有太阳能焊接机,医用头灯,反射式望远镜等。
奥运圣火采集仪式也是用的凹面镜聚焦形成热量的原理。
凹面镜是反射成像。
成的像可以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或倒立、等大的实像,或倒立、缩小的实像,或正立、放大的虚像。(凹面镜实像与物体在同一侧,虚像与物体在异侧)
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其中当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
2.光的折射定律
①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γ < α)
④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γ > α)
⑤当入射角增大时或减小时折射角也随之增大或减小。
⑥光路可逆
⑦在界面上发生折射的同时也发生了反射
四、生活中常见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有关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日食月食、手影、激光准直、射击瞄准。
有关光的反射:【虚像】白天看清路,是因为路面(漫)反射太阳光;夜晚,看见月亮,因为月亮反射太阳光;看到水中倒影,因为水反射太阳光;灯下看书,是因为,纸能反射灯光;电脑对着窗户,看不清屏幕,是因为屏幕反射阳光;照镜子,利用镜子反射光的原理;夜晚路上,迎着月光走,水坑很亮,是因为水面反射光;电影、黑板,利用光的漫反射;光滑金属勺子背面(凸面镜)可以看到缩小的物体像,是光的反射现象;高速公路有完善的反光标志系统,包括热熔反光标线、贴膜式反光轮廓标、发光地钉等,在车等照耀下,能够反射行车道指示标线、路边轮廓、车道分割线和中央分隔带轮廓.
有关光的折射:【虚像】水中筷子“断了”;海市蜃楼;插鱼时往鱼的下部插;池水“变浅”;
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眼镜;从家里门上的猫眼看外面的人;从水中看岸上的景物比实际位置高;日出之前的光和日落之后的晚霞;星光闪烁 。
海市蜃楼
是一种因为光的折射和全反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产生原因:
是太阳使地面温度上升后形成的一种气温梯度。由于密度不同,光线会在气温梯度分界处产生折射现象。
一般发生在:平静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地方。
雨后彩虹
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
例1、如图所示,对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错误的是(  )
A.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图(b)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
C.图(c)所示炎热夏天公路.上的海市蜃楼景象,是由光的反射现象造成的
D.图(d)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的色光排列情况
例2、如图所示,用该视力表进行测试时,被测者需距离视力表5 m,因受到场地限制,可利用平面镜来增距。以下是某同学检查视力时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镜中视力表的像是实像
B.该同学应距离视力表2 m处进行测试
C.该同学应距离视力表1 m处进行测试
D.镜中视力表的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例3、小敏作发光点S的像S'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她作图的步骤有:
①作反射光线O1A1、O2A2;
②作入射光线SO1、SO2;
③作法线O1N1、O2N2;
④将反射光线O1A1、O2A2反向延长交于S'。
下列选项中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①③② D.②①③④
例4、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其中A为玻璃板前点燃的蜡烛,B为未点燃的蜡烛。下列关于本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仍然能看到像
B.当蜡烛A靠近玻璃板,它所成的像变大
C.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它的像靠近玻璃板
D.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光屏能够承接到像
例5、如图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装置,平面镜M水平放置,白色纸板竖直立在平面镜上,纸板由E、F两部分组成,可绕竖直接缝ON翻转。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实验中,多次改变入射角进行实验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
B.图乙实验中,纸板F.上看不到反射光,此时不存在反射光
C.图乙实验现象可说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D.图甲、丙中现象说明光路是可逆的
例6、黄店镇桐山后金村是宋末学者金履祥的后代聚居地。该村富有文化底蕴,同时兼顾了江南小乡村的秀美:村中池塘正中长着千年古柏,水边白鹭悠走,水下鱼儿畅......妈妈用手机拍下了这些场景。
下列相关“影”的形成原理中正确的是(  )
A.水中古柏的“倒影”——光的直线传播
B.水下鱼儿的“鱼影”——光的反射
C.岸边白鹭的“黑影”——光的色散
D.妈妈手机的“摄影”——光的折射
例7、小柯通过玻璃门(如图)简单地验证了平面镜成像的某些规律。
(1)先在房间 A 的地砖拼接处放一标记物,然后到房间 B,让自己的像落在标记物上, 此时他看到的自己的像是由于光的   而形成的   像(选填“虚”或“实”);
(2)小桥选择用深色玻璃进行此实验,当他站在③位置观察时,发现效果比无色玻璃更好,原因是深色玻璃的透光效果差,相当于减弱了    房间的亮度。
例8、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科所在的小组的同学们选取一块薄平板玻璃、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刻度尺、白纸、火柴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1甲所示。
(1)实验过程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   ;
(2)小科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她观察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你认为在图1乙所示的三幅图中,   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3)如图2所示,小科把四个模型分别面对玻璃板直立在桌面上,用于研究像与物左右位置的关系,最好选用   。
1.如图所示,一束光斜射到容器中的水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若将容器右端抬高一些,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入射角和反射角都增大 B.反射角增大,折射角减小
C.入射角不变,反射角增大 D.反射角和折射角都不变
2.晚上,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小块平面镜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图所示,人从侧面看去(  )
A.镜子比较亮,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B.镜子比较暗,它发生了漫反射
C.白纸比较暗,它发生了镜面反射
D.白纸比较亮,它发生了漫反射
3.平面镜水平放置且镜面朝上,在镜面右端上方竖直放置一凸透镜,在凸透镜左侧主光轴上两倍焦距处有点光源S,关于点光源在该光具组中成像情况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两个实像,两个虚像 B.两个实像,一个虚像
C.一个实像,两个虚像 D.一个实像,三个虚像
4.下面两图都是时钟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它们的实际时间是甲:   ;乙:   。
5.为了寻找光的色散现象产生的原因,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选用不同颜色的光(红光、黄光和紫光),分别以不同的入射角i从空气射入玻璃砖中(如图所示),测出折射光线对应的折射角r,结果如下表。
  红光光源 黄光光源 紫光光源
实验序号 入射角i(度) 折射角r(度) 入射角i (度) 折射角r(度) 入射角i (度) 折射角r(度)
1 25 16.4 25 15.7 25 15.1
2 50 30.7 50 29.4 50 28.2
3 75 40.1 75 38.3 75 36.6
试回答:
(1)为了顺利完成本探究,入射角i的角度不能等于   。
(2)比较实验数据,得出规律:
①同种颜色的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且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   。
②光的色散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在同一种物质中, 不同色光的折射率不同。
(3)应用规律:如图,是黄光斜射入玻璃砖的折射光路图。请判断如果红光同样沿着如图角度入射,那么折射光线最后会射到   (选填 “P点”“P点的左侧”或“P点的右侧”)
6.小红和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在水平桌面上用玻璃板、两支相同的蜡烛、白纸、刻度尺等器材进行实验。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其好处是:    ,玻璃板应该    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小红经过仔细观察,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支蜡烛的两个挨得很近的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   。
(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实验结论   。
1.如图所示,当玻璃杯中没有水时,在A处发出一束光,在杯壁上的B处形成一个光斑。在不考虑杯壁对光的反射的条件下,当往杯中加水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水面至CD时,光斑仍在B处
B.当水面至EF时,光斑仍在B处
C.当水面至CD时,光斑移至B的上方
D.当水面至EF时,光斑移至B的上方
2.如图所示,一束光线从与镜面成30°角的方向射到平面镜上,当平面镜转动至虚线位置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
A.40° B.100° C.140° D.80°
3.如图是小科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相关实验过程,其中 M 为水平放置的平面镜,E、F 为可以绕 ON 折转的纸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中∠AOP 是入射角
B.图甲中如果光线沿 BO 射入,可以沿 OA 射出
C.图乙中若将 F 板绕 ON 向后转,反射光线会消失
D.图甲中将入射光线沿 E 所在平面绕 O 点顺时针旋转,反射光线也随之顺时针旋转
4.小芳站在竖起的穿衣镜前5m处,身高为1.65m,小芳到自己像的距离为   ;若小芳向镜移动一段距离,此时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现将一块和镜面一样大的木板放在镜子后面1m处,如图所示,这时她   (选填“仍能”或“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5.为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小科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1)当入射角为40°时,反射角为   。
(2)小科将纸板F绕垂直于镜面ON向后转动,在纸板F上还能看到反射光吗?请分析原因:  
(3)实验时,从纸板的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路径,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填“漫”或“镜面”)反射。
6.如图(甲)所示是小明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 和C ,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2)实验时,小明应在   (填“A”或“B”)侧观察腊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小明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在像B处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B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
答案及解析
例1、C
【解析】A.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图(b)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图(c)所示炎热夏天公路上的海市蜃楼景象,是由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图(d)中,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对红光的偏折能力最弱,对紫光的偏折能力最强,故D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
例2、B
【解析】镜子中的视力表所成的像是虚像,故A错误;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可知,视力表所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3.5m。根据测试要求可知,人到视力表的像的距离应该为5m,则人到平面镜的距离为:5m-3.5m=1.5m,那么人到视力表的距离:3.5m-1.5m=2m,故B正确,而C错误;
镜中视力表的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例3、B
【解析】小敏作发光点S的像S'的光路图如图所示。她作图的步骤有:
②作入射光线SO1、SO2;
③作法线O1N1、O2N2;
①作反射光线O1A1、O2A2;
④将反射光线O1A1、O2A2反向延长交于S'。 即正确顺序为:②③①④。 故选B。
例4、A
【解析】A.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仍然能看到像,只是无法看到后面用于寻找像的位置的另一支蜡烛,故A正确;
B.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大”的规律可知,当蜡烛A靠近玻璃板,它所成的像保持不变,故B错误;
C.根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距”的规律可知,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它的像也远离平面镜,故C错误;
D.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则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光屏不能够承接到像,故D错误。 故选A。
例5、D
【解析】A.图甲实验中,多次改变入射角进行实验是为了寻找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故A错误;
B.图乙实验中,纸板F上看不到反射光,但是反射光仍然存在,故B错误;
C.图乙实验现象中,将纸板沿法线向后偏折,只能看到入射光线而不能看到反射光线;再将纸板恢复成一个平面,此时能够再次看到反射光线,这才能说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故C错误;
D.图甲、丙中现象说明光路是可逆的,故D正确。故选D。
例6、D
【解析】A.水中古柏的“倒影”,是古柏发出的光线在水面发生反射后形成的虚像,故A错误;
B.水下鱼儿的“鱼影”,是鱼发出的光线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发生折射形成的虚像,故B错误;
C.岸边白鹭的“黑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错误;
D.妈妈手机的“摄影”,是光线通过凸透镜发生折射形成的实像,故D正确。 故选D。
例7、(1)反射;虚(2)A
【解析】(1)先在房间 A 的地砖拼接处放一标记物,然后到房间 B,让自己的像落在标记物上, 此时他看到的自己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而形成的虚像;
(2)小桥选择用深色玻璃进行此实验,当他站在③位置观察时,发现效果比无色玻璃更好,原因是深色玻璃的透光效果差,相当于减弱了A 房间的亮度。
例8、(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2)C(3)A
【解析】(1)实验过程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如下图所示:
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我认为在图1乙所示的三幅图中,C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3)物体和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即像相对物体左右颠倒,因此选择的物体不能左右对称。在字母C、A、T、V四个字母中,只有字母C不是左右对称的,故选A。
1.D
【解析】当容器右端抬高后,由于水受重力作用,因此水面始终在水平方向,即使水面高度发生改变,但是水面的方向保持不变。因为入射光线的角度不变,所以入射角不变,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此时的反射角也不变。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可知,此时的折射角也保持不变,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2.D
【解析】白纸表面粗糙不平,光线在其表面发生漫反射,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镜子表面光滑平整,光线在其表面发生镜面反射,此时反射光线与镜面垂直向上。人从侧面看去时,白纸上的部分反射光线会射入眼睛,而镜面上没有反射光线射入眼睛,所以白纸比较亮,而镜面非常暗,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3.B
【解析】(1)凸透镜主光轴上两倍焦距处有一点光源S,可以确定点光源S在凸透镜右侧两倍焦距处可以成一个等大的实像S1;
(2)点光源S通过平面镜可以成一个虚像S2,形成的这个虚像S2(相当于一个发光点)又可以通过凸透镜再成一个等大的实像S3(因S2在两倍焦距处的正下方,且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所以,会出现两个实像,一个个虚像,即S能成三个像。如下图所示:
故选B。
4.3:40;12:05
【解析】(1)如甲图所示,实际的表针位置与它们的像关于12点和6点的连线对称,如下图所示:
实际实际为3:40.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电子表盘的数字与实际数字关于纸面对称,只需将试卷左右翻篇即,如下图所示:
实际时间为12:05。
5.(1)0度(2)随之增大(3)P点的左侧
【解析】(1)为了顺利完成本实验,入射光线不能与分界面垂直,即入射角i的角度不能等于0°。
(2)①根据表格中红光光源的三组数据可知,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随之增大。
(3)根据表格可知,当红光和黄光以相同的入射角射入玻璃砖时,红光的折射角大于黄光的折射角,则折射光线最后会射到P点的左侧,如下图所示:
6.(1)便于观察到像的位置;垂直
(2)玻璃板较厚,前后两个表面各成一个像;像与物大小相等
(3)连接物与像的对应点,观察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分别测量物距与像距
【解析】(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其好处是: 便于观察到像的位置,玻璃板应该垂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2)小红经过仔细观察,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支蜡烛的两个挨得很近的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是:玻璃板较厚,前后两个表面各成一个像。解决上面的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大小相等。(3)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下一步应该这样操作:连接物与像的对应点,观察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分别测量物距与像距。
1.B
【解析】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则当水面到达CD时,如下图所示:
此时光斑的位置再B的下方,故A、C错误;
当水面到达EF时,光始终在水中沿直线传播,不会发生折射,因此光斑的位置再次回到B处,故B
正确,D错误。 故选B。
2.B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此时入射光线和镜面的夹角为:30°+10°=40°,则此时的入射角为:90°-40°=50°。根据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为入射角的2倍”可知,此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为:50°×2=100°。故选B。
3.B
【解析】A.根据图片可知,ON为法线,AO为入射光线,则∠AON为入射角,故A错误;
B.A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图甲中如果光线沿 BO 射入,可以沿OA射出,故B正确;
C.图乙中若将 F 板绕 ON 向后转,将不能看到反射光线,但是它并没有消失,仍然存在原来的位置,故C错误;
D.图甲中,将入射光线沿 E 所在平面绕 O 点顺时针旋转,此时入射角减小。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此时反射角也减小,那么反射光线随逆时针方向旋转,故D错误。 故选B。
4.10m;不变;仍能
【解析】(1)像到穿衣镜的距离等于小芳到穿衣镜的距离,即5m,那么小芳到自己像的距离:5m+5m=10m;
(2)小芳的像与小芳大小相等,小芳向镜子移动一段距离后,她的大小不变,则像的大小不变。
(3)小芳所成的像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因此木板不能挡住像,即这时她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5.(1)40°(2)不能,因为反射光线、人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纸板F移动后与纸板E不在同一平面内(3)漫
【解析】(1)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为40°。
(2)小科将纸板F绕垂直于镜面ON向后转动,在纸板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原因:因为反射光线、人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纸板F移动后与纸板E不在同一平面内。
(3)实验时,从纸板的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路径,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漫反射。
6.(1)大小(2)A(3)不变(4)玻璃的两个表面同时发射光线而成像
【解析】(1)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 和C ,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蜡烛A的反射光线与A在同一侧,则实验时,小明应在A侧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据平面镜成像“物像等大”可知,小明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将不变。
(4)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在像B处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B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玻璃的两个表面同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冲刺重高”讲义(十一)
光的反射和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