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经济史 课件--2023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近代中国的经济史 课件--2023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共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02 22:4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第一课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
开始解体的标志
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具体表现:
①纺织分离
②耕织分离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主要载体是小农经济,其主要生产形式叫“男耕女织”,即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自家种粮、自家纺纱、自家织布。
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物美价廉, 成本比土纱低,因此老百姓织布所用是纱大部分是从市场买来的洋纱,这首先造成了纺织分离,纺不再自给自足了。
在纺织分离后,由于市场上的洋布成本比土布低,洋布最终取代了土布,老百姓也不自己织布了,这造成了耕织分离,布也不再自给自足了,只剩下耕是自己自足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衰败了。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
开始解体的标志
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具体表现:
①纺织分离
②耕织分离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
开始解体的标志
案例: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一带盛产的土布、土纱的销售陷入困境。
土布土纱的来源、谁去买土布、土纱?农民去买土布土纱还算自给自足吗?
土纱、土布没有市场,使得家庭手工棉纺织业不再生产剩余的产品。同时又由于洋纱、洋布的成本比农民自己纺纱织布的成本低,家庭手工棉纺织业不必再自给自足,所以手工棉纺织业就衰败了。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
开始解体的标志
影响: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劳动力:女工失业、业冶者多无事投闲(雇佣工人)
商品市场:劳动人民不再自给自足
鸦片战争前夕 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农村中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
鸦片战争以后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纺织分离、耕织分离
19世纪60年代 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甲午战争以后 中国的自然经济被进一步破坏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指的是什么?
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特点是什么?
小农经济
①自然经济解体的主要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不同的地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有快有慢。
③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
概念:
近代:近代的中国
民族:中国人
工业:用机器生产
结合所学:中国什么时候出现近代民族工业?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途径:
①洋务派创办的官办企业
②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③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①洋务派创办的官办企业
例子:
(1)1865年的江南制造局(官办)
(2)1866年的福州船政局(官办)
(3)1873年轮船招商局(官督商办)
(4)1878年开平矿物局(官督商办)
(5)1878年上海机器织布局(官督商办)
(6)1890年汉阳铁厂(官办)
自强
求 富
江南制造局:生产枪弹、造船,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民族工业之一
福州船政局:生产军舰
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新建的第一个民用企业
②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
例子:
1872年,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自海外归来,次年在广东南海县创办继昌隆缫丝厂,使用机器、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产品行销欧美,获利颇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③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例子:
1866年,铁匠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专为美国商人经营的船坞加工、打制船舶零件,三年后它开始用车床生产,转化为近代企业。
发昌机器厂
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
地点:
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地区
概况:
以轻工业为主
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缫丝业、棉纺织业、面粉业、火柴业、造纸与印刷业、船舶修造业、机器制造业以及采矿业等几个行业部门。
民族工业产生至甲午中日战争之前
三、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
时间:甲午战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时间 新设厂矿总数 投资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新设厂矿数 每年投资额
(万元)
19世纪70年代 — 甲午战争前 50个 470 2 20
1894 — 1912 549个 1202.95 30--31 63.31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概况
①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
(1)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加大对我国的经济侵略,大量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2)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的发展。
(3)在严重民族危机的刺激下,许多爱国人士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以挽救民族危机。
②著名实业家张謇
爱国人士
江苏南通人
中过状元
1899年的时候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
后又创办轮船、面粉、冶铁、银行等企业,成为一代工业巨擘
教育家
实业救国的代表
③著名实业家荣氏兄弟
爱国人士
江苏无锡人
1902年创办无锡保兴面粉厂
到了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12家面粉厂,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产量的三分之一,被称为“面粉大王”
实业家
实业救国的代表
19世纪60年代 洋务派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甲午战争到一战爆发 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二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一、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时间和主要表现
时间:一战期间、民国初期或1912~1919
一、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时间和主要表现
原因:
(1)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2)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4)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一战期间,欧洲各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在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美国和日本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
一、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时间和主要表现
(1)1912年~1919年间,新建厂矿企业和新增资本的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
(2)纺织业成为最大的新式企业,由长江下游的上海等地向北向西发展,天津、青岛、武汉成为新的纺织业中心。
(3)面粉业是当时中国的第二大工业。
洋面粉输入减少,中国面粉可以扩大内销。
欧洲需求增加,中国面粉大量出口。
一、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时间和主要表现
(4)轻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重工业有了一定的增长。
典型个案






1913年荣氏兄第出资4万元创办福新面粉厂,产品还未出厂,订单便抢购一空,开工不到一年获利3.2万元盈利80%。
1915年荣氏兄第出资18万元创办申新纺织公司。
荣氏兄第被誉为中国“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纺织大王”。
1912—1919年
张謇
张謇,近代实业家,江苏南通人。他在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在艰难中起步、发展。在1912年至1921年的10年间尤其在一战期间,大生企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方面大生企业陆续进口机器设备创办了大生二厂、三厂等新厂;另一方面大生企业仅一、二厂,获利白银1600多万两,其中的2/3都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
典型个案
问题探究:
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结合教材和材料指出当时民族工业的发展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其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民国时期,外国资本控制了全国机器采矿的75%,拥有中国布机总数的59%,日本资本控制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94%。
  据统计,1920年,中国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生产总值中新式产业占7.84%传统产业占92.16%。
  辛亥革命时期,民族资本经济仅占整个国民经济的2%,而封建经济则占到90%。
近代工业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传统经济形式仍占绝对优势。社会经济中,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请思考:上述材料说明民族工业的什么特点?
一些部门中,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利......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1)为什么一战后不久中国会出现“铁厂积货如山”、“(纱厂)大多无利” “其他工业亦皆消沉”的现象?
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2)材料反映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时间上有什么特点?
短暂性
一战期间 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一战结束后 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
1927~1936(国民党统治前期) 民族工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二、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时间:国民党统治后期(1937年~1949年)
原因:
(1)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野蛮的洗劫和破坏。
大量内迁的民族工业也促进了西南、西北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
二、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原因:
(2)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给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
(3)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使民族工业遭到致命的打击。
抗日战争结束后,民族工业并没有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国民政府的统治下,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人们不得不携带大捆大捆的钱前往抢购日用品的情景。
100元法币在不同年份的购买力:
1937
=
1938
=
1939
=
1943
=
1945
=
1949
=
大米0.00000000185两
1948年,国民政府的金融体系彻底崩溃。
二、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原因:
(4)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造成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194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不平等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美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美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几乎完全垄断了中国的资本市场。抗战胜利以后,民族工业大量使用进口原料,但是美国等国的商品涌入造成了中国外贸的大量入超,使民族工业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外汇购买原料。
二、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原因:
(5)官僚资本的压迫是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又一个原因。
例子:宋子文依靠政府压迫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将其低价收购。
二、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原因:
(6)繁重的捐税负担,给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印花税,太简单,
  印叶印枝也要税。
交易税不够再抽不交易税,
营业税不够再抽不营业税。
此外,抽不到达官贵人的遗产税和财产税,
索性再抽我们小百姓的破产税和无产税!
——《万税》
鸦片战争前夕 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分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9世纪60年代 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洋务派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首先出现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
甲午战争到一爆发 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一次战期间 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一战结束后 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
1927~1936 民族工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1937年 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野蛮的洗劫和破坏
抗战胜利后 在国民政府的统治下,民族工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