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经济史专题复习课件--2023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现代中国经济史专题复习课件--2023届高三人教版历史必修2一轮复习(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02 22:4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①一方面对自然经济起了很大的瓦解作用,削弱了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农村的家庭手工业,也沉重地打击了城市手工业。
②另一方面,使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的发展。棉花、花生和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小麦、谷物等粮食作物的商品率有所提高,同时一部分农产品的生产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③外国的商业势力进一步侵入中国,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
④中国的商业和金融业也发生了变化,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1949—1956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1956—1978年: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统一计划调节国民经济运行;
3、1978—1992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4、1992十四大后,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
时间:1956年
标志: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广大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与全行业公私合营
1955年,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全行业公私合营于1956年上半年基本完成。全行业公私合营是不分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资本家都将生产资料交给国家,由国家统一调配,国家通过清产定股,在一定时期内对资本家支付定息。
这就使企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只表现在按私股额取得一定的股息。企业生产资料的支配权完全属于国家,生产的经营管理直接纳入国家计划。国家可以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实行企业改革和经济改组。取消定息以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就最后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了。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资本主义私有制
个体农民私有制
个体手工业私有制
改造后性质
改造前性质
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初级阶段)
生产合
作社
公私
合营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二、中共八大的召开
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
内容:
①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社会制度的要求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提出了主要任务: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
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中共八大宣告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宣告了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新时期的开始。
中共八大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它对当时中国社会主义矛盾的分析和制定的经济建设方针都是十分正确的。当然,由于实践时间还很短,理论上和思想上还不可能很成熟,许多新的观念和方针还不可能牢固地确立并取得深刻的认识。
年代
工农业生产总值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20世纪50-70年代
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
58年~60年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发展的下降趋势?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
(1)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缺乏经验
(2)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的指导
(3)根本原因是“左”倾冒进错误
“又是大国又是穷国,不跃进行吗?落后二百年,不跃进行吗!” ——毛泽东
危害:
1958年,“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你相信吗?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
在山西省故县“小土群”的一角
农民大炼土钢时运送矿石
1958年,全国共生产钢1108万吨,其中
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
------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感悟历史】
开展:1958年,“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危害: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
(2)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3)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
(4)造成了1959——1961我国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
年代
工农业生产总值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20世纪50-70年代
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
四、“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破坏
影响:
(1)“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从20世纪70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时期,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有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工作重点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的标志。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从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上海浦东,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由农户承包一定产量任务或承包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以户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的制度。一般包括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两种形式。它是在坚持土地等基本农业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把土地承包给农户分散经营的制度。农民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收获的农产品在缴纳农业税、完成上交数量和集体提留之后,其余剩下的全部归农民自己支配,集体不再实行统一经营核算。
土地集体所有
农户承包经营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背景: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2)农业集体化后,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中,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过程:
(1)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粮食生产获得空前丰收。安徽、四川等省一些地方也开始试行包产到组。
(2)1980年,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率先取消人民公社,“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3)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肯定农村出现的改革势头,首次突破多年来把“包产到户”等同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的观念。
(4)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
1980年9月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意义:
(1)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农村
城市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
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
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取得进展之后,改革的重点转入城市。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对外开放打开了窗口,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首先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
二、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
形成:
(1)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予更多的自主权。
(2)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特”指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如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和经济管理制度。
二、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
形成:
(3)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14个沿海港口城市,在这些城市扩大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其中大连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目的:加快放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二、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
形成:
(4)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5)1988年,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6)1990年4月,开放上海浦东地区,浦东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1988海南岛
多层次
有重点
点面结合
浦东1990
沿海开放城市
经济技术开发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 地
对外开放特点
经 济 特 区
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三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课前提示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步入了一个新阶段。
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逐步具体化,中共十五大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方面进一步深化。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一、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和意义
1、过程
(1)理论基础: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明确了市场和计划的关系,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了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武昌、长沙、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讲话。
一、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和意义
1、过程
(2)提出目标: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步入了一个新阶段。
一、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和意义
1、过程
(3)搭框架、具体化: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得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在这之后,一大批国有企业开始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1993.11
具体化:
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②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
③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1、过程
(4)认识深化:1997年,中共十五大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指出:
①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②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③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认识
一、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和意义
1、过程
(5)新时代:2017年,中共十九大召开,大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任务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一、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和意义
2、意义
(1)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
(2)使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众多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如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总里程都居世界第一;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特高压输变电技术、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都显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
(3)使得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邓小平南巡讲话
1992中共十四大召开
199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7中共十五大召开
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的过程
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国有企业改革基本方向,使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提出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新论断
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一、历史性的跨越---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1、背景
国际
国内
2、标志
邓小平南巡讲话
中共十四大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
1、十二届三中全会
2、邓小平南巡讲话
3、十四大
4、十四届三中全会
5、十五大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具体化
指出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
指出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提出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
1、1949—1956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2、1956—1978年: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3、1978—1992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4、十四大后,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5、 21世纪初,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