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总复习: 解决问题----植树问题》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总复习: 解决问题----植树问题》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1-02 21:5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总复习】
《解决问题----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引思
1.活动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唱一首《幸福拍手歌》好吗?
(齐唱:幸福拍手歌)
师: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双手创造了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手上也隐藏了数学奥秘,同学们想知道吗?
师:看着老师的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数字?
(5,5个手指)
师:老师从中也得到了一个数字—4,你们知道它指的是什么吗?
(缝隙、空格等)
师:对了,指的是手指间的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空格叫做间隔。我们手上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个间隔,大家仔细观察老师的手,5个手指,有几个间隔,4个手指的时候有几个间隔呢?3个手指,2个手指呢?
师:你们能总结出一个规律吗?谁能说一说?
(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数少1)
2.引入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这样的问题,像这类问题在数学中我们把它称为———植树问题(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问题。
二、提出问题 探索新知
植树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它不仅能绿化环境,净化空气,还能使我们在劳动中得到锻炼,而且在植树的活动中还蕴含了很多很多的数学问题,怎么样有兴趣探讨吗?
(一)创设情境 激趣引思
1、理解间距和间隔数
(1)植树问题中的4个量及其关系
全长 间隔长度 间隔个数 棵树
间隔个数×间隔长度=全长
全长÷间隔个数=间隔长度
全长÷间隔长度=间隔个数
2、同学们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可以栽多少棵树?
(二)合作学习 探索新知
1.师:到底需要多少棵树苗呢?这样吧,咱们呀以小组为单位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听要求:你们可以画一画、摆一摆、也可以模仿实际种一种。(课件)
2.(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3.汇报:小组请代表来汇报,展示学生探究的结果。
师:说说你们组的讨论结果
生:……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用学具汇报:两端都栽: 棵树=间隔数+1
两端都不栽: 棵树=间隔数
只栽一端: 棵树=间隔数-1
4.借助微课记忆植树问题的规律
三.达标练习 内化提升
1. 试一试
学校有一条长60米的走道,计划在道路一旁栽树,每隔3米栽一棵:
(1)两端都要栽树,共需___棵树苗;
(2)两端都不栽树,共需___棵树苗;
(3)只有一端栽树,共需___棵树苗。
2.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师:看看,咱们刚得出的规律就运用的那么好,老师真佩服大家!运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能解决植树问题,还能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比如说安路灯。(课件)
3.与植树问题类似的还有哪些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例如:爬楼,敲钟,据木头,排队,摆花等)
例1:一幢六层楼房,每层楼有14级楼梯,小明从底楼走到六楼,共走了多少级楼梯?
例2:时钟6点钟敲6下,10秒钟敲完,敲8下需要多少秒?
四.达标小结 拓展延伸
1、 20路公交车路共长2500米,已知每两站间距离平均为500米,20路公交线路共有多少站?
2、体育小组10名女生排成一队跑步,已经每两人间距离为6分米,她们的队伍有多长?
3、实验小学在笔直的跑道一旁插了26面小 旗,它们的间隔是4米,现在要改为插51面小旗,间隔应改为多少米?
4、一根木料长20米,把它锯成5米长的一段,如果每锯一次需要3分钟,一共需多少分钟?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学习永远是件快乐而有趣的事,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的植树问题,比如说(课件)在封闭图形上栽树的,棵树和间隔数有什么样的规律呢?(桌子)就让我们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来迎接下一节课的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