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专项预习:现代文阅读(一)(有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升初专项预习:现代文阅读(一)(有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3 09:3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升初专项预习:现代文阅读(一)-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我能行。
豪杰之士,肝胆照人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特别同情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穷苦人民,经常慷慨解囊,帮助他们。
有一年冬季的一天,李大钊刚刚从报社领回一笔稿费,走在路上,心里很高兴。这几天夫人正为家里的生活费发愁,这一点稿费刚好可以补贴家用。
他走到一个街口,见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跪在马路边,伸出一只枯瘦如柴的手,向过路的人们求讨施舍。李大钊走到老人身边,毫不犹豫地从口袋里掏出全部稿费,塞到老人的手里。老人慢慢地抬起头来,看看手里的钱,又看看李大钊,干瘪的脸上激动得挂满了泪珠,连声说道:“谢谢,先生!谢谢,恩人!”
李大钊只是向老人点点头,说了声“回去好好安排一下生活”就离开了。
又有一次,李大钊与一位朋友一起坐轮船。在他们俩通过检票口时,有位老人因为没钱买票,就跟在他们后面想混过去。查票的人揪住老人,厉声喝道:“快下船!快下船!”老人跪在查票的人面前,苦苦哀求。查票的人一把夺过老人手中的行李,要往大江里扔。李大钊走过来,拽住行李说:“请不要扔!老人的船票钱我替他付。”于是,他为老人补了一张船票,可是自己连吃饭的钱也没有了。
李大钊同志的一位友人对他有一句评语,说他是“豪杰之士,肝胆照人”。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慷慨—( )  激动—( )  毫不犹豫—( )
2.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1)慷慨解囊: __________
(2)水深火热: __________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短文中李大钊帮助穷苦人的两个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朋友说李大钊是“豪杰之士,肝胆照人”?请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____”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快乐读书吧。
转基因作物
转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区别只是多了能使它产生额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年,生物学家就已经知道怎样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外来基因移植到某种植物的脱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产生靠杂交方式根本无法获得的某种新的特性: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种害虫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来自任何生命体:细菌、病毒、昆虫等。
转基因作物目前在世界上已种植1000万公项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在实验室种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实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
但同时也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比如在美国栽种的一种能抗虫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一些更难对付的害虫出现。这类作物所有的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杀虫药”,一种像农药一样能选择杀死某些害虫的“雾剂”。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转基因作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芳剂无法除掉的物种了。
对于这种技术,( )还有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 )这确是人类九千年作物栽培史上一场空前的革命。
(有删改)
6.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7.用“﹏﹏”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8.转基因作物可能造成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草原(节选)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9.选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找出文段中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11.理解选段并填空。
这段话是按照从_______到________的顺序进行描写的。文中加点词“无边的绿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白色的大花”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12.选段最后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3.文段第一句话和第二、三句话的关系是(  )
A.先概括后具体 B.先因后果
14.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加上关联词语,不改变意思,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列人物中,( )的死重于泰山,( )的死轻于鸿毛。(填序号)
①戚继光  ②刘胡兰  ③雷锋
④秦桧   ⑤李大钊  ⑥汪精卫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迷人的海滨夏夜
这是一个迷人的海滨夏夜。
夕阳西下,天空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被霞光染成了红色,比天空的景色更壮观,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照在浪峰的霞光,又红又亮,滚动着,使人赞叹。
夜幕降临,天空的霞光渐渐淡下去了,深红的颜色变成浅红,当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那高而远的天空中便出现了启明星。它那么大,那么亮,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挂在市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各处的灯火也陆续亮了起来,尤其是山坡上那一片片灯光,从半空中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像一串串流动的珍珠。
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望着这夏夜的景色,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和兴奋。
16.“迷人”一词集中写出了海滨夏夜的美,作者面对这样的美景,感到“____”和“____”。
17.用波浪线划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18.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按顺序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用自己的话来赞一赞海滨的夏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材料,完成练习。
生活垃圾分类指导
20.进行垃圾处理科学化的前提是____;____是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置的重要环节;________是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21.根据材料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生活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上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收集,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
(2)厨余垃圾、金属、瓶罐、废旧家用电器等属于无用垃圾,不需要回收。( )
(3)生活垃圾不能随意堆放或简单填埋,否则会污染空气和地下水源,孳生细菌,传染疾病,间接危害人类健康。( )
22.结合上面的材料,说说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好处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王乐乐所在的学校正在倡导同学们开展“进行垃圾分类,营造清洁校园”的活动,请你帮忙为活动设计一条宣传语,号召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活动中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运用。
夏天里的成长(节选)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连接处的缝隙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24.用“ ”画出第一自然段的中心句。
25.第一自然段抓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事物,表现它们在夏天里的变化,描写它们的“生长”。
26.这两段话中,作者三处运用了俗语和农谚。读一读,品一品,这些俗语和农谚能不能去掉?写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仔细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完成各题。
《鸟鸣涧》赏析
①《鸟鸣涧》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品之一。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
②前两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这一心静之境结合起来。桂树枝叶繁茂,而花瓣细小。花落,尤其是在夜间,并不容易觉察。因此,开头“人闲”二字不能轻易看过。“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娴静。这份娴静,源自盛唐时期安定和平的社会气氛。有此之闲,诗人才会在深夜之中,在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情况下,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在诵读的同时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这不仅是因为“夜静”,更因为观景的人“心静”,不仅是因为春山的空寂,更因为观景人心“空”。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这深夜的万物沉寂便更令人心中宁静闲适,也才得以感受到桂花安然离枝落地。
③后两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有异曲同工之妙。
④“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一句古语,古来好诗都是就天成好景,用妙手记叙出来。而我们在低吟浅酌之时,似乎也随着诗人的文字进入到那片清幽绝俗的美妙画面之中。
27.读画“___”的诗句,用波浪线画出文中对它的解释。
28.用自己的话说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本赏析的写作思路是:开篇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分述前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后两句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最后总结出一个________字,作为对整首诗的评价。
30.读第②段可知,作者认为“人闲”的原因是( )和( )。
A.盛唐时期安定和平的社会气氛
B.山中空无一物,没有任何声音
C.夜深人静,无所事事
D.经历了春山白日的热闹之后夜晚更觉内心安宁
31.判断下列对诗词的评价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竹石》的妙处就在于托物言志,咏竹子就是表白自己的心迹。( )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妙处在于通篇借景抒情,表现作者喜闻捷报,惊喜欲狂的心情。( )
(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精妙之处在于构思新巧,“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把无情的山水化为有情,语句新鲜不俗。( )
(4)《浣溪沙》的妙处在于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看穿一切,退守避世的人生态度。(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大方 感动 不假思索 2. 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 形容人民生活处境异常艰难痛苦。 3.用全部稿费接济乞讨老人。替买不起船票的老人买船票。 4.因为李大钊总是急别人之所急,他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5.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特别同情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穷苦人民,经常慷慨解囊,帮助他们。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积累与运用能力。解答时,回忆平时积累的词语,并结合题目要求作答即可。
慷慨:不吝惜,不小气。与之意思相近的词语是“大方”。
激动:(感情)因受刺激而冲动。与之意思相近的词语是“感动”。
毫不犹豫:形容人在处理事情上非常果断,没有片刻迟疑。与之意思相近的词语是“大不假思索”。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解释能力。解答时,结合字的本义,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即可。
(1)“慷慨”,不吝惜。“解囊”,解开口袋,指拿出财物来(帮助人)。因此“慷慨解囊”解释为“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
(2)“水深火热”解释为“形容人民生活处境异常艰难痛苦”。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以及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梳理出现的人物以及涉及的情节,对此进行概括作答即可。
根据原文第3段中的“李大钊走到老人身边,毫不犹豫地从口袋里掏出全部稿费,塞到老人的手里”可知,此处李大钊把自己所有稿费给了乞讨的老人。根据原文第5段中的“请不要扔!老人的船票钱我替他付”可知,此处李大钊为老人补船票。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人物的具体行为分析即可。
通过阅读全文可知,文章叙述了李大钊用自己全部稿费接济乞讨的老人以及他为老人补船票的事件。当时社会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即使李大钊自己的生活也不是很宽裕,他还是尽自己的能力帮助穷苦人民。故朋友说李大钊是“豪杰之士,肝胆照人”。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5.本题考查了学生寻找文章中心句能力。中心句一般能体现语段的主要内容或表达的主题。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寻找中心句即可。
结合本文可知,文章叙述了李大钊用自己全部稿费接济乞讨的老人以及他为老人补船票的事件。两件事都体现了他同情关心穷苦人民,故首段“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特别同情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穷苦人民,经常慷慨解囊,帮助他们”对此进行了概括,总领全文。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6.虽然 但 7.但同时有专家担心转基因作物可能对环境有危险。 8.有利影响:使作物产生抗除剂,抗植物病毒、抗某种害虫等特性。
不利影响:可能对环境有危险。
【解析】6.这道题考查学生关联词的掌握与运用,主要是考查转折关系关联词的使用。结合原句来看,前后存在转折关系,所以应该用“虽然……但”这组关联词。
7.这道题考查学生寻找关键句子的能力。过渡句一般位于文章的中间位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指总结上文,启下指引出下文。
8.这道题考查学生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需要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在过渡句之前,讲的是转基因作物的有利影响,过渡句之后讲的是转基因作物的不利影响。学生应通读全文后进行提炼。
9.草原的美丽风光。 10.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1. 景 人 草原 羊群 12.写动物都仿佛在欣赏美景,以此来衬托景色的优美。
【分析】9.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概括,注意概括出时间、地点、人物,对概括的语言进行组织,注意语言完整流畅即可。不要写错别字。例如本段文字主要写了草原的美丽风光。
10.本题考查的是从文段中找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结合文段的内容,可以找到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是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可以得出,这段话是按照从景到人的顺序进行描写的。根据文段内容“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可以得出”文中加点词“无边的绿毯”指的是草原,“白色的大花”指的是羊群。
1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可以得出,选段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写动物都仿佛在欣赏美景,以此来衬托景色的优美。
13.A 14.因为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所以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5. ①②③⑤ ④⑥
【分析】1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内容“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以得出文段第一句话和第二、三句话的关系是先概括后具体。
14.本题考查的是给原文的语句加关联词语,结合原文的内容可以得出前后两句话之间是因果关系,用因为所以连接。
15.本题考查的是对课外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积累,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相应的归类即可。死重于泰山应该是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人,而死轻于鸿毛的应该是做出过背叛人民背叛国家的人。根据题干要求进行填空即可。
16. 愉快 兴奋 17.它那么大,那么亮,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挂在市空的明灯。
夜色加浓,各处的灯火也陆续亮了起来,尤其是山坡上那一片片灯光,从半空中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像一串串流动的珍珠。 18.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夜色加浓。 19.海滨的夏夜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其中,不能自拔,好美呀!
【分析】16.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
从结尾处“我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望着这夏夜的景色,心里有说不出的愉快和兴奋。”总结了“我”对海滨夏夜美情感的抒发。所以作者感到了愉快和兴奋。
17.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修辞的分析。“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也就是可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学生容易搞混比喻句和“像”字句,在这里教师要明确,比喻句不仅要有比喻词,还要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两个事物不能是同类。多义应是:
夜色加浓,各处的灯火也陆续亮了起来,尤其是山坡上那一片片灯光,从半空中倒映在乌蓝的海面上,像一串串流动的珍珠。
它那么大,那么亮,放射着令人注目的光辉,活像一盏挂在市空的明灯。
18.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写作顺序的理解能力。
从“夕阳西下,天空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夜幕降临,天空的霞光渐渐淡下去了”、“夜色加浓,各处的灯火也陆续亮了起来”分别体现了时间的变化。
所以应是: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夜色加浓。
19.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结合文章以及作者的主旨体现来用自己的话对滨海夏夜进行夸张。如:
舒爽潮润的空气,发散着淡淡的咸涩,使人犹如浸在清凉的海水中;轻轻跳动的浪花在委婉述说着爱恋,天上的明月浴在水中的影,靓丽妩媚,繁星眨着眼……这样的如诗如画的海滨夏夜好美呀!
20. 垃圾分类收集 垃圾分类 充分回收利用可回收物,变废为宝 21. √ × × 22.充分回收利用可回收物,变废为宝;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费用。 23.垃圾分类从你我做起,和谐校园因你而美丽。
【解析】略
24.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 25. 山 地 河 铁轨 柏油路 26.三处俗语和农谚不能去掉。因为作者在这里巧用俗语和农谚,是为了生动形象地表达要赶时候尽量长的意思,如果去掉了,就达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所以不能去掉。
【解析】24.考查学生对中心句的理解。
阅读第一自然段可知,本题文字主要是描写随着温度的升高,植物也在不断的生长。所以本段是围绕这句话“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来写的,因此,这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
25.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阅读第一自然段“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可知,第一自然段抓住草、树木、山、稻秧、甘蔗五个事物,表现它们在夏天里的变化。描写它们的“生长”。
26.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结合句子不热不长,不热不大”“六月六,看谷秀”“处着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可知,这些俗语和农谚不能去掉,这些俗语和农谚能使语言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真实性。
27.古来好诗都是就天成好景,用妙手记叙出来。 28.蝉声的吵闹显得树林更加静谧,鸟叽叽喳喳的叫声衬托得山中更加幽静。 29. 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动”“静”对比衬托的诗情画意 将”化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这一心静之境结合起来 以动写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 妙 30. A D 31. √ × √ ×
【解析】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