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专项预习:现代文阅读(二)-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
盼(节选)
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咯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面都下完了,那明天还在直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说来也怪,雨果真像我看望的那样停了、四周一下子变得那样安静。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儿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隔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我扑到自己的床上,一心想着明天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事。
1.填写序号。”扑”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扑打,拍打;②冲。在“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中“扑”的解释为_______,在“扑打衣服上的尘土”中,“扑”的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
2.“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这个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
3.画横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描写,表现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4.用“~~~~”画出描写雨后景色的句子。
5.下面( )能形容“我”对雨天穿雨衣的渴望。(多选)
A.翘首以待 B.众望所归 C.望眼欲穿 D.指日可待
6.面点儿打在“我”的雨衣上会是怎样的景象呢?发挥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细菌发电前景广阔
①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 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物,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 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不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④现在,每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⑤人们还獉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 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杆菌来发电的,而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
7.“细菌发电”共有三点优势,请结合全文,分别用三个字概括其中两点优势。
_______________
8.第④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9.选段出自《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者是叶永烈,这是一篇______文。
10.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突然( ) 奇特( ) 关联( )
11.下列加点字与“奇怪”中的“怪”字意思相同的是( )
A.怪罪 B.怪异、古怪 C.鬼怪
1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主要运用了______事例说明观点的写法论述道理。在这个具体事例中,“问号”是指阿瑟林斯基在儿子睡觉时,发现________,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他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由此发现的真理是________,最容易做梦。
课外阅读
群众也在淋雨
①1965年夏季的一天,三千多名手持鲜花的群众聚集在上海机场,他们是来欢送一位外国元首的。这时,周总理陪同外宾健步走来,人群中立即响起了一片欢呼声。总理不时抬起那负过伤的右臂,向欢呼的人群招手致意。那慈祥的目光,那亲切的微笑,那文明的举止,使人难以忘怀。
②突然,乌云蔽日,雷声隆隆,刚刚还是晴朗的天空霎时变了脸。客人刚刚登机,大雨就倾盆而下,人群出现了小小的骚动。“看,我们的总理!”突然,有人喊了起来。显然是由于激动,声音有些发颤。人们不由得把目光投向周总理。只见他还是彬彬有礼地站在原地,向飞机上的外宾招手致意。群众看见了,也很有礼貌地站在原地。工作人员怕把总理淋病了,为总理撑起了雨伞。周总理轻轻地摆摆手,谢绝了。又一位工作人员再次上前为总理撑起了雨伞,并恳求道:“总理,您就挡挡雨吧!”周总理转过头:“你看,群众也在淋雨,我怎么不能呢?”
③外宾的专机起飞后,周总理浑身都湿透了,雨水顺着脸颊不停地往下淌。工作人员又心疼,又着急,忙递上一条毛巾:“总理,您擦把脸吧!”周总理接过毛巾,却没有忙着擦脸上的雨水,而是对工作人员说:“赶紧告诉有关同志,动员机场和附近单位的食堂烧些姜汤,给挨雨淋的群众驱驱寒,暖暖身子。”
(选文有删改)
14.请给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打“√”
发颤(chàn zhàn) 着(zhuó zháo)急
15.照样子,写词语
雷声隆隆:______ ______
彬彬有礼:______ ______
16.读文中画线句,注意加点的词语,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17.第②段写雨中送行的场面,既关注了送行的群体,又关注了送行的个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
18.“群众也在淋雨”是谁说的话?用这句话作为文章题目,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梅兰芳练功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小时候是一个有志气、有毅力的孩子,他曾拜吴菱仙老先生为师。吴先生对梅兰芳要求很严,有时还采取十分严苛的训练方法,但梅兰芳总是按老师要求的那样,努力完成练功任务。当时,吴先生最厉害的一手是跷功①。他搬来一条板凳,上面放一块砖,让梅兰芳踩着跷站在砖头上,并要求一次站一炷香的工夫。起初,梅兰芳站上去总是战战兢兢的,不到三分钟,就腰酸脚疼支撑不住了。可他刚跳下来,又必须马上再站上去,因为一炷香没有烧完,是不准下来休息的。为了练出过硬的功夫,梅兰芳的腿都站肿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基本功训练,梅兰芳的跷功有了很大的长进。但他没有满足,又积极主动地设法增加训练难度。秋去冬来,他在庭院里找了一块地方浇了一个冰场,冰面非常光滑,人走上去都免不了摔跤,可梅兰芳偏偏要踩着跷,到冰场上去跑。跷本来重心就高,支撑面又很小,再加上冰滑,梅兰芳经常摔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吴先生看了有些怜惜和心疼,就对梅兰芳说:“休息几天再练吧!”梅兰芳却坚定地说:“不行。先生,您不是常常说‘练功练功,一日不练三日空’吗?”吴先生无奈,只好让他继续练下去。
冰上踩跷的功夫,使梅兰芳受益甚大。他晚年时曾多次说:“幼年练踩跷,颇以为苦,但使我腰腿力量倍增。我在六十多岁时仍能演出《贵妃醉酒》《穆柯寨》一类花旦、刀马旦戏,这不能不说是当年严格训练跷功的好处。真可谓‘不受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啊!”
【注】①跷功:京剧称旦角踩着木质的小脚走路、舞蹈叫“踩跷”,这种功夫叫“跷功”。
19.梅兰芳是著名的____________艺术家,曾拜____________老先生为师,练习过________________。
20.读第1自然段,吴先生是怎样教梅兰芳练功的?请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梅兰芳又是怎样刻苦练功的?请用波浪线画出有关句子。
21.冰上踩跷的功夫,使梅兰芳得到了什么益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练功练功,一日不练三日空”的意思是( )
A.一日不练功,三日就空闲。
B.一日不练功,好几天不长进。
23.“不受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可换成: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卖白菜
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包饺子的……”
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
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让我走,去上学,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老太太蹲下身,开始翻动我们那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劝说着她。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
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母亲因为偏头痛,对我说:“社斗,你算。”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盯着我说。“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老太太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24.用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
端详——( ) 抽噎——( ) 凛冽——( )
25.读第一自然段判断对错。
(1)这一自然段运用了神态、动作、心理描写人物描写方法。 ( )
(2)这段描写刻画了母亲犹豫不决、无可奈何、痛下决心的心理变化。( )
(3)这段文字极力描写母亲下决心卖白菜时的心理变化,是表现母亲舍不得那三棵白菜。 ( )
26.文章围绕“卖白菜”展开故事情节,请你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故事情节 “我”的心情
( ) 不舍
“我”不小心摔白菜 ②( )
老太太挑白菜 ③( )
④( ) 气愤
白菜被老太太退回 ⑤( )
27.选出对文章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的“我”和“老太太”对“母亲”的形象起了反衬的作用。
B.文章的基调略显低沉和压抑,其目的是渲染物质生活的困难。
C.“卖白菜”是一件小事,但文章却诠释了一个人生大命题。
D.此文文字朴素,但字里行间包含着丰富的情感,给人以回味和深思
28.我为什么终生难忘母亲的眼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星期二下午到了,并且渐渐拖到黄昏时分。圣彼得堡镇还在哀悼(dào diào)。那两个失踪的孩子还没有找到。大家为他们举行了公开的祈祷(tǎo dǎo),私自为他们祈祷的人也很多,个个都是诚心诚意地祈求,可是洞里仍旧没有传来什么好消息。寻找的人大多数都停止寻找,恢复日常工作了,他们都说这两个孩子(显然 果然)是永远也找不到了。萨契尔太太病得很厉害,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神智昏迷地乱说。人家都说听见她呼喊她的孩子,看见她抬起头来,侧耳倾听一分钟之久,然后疲惫(bèi bēi)地呻吟一声,垂下头去,那情形实在令人伤心。波莉阿姨已经陷入了无言的深愁,她那灰色的头发几乎都变白了。村里的人在星期二晚上各自休息,大家都怀着(悲伤 悲痛)和绝望的心情。
那天半夜里村里的大钟忽然当啷当啷地大响起来片刻之间街上挤满了衣服还没有穿戴整齐的人疯狂地大嚷大叫快出来快出来找到他们了找到他们了除了这种喧嚣之外,还加上了洋铁盆子和号角的声音。村里的居民聚集成一堆,向河边走去,迎接那两个坐在一辆敞篷车上回来的孩子,车子由那些欢呼的居民拉着,前后左右还围着许多人。迎接的人也跟着车子往回走,在大街上派头十足地一阵风似的涌过来, 一面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欢呼。
29.给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读音和词语,打“√”。
30.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疲惫——( ) 聚集——( ) 仍旧——( )
31.第二自然段,在内加标点。
32.“倾听”的“倾”字按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_____,再查_____画,按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_____,再查音节_______。“倾”字在字典里的解释有: ①歪;斜;②倾向; ③使器物反转或歪斜,尽数倒出里面的东西; ④用尽(力量)。“倾听”的“倾”应选第____种解释。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北京的庙会始于辽代,兴起于明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庙会上不但有北京传统风味小吃爆肚、豆汁、灌肠、驴打滚等,还有民间技艺表演舞狮子、踩高跷、耍中幡、拉洋片等:这些都是老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随着时间推移,各寺院庙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隆福寺与护国寺庙会以“百货俱陈而闻名”,白云观道教庙会上的宗教娱乐活动大多由神话故事衍生而出,藏传佛教寺庙雍和宫的庙会则以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九至二月初一的“跳布扎”(俗称打鬼,是藏传佛教驱魔除祟的法事活动)为主要活动。
材料二:庙会一般在春节举行。其中,最具文化特色的有地坛庙会、龙潭庙会、白云观庙会和大观园庙会。现在的庙会有许多不同于旧庙会的地方。在春节,人们会以庙会为中心,朋友相聚、全家同游、同事相随,增进感情。
材料三:节日与文化历来密不可分。随着物质文化的日益丰富,国人的精神追求日益增长,文化顺理成章地成为节日的重要角色。而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犹如一条来自远古,经过现在,流向未来的河。由此看来,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能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持久与强劲的动力。
3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说说北京庙会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1)白云观道教庙会上的“跳布扎”,是藏传佛教驱魔除祟的法事活动。( )
(2)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能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持久与强劲的动力。 ( )
(3)庙会一般在春节举行,其中的白云观庙会,是最具文化特色的庙会。( )
(4)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 )
35.结合三则材料,说说中国的节日与文化的传承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② ① 2. 拟人 雨对“我”的吸引力之强 3. 心理 担忧 4.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5.AC 6.雨点儿打在雨衣上,发出吧嗒吧嗒的响声,好像是雨点儿在向我问好。
【解析】1.考查了对字的意思的理解。
结合语境理解,在“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中“扑”的解释为冲。故选②。在“扑打衣服上的尘士”中,“扑”的解释为扑打,拍打。故选①。
2.考查了对修辞手法及作用的理解。
从“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逗引”可知,这句话运用了这些写人的词语写“雨”,运用了内容的修辞方法,表现了雨对“我”的吸引力之强。
3.考查了对描写方法的理解。
从“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面都下完了,那明天还在直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可知,这个句子运用了心理描写,表现了“我”担忧的心情。
4.考查了提取选文信息。
从“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知,描写了雨后的景色。
5.考查了对词语的理解。
翘首以待:形容殷切盼望。
众望所归: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在群众中威望很高,得到群众的信任。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指日可待:形容不久就可以实现。
短文主要记叙了一个孩子从收到雨衣到盼着下雨,到傍晚下雨了想着穿着雨衣出去玩可是没有实现,再到盼着雨留到明天下,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穿着雨衣去上学的故事。由此可知,AC能形容“我”对雨天穿雨衣的渴望。
6.考查了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选文内容发挥想象,合理即可。
示例:雨点儿打在雨衣上,那声音“吧嗒吧嗒”,仿佛一首小曲儿,真好听。
7.不污染(无污染);成本低(低成本) 8.举例子。作用是通过美国设计的综合细菌电池具体说明细菌发电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
【解析】7.本题考查提取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能力。题干要求分别用三个字概括“细菌发电”其中的两点优势,题目已经给出了一点优势。解答时先查看所给词语的位置,再依次分析下面的段落,最后分析特点。“效率高”在第②段,第③段从“这是一种不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这一句中提炼三个字“不污染”,第⑤段从“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这一句中提炼三个字“成本低”。
8.本题考查辨别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题干要求回答第④段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解答时分三步:第一步,梳理常用的说明方法。第二步,细读句子辨析说明方法,第④段画线句“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显然是举例子。第三步,分析作用,举例子的一般作用是具体详实,具体效果要根据语言环境作答。本题是通过美国设计的综合细菌电池这个例子,具体说明细菌发电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
9.议论 10. 忽然 奇怪 关系 11.B 12.阿瑟林斯基在儿子睡觉时,发现儿子的眼珠忽然转动。于是他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最容易做梦的结论。 13. 具体典型 儿子的眼珠忽然转动 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
【解析】略
14.chàn zháo 15. 风尘仆仆 小心翼翼 滔滔不绝 津津有味 16.强调“负过伤”,说明周总理右手不便,而他不时抬起的恰恰是他“负过伤的右臂”,从中我体会到了周总理对人民群众的礼遇与尊重。 17.不仅说明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更说明了周总理以其迷人的人格魅力和举动,影响着周围的群众。 18.“群众也在淋雨”是周总理说的话。用他的话作为文章题目,表现了周总理时刻惦记着群众的冷暖和热爱人民的优秀品质。
【分析】14.考查了选择正确读音。
颤:读“chàn”意思是颤动;发抖。读“zhàn”同“战”。发颤的“颤”读“chàn”。着:读“zhuó”意思是穿;接触;挨上。读“zháo”意思是感受;受到。着急的“着”读“zháo”。
15.本题主要考查仿写词语。
“雷声隆隆”句式为ABCC式,类似的词语有:例:烈日炎炎、春雨绵绵。
“彬彬有礼”句式为AABC式,类似的词语有:例:心心相印、蒸蒸日上。
16.考查了句子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
从“总理不时抬起那负过伤的右臂,向欢呼的人群招手致意。”可知,“总理的右臂负过伤”“抬”字让我们感受到总理做这样的动作的困难,我们体会到了周总理尊敬人民,热爱人民的优秀品质。
17.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只见他还是彬彬有礼地站在原地,向飞机上的外宾招手致意。群众看见了,也很有礼貌地站在原地。”可知,对送行群众的描写,这能体现中国的礼仪。
从“看,我们的总理!”突然,有人喊了起来。显然是由于激动,声音有些发颤。人们不由得把目光投向周总理。”可看出,周总理在人民的心中的重要地位,深受人民的爱戴。
18.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从“周总理转过头:“你看,群众也在淋雨,我怎么不能呢?”可知,这句话是周总理说的。“群众也在淋雨?” 用他的话作为文章题目,表现了尊重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共甘共苦的优良作风。
19. 京剧表演 吴菱仙 跷功 20.他搬来一条板凳,上面放一块砖,让梅兰芳踩着跷站在砖头上,并要求一次站一炷香的工夫。
起初,梅兰芳站上去总是战战兢兢的,不到三分钟,就腰酸脚疼支撑不住了。可他刚跳下来,又必须马上再站上去 为了练出过硬的功夫,梅兰芳的腿都站肿了。 21.冰上踩跷的功夫,使梅兰芳的腰腿力量倍增,使他在六十多岁时仍能演出《贵妃醉酒》《穆柯寨》一类花旦、刀马旦戏。 22.B 23.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解析】19.考查了对信息的筛选。
从第一段第一句可知梅兰芳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曾拜吴菱仙老先生为师。从“吴先生最厉害的一手是跷功。他搬来一条板凳,上面放一块砖,让梅兰芳踩着跷站在砖头上,并要求一次站一炷香的工夫。”可推出梅兰芳练习过跷功。故答案①京剧表演 ②吴菱仙 ③跷功。
20.考查了对信息的筛选。
题干要求从第一段找出相关句子,注意审题。第一段“他搬来一条板凳,上面放一块砖头,让梅兰芳脚踏两根半米长的高跷站在砖头上并要求站一-炷香的工夫”这一句话写的是吴先生教梅兰芳练功的具体方式,即吴先生是怎样教梅兰芳练功的。从“起初,梅兰芳站上去总是战战兢兢,不到三分钟,就腰酸脚疼支撑不住了。可他刚跳下来,又必须马上再站上去”,“为了练出过硬的功夫,梅兰芳的腿都站肿了”可知梅兰芳是怎样刻苦练功的。
21. 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
最后一段“冰上踩跷的功夫,使梅兰芳受益甚大。”后面写的则是梅兰芳得到的具体益处。即从“幼年练踩跷,颇以为苦,但使我腰腿力量倍增。我在六十多岁时仍能演出《贵妃醉酒》《穆柯寨》一类花旦、刀马旦戏。”可得知答案。
22.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
“一日不练三日空”的意思是说学习技能或者知识要坚持不懈,一天没有练习,三天都没有效果。故答案选B。
23.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
“不受一番冰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的意思是要不是经历如此一番透彻心骨的寒冷,又怎能有如此扑鼻美好的芳香呢?强调了努力的作用,和句子“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有异曲同工之处。
24. 打量 抽泣 凛凛 25. √ √ × 26. 母亲决心卖白菜 自责 厌恶 被赌气卖白菜 沉痛 27.B 28.坚强的母亲因为我不诚信的行为而第一次流了泪,这对我的触动非常大,也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促使我在今后的人生路上始终坚持奉行诚信。
【解析】24.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5.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本段是母亲的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展现出心理变化,并不是直接的心理描写。
26.本题考查对文章的阅读能力。我们可以到文章中找到表格给我们的信息,然后联系上下文寻找答案。
27.本题考查文章中心思想。本文通过一件事情,展现母亲的品质,生活的艰难更能衬托母亲品质的可贵。
28.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家境虽然贫寒,但是母亲非常坚强。因为“我”的不诚实,让母亲丢脸,母亲第一次流泪,这对我的触动非常大,也让 “我”最终明白了道理。
29.dào dǎo 显然 bèi 悲伤 30. 疲劳 聚会 仍然 31.,, , , :“ ! ! ! !” 32. 亻 8 Q qing ④
【解析】略
33.①历史悠久;②代表了老北京民俗文化;③各具特色。 34. × √ × √ 35.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传承发展,是人类社会“逐渐形成、逐渐完善的文化过程”,是人类文明进化发展的产物。在传统节庆里,春节逛庙会、元宵观灯、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就是要竭力渲染和尽力营造合家团圆、普天同庆的精神文化氛围,这是历代先人们遗留下来宝贵的文化产物。
【解析】3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同学们要认真阅读材料一,根据材料内容概括出北京庙会的特点。
从“北京的庙会始于辽代,兴起于明代,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可以知道北京庙会历史悠久。
从“庙会上不但有北京传统风味小吃爆肚、豆汁、灌肠、驴打滚等,还有民间技艺表演舞狮子、踩高跷、耍中幡、拉洋片等:这些都是老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可以知道北京庙会代表了老北京民俗文化。
从“随着时间推移,各寺院庙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可以知道北京庙会各具特色。
因此,北京庙会的特点是:①历史悠久;②代表了老北京民俗文化;③各具特色。
3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1)从材料一的“白云观道教庙会上的宗教娱乐活动大多由神话故事衍生而出,藏传佛教寺庙雍和宫的庙会则以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九至二月初一的“跳布扎”(俗称打鬼,是藏传佛教驱魔除祟的法事活动)为主要活动。”可以知道藏传佛教寺庙雍和宫的庙会上的“跳布扎”,是藏传佛教驱魔除祟的法事活动。题目说法错误。
(2)从材料三的“由此看来,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能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持久与强劲的动力。”可以知道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能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持久与强劲的动力。题目说法正确。
(3)材料二的“庙会一般在春节举行。其中,最具文化特色的有地坛庙会、龙潭庙会、白云观庙会和大观园庙会。”可以知道庙会一般在春节举行,白云观庙会是其中一个最具文化特色的庙会。题目说法错误。
(4)从材料三的“而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知道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文化内涵。题目说法正确。
3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题目要求同学们结合三则材料来说一下中国的节日与文化的传承意义。同学们先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再综合分析中国的节日与文化的传承意义。
材料一主要讲了北京的庙会历史悠久,代表了老北京民俗文化以及各具特色;材料二主要讲了庙会一般在春节举行,人们以庙会为中心,以促进亲友、同事间的感情;材料三主要讲了节日与文化的密切关系。
同学们可以从“文化传承”“文化内涵”“精神追求”“增进亲友感情”等方面分析中国的节日与文化的传承意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