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邓稼先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 邓稼先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3 10:30: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邓稼先
基础过关全练
1.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殷红(yīn) 开拓(tuò) 彷徨(páng)
B.氢弹(qīng) 元勋(xuān) 懈怠(xiè)
C.暑名(shǔ) 选聘(pìn) 挚友(zhì)
D.日曛(xūn) 燕然(yān) 癌症(ái)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B.袁隆平是我国妇孺皆知的“杂交水稻之父”,其事迹可歌可泣。
C.村民小张在河里勇救两名落水儿童后,因体力不支马革裹尸。
D.老黄为人锋芒毕露,老张为人内敛低调。
3.邓稼先纪念馆位于怀宁县稼先公园内,总建筑面积993.5m ,展陈面积850m ,是稼先公园的核心建筑。目前纪念馆已经施工完成,该项目的建成有利于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下列物品不适宜放在该纪念馆的一项是 ( )
A.邓稼先全家福照片、邓稼先用过的钢笔 B.邓稼先博士学位证书、邓稼先工作照
C.杨振宁与邓稼先合影照、邓以蛰头像 D.杨振宁博士学位证书、奥本海默头像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词性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副词)
B.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动词)
C.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副词)
D.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形容词)
能力提升全练
5.看图片,讲故事。(3分)
我校七年级(1)班要组织一次爱国人物故事会,你搜集到了以下爱国的历史人物图片。请你选择一个人物,用简要的话向同学们讲述他的爱国故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18分)
于敏:沉默是金
张天南
①历史的天空风云变幻,岁月的江河奔流浩荡。唯一不变的是,总有丹心赤子甘为国家鞠躬尽瘁,总有殷殷志士愿为民族负重前行。
②那个爱皱眉头、喜欢思考的著名核物理学家走了。2019年1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去世,享年93岁。
“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
③其实,于敏自己也没想到这辈子会与氢弹结缘,更没想过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会紧紧联系在一起。当时,正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的他,原本以为会在钟爱的原子核理论研究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④然而,一次与时任二机部副部长、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的谈话,让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变。1961年1月的一天,雪花飘舞,于敏应邀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一见到于敏,钱三强就直言不讳地说:“经所里研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样 ”
⑤于敏感到很突然,甚至还有几分不解。一向沉默的他,喜欢做基础理论研究。不过,于敏没有犹豫,因为他忘不了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带给他的惨痛记忆。
⑥“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于敏后来这样说。
⑦“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真正地独立。面对这样庞大又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这是于敏当时的想法。
⑧这个决定,改变了于敏的一生。自此他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我国的核武器科技事业。
⑨为了尽快研制出我国自己的氢弹,于敏和同事们知难而进、昼夜奋战。然而,有好长一段时间,他们始终找不到氢弹原理的突破口。
⑩重大转折点发生在那一年秋天,于敏带领一批年轻人前往外地用计算机进行优化计算。在“百日会战”里,他和同事们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氢弹原理一经突破,所有人斗志昂扬,恨不得立马造出氢弹。但是原理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
试验场远在西北大漠,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吃的是夹杂沙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茫茫戈壁上飞沙走石,大风如刀削一般,冬天气温达-30℃,道路冻得像搓衣板 而于敏都甘之若饴。
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又成功进行全威力氢弹的空投爆炸试验。
试验成功的那一刻,于敏很平静,“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无名英雄”
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于敏没有停止追寻的脚步。为了研发第二代核武器,于敏隐身大山,继续加班加点搞科研,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此身长报国,拿命换科研,这是何等的奉献!在那些日子,于敏常常会想起诸葛亮,矢志不渝,六出祁山。
1984年冬天,“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在试验前的讨论会上,于敏和陈能宽感慨地朗诵起了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不同于蜀汉丞相的“出师未捷身先死”以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于敏的事业是“可为”“有为”的。就像他沉默的事业一样,于敏是个喜欢安静的人。他曾对身边人说,别计较有名无名,要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无名英雄”。
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别人送来的“中国氢弹之父”的称呼,于敏并不接受。“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他说。
“于敏先生那一代人,身上有一种共性,他们有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希望这种精神能够不断传承下去。”与他一起工作了50多年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长杜祥琬说。
一棵大树俯身而卧的地方,正在长出一片森林。
(选自作品集《功勋》,有删改)
(1)( 阅读文章,说说于敏从事核武器研究的原因有哪些。(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杜祥琬的话有什么含义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标题有哪些作用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下面202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的颁奖词,结合选文内容,请为于敏写一段70字左右的颁奖词。(6分)
颁奖词:你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得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素养探究全练
7.在学完《邓稼先》一课后,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一个“走近邓稼先,拍摄微电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这部微电影取个名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选取一首歌作为这部微电影的背景音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已根据课文内容拍摄了四个微电影镜头,请你用概括性的语言给每个镜头命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过关全练
1.D A.殷yān。B.勋xūn。C.暑→署。
2.C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故该成语放在这里不恰当。
3.D 邓稼先纪念馆放杨振宁博士学位证书显得喧宾夺主。奥本海默是美国“原子弹之父”,放在这里不恰当。
4.A B.形容词。C.形容词。D.副词。
能力提升全练
5.答案 (示例)南宋末年,陆秀夫护卫皇帝逃到崖山。崖山被攻破后,陆秀夫考虑到难以逃脱,于是背着幼主赴海而死,当时他年仅四十四岁。陆秀夫是抱幼主壮烈蹈海、以死殉国的爱国丞相。(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作答时,要讲好其爱国事迹,突出其爱国精神。
6.答案 (1)他忘不了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带给他的惨痛记忆;他纯粹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他认为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真正地独立。
(2)赞扬了于敏及那一代人的爱国情怀,以及这种情怀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表达了对青年一代的希冀,希望青年一代能够传承这一精神品质。
(3)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是文章的行文线索;“沉默是金”这一评价概括了于敏的性格特点;点明文章中心,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4)(示例)献身科学,不忘亡国屈辱;家国情怀,寄于大国重器。戈壁滩大风如刀,大山窝死神擦肩。以身许国出师表,矢志不渝强国梦。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你是共和国的脊梁,你是人民永难忘的英雄!(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从第⑤段的“于敏没有犹豫, 记忆”可以概括出他从事核武器研究的第一个原因。从第⑥段引用于敏的话可以概括出他从事核武器研究的第二个原因。从第⑦段于敏当时的想法可以概括出他从事核武器研究的第三个原因。
(2)杜祥琬所说的“于敏先生那一代人,身上有一种共性,他们有一种强烈的家国情怀”,赞扬了于敏及那一代人的爱国情怀。杜祥琬所说的“这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希望这种精神能够不断传承下去”,先讲这种情怀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再对青年一代提出希冀,希望青年一代能够传承这一精神品质。
(3)第①②段写为国鞠躬尽瘁,为民族负重前行的爱皱眉毛、爱思考的于敏在93岁去世;第③— 段写于敏接受重任,开始了隐姓埋名的生活,并研制出了我国自己的氢弹。他把自己的一切默默奉献给了我国的核武器科技事业;第 —— 段写于敏功成之后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无名英雄”。由此看来,标题交代了写作对象,是行文线索;概括了于敏安静、沉默的性格;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赞扬他的爱国情怀和高尚人格,奠定了“赞扬”这个感情基调。
(4)作答时,既要叙述于敏为祖国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也要围绕其贡献赞扬他高尚的精神。
素养探究全练
7.答案 (1)(示例1)《“两弹元勋”邓稼先》
(示例2)《“民族魂”邓稼先》
(2)(示例)“五四”时代的《中国男儿》。
(3)(示例)获博士学位回国;说服两派继续工作;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一封短短的信;“我不能走”;重病期间和于敏联合署名写建议书。(答对四点即可)
解析 (1)本题可以用一个凝练的词语概括一下邓稼先的贡献或精神,作为“邓稼先”的修饰词。
(2)作答时,可以根据课文中杨振宁的建议,选取《中国男儿》,也可以选用其他歌曲,只要能体现邓稼先的精神即可。
(3)首先梳理一下课文中所写的事例,然后把这些事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最后作为每个镜头的名称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