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登泰山记
【课题与课时】
课题:《登泰山记》(高一必修上第七单元第16课)
课时:1课时
【课标要求】
1.整体感知古典散文作品,领悟内涵,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获得审美体验。
2.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鉴赏作品,感受作品文辞之美。
3.捕捉创作灵感,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用自己喜欢的文学样式写作。
【学习目标】
熟读课文,理解大意,积累文言知识。
体会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情感、情趣和人生态度。
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评价任务】
自学反馈和任务一“理写作思路”指向目标1。
学习任务二“赏美景美图”,指向目标2。
学习任务三“品妙语佳言”,指向目标3。
学习任务四“悟游中志向”,达成目标2。
【学习过程】
◆ 前备知识提示(指向目标1)
了解作者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他有室名惜抱轩,学者称他为惜抱先生。乾隆二十八年(1765)中进士,历任山东、湖南副考官。《四库全书》馆开,任纂修员。不久,请病假辞官还乡,先后主讲梅花、钟山、紫阳等书院,达四十余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他提出文章要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多读多做,要从摹仿到自我脱化。
桐城派:中国清代散文流派。提出“义法”,所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冗辞。
清代中期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创始人为方苞,经刘大魁、姚鼐等人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了解题目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
泰山被尊为“五岳独尊”,古代帝王常登山封禅,加以封号,并广建庙观,刻石题字,历代文人也留下许多 记游的精美之作。
泰山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突兀挺拔的气势、雄伟壮丽的景观,而成为饮誉四方的游览胜地,被联合国科 教文组织评为“世界人类文明遗产”。
了解背景
《登泰山记》: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借病辞官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 课前预习(指向目标1、2)
查阅资料,了解姚鼐及其思想。
熟读全文,积累重要的文言现象、文化常识,标注疑难句段。
反复朗读文章,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情感、情趣和人生态度。
◆ 课中学习
学习情境:
《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富有层次地写了“赤壁之水月”“历史之水月” “哲理之水月”,“水月”融“景情理”于一身,那么《登泰山记》又是如何融“景情理”于一身的呢?
环节一:自学反馈((指向目标1)
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说说你了解的姚鼐。
2.个别展示朗读,正音断句。
注意标注、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词义
姚鼐:nài 汶水:wèn 济水:jǐ (jì) 子颍:yǐng
砌石:qì(qiè) 为磴:dèng 徂徕:cú lái 戊申:wù
樗蒲:chū pú 绛皓:jiàng hào 少圜:yuán(huán)石罅:xià
若偻:lǚ(lóu) 须臾:xūyú 人膝xī
3.同位相互交流自己梳理的重要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4.同位互相交流积累的文化常识。
5.小组内互相交流疑难语句的理解。
环节二:文本探究
学习任务一:理写作思路(指向目标1)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文章,梳理本文的写作思路,并绘制登山路径图。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 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到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后的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京师——泰安——南麓——中谷——中岭——西谷——山巅
学习任务二:赏美景美图(指向目标2)
在游泰山的过程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些美景图?各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心情如何?
“苍山负雪图 ”—— 壮观雄浑高峻—— 喜悦、热爱
“泰山日出图” —— 绚丽壮美 —— 洒脱、乐观、热爱、赞美
学习任务三:品妙语佳言(指向目标2)
《登泰山记》在桐城派古文中风格独具,这和姚鼐对语言的灵活运用是分不开的,请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有理有据)
答:(1)善用传神的动词。如“乘风雪”的“乘”字,从人身不由己,只能随风雪而行的动作里,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自”“历”“穿”“越”“至”几个动词接连而下,既吻合描写对象,又充分表现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写出了他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
(2)善用准确、凝练的语言。作者善于把握泰山独特的自然景象,选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如文中写傍晚雪山的光亮是“明烛天南”,而写夕阳余晖则称“望晚日照城郭”,一个“烛”字,一个“照”字,很细致地区分出两种不光亮的强弱。
(3)善用修辞,巧于衬托、照应。文中所记多为静景,但作者往往能运用修辞来化静为动。如白雪覆盖着山峰,是一幅静谧的图景,作者却称之为“苍负雪”,赋予了它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衬托运用之妙,如以夕阳晚照的幽美来衬托日出的雄奇美,以旅途的艰辛,气候的恶劣来反衬游志之坚。
任务四:悟游中志向(达成目标2)
活动1 文中的风雪仅仅是自然的风雪吗?
点拨:
苍山负雪之美,雄浑壮丽之美,气象万千之美,这是眼中“自然之风雪”,自然之美。
乘雪赴山之美,兴奋无畏之美,豪迈洒脱之美,这是心中“人生之风雪”,人生之美。
经历风雪,不断攀登,以历绝美!这是“哲理之风雪”。
活动2 这篇文章仅仅是一篇简单的“山水游记”吗?
点拨: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姚鼐升任刑部郎中。在刑部的两年时间内,刑法严苛的社会现实,与姚鼐实施仁政的政治理想发生直接的尖锐冲突,姚鼐再次心生隐退之意。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此职本应翰林方可充任,唯独姚鼐与戴东源、伍大椿、程晋芳等8人破格当选。《四库全书》修成中,时年四十四岁的姚鼐辞官,不入仕途。大学士于敏中、梁国治先后动以高官厚禄,均被辞却。
离开京师的时间“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登山时间“是月丁未”“戊申晦”
观日地点“最高日观峰”
“乙未之春,姬传以壮年自刑部高归田里,道过泰安,与子颖同上泰山,登日观,慨然想见隐君子之高风,其幽怀远韵与子颖略相近云。”
——刘大櫆《朱子颍诗序》
“男儿自负乔岳身,胸有大海光明暾。即今同立岱宗顶,岂复犹如世上人。”
——姚鼐《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
不仅写泰山的雄伟壮丽,更表达了作者摆脱官场羁绊、回归大自然、获得个性自由的欢脱性情。所以,《登泰山记》既是山水游记,更是言志之作。文章真正内涵:隐君子之高风,幽怀远韵。
环节三: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与朋友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的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作者在冰天雪地的冬日登临泰山,其艰难可知,又在文中全不见一丝寒气,到处是雪后的奇景和明媚的阳光。不仅写泰山的雄伟壮丽,更表达了作者摆脱官场羁绊、回归大自然、获得个性自由的欢脱性情。
【检测与作业】
【基础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而谋诸妇 谋:商量 B.予乃摄衣而上 摄:披,穿
C.披蒙茸 披:拨开 D.予亦悄然而悲 悄然:忧伤的样子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山麓(lù) 岱祠(sí) 山巅(diān)
B.悬崖(yá) 石磴(dèng) 须臾(yú)
C.戊申(wù) 子颍(yǐng) 姚鼐(lài)
D.膝盖(qī) 石罅(xià) 佝偻(lóu)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B.道少半,越中岭
C.古时登山,循东谷人,道有天门 D.是日观道中石刻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B.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C.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D.石苍黑色,多平方
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按顺序相配正好六十组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B.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望日的次日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C.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称为“二十八宿”。“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如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B项,“摄:披,穿”错,应译为“摄:提起,整理”。故选B。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题干中答题关键词“注音全对的一组”。A项,祠cí;B项,字音全对;C项,鼐nài;D项,膝xī。故选择B项。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B项中“道” 是动词,解释为“走”,A、C、D三项中的“道”均为名词,解释为“道路”。故选择B项。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要求考生除了积累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外,还需要熟练掌握一些推断实词词义的技巧。本题重点考查古今异义词,题干中答题关键词“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题中,A、B、C三项不存在古今异义,D项中, “平方”古义:平整方正 ,在句中指平整方正的石头;今义:指数是2的乘方;平方数。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题干中答题关键词“错误的一项”。D项中“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错。古人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故选择D项。
【比较阅读】
结合创作背景及“水月”与“风雪”中蕴含的“情理”,对比苏轼“夜游赤壁”与姚鼐“登山临雪”的“目的”有何异同?
参考答案:
苏轼被贬黄州,仕途坎坷,人生低谷,夜游赤壁,把悲喜之情与超然物外的人生之理融入赤壁“水月”中 ,实现了乐观豁达的精神突围。
姚鼐养亲辞官,仕途尽头,人生路口,登山临雪,把赞美之情与攀登以历绝美的人生之理融入苍山“风雪”中,实现了超然洒脱的心灵安放。
都在自然山水中安放心灵,暂将心灵寄山水,神与物契我自安。
【学后反思】第16课 登泰山记
【课题与课时】
课题:《登泰山记》(高一必修上第七单元第16课)
课时:1课时
【学习目标】
熟读课文,理解大意,积累文言知识。
体会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情感、情趣和人生态度。
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学习过程】
◆ 前备知识提示(指向目标1)
了解作者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他有室名惜抱轩,学者称他为惜抱先生。乾隆二十八年(1765)中进士,历任山东、湖南副考官。《四库全书》馆开,任纂修员。不久,请病假辞官还乡,先后主讲梅花、钟山、紫阳等书院,达四十余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他提出文章要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多读多做,要从摹仿到自我脱化。
桐城派:中国清代散文流派。提出“义法”,所谓“义”,即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法”,即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他要求文章内容和形式统一,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冗辞。
清代中期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创始人为方苞,经刘大魁、姚鼐等人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了解题目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
泰山被尊为“五岳独尊”,古代帝王常登山封禅,加以封号,并广建庙观,刻石题字,历代文人也留下许多 记游的精美之作。
泰山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突兀挺拔的气势、雄伟壮丽的景观,而成为饮誉四方的游览胜地,被联合国科 教文组织评为“世界人类文明遗产”。
了解背景
《登泰山记》: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借病辞官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 课前预习(指向目标1、2)
查阅资料,了解姚鼐及其思想。
熟读全文,积累重要的文言现象、文化常识,标注疑难句段。
反复朗读文章,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情感、情趣和人生态度。
◆ 课中学习
学习情境:
《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富有层次地写了“赤壁之水月”“历史之水月” “哲理之水月”,“水月”融“景情理”于一身,那么《登泰山记》又是如何融“景情理”于一身的呢?
环节一:自学反馈((指向目标1)
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说说你了解的姚鼐。
2.个别展示朗读,正音断句。
注意标注、掌握下列词语的读音、词义
姚鼐: 汶水: 济水: 子颍: 砌石:
为磴: 徂徕: 戊申: 樗蒲: 绛皓:
少圜: 石罅: 若偻: 须臾: 人膝
3.同位相互交流自己梳理的重要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4.同位互相交流积累的文化常识。
5.小组内互相交流疑难语句的理解。
环节二:文本探究
学习任务一:理写作思路(指向目标1)
请同学们反复诵读文章,梳理本文的写作思路,并绘制登山路径图。
学习任务二:赏美景美图(指向目标2)
在游泰山的过程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些美景图?各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心情如何?
学习任务三:品妙语佳言(指向目标2)
《登泰山记》在桐城派古文中风格独具,这和姚鼐对语言的灵活运用是分不开的,请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有理有据)
任务四:悟游中志向(达成目标2)
活动1 文中的风雪仅仅是自然的风雪吗?
活动2 这篇文章仅仅是一篇简单的“山水游记”吗?
环节三:课堂小结
【检测与作业】
【基础练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而谋诸妇 谋:商量 B.予乃摄衣而上 摄:披,穿
C.披蒙茸 披:拨开 D.予亦悄然而悲 悄然:忧伤的样子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山麓(lù) 岱祠(sí) 山巅(diān)
B.悬崖(yá) 石磴(dèng) 须臾(yú)
C.戊申(wù) 子颍(yǐng) 姚鼐(lài)
D.膝盖(qī) 石罅(xià) 佝偻(lóu)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B.道少半,越中岭
C.古时登山,循东谷人,道有天门 D.是日观道中石刻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B.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C.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D.石苍黑色,多平方
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按顺序相配正好六十组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B.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望日的次日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C.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称为“二十八宿”。“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如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比较阅读】
结合创作背景及“水月”与“风雪”中蕴含的“情理”,对比苏轼“夜游赤壁”与姚鼐“登山临雪”的“目的”有何异同?
【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