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生物学2023年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8变异和进化
一、单选题
1.(2022·浙江高三月考)各种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发生都是起源于( )
A.染色体断裂 B.基因选择性表达
C.体细胞的增殖过程 D.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
【答案】A
【知识点】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解析】【解答】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指染色体发生断裂后,在断裂处发生错误连接而导致染色体结构不正常的变异,故各种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发生都是起源于染色体断裂,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颠倒或易位等改变。
2.(2022·浙江)猫叫综合征的病因是人类第五号染色体短臂上的部分片段丢失所致。这种变异属于( )
A.倒位 B.缺失 C.重复 D.易位
【答案】B
【知识点】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解析】【解答】由题意可知,猫叫综合征是人类第五号染色体短臂上的部分片段丢失所致,这属于染色体变异种的片段缺失,B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染色体变异
(1)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缺失某一片段)、重复(增加某一片段)、倒位(某一片段位置颠倒)、易位(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2)染色体数目变异:个别染色体的增添或缺失,或以染色体组数成倍的增添或缺失。
3.(2022·浙江模拟)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发生隐性突变,个体就会表现出突变性状
B.基因内部插入一段序列引起基因结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
C.基因突变可用于人为培育新品种
D.任何基因突变本质上都是生化突变
【答案】A
【知识点】基因突变的特点及意义
【解析】【解答】A、隐性突变AA→Aa,杂合子可能与显性纯合子表现相同,即不表现出突变性状,A错误;
B、基因内部碱基序列的改变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称为基因突变,B正确;
C、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可用于人为培育新品种,C正确;
D、任何基因突变都伴随有特定的生化过程改变,因此严格地讲,任何突变都是生化突变,D正确。
故选A。
【分析】基因突变:
(1)概念: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时间: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发育的任何时期,通常发生在DNA复制时期,即细胞分裂间期,包括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间期。
(3)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或者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
(4)基因突变的特点:①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生物界中普遍存在;②低频性:自然情况下突变频率很低(10-5-10-8);③随机性: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部位;④不定向性:突变是不定向的;⑤多害少利性:多数对生物有害。
(5)基因突变是点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在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6)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4.(2022·浙江模拟)在致癌因子作用下,人体正常细胞会发生癌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癌变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此过程不可逆
B.癌细胞在形态结构上发生许多变化,如核膜不断向内折叠
C.自身癌变细胞在免疫应答中会被清除,属于细胞坏死
D.远离致癌因子是预防癌变最简单有效的措施
【答案】D
【知识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细胞癌变的原因
【解析】【解答】A、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癌细胞仍然可能逆转为正常细胞,A错误;
B、核膜不断向内折叠是衰老细胞的特点,不是癌细胞的特征,B错误;
C、自身癌细胞在细胞免疫应答中被清除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
D、细胞发生癌变的原因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远离致癌因子是预防癌变最简单有效的措施,D正确。
故选D。
【分析】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2、细胞癌变的原因:(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5.(2022·柯桥模拟)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发的疾病。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白化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色盲的遗传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C.21-三体的发生率与母亲的生育年龄有关
D.多指和冠心病是常见的多基因遗传病
【答案】C
【知识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解析】【解答】A、白化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色盲没有“传男不传女”的特点,伴Y遗传才是“传男不传女”,B错误;
C、21-三体的发生率与母亲的生育年龄有关,母亲年龄越大,发病率越大,C正确;
D、多指是单基因遗传病,冠心病是常见的多基因遗传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红绿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6.(2022·浙江模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致病机理是22号染色体与9号染色体发生了交换,产生了一种致癌的BCR-ABL融合基因,其表达产物引起细胞增殖失控,具体如图所示。导致此病的变异类型是染色体( )
A.倒位 B.缺失 C.易位 D.重复
【答案】C
【知识点】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解析】【解答】据图可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致病机理是22号染色体与9号染色体发生了交换,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片段的交换,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
7.(2022·杭州模拟)亨廷顿氏舞蹈症患者的Htt基因中的CAG序列异常重复,重复次数常达36~40次,表达出的Htt蛋白异常,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退化。从该实例中可以推断的是( )
A.该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染色体畸变
B.患者Htt基因的表达需要三种RNA参与
C.异常Htt蛋白的氨基酸数量可能会增加
D.异常Htt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座位发生改变
【答案】C
【知识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基因突变的特点及意义
【解析】【解答】A、该变异为基因内部的碱基对的增加(异常重复)而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突变,A错误;
B、患者Ht基因的表达需要三种RNA参与,mRNA为翻译的模板,tRNA为搬运氨基酸的工具,rRNA为核糖体的成分之一,但需要这三种RNA不是由题干实例中推测出来的,任何基因表达出蛋白质都需要这三种RNA,B错误;
C、基因中的CAG序列异常重复,会导致mRNA中遗传密码多次重复,而使得异常Htt蛋白的氨基酸数量可能会增加,C正确;
D、异常Htt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座位没有发生改变,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基因突变:
(1)概念: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时间: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发育的任何时期,通常发生在DNA复制时期,即细胞分裂间期,包括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间期。
(3)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或者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
(4)基因突变的特点:①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生物界中普遍存在;②低频性:自然情况下突变频率很低(10-5-10-8);③随机性: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部位;④不定向性:突变是不定向的;⑤多害少利性:多数对生物有害。
(5)基因突变是点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在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6)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2、基因重组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3)意义:①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②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3、染色体变异
(1)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缺失某一片段)、重复(增加某一片段)、倒位(某一片段位置颠倒)、易位(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2)染色体数目变异:个别染色体的增添或缺失,或以染色体组数成倍的增添或缺失。
8.(2022高三上·浙江开学考)现代栽培莴苣有结球型、奶油型、散叶型、罗马型和莴笋型五个品种,均由野生莴苣进化而来。研究发现,这五个品种在代谢水平上无明显差异,但与野生莴苣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与野生莴苣相比,现代栽培莴苣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B.野生莴苣发生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野生莴苣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性状改变不一定能遗传给后代
D.现代栽培莴苣与野生莴苣代谢水平的差异说明形成了新的物种
【答案】D
【知识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物种的概念与形成;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
【解析】【解答】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已知现代栽培莴苣有结球型、奶油型、散叶型、罗马型和莴苣型五个品种,均由野生莴苣进化而来,可知与野生莴苣相比,现代栽培莴苣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A正确;
B、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正确;
C、野生莴苣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性状改变不一定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因此不一定能遗传给后代,C正确;
D、根据题干信息不能判断现代栽培莴苣与野生莴苣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不能判断是否形成了新物种,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9.(2022·柯桥模拟)生物多样性下降是目前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A.生态系统多样性 B.性状多样性
C.遗传多样性 D.物种多样性
【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多样性
【解析】【解答】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不包括性状多样性。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0.(2021·浙江模拟)关于生物进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化会改变种群的基因文库
B.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
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
D.只要变异存在进化就会发生
【答案】B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A、种群的全部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进化改变的是种群基因库,A错误;
B、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而其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B正确;
C、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C错误;
D、可遗传变异是进化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只有变异的性状影响了个体的存活和繁殖,自然选择才可能发生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种群既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2)同一种群生活在同一区域,没有生殖隔离;(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1)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其中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2)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3)突变的频率虽然很低,但一个种群往往由许多个体组成,而且每一个个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成千上万个基因,所以在种群中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的突变;(4)生物的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样的变异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5)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重组是随机的,只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1)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的基因;(3)自然选择的实质: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4)自然选择的方向:适应自然环境;(5)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环境仅是一个选择因素,变异在先、选择在后。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1)物种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能否在自然条件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2)一般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然后形成生殖隔离;有时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例如多倍体的产生。
11.(2023·浙江月考)野外生长的烟草容易被烟草花叶病毒(TMV)侵染出现感病症状。某一大棚种植的抗病烟草品种的液泡膜蛋白(TOM2A)的编码基因发生突变,形成的TOM2A能抑制TMV核酸复制酶的活性,使其被TMV侵染后无感病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变异使烟草细胞中的基因结构发生改变
B.随时间推移,该突变基因频率会逐渐增加
C.野生烟草和抗病烟草属于同一物种但基因库存在差异
D.该突变基因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知识点】基因突变的特点及意义;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
【解析】【解答】A、基因突变是指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会使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A正确;
B、该突变抗烟草花叶病毒侵染,随着时间推移,不具有该突变的会逐步被淘汰,该突变基因频率会逐渐增加,B正确;
C、物种是指能够自由交配并产生可与后代的个体的总称,野生烟草和抗病烟草属于同一物种,但由于抗病烟草发生突变,二者基因库存在差异,C正确;
D、该突变基因的出现与自然选择无关,该突变基因频率逐渐增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2.(2022高三下·嘉兴模拟)三胎政策落地以来,前往医院进行遗传咨询的高龄产妇增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胎儿是否患病与孕妇的遗传物质、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
B.高龄产妇与适龄产妇相比,所生子女的先天愚型发生率较高
C.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是人类遗传病监测和预防的主要手段
D.若检查确定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则可判断其不患遗传病
【答案】D
【知识点】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解析】【解答】A、胎儿是否患病与孕妇的遗传物质、饮食、心态等多方面有关,A正确;
B、先天愚型与孕妇年龄密切相关,高龄产妇与适龄产妇相比,所生子女的先天愚型发生率较高,B正确;
C、产前诊断是在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C正确;
D、通过基因诊断确定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但也有可能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产前诊断:产前诊断需在胎儿出生前进行,进行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及基因诊断等,目的是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3)禁止近亲婚配: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13.(2022高三下·金华模拟)下图为两种变异类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类型①变异为基因重组,类型②变异为染色体畸变
B.若有50%的初级精母细胞发生类型①变异,则重组型精子比例为25%
C.类型②变异会改变染色体上的基因种类和数目,也会改变表现型
D.这两种变异类型通常发生在细胞分裂的同时期
【答案】D
【知识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解析】【解答】A、类型①表示的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类型②指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了片段,该变异为染色体畸变,A正确;
B、若有50%的初级精母细胞发生类型①变异,则重组型精子的类型为Ab和aB,则二者的比例为1/2×1/4×2=1/4=25%,B正确;
C、类型②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因而会改变染色体上的基因种类和数目,进而可能引起表型的改变,C正确;
D、类型①表示的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通常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而类型②指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了片段引起的染色体结构变异,该过程可发生在细胞分裂的任何时期,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2、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包括个别染色体的增添或缺失,或以染色体组数成倍的增添或缺失。染色体结构变异中有缺失(缺失某一片段)、重复(增加某一片段)、倒位(某一片段位置颠倒)、易位(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14.(2022·浙江模拟)野生果蝇的某条染色体可发生如下图所示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变异能够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①和②
B.果蝇条形棒眼的出现与变异类型②有关
C.①②③变异结果分别是基因的数目减少、数目增加、排列顺序改变
D.②中重复片段O可来自姐妹染色单体或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
【答案】A
【知识点】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解析】【解答】解:A、①属于染色体结构缺失;②属于染色体结构重复;③属于染色体结构倒位,在高倍显微镜下均可观察到,A符合题意;
B、果蝇条形棒眼的形成是染色体上区段增多导致,所以属于染色体结构重复,与变异类型②有关,B不符合题意;
C、①属于染色体结构缺失;②属于染色体结构重复;③属于染色体结构倒位,故①②③变异结果分别是基因的数目减少、数目增加、排列顺序改变,C不符合题意;
D、姐妹染色单体或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都可能含有片段O,故②中重复片段O可来自姐妹染色单体或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染色体畸变是指生物细胞中染色体在数目和结构上发生的变化,包括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其中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指染色体发生断裂后,在断裂处发生错误连接而导致染色体结构不正常的变异,分为缺失(染色体片段的丢失,引起片段上所带基因随之丢失)、重复(染色体上增加了某个相同片段)、倒位(一个染色体上的某个片段的正常排列顺序发生180°颠倒)、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非同源染色体上)4种类型。
15.(2022·湖州模拟)一些扁平的稠环分子,如原黄素、溴化乙锭等染料,可插入到基因内部的碱基对之间,称为嵌入染料。嵌入染料插入基因某些位点后将碱基对间的距离撑大约一倍,正好占据一个碱基对的位置,导致两条链错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该变化
B.该变化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
C.突变后的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
D.变化后基因控制的性状一定发生改变
【答案】B
【知识点】基因突变的特点及意义;基因突变的类型
【解析】【解答】A、基因突变在显微镜观察不到,A错误;
B、该变化为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间期,B正确;
C、该基因突变并未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只是嵌入的染料导致两条链错位,C错误;
D、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体性状的改变,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基因突变:
(1)概念: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时间:突变可以发生在发育的任何时期,通常发生在DNA复制时期,即细胞分裂间期,包括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间期。
(3)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
(4)基因突变的特点:①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生物界中普遍存在;②低频性:自然情况下突变频率很低;③随机性: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部位;④不定向性:突变是不定向的;⑤多害少利性:多数对生物有害。
(5)基因突变是点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在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6)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16.(2022·浙江选考)各类遗传病在人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病在胎儿期高发可导致婴儿存活率下降
B.青春期发病风险低更容易使致病基因在人群中保留
C.图示表明,早期胎儿不含多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
D.图示表明,显性遗传病在幼年期高发,隐性遗传在成年高发
【答案】B
【知识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解析】【解答】 A、染色体病在胎儿期高发导致婴儿出生率下降,出生之后的存活率提高,A错误;
B、青春期发病风险低会使致病基因容易遗传给后代,得以人群中保留,B正确;
C、由图可知,早期胎儿的多基因遗传病发病少,儿出生之后发病率开始增加,故在胎儿时期就带有多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C错误;
D、由图可知,图中只显示了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情况,显性遗传病和隐形遗传病的发病情况没有涉及,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17.(2021·诸暨模拟)某二倍体动物(2n=6)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其体内某细胞处于减数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如下。下列关于该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
B.在前期Ⅰ时含有3个四分体,12条染色单体
C.在后期Ⅱ时基因组成可能为aBX、aBXA、AbY、bY
D.在中期Ⅰ时每个着丝粒只连有细胞一极发出的纺锤丝
【答案】C
【知识点】精子的形成过程;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该细胞中发生了染色体的结构变异,此外在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发生了基因重组,A正确;
B、由题意可知,该二倍体动物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前的间期完成复制,到前期Ⅰ时形成3个四分体,含有12条染色单体,B正确;
C、由图可知,该细胞发生了易位,中间一对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不同,为
一对性染色体,下面短小的一条为Y染色体,与之对应的因易位而含有A的一条为X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产生的子细胞基因组成为aaBBXAX、AbbYY,在后期Ⅱ时染色单体分离,但基因组成不变,C错误;
D、由于同源染色体在前期Ⅰ时联会形成四分体,每个四分体含有两个着丝粒,所以当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与着丝粒连接时,一极的纺锤丝只能与一个着丝粒相连,牵引四分体移动,因此在中期Ⅰ时每个着丝粒只连有细胞一极发出的纺锤丝,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于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
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18.(2021高三上·浙江月考)某高等动物的一个卵原细胞(图甲)经减数分裂得到的一个细胞如图乙所示,其中1-7表示染色体,分裂过程中未发生基因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细胞完成DNA复制后,细胞内有4染色体组
B.5的DNA碱基序列大部分与1相同,少部分与2相同
C.6、7上的DNA是由同一个DNA分子复制形成的
D.图甲产生的卵细胞与正常精子受精,后代可能正常
【答案】D
【知识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解析】【解答】A、图甲细胞完成DNA复制后,染色体数目不变,细胞内含有2个染色体组,A错误;
B、图乙细胞发生的变异为染色体数目变异,无法判断5的碱基序列与1和2的关系,B错误;
C、6、7上为同源染色体,两者不是由同一个DNA分子复制形成的,C错误;
D、图乙是由图甲产生而来,乙细胞产生原因是6和7号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造成的,图乙为极体,则与图乙同时产生的卵细胞中可能含有正常染色体,与正常精子受精,后代可能正常,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基因重组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3)意义:①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②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染色体变异
(1)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缺失某一片段)、重复(增加某一片段)、倒位(某一片段位置颠倒)、易位(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2)染色体数目变异:个别染色体的增添或缺失,或以染色体组数成倍的增添或缺失。
19.(2022·浙江高三月考)现有两个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90%,a基因频率为1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70%,a基因频率为30%。种群1数量为种群2的两倍。假设两种群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约为( )
A.27.8% B.32% C.28.6% D.42%
【答案】A
【知识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1、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90%,a的基因频率为10%,则AA=90% × 90%=81%,Aa=2 × 90%× 10% = 18%,aa=10% ×10% =1%,假设种群1有个体数量200个,则AA=162,Aa=36个,aa=2个;
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70%,a的基因频率为30%,则AA=70%×70%=49%,Aa=2 ×70% ×30% = 42%,aa=30% × 30% =9%,根据种群1数量为种群2的两倍,假设种群1有个体数量200个,则种群2有个体数量100个,则AA=49个,Aa=42个,aa=9个;
2、种群1的大小是种群2的二倍,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种群,则AA=162+49=211,Aa=36+42=78个,aa=2+9=11个,则A=(211 × 2+78)÷(300×2)=5/6,a=1-5/6=1/6;
3、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种群,而且是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因此遵循遗传平衡定律,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2 × 5/6 × 1/6 =5/18≈27.8%,A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遗传平衡定律:在数量足够多的随机交配的群体中。没有基因突变、没有迁入迁出、没有自然选择的前提下,种群是基因频率逐代不变,则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p2表示AA的基因型频率,2pq表示Aa的基因型频率,q2表示aa的基因型频率。其中p是A的基因频率,q是a的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之和应等于1,即p2+2pq+q2=1。
20.(2022高三下·嘉兴模拟)某种桦尺蠖的体色受1对等位基因E(e)控制,黑色(E)对浅色(e)为显性。1870年以来,某地的桦尺蠖基因频率的变化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870年,种群中浅色个体比例为90%
B.基因突变导致E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C.该种群基因库由E、e基因组成,未发生变化
D.1870年至1990年间,该种群的进化方向曾发生了改变
【答案】D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1870年,E基因频率为10%,则e基因频率为90%,浅色个体(ss)的比例为90%×90%=81%,A错误;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导致E基因频率定向改变,B错误;
C、1870年至1990年间,该种群基因库中E、e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且基因库为该种群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C错误;
D、1930年之前,E基因的频率不断上升,而1930年之后,E基因的频率不断降低,因此1930年前后,桦尺蠖的进化方向不同,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1.(2022·柯桥模拟)利福平是一种广谱抗菌药,如图为在一固定容器内用液体培养基培养伤寒杆菌并测定其种群数量变化,其中在a点向培养基中添加了一定量利福平,b点更换成含利福平的培养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伤寒杆菌种群中存在的变异是其进化的前提和原材料
B.a点时使用利福平导致伤寒杆菌产生抗利福平突变
C.b点时伤寒杆菌种群中抗利福平基因的基因频率比a点时高
D.c→d段伤寒杆菌种群内部竞争的激烈程度基本不变
【答案】C
【知识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
【解析】【解答】A、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前提和原材料,伤寒杆菌种群中存在的不可遗传变异不是进化的前提和原材料,A错误;
B、伤寒杆菌的突变是自发产生的,使用利福平对伤寒杆菌产生的突变进行了选择,B错误;
C、a点向培养基中添加了一定量利福平,利福平对伤寒杆菌产生的突变进行了选择,抗利福平的伤寒杆菌保留了下来,不抗利福平的伤寒杆菌被淘汰,因此经过选择的b点伤寒杆菌种群中抗利福平基因的基因频率比a点时高,C正确;
D、c→d段伤寒杆菌数量达到最大值,因此种群内部竞争的激烈程度达到最大,但竞争的激烈程度处于不断变动的动态平衡中,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1)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其中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2)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3)突变的频率虽然很低,但一个种群往往由许多个体组成,而且每一个个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成千上万个基因,所以在种群中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的突变;(4)生物的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样的变异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5)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重组是随机的,只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22.(2022·浙江模拟)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B.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有利于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
C.将其他受灾地的珍稀动物迁入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D.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空中所有动植物及其基因和生态系统的总称
【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A正确;
B、加拿大一枝黄花属于入侵物种,其入侵会导致本地其他生物种类的减少,不利于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B错误;
C、将其他受灾地的珍稀动物迁入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C错误;
D、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空中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生态系统的总称,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1)基因多样性:所有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2)物种多样性:所有的动植物、微生物;
(3)生态系统多样性: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就地保护: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地保护。
(2)易地保护: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23.(2022·浙江模拟)生活在马来西亚雨林里的一种枯叶螳螂,翅膀和背板都形似枯叶,利于其躲避天敌和捕食。下面对枯叶螳螂这一物种形成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枯叶性状的出现是由于环境导致其发生了不定向变异
B.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枯叶螳螂个体从而导致其发生适应性进化
C.枯叶螳螂的形态是其与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
D.枯叶螳螂进化的实质是有利变异的保存和积累
【答案】C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解:A、枯叶性状的出现是自发变异的结果,自然选择只是起到选择作用,且变异是不定向的,A不符合题意;
B、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自然选择不会使其发生适应性进化,B不符合题意;
C、枯叶螳螂的特征是长期适应马来西亚雨林生态环境的结果,即与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C符合题意;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4.(2022·湖州模拟)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同物种之间不仅存在因物种间的竞争被淘汰现象,也会出现物种间互助互利的现象,如不同的开花植物招引不同的传粉者,而不同的传粉者以不同的开花植物的蜜汁或花粉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区域不同种传粉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C.不同植物朝适应其传粉者授粉方式的方向变异
D.物种间的互助互利是自然选择导致的适应性进化
【答案】C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A、同一区域不同种传粉者属于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
B、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进化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
C、变异是不定向性的,不同植物朝适应其传粉者授粉方式的方向进化,C错误;
D、物种间的互助互利是长期自然选择导致的适应性进化,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5.(2021高三上·慈溪月考)某致病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日益增强,对其引起的疾病的针对性治疗变得日益困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使用多种抗生素的过程中,抗生素是诱导该致病菌产生耐药性的外界因素
B.随着该致病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的增强,会产生新的物种
C.该致病菌向着耐药性逐渐增强的方向进化是由抗生素的选择作用所决定的
D.该致病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主要原因是该病菌发生了基因重组
【答案】C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AC、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该致病菌中就存在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个体存在,抗生素仅仅发挥选择作用,决定了该致病菌向着耐药性逐渐增强的方向发展,A错误、C正确;
B、致病菌的耐药性因抗生素的使用而逐渐增强,但不一定会产生新的物种,B错误;
D、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是多个基因突变的结果,且细菌不能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6.(2021高三上·湖州月考)20世纪50年代,有人做了如下的实验:将暗黑色桦尺蠖蛾和灰白色桦尺蠖蛾分别标记后放养在工业区和没有污染的非工业区。经过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地区 灰白色蛾 暗黑色蛾
释放数 回收数 释放数 回收数
工业污染区 64 16(25%) 154 82(53%)
非工业区 393 54(13.7%) 406 19(4.7%)
A.桦尺蠖蛾种群中有两种体色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桦尺蠖蛾种群的所有体色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C.在同一环境中不同颜色桦尺蠖蛾的存活率存在差异
D.该实验说明环境的变化可以使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答案】B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桦尺蠖蛾种群的两种体色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而基因突变一般突变为其等位基因,因此桦尺蠖蛾种群中有两种体色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正确;
B、基因库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因此桦尺蠖蛾种群的基因库不仅仅含有与体色有关的所有基因,B错误;
C、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在两个环境中,两种体色的桦尺蠖的回收率都不同,说明在同一环境中不同颜色桦尺蠖蛾的存活率存在差异,C正确;
D、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在两个环境中,回收率较高的桦尺蠖的体色不同,说明环境的变化可以使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3、基因库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27.(2022·浙江模拟)某家系中有甲(设基因为A、a)、乙(设基因为B、b)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如下图),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36%。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Ⅲ6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Ⅰ1
B.Ⅲ2与人群中的甲病患者结婚,后代只患乙病的概率是2/9
C.若Ⅲ5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原因是Ⅱ4形成卵细胞时减数第二次分裂出现异常
D.若Ⅲ4与Ⅲ5结婚,生育一小孩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1/12
【答案】D
【知识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解析】【解答】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Ⅲ-6患乙病,基因型为aaXbY,Xb来自Ⅱ-4,由于Ⅱ-4,不患乙病,因此其基因型为XBXb,I-2不患乙病,因此Ⅱ-4的Xb来自Ⅰ-1,A正确;
B、Ⅲ-2患乙病不患甲病,基因型为aaXbXb,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36%,则关于甲病正常的个体(aa)概率为64%,故a=4/5,A=1-4/5=1/5,则人群中甲病患者Aa的概率为(2×1/5×4/5)÷(1-4/5×4/5)=8/9,该患者不患乙病,基因型为8/9AaXBY,1/9AAXBY,故Ⅲ-2与人群中的甲病患者结婚,后代只患乙病的概率是8/9×1/2×1/2=2/9,B正确;
C、若Ⅲ-5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由于其患甲病和乙病,则其基因型为A-XbXbY,其父亲不患乙病,不含Xb,因此可推测其母亲(Ⅱ-4基因型为AaXBXb)形成卵细胞时减数第二次分裂出现了异常,形成了XbXb的卵细胞,C正确;
D、据图分析可知,Ⅱ-2不患甲病和乙病(aaXBXb),Ⅱ-3患两种病(AaXbY),Ⅲ-4只患甲病,基因型为AaXBXb,根据Ⅲ-7不患病和Ⅲ-5患两种病,可知Ⅱ-4基因型为AaXBXb,Ⅱ-5基因型为AaXBY,则Ⅲ-5基因型为1/3AAXbY、2/3AaXbY,两者结婚生育一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1-2/3×1/4=5/6,不患甲病的概率为1/6,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1/2,不患乙病的概率为1/2,因此生育一小孩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5/6×1/2+1/6×1/2=1/2,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2、减数分裂异常:
(1)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异常,同源染色体未正常分离移向两极而是移向同一极,这样形成的子细胞中仍然存在同源染色体,最终形成的生殖细胞中也存在同源染色体。
(2)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两条染色体没有移向两极,而是移向同一级,这样形成的子细胞中常常会有相同的基因(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的情况)。
3、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若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则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
28.(2019·浙江模拟)如图为2n=6的动物精巢内一个细胞(基因型 Aabbdd)发生一次变异,字母表示染色体上所携带的基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细胞直接来自于一个含1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
B.与该细胞同时产生的其他3个细胞都属于异常细胞
C.这种异常可认为是染色体数量变异中的非整倍体变异
D.AabD,Aabd, Aabdd,Aab都可能是该细胞的基因组成
【答案】D
【知识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基因突变的类型;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解析】【解答】解:A. 该细胞为精细胞,直接来自于次级精母细胞,据分析可知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进入了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致使该次级精母细胞含1对同源染色体,A不符合题意;
B. 该细胞产生的原因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正常分离,因此导致产生的子细胞都是异常的细胞,B不符合题意;
C. 该细胞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数目增加一条,是染色体数量变异中的非整倍体变异,C不符合题意;
D. 据图可知,该细胞基因组成为Aabd,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依据题意与题图可知,该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其中只有1对同源染色体,基因组成为Aabd,则该细胞为精细胞,并且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与该精细胞同时产生的其他3个精细胞也是异常的。该变异为个别染色体的数目变异。
29.(2022·浙江模拟)某地蝽蟓的喙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如图1所示。1920年引入新种植物——平底全苏雨树,其果皮较薄,蝽蟓也喜食,如图2所示。调查发现,当地蝽蟓喙的长度变化如图3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长喙蝽蟓与短喙蝽蟓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蝽蟓喙的长度相关基因开始发生突变
C.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间形成了地理隔离
D.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该地区决定蝽蟓短喙的基因频率增加
【答案】D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A、长喙蝽蟓与短喙蝽蟓还可以进行基因交流,是同一物种,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蝽蟓喙的长度相关基因先发生突变,突变是不定向的,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短喙成为有利性状,通过自然选择后,短喙蝽蟓的个体逐渐增多,B错误;
C、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还可以进行交流,并没有形成地理隔离,C错误;
D、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长喙蝽蟓的个体数逐渐减少,而短喙蝽蟓的个体数逐渐增加,说明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短喙成为有利性状,所以该地区决定蝽蟓短喙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隔离
(1)概念: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择是由交流的现象。
(2) 常见类型:①生殖隔离: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②地理隔离:发生在同种生物间,使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2、 新物种的形成过程: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地理隔离 :①不同种群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②不同种群间不发生基因交流
(2)自然选择:①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②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不同
(3)生殖隔离:基因库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形成不同物种
30.(2021·浙江)某同学用红色豆子(代表基因B)和白色豆子(代表基因b)建立人群中某显性遗传病的遗传模型,向甲乙两个容器均放入10颗红色豆子和40颗白色豆子,随机从每个容器内取出一颗豆子放在一起并记录,再将豆子放回各自的容器中并摇匀,重复100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检模拟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B.重复100次实验后,Bb组合约为16%
C.甲容器模拟的可能是该病占36%的男性群体
D.乙容器中的豆子数模拟亲代的等位基因数
【答案】C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该实验模拟群体中个体随机交配产生子代的过程,A说法错误;
BC.容器放入10颗红色豆子(B)和40颗白色豆子(b),随机从甲或乙容器内取出一颗豆子是红色豆子(B)的概率为20%,是白色豆子(b)的概率是80%,将取出的豆子放在一起并记录,是Bb的概率是2×20%×80%=32%,B说法错误;显性病的概率是BB+Bb=20%×20%+2×80%×80%=36%,C说法正确;
D.乙容器中的豆子数模拟B/b的基因频率,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基因频率的有关计算
①已知基因型的频率求基因频率:基因频率(A)= 该基因纯合子(AA)+1/2 杂合子(Aa)
②已知基因频率求基因型频率:DD=D2 dd=d2 Dd=2×D×d
二、综合题
31.(2018·浙江模拟)下图表示某草原上植食动物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字母表示相应能量)。请回答:
(1)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存在着取食和被食关系,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 关系叫做食物链。
(2)图中的生态系统成分有 。B 表示 ,A 属于第 营养级的能量。
(3)若B 中能量为2.0×109 kJ,C 中能量为1.8×109kJ,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5.4×107 kJ,则该生态系统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
(4)若草原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在原产地时,该种植物某种基因型频率为Aa 占38%,aa占11%,引入8 年后,Aa 占18%,aa 占21%,该物种在引入后种群基因频率如何变化?A 的基因频率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1)营养
(2)分解者消费者;植食动物的同化量;一
(3)2.7%
(4)不变
【知识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解:(1)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存在着取食和被食关系,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链。(2)图中的生态系统成分有分解者和消费者;B 表示植食动物的同化量,A 表示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的能量。(3)若B 中能量为2.0×109 kJ,C 中能量为1.8×109kJ,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5.4×107 kJ,则该生态系统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植食动物同化的能量×100%=5.4×107÷2.0×109×100%=2.7%。(4)若草原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在原产地时,该种植物某种基因型频率为Aa 占38%,aa占11%,则AA基因型频率为1-38%-11%=51%,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推知在原产地时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1%+1/2×38%=70%;引入该草原8年后,Aa 占18%,aa 占21%,则AA占1-18%-21%=61%,引入后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61%+1/2×18%=70%。因此,该物种在引入后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不变。
【分析】利用图解法分析每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a.自身呼吸消耗;b.流入下一营养级;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d.未利用。
32.(2018·浙江模拟)图甲为雌果蝇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Ⅱ、Ⅲ、Ⅳ表示不同的常染色体,X 表示性染色体。图乙为雌果蝇异常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但缺失2 条Ⅳ号染色体则致死,雄果蝇存在同样的现象。直刚毛(D)和卷刚毛(d)是一对相对性状。
请回答:
(1)据图甲判断,果蝇每个染色体组含有 条染色体。据图乙判断,该异常体细胞的出现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中 的变异。
(2)现让有图乙染色体组成的果蝇与同样缺失1条IV号染色体的直刚毛果蝇杂交,得到F1中,缺失1条IV号染色体的卷刚毛果蝇占 ,让F1果蝇随机交配一代得到的F2中,体细胞为正常染色体组成的杂合直刚毛雌果蝇占 。
(3)判断染色体正常的果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处于 期的体细胞。现用测交方法挑选出F2中正常染色体组成的杂合直刚毛雌果蝇,请写出相关的遗传图解,并用适当的文字说明。
【答案】(1)4;非整倍体
(2)1/6;1/8
(3)有丝分裂中期;用显微镜选出F2中的染色体正常的直刚毛雌果蝇与染色体正常的卷刚毛雄果蝇进行测交,若后代出现卷刚毛果蝇,则亲本的雌果蝇为正常的杂合直刚毛雌果蝇(或取F2中的直刚毛雌果蝇与染色体正常的卷刚毛雄果蝇进行测交,若后代出现卷刚毛果蝇,则用显微镜选出染色体正常的亲本雌果蝇即为正常的杂合直刚毛雌果蝇)
【知识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解析】【解答】解:(1)据图甲判断,果蝇正常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共8条染色体,所以果蝇每个染色体组含有4条染色体;图乙为雌果蝇异常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缺少了1条Ⅳ号染色体,该异常体细胞的出现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中非整倍体的变异。(2)现让有图乙染色体组成的果蝇(假设缺失1条IV 号染色体写成AO,则图乙果蝇的基因型可写成AOXDXd)与同样缺失1 条IV 号染色体的直刚毛果蝇(AOXDY)杂交,F1中缺失1 条IV 号染色体的果蝇(AO)出现的概率是2/3[缺失2 条Ⅳ号染色体的个体(OO)致死], F1中卷刚毛果蝇(XdY)出现的概率为1/2×1/2=1/4,因此,F1中缺失1 条IV 号染色体的卷刚毛果蝇占2/3×1/4=1/6;先考虑染色体组成,F1中染色体组成正常的个体(AA)占1/3、缺失1条IV 号染色体的果蝇(AO)占2/3,所以F1果蝇产生的染色体组成正常的雌雄配子均各占2/3,缺失1条IV 号染色体的雌雄配子均各占1/3,F1果蝇随机交配一代得到的F2中,染色体组成正常的个体(AA)占(2/3)2 =4/9、缺失1条IV 号染色体的个体(AO)占2×2/3×1/3=4/9、缺失2条染色体的个体(OO,致死)占1/9,故F2中染色体组成正常的个体1/2。再考虑刚毛形状,F1中雌果蝇的基因型有1/2XDXD、1/2XDXd,雄果蝇的基因型有1/2XDY、1/2XdY,F1果蝇随机交配方式有:1/2 XDXD×1/2XDY、1/2XDXd×1/2XdY、1/2XDXD×1/2XdY、1/2XDXd×1/2XDY,F2中杂合直刚毛雌果蝇(XDXd)所占比例为1/4×1/4+1/2×1/4+1/4×1/4=1/4。因此综合考虑,F2中体细胞为正常染色体组成的杂合直刚毛雌果蝇(AA XDXd)占1/2×1/4=1/8。(3)判断染色体正常的果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体细胞,因为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要用测交方法挑选出F2中正常染色体组成的杂合直刚毛雌果蝇,可用显微镜选出F2中的染色体正常的直刚毛雌果蝇(XDX_)与染色体正常的卷刚毛雄果蝇(XdY)进行测交,若后代出现卷刚毛果蝇,则亲本的雌果蝇为正常的杂合直刚毛雌果蝇(XDXd)[或取F2中的直刚毛雌果蝇(XDX_)与染色体正常的卷刚毛雄果蝇(XdY)进行测交,若后代出现卷刚毛果蝇,则用显微镜选出染色体正常的亲本雌果蝇即为正常的杂合直刚毛雌果蝇]。遗传图解见答案。
【分析】本题以果蝇为素材,考查伴性遗传、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及染色体变异对后代的影响等知识,解题关键能结合题干信息“果蝇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缺失2条则致死”,判断子代果蝇中Ⅳ号染色体正常的果蝇和缺失1条Ⅳ染色体的果蝇的比例,再利用逐对分析的方法解题即可。
33.(2020高三上·浙江月考)果蝇长翅和残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某染色体含有一个L基因和B基因的区段(用“+”表示)的果蝇表现为圆眼性状,含有两个该区段的果蝇表现为棒眼性状(用“++”表示),L基因与个体成活有关。研究者让一只长翅棒眼雌果蝇与一只长翅圆眼雄果蝇杂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
亲本 F1
雌 雄
长翅棒眼(♀)×长翅圆眼(♂) 长翅圆眼∶长翅棒眼∶残翅 圆眼∶残翅棒眼=3∶3∶1∶1 长翅圆眼∶残翅圆眼=3∶1
回答下列问题∶
(1)长翅的遗传方式是 ,根据显性现象的表现形式,翅形属于 。果蝇的正常圆眼变成棒眼的变异类型是 。
(2)亲本雌蝇的基因组成为 ,F1中雌果蝇出现4种表现型是 的结果。F1中雌雄果蝇比例不为1∶1的原因是 。
(3)让F1中长翅雌果蝇与残翅雄果蝇杂交,F2产生残翅棒眼果蝇的概率为 。
(4)选择F2的残翅棒眼雌果蝇与长翅圆眼雄果蝇相互交配,用遗传图解预测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
【答案】(1)常染色体显性;完全显性;重复(染色体结构变异)
(2)AaX++X+;基因重组;X++Y致死
(3)1/21
(4)遗传图解∶
F2 aaX++X+ 残翅棒眼雌 × ↓ AaX+Y 长翅圆眼雄
F3 AX+ aX+ AY aY
aX++ AaX++X+ 长翅棒眼雌 aaX++X+ 残翅棒眼雌 AaX++Y 致死 aaX++Y 致死
aX+ AaX+X+ 长翅圆眼雌 aaX+X+ 残翅圆眼雌 AaX+Y 长翅圆眼雄 aaX+Y 残翅圆眼雄
雌果蝇∶长翅棒眼∶残翅棒眼∶长翅圆眼∶残翅圆眼=1∶1∶1∶1 雄果蝇∶长翅圆眼∶残翅圆眼=1∶1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解析】【分析】解:(1)根据亲本均为长翅、F1雌雄均为长翅∶残翅=3∶1,推知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且位于常染色体上,是完全显性。圆眼变成棒眼的变异类型是染色体片段的重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2)根据分析:亲本雌蝇的基因组成为AaX++X+,亲本雄蝇的基因组成为AaX+Y,F1中雌果蝇出现4种表现型是Aa所在染色体与X++X+自由组合、导致相关基因重组的结果。F1中X++Y致死,雌雄果蝇比例为2∶1。(3)让F1中长翅雌果蝇( )与残翅雄果蝇(aaX+Y)杂交,F2产生残翅棒眼果蝇(aaX++X+)的概率为 ,注意还有致死(X++Y) ,因此F2产生残翅棒眼果蝇的概率为 。
( 4)选择F2的残翅棒眼雌果蝇(aaX++X+)与长翅圆眼雄果蝇(AaX+Y)相互交配,遗传图解如下:
F2 aaX++X+ 残翅棒眼雌 × ↓ AaX+Y 长翅圆眼雄
F3 AX+ aX+ AY aY
aX++ AaX++X+ 长翅棒眼雌 aaX++X+ 残翅棒眼雌 AaX++Y 致死 aaX++Y 致死
aX+ AaX+X+ 长翅圆眼雌 aaX+X+ 残翅圆眼雌 AaX+Y 长翅圆眼雄 aaX+Y 残翅圆眼雄
【分析】1、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分析表格信息:亲代长翅雌果蝇与长翅雄果蝇杂交所得F1中,长翅与残翅的数量比在雌雄果蝇中都是3:1,说明果蝇的长翅与残翅的遗传与性别无关,长翅对残翅为显性,基因A和a位于常染色体上,双亲的基因型均为Aa。亲代棒眼雌果蝇与圆眼雄果蝇杂交所得F1中,雌果蝇:雄果蝇=2:1,雌果蝇中的棒眼:圆眼=1:1,雄果蝇均为圆眼,说明棒眼与圆眼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相关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X++X+与X+Y,而且X++Y致死。据此答题。
34.(2020·浙江模拟)下图一为果蝇性染色体示意图,其中I区段为同源区段,II区段为非同源区段。果蝇的眼色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受位于X染色体II1区段上的A、a基因控制;毛型(截毛与刚毛)为另一性状,受基因B、b控制,但基因的位置不详。在不考虑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等偶发因素的情况下,甲同学对果蝇的上述性状进行了若干次实验研究,请回答:
(1)果蝇是良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其染色体组成较为简单,可表示为 (常染色体+性染色体的形式)。
(2)甲同学第一次实验随机取一对截毛雌蝇和刚毛雄蝇杂交,F1中雌蝇全为刚毛,雄蝇全为截毛,据此甲同学推测控制毛型的基因B、b可能位于 上,且 为显性性状。
(3)第二次实验另取多对表现型仍为截毛雌蝇和刚毛雄蝇的亲本杂交,发现F1的表现型出现了有别于第一次实验的结果,具体为 ,此时,甲进一步推断第二次实验中所取的父本基因型为 。
(4)至此,甲同学基本确定了上述基因的位置关系,并又取一对白眼刚毛雌蝇和红眼截毛雄蝇进行杂交,发现F1出现了4种表现型,请用遗传图解的方式来解释此F1的产生过程 (要求写出配子)。
【答案】(1)6+XX、6+XY(或3A+XX、3A+XY)
(2)II1或XY染色体同源区段(I区段);刚毛
(3)雌蝇与雄蝇全为刚毛;XBYB(或雌蝇为截毛,雄蝇为刚毛;XbYB)
(4)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解析】【解答】解:(1)果蝇属于XY型生物,体细胞内有8条染色体,所以果蝇的染色体组成为6+XX、6+XY(或3A+XX、3A+XY)。(2)根据甲同学的实验结果,F1中雌蝇全为刚毛,雄蝇全为截毛,说明刚毛为显性性状,推测控制毛型的基因B、b可能位于非同源区段II1上。(3)根据不同于第一次实验的结果,截毛雌与刚毛雄亲本杂交的另一种结果则为雌蝇与雄蝇全为刚毛,此时,甲进一步推断第二次实验中所取的父本基因型为XBYB(或雌蝇为截毛,雄蝇为刚毛;XbYB)。(4)依据(2)(3)问,可知控制果蝇毛型(截毛与刚毛)的等位基因B、b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取一对白眼刚毛雌蝇和红眼截毛雄蝇进行杂交产生F1的遗传图解如下:
【分析】1、分析图形一:图中Ⅰ为X和Y的同源区,Ⅱ为X和Y的非同源区,Ⅱ1为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Ⅱ2为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2、伴X遗传中,显性性状的父本的雌性后代也是显性的,隐性性状的母本雄性后代也是隐性的。
三、实验探究题
35.(2020·浙南模拟)今年东南亚地区登革热疫情形势严峻,登革热是一种登革热病毒(RNA 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典型症状包括持续发热、头痛、出血、关节痛等,严重时可致死。近期我省境外输入病例增多,登革热主要通过伊蚊传播。目前较有效阻断病毒传播的措施是防蚊灭蚊。某兴趣小组要研究市场上两种不同灭蚊液对伊蚊的灭蚊效果,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及部分思路,完善实验探究。
实验材料:培养盒、蚊子培养液、伊蚊成虫、两种不同的灭蚊液甲和乙。
(1)实验思路:
①取培养盒若干进行如下分组: (其中每组伊蚊 500 只,各种试剂等量且适量)每组设置若干个重复样品。
②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③
(2)设计一个表格用于实验数据的记录(体现用于记录原始数据和平均值):
(3)分析与讨论:
①若实验结果表明伊蚊对灭蚊液甲敏感度高于灭蚊液乙,则灭蚊液甲使用后的伊蚊存活率 (>/<)灭蚊液乙使用后的伊蚊存活率。
②长期使用灭蚊液药效下降,其根本原因是伊蚊种群的 ;可采取哪种措 施 减 缓 药 效 降 低 问 题 : 。
【答案】(1)A组:培养液、伊蚊;B组:培养液中加入甲种灭蚊液、伊蚊;C组:培养液中加入乙种灭蚊液、伊蚊(组别可以调换);间隔一段时间,统计伊蚊存活数量,计算出不同的灭蚊液使用后伊蚊的死亡率或者存活率
(2)
(3)<;抗性基因频率增加;交替使用不同的灭蚊产品等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解析】【解答】解:(1)实验思路:
①取培养盒若干进行如下分组:A组:培养液和伊蚊;B组:培养液中加入甲种灭蚊液和伊蚊;C组:培养液中加入乙种灭蚊液和伊蚊,(其中每组伊蚊500只,各种试剂等量且适量)每组设置若干个重复样品。
②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③间隔一段时间,统计伊蚊存活数量,计算出不同的灭蚊液使用后伊蚊的死亡率或者存活率。( 2 )设计表格要有标题,组别及体现平均值,数据分析项一定要有起始数量、存活数量,以及死亡率或者存活率一项,见下表
( 3 )①若灭蚊液甲使用后的伊蚊存活率小于灭蚊液乙使用后的伊蚊存活率,则表明伊蚊对灭蚊液甲敏感度高于灭蚊液乙。
②长期使用灭蚊液药效下降,其根本原因是伊蚊种群的抗性基因频率增加;可采取交替使用不同的灭蚊产品等措施减缓药效降低问题。
【分析】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灭蚊液的种类,因变量是不同的灭蚊液使用后伊蚊的死亡率或者存活率,无关变量是伊蚊的起始数量,培养液的浓度及培养环境。
36.(2021·绍兴模拟)某植物(核型2n=8)的紫色叶和绿色叶是一对相对性状。该植物的三体植株产生的正常配子和异常配子数量相同,但一定比例的异常配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为了探究该植物叶色的遗传规律,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将正常的紫色叶纯合体和正常的绿色叶纯合体杂交得到F1,F1都是紫色叶;F1自交得到F2,F2中紫色叶:绿色叶=15:1。
实验二:将正常紫色叶纯合体分别与4株绿色叶三体杂交得到F1,F1都为紫色叶,通过镜检,确定F1中的三体植株数目;再将F1中的三体植株与正常的绿色叶纯合体测交得到F2。相应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杂交组合 F1数量(株) F2的表现型及数量(株)
总数量 三体植株 紫色叶 绿色叶
第一组 正常紫色叶×三体1 61 20 130 50
第二组 正常紫色叶×三体2 66 22 12 1 39
第三组 正常紫色叶×三体3 73 24 136 45
第四组 正常紫色叶×三体4 57 19 155 60
备注:三体1是指第1号染色体多出1条,三体2是指第2号染色体多出1条,依此类推。若叶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依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
(1)该植物三体植株的染色体核型为 。
(2)根据实验一可知该植株叶色的遗传受到 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基因 定律。
(3)根据实验二可知异常配子大约有 能够参与受精作用,控制叶色的基因位于 号染色体上,第一组的F1三体植株的基因型为 。
(4)写出体现第二组F1测交得到F2过程中叶色基因传递情况的遗传图解。
【答案】(1)2n+1=9
(2)两;自由组合
(3)50%;1和4;AaaBb (或AaBbb)
(4)遗传图解如下,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解析】【解答】(1)由于该植物核型为2n=8,则三体植株的染色体核型为2n+1=9。
故答案为:2n+1=9。
(2)由实验一:将正常的紫色叶纯合体和正常的绿色叶纯合体杂交得到F1,F1都是紫色叶;F1自交得到F2,F2中紫色叶:绿色叶=15:1,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特殊分离比,故植株叶色的遗传受到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故答案为:两;自由组合。
(3)由题意可知,植物的三体植株产生的正常配子和异常配子数量相同,故异常配子大约有50%能够参与受精,由表中数据可知,第二组和第三组的实验结果不符合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故两对等位基因位于1号和4号染色体上。第一组实验中的绿色叶植株为三体,则基因型为aabbb或者aaabb,纯合紫色叶植株基因型为AABB,二者杂交 F1 三体植株基因型为AaaBb或者AaBbb。
故答案为:50%;1和4;AaaBb (或AaBbb)。
(4)第二组F1测交得到F2过程中叶色基因传递情况的遗传图解:
【分析】1、染色体组指细胞中一组完整的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功能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
2、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于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
自由组合定律的特殊分离比及测交结果
(1)12:3:1即(9AB_+3A_bb):3aaB_:1aabb或(9A_B_+3aaB_):3A_bb:1aabb,测交结果为:2:1:1 。
(2)9:6:1即9AB:(3A_bb+3aaB_):1aabb ,测交结果为:1:2:1。
(3)9:3:4即9AB:3A_bb:(3aaB_+1aabb)或9A_B_:3aaB_:(3A_bb+1aabb) ,测交结果为:1:1:2。
(4)13:3即(9A_B_+3A_bb+1aabb):3aaB_或(9A_B_+3aaB_+1aabb):3A_bb ,测交结果为:3:1。
(5)15:1即(9AB_+3A_bb+3aaB_):1aabb ,测交结果为:3:1。
(6)9:7即9AB:(3A_bb+3aaB_+1aabb),测交结果为:1:3。
1 / 1浙科版生物学2023年二轮复习专题强化训练:8变异和进化
一、单选题
1.(2022·浙江高三月考)各种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发生都是起源于( )
A.染色体断裂 B.基因选择性表达
C.体细胞的增殖过程 D.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
2.(2022·浙江)猫叫综合征的病因是人类第五号染色体短臂上的部分片段丢失所致。这种变异属于( )
A.倒位 B.缺失 C.重复 D.易位
3.(2022·浙江模拟)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发生隐性突变,个体就会表现出突变性状
B.基因内部插入一段序列引起基因结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
C.基因突变可用于人为培育新品种
D.任何基因突变本质上都是生化突变
4.(2022·浙江模拟)在致癌因子作用下,人体正常细胞会发生癌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癌变是细胞异常分化的结果,此过程不可逆
B.癌细胞在形态结构上发生许多变化,如核膜不断向内折叠
C.自身癌变细胞在免疫应答中会被清除,属于细胞坏死
D.远离致癌因子是预防癌变最简单有效的措施
5.(2022·柯桥模拟)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发的疾病。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白化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色盲的遗传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C.21-三体的发生率与母亲的生育年龄有关
D.多指和冠心病是常见的多基因遗传病
6.(2022·浙江模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致病机理是22号染色体与9号染色体发生了交换,产生了一种致癌的BCR-ABL融合基因,其表达产物引起细胞增殖失控,具体如图所示。导致此病的变异类型是染色体( )
A.倒位 B.缺失 C.易位 D.重复
7.(2022·杭州模拟)亨廷顿氏舞蹈症患者的Htt基因中的CAG序列异常重复,重复次数常达36~40次,表达出的Htt蛋白异常,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退化。从该实例中可以推断的是( )
A.该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染色体畸变
B.患者Htt基因的表达需要三种RNA参与
C.异常Htt蛋白的氨基酸数量可能会增加
D.异常Htt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座位发生改变
8.(2022高三上·浙江开学考)现代栽培莴苣有结球型、奶油型、散叶型、罗马型和莴笋型五个品种,均由野生莴苣进化而来。研究发现,这五个品种在代谢水平上无明显差异,但与野生莴苣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与野生莴苣相比,现代栽培莴苣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B.野生莴苣发生的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野生莴苣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性状改变不一定能遗传给后代
D.现代栽培莴苣与野生莴苣代谢水平的差异说明形成了新的物种
9.(2022·柯桥模拟)生物多样性下降是目前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不包括( )
A.生态系统多样性 B.性状多样性
C.遗传多样性 D.物种多样性
10.(2021·浙江模拟)关于生物进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进化会改变种群的基因文库
B.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
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
D.只要变异存在进化就会发生
11.(2023·浙江月考)野外生长的烟草容易被烟草花叶病毒(TMV)侵染出现感病症状。某一大棚种植的抗病烟草品种的液泡膜蛋白(TOM2A)的编码基因发生突变,形成的TOM2A能抑制TMV核酸复制酶的活性,使其被TMV侵染后无感病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变异使烟草细胞中的基因结构发生改变
B.随时间推移,该突变基因频率会逐渐增加
C.野生烟草和抗病烟草属于同一物种但基因库存在差异
D.该突变基因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2.(2022高三下·嘉兴模拟)三胎政策落地以来,前往医院进行遗传咨询的高龄产妇增多。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胎儿是否患病与孕妇的遗传物质、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
B.高龄产妇与适龄产妇相比,所生子女的先天愚型发生率较高
C.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是人类遗传病监测和预防的主要手段
D.若检查确定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则可判断其不患遗传病
13.(2022高三下·金华模拟)下图为两种变异类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类型①变异为基因重组,类型②变异为染色体畸变
B.若有50%的初级精母细胞发生类型①变异,则重组型精子比例为25%
C.类型②变异会改变染色体上的基因种类和数目,也会改变表现型
D.这两种变异类型通常发生在细胞分裂的同时期
14.(2022·浙江模拟)野生果蝇的某条染色体可发生如下图所示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变异能够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①和②
B.果蝇条形棒眼的出现与变异类型②有关
C.①②③变异结果分别是基因的数目减少、数目增加、排列顺序改变
D.②中重复片段O可来自姐妹染色单体或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
15.(2022·湖州模拟)一些扁平的稠环分子,如原黄素、溴化乙锭等染料,可插入到基因内部的碱基对之间,称为嵌入染料。嵌入染料插入基因某些位点后将碱基对间的距离撑大约一倍,正好占据一个碱基对的位置,导致两条链错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该变化
B.该变化主要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
C.突变后的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
D.变化后基因控制的性状一定发生改变
16.(2022·浙江选考)各类遗传病在人不同发育阶段的发病风险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染色体病在胎儿期高发可导致婴儿存活率下降
B.青春期发病风险低更容易使致病基因在人群中保留
C.图示表明,早期胎儿不含多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
D.图示表明,显性遗传病在幼年期高发,隐性遗传在成年高发
17.(2021·诸暨模拟)某二倍体动物(2n=6)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其体内某细胞处于减数分裂某时期的示意图如下。下列关于该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
B.在前期Ⅰ时含有3个四分体,12条染色单体
C.在后期Ⅱ时基因组成可能为aBX、aBXA、AbY、bY
D.在中期Ⅰ时每个着丝粒只连有细胞一极发出的纺锤丝
18.(2021高三上·浙江月考)某高等动物的一个卵原细胞(图甲)经减数分裂得到的一个细胞如图乙所示,其中1-7表示染色体,分裂过程中未发生基因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细胞完成DNA复制后,细胞内有4染色体组
B.5的DNA碱基序列大部分与1相同,少部分与2相同
C.6、7上的DNA是由同一个DNA分子复制形成的
D.图甲产生的卵细胞与正常精子受精,后代可能正常
19.(2022·浙江高三月考)现有两个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90%,a基因频率为1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70%,a基因频率为30%。种群1数量为种群2的两倍。假设两种群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约为( )
A.27.8% B.32% C.28.6% D.42%
20.(2022高三下·嘉兴模拟)某种桦尺蠖的体色受1对等位基因E(e)控制,黑色(E)对浅色(e)为显性。1870年以来,某地的桦尺蠖基因频率的变化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870年,种群中浅色个体比例为90%
B.基因突变导致E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C.该种群基因库由E、e基因组成,未发生变化
D.1870年至1990年间,该种群的进化方向曾发生了改变
21.(2022·柯桥模拟)利福平是一种广谱抗菌药,如图为在一固定容器内用液体培养基培养伤寒杆菌并测定其种群数量变化,其中在a点向培养基中添加了一定量利福平,b点更换成含利福平的培养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伤寒杆菌种群中存在的变异是其进化的前提和原材料
B.a点时使用利福平导致伤寒杆菌产生抗利福平突变
C.b点时伤寒杆菌种群中抗利福平基因的基因频率比a点时高
D.c→d段伤寒杆菌种群内部竞争的激烈程度基本不变
22.(2022·浙江模拟)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B.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有利于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
C.将其他受灾地的珍稀动物迁入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D.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空中所有动植物及其基因和生态系统的总称
23.(2022·浙江模拟)生活在马来西亚雨林里的一种枯叶螳螂,翅膀和背板都形似枯叶,利于其躲避天敌和捕食。下面对枯叶螳螂这一物种形成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枯叶性状的出现是由于环境导致其发生了不定向变异
B.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枯叶螳螂个体从而导致其发生适应性进化
C.枯叶螳螂的形态是其与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
D.枯叶螳螂进化的实质是有利变异的保存和积累
24.(2022·湖州模拟)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同物种之间不仅存在因物种间的竞争被淘汰现象,也会出现物种间互助互利的现象,如不同的开花植物招引不同的传粉者,而不同的传粉者以不同的开花植物的蜜汁或花粉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区域不同种传粉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C.不同植物朝适应其传粉者授粉方式的方向变异
D.物种间的互助互利是自然选择导致的适应性进化
25.(2021高三上·慈溪月考)某致病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日益增强,对其引起的疾病的针对性治疗变得日益困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使用多种抗生素的过程中,抗生素是诱导该致病菌产生耐药性的外界因素
B.随着该致病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的增强,会产生新的物种
C.该致病菌向着耐药性逐渐增强的方向进化是由抗生素的选择作用所决定的
D.该致病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主要原因是该病菌发生了基因重组
26.(2021高三上·湖州月考)20世纪50年代,有人做了如下的实验:将暗黑色桦尺蠖蛾和灰白色桦尺蠖蛾分别标记后放养在工业区和没有污染的非工业区。经过一段时间后,将所释放的蛾尽量收回,统计其数目,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地区 灰白色蛾 暗黑色蛾
释放数 回收数 释放数 回收数
工业污染区 64 16(25%) 154 82(53%)
非工业区 393 54(13.7%) 406 19(4.7%)
A.桦尺蠖蛾种群中有两种体色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桦尺蠖蛾种群的所有体色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C.在同一环境中不同颜色桦尺蠖蛾的存活率存在差异
D.该实验说明环境的变化可以使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27.(2022·浙江模拟)某家系中有甲(设基因为A、a)、乙(设基因为B、b)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如下图),其中一种是伴性遗传病,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36%。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Ⅲ6的致病基因来自于Ⅰ1
B.Ⅲ2与人群中的甲病患者结婚,后代只患乙病的概率是2/9
C.若Ⅲ5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原因是Ⅱ4形成卵细胞时减数第二次分裂出现异常
D.若Ⅲ4与Ⅲ5结婚,生育一小孩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1/12
28.(2019·浙江模拟)如图为2n=6的动物精巢内一个细胞(基因型 Aabbdd)发生一次变异,字母表示染色体上所携带的基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细胞直接来自于一个含1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
B.与该细胞同时产生的其他3个细胞都属于异常细胞
C.这种异常可认为是染色体数量变异中的非整倍体变异
D.AabD,Aabd, Aabdd,Aab都可能是该细胞的基因组成
29.(2022·浙江模拟)某地蝽蟓的喙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如图1所示。1920年引入新种植物——平底全苏雨树,其果皮较薄,蝽蟓也喜食,如图2所示。调查发现,当地蝽蟓喙的长度变化如图3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长喙蝽蟓与短喙蝽蟓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蝽蟓喙的长度相关基因开始发生突变
C.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间形成了地理隔离
D.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该地区决定蝽蟓短喙的基因频率增加
30.(2021·浙江)某同学用红色豆子(代表基因B)和白色豆子(代表基因b)建立人群中某显性遗传病的遗传模型,向甲乙两个容器均放入10颗红色豆子和40颗白色豆子,随机从每个容器内取出一颗豆子放在一起并记录,再将豆子放回各自的容器中并摇匀,重复100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检模拟基因自由组合的过程
B.重复100次实验后,Bb组合约为16%
C.甲容器模拟的可能是该病占36%的男性群体
D.乙容器中的豆子数模拟亲代的等位基因数
二、综合题
31.(2018·浙江模拟)下图表示某草原上植食动物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字母表示相应能量)。请回答:
(1)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存在着取食和被食关系,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 关系叫做食物链。
(2)图中的生态系统成分有 。B 表示 ,A 属于第 营养级的能量。
(3)若B 中能量为2.0×109 kJ,C 中能量为1.8×109kJ,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5.4×107 kJ,则该生态系统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
(4)若草原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在原产地时,该种植物某种基因型频率为Aa 占38%,aa占11%,引入8 年后,Aa 占18%,aa 占21%,该物种在引入后种群基因频率如何变化?A 的基因频率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2.(2018·浙江模拟)图甲为雌果蝇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Ⅱ、Ⅲ、Ⅳ表示不同的常染色体,X 表示性染色体。图乙为雌果蝇异常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但缺失2 条Ⅳ号染色体则致死,雄果蝇存在同样的现象。直刚毛(D)和卷刚毛(d)是一对相对性状。
请回答:
(1)据图甲判断,果蝇每个染色体组含有 条染色体。据图乙判断,该异常体细胞的出现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中 的变异。
(2)现让有图乙染色体组成的果蝇与同样缺失1条IV号染色体的直刚毛果蝇杂交,得到F1中,缺失1条IV号染色体的卷刚毛果蝇占 ,让F1果蝇随机交配一代得到的F2中,体细胞为正常染色体组成的杂合直刚毛雌果蝇占 。
(3)判断染色体正常的果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处于 期的体细胞。现用测交方法挑选出F2中正常染色体组成的杂合直刚毛雌果蝇,请写出相关的遗传图解,并用适当的文字说明。
33.(2020高三上·浙江月考)果蝇长翅和残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某染色体含有一个L基因和B基因的区段(用“+”表示)的果蝇表现为圆眼性状,含有两个该区段的果蝇表现为棒眼性状(用“++”表示),L基因与个体成活有关。研究者让一只长翅棒眼雌果蝇与一只长翅圆眼雄果蝇杂交,F1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
亲本 F1
雌 雄
长翅棒眼(♀)×长翅圆眼(♂) 长翅圆眼∶长翅棒眼∶残翅 圆眼∶残翅棒眼=3∶3∶1∶1 长翅圆眼∶残翅圆眼=3∶1
回答下列问题∶
(1)长翅的遗传方式是 ,根据显性现象的表现形式,翅形属于 。果蝇的正常圆眼变成棒眼的变异类型是 。
(2)亲本雌蝇的基因组成为 ,F1中雌果蝇出现4种表现型是 的结果。F1中雌雄果蝇比例不为1∶1的原因是 。
(3)让F1中长翅雌果蝇与残翅雄果蝇杂交,F2产生残翅棒眼果蝇的概率为 。
(4)选择F2的残翅棒眼雌果蝇与长翅圆眼雄果蝇相互交配,用遗传图解预测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
34.(2020·浙江模拟)下图一为果蝇性染色体示意图,其中I区段为同源区段,II区段为非同源区段。果蝇的眼色红眼对白眼为显性,受位于X染色体II1区段上的A、a基因控制;毛型(截毛与刚毛)为另一性状,受基因B、b控制,但基因的位置不详。在不考虑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等偶发因素的情况下,甲同学对果蝇的上述性状进行了若干次实验研究,请回答:
(1)果蝇是良好的遗传学实验材料,其染色体组成较为简单,可表示为 (常染色体+性染色体的形式)。
(2)甲同学第一次实验随机取一对截毛雌蝇和刚毛雄蝇杂交,F1中雌蝇全为刚毛,雄蝇全为截毛,据此甲同学推测控制毛型的基因B、b可能位于 上,且 为显性性状。
(3)第二次实验另取多对表现型仍为截毛雌蝇和刚毛雄蝇的亲本杂交,发现F1的表现型出现了有别于第一次实验的结果,具体为 ,此时,甲进一步推断第二次实验中所取的父本基因型为 。
(4)至此,甲同学基本确定了上述基因的位置关系,并又取一对白眼刚毛雌蝇和红眼截毛雄蝇进行杂交,发现F1出现了4种表现型,请用遗传图解的方式来解释此F1的产生过程 (要求写出配子)。
三、实验探究题
35.(2020·浙南模拟)今年东南亚地区登革热疫情形势严峻,登革热是一种登革热病毒(RNA 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典型症状包括持续发热、头痛、出血、关节痛等,严重时可致死。近期我省境外输入病例增多,登革热主要通过伊蚊传播。目前较有效阻断病毒传播的措施是防蚊灭蚊。某兴趣小组要研究市场上两种不同灭蚊液对伊蚊的灭蚊效果,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及部分思路,完善实验探究。
实验材料:培养盒、蚊子培养液、伊蚊成虫、两种不同的灭蚊液甲和乙。
(1)实验思路:
①取培养盒若干进行如下分组: (其中每组伊蚊 500 只,各种试剂等量且适量)每组设置若干个重复样品。
②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③
(2)设计一个表格用于实验数据的记录(体现用于记录原始数据和平均值):
(3)分析与讨论:
①若实验结果表明伊蚊对灭蚊液甲敏感度高于灭蚊液乙,则灭蚊液甲使用后的伊蚊存活率 (>/<)灭蚊液乙使用后的伊蚊存活率。
②长期使用灭蚊液药效下降,其根本原因是伊蚊种群的 ;可采取哪种措 施 减 缓 药 效 降 低 问 题 : 。
36.(2021·绍兴模拟)某植物(核型2n=8)的紫色叶和绿色叶是一对相对性状。该植物的三体植株产生的正常配子和异常配子数量相同,但一定比例的异常配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为了探究该植物叶色的遗传规律,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将正常的紫色叶纯合体和正常的绿色叶纯合体杂交得到F1,F1都是紫色叶;F1自交得到F2,F2中紫色叶:绿色叶=15:1。
实验二:将正常紫色叶纯合体分别与4株绿色叶三体杂交得到F1,F1都为紫色叶,通过镜检,确定F1中的三体植株数目;再将F1中的三体植株与正常的绿色叶纯合体测交得到F2。相应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杂交组合 F1数量(株) F2的表现型及数量(株)
总数量 三体植株 紫色叶 绿色叶
第一组 正常紫色叶×三体1 61 20 130 50
第二组 正常紫色叶×三体2 66 22 12 1 39
第三组 正常紫色叶×三体3 73 24 136 45
第四组 正常紫色叶×三体4 57 19 155 60
备注:三体1是指第1号染色体多出1条,三体2是指第2号染色体多出1条,依此类推。若叶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若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A、a和B、b表示,依此类推。回答下列问题:
(1)该植物三体植株的染色体核型为 。
(2)根据实验一可知该植株叶色的遗传受到 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基因 定律。
(3)根据实验二可知异常配子大约有 能够参与受精作用,控制叶色的基因位于 号染色体上,第一组的F1三体植株的基因型为 。
(4)写出体现第二组F1测交得到F2过程中叶色基因传递情况的遗传图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解析】【解答】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指染色体发生断裂后,在断裂处发生错误连接而导致染色体结构不正常的变异,故各种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发生都是起源于染色体断裂,A正确,BC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指细胞内一个或几个染色体发生片段的缺失、增添、颠倒或易位等改变。
2.【答案】B
【知识点】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解析】【解答】由题意可知,猫叫综合征是人类第五号染色体短臂上的部分片段丢失所致,这属于染色体变异种的片段缺失,B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染色体变异
(1)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缺失某一片段)、重复(增加某一片段)、倒位(某一片段位置颠倒)、易位(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2)染色体数目变异:个别染色体的增添或缺失,或以染色体组数成倍的增添或缺失。
3.【答案】A
【知识点】基因突变的特点及意义
【解析】【解答】A、隐性突变AA→Aa,杂合子可能与显性纯合子表现相同,即不表现出突变性状,A错误;
B、基因内部碱基序列的改变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称为基因突变,B正确;
C、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可用于人为培育新品种,C正确;
D、任何基因突变都伴随有特定的生化过程改变,因此严格地讲,任何突变都是生化突变,D正确。
故选A。
【分析】基因突变:
(1)概念: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时间: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发育的任何时期,通常发生在DNA复制时期,即细胞分裂间期,包括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间期。
(3)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或者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
(4)基因突变的特点:①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生物界中普遍存在;②低频性:自然情况下突变频率很低(10-5-10-8);③随机性: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部位;④不定向性:突变是不定向的;⑤多害少利性:多数对生物有害。
(5)基因突变是点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在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6)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4.【答案】D
【知识点】癌细胞的主要特征;细胞癌变的原因
【解析】【解答】A、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癌细胞仍然可能逆转为正常细胞,A错误;
B、核膜不断向内折叠是衰老细胞的特点,不是癌细胞的特征,B错误;
C、自身癌细胞在细胞免疫应答中被清除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
D、细胞发生癌变的原因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远离致癌因子是预防癌变最简单有效的措施,D正确。
故选D。
【分析】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2、细胞癌变的原因:(1)外因:主要是三类致癌因子,即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2)内因: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其中原癌基因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过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5.【答案】C
【知识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解析】【解答】A、白化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色盲没有“传男不传女”的特点,伴Y遗传才是“传男不传女”,B错误;
C、21-三体的发生率与母亲的生育年龄有关,母亲年龄越大,发病率越大,C正确;
D、多指是单基因遗传病,冠心病是常见的多基因遗传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红绿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6.【答案】C
【知识点】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解析】【解答】据图可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致病机理是22号染色体与9号染色体发生了交换,属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片段的交换,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
7.【答案】C
【知识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基因突变的特点及意义
【解析】【解答】A、该变异为基因内部的碱基对的增加(异常重复)而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突变,A错误;
B、患者Ht基因的表达需要三种RNA参与,mRNA为翻译的模板,tRNA为搬运氨基酸的工具,rRNA为核糖体的成分之一,但需要这三种RNA不是由题干实例中推测出来的,任何基因表达出蛋白质都需要这三种RNA,B错误;
C、基因中的CAG序列异常重复,会导致mRNA中遗传密码多次重复,而使得异常Htt蛋白的氨基酸数量可能会增加,C正确;
D、异常Htt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座位没有发生改变,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基因突变:
(1)概念: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时间: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发育的任何时期,通常发生在DNA复制时期,即细胞分裂间期,包括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间期。
(3)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或者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
(4)基因突变的特点:①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生物界中普遍存在;②低频性:自然情况下突变频率很低(10-5-10-8);③随机性: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部位;④不定向性:突变是不定向的;⑤多害少利性:多数对生物有害。
(5)基因突变是点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在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6)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2、基因重组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3)意义:①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②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3、染色体变异
(1)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缺失某一片段)、重复(增加某一片段)、倒位(某一片段位置颠倒)、易位(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2)染色体数目变异:个别染色体的增添或缺失,或以染色体组数成倍的增添或缺失。
8.【答案】D
【知识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物种的概念与形成;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
【解析】【解答】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已知现代栽培莴苣有结球型、奶油型、散叶型、罗马型和莴苣型五个品种,均由野生莴苣进化而来,可知与野生莴苣相比,现代栽培莴苣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A正确;
B、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正确;
C、野生莴苣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性状改变不一定是由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因此不一定能遗传给后代,C正确;
D、根据题干信息不能判断现代栽培莴苣与野生莴苣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不能判断是否形成了新物种,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9.【答案】B
【知识点】生物的多样性
【解析】【解答】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不包括性状多样性。
故答案为:B。
【分析】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0.【答案】B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A、种群的全部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进化改变的是种群基因库,A错误;
B、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因而其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B正确;
C、自然选择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不是基因型,C错误;
D、可遗传变异是进化得以发生的前提条件,只有变异的性状影响了个体的存活和繁殖,自然选择才可能发生作用,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种群既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2)同一种群生活在同一区域,没有生殖隔离;(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1)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其中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2)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3)突变的频率虽然很低,但一个种群往往由许多个体组成,而且每一个个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成千上万个基因,所以在种群中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的突变;(4)生物的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样的变异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5)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重组是随机的,只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1)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表现型,间接对象是相关的基因型,根本对象是与变异性状相对的基因;(3)自然选择的实质: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4)自然选择的方向:适应自然环境;(5)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环境仅是一个选择因素,变异在先、选择在后。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1)物种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能否在自然条件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2)一般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然后形成生殖隔离;有时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形成生殖隔离,例如多倍体的产生。
11.【答案】D
【知识点】基因突变的特点及意义;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
【解析】【解答】A、基因突变是指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会使基因的结构发生改变,A正确;
B、该突变抗烟草花叶病毒侵染,随着时间推移,不具有该突变的会逐步被淘汰,该突变基因频率会逐渐增加,B正确;
C、物种是指能够自由交配并产生可与后代的个体的总称,野生烟草和抗病烟草属于同一物种,但由于抗病烟草发生突变,二者基因库存在差异,C正确;
D、该突变基因的出现与自然选择无关,该突变基因频率逐渐增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2.【答案】D
【知识点】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解析】【解答】A、胎儿是否患病与孕妇的遗传物质、饮食、心态等多方面有关,A正确;
B、先天愚型与孕妇年龄密切相关,高龄产妇与适龄产妇相比,所生子女的先天愚型发生率较高,B正确;
C、产前诊断是在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C正确;
D、通过基因诊断确定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但也有可能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1)产前诊断:产前诊断需在胎儿出生前进行,进行羊水检查、B超检查、孕妇血细胞检查及基因诊断等,目的是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3)禁止近亲婚配: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13.【答案】D
【知识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解析】【解答】A、类型①表示的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类型②指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了片段,该变异为染色体畸变,A正确;
B、若有50%的初级精母细胞发生类型①变异,则重组型精子的类型为Ab和aB,则二者的比例为1/2×1/4×2=1/4=25%,B正确;
C、类型②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因而会改变染色体上的基因种类和数目,进而可能引起表型的改变,C正确;
D、类型①表示的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通常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而类型②指的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了片段引起的染色体结构变异,该过程可发生在细胞分裂的任何时期,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2、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包括个别染色体的增添或缺失,或以染色体组数成倍的增添或缺失。染色体结构变异中有缺失(缺失某一片段)、重复(增加某一片段)、倒位(某一片段位置颠倒)、易位(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14.【答案】A
【知识点】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解析】【解答】解:A、①属于染色体结构缺失;②属于染色体结构重复;③属于染色体结构倒位,在高倍显微镜下均可观察到,A符合题意;
B、果蝇条形棒眼的形成是染色体上区段增多导致,所以属于染色体结构重复,与变异类型②有关,B不符合题意;
C、①属于染色体结构缺失;②属于染色体结构重复;③属于染色体结构倒位,故①②③变异结果分别是基因的数目减少、数目增加、排列顺序改变,C不符合题意;
D、姐妹染色单体或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都可能含有片段O,故②中重复片段O可来自姐妹染色单体或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染色体畸变是指生物细胞中染色体在数目和结构上发生的变化,包括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其中染色体结构变异是指染色体发生断裂后,在断裂处发生错误连接而导致染色体结构不正常的变异,分为缺失(染色体片段的丢失,引起片段上所带基因随之丢失)、重复(染色体上增加了某个相同片段)、倒位(一个染色体上的某个片段的正常排列顺序发生180°颠倒)、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非同源染色体上)4种类型。
15.【答案】B
【知识点】基因突变的特点及意义;基因突变的类型
【解析】【解答】A、基因突变在显微镜观察不到,A错误;
B、该变化为基因突变,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间期,B正确;
C、该基因突变并未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只是嵌入的染料导致两条链错位,C错误;
D、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生物体性状的改变,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基因突变:
(1)概念: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2)时间:突变可以发生在发育的任何时期,通常发生在DNA复制时期,即细胞分裂间期,包括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分裂间期。
(3)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和人工诱变。
(4)基因突变的特点:①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生物界中普遍存在;②低频性:自然情况下突变频率很低;③随机性: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和部位;④不定向性:突变是不定向的;⑤多害少利性:多数对生物有害。
(5)基因突变是点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在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6)基因突变的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基因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16.【答案】B
【知识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解析】【解答】 A、染色体病在胎儿期高发导致婴儿出生率下降,出生之后的存活率提高,A错误;
B、青春期发病风险低会使致病基因容易遗传给后代,得以人群中保留,B正确;
C、由图可知,早期胎儿的多基因遗传病发病少,儿出生之后发病率开始增加,故在胎儿时期就带有多基因遗传病的致病基因,C错误;
D、由图可知,图中只显示了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情况,显性遗传病和隐形遗传病的发病情况没有涉及,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17.【答案】C
【知识点】精子的形成过程;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解析】【解答】A、由分析可知,该细胞中发生了染色体的结构变异,此外在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即发生了基因重组,A正确;
B、由题意可知,该二倍体动物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前的间期完成复制,到前期Ⅰ时形成3个四分体,含有12条染色单体,B正确;
C、由图可知,该细胞发生了易位,中间一对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不同,为
一对性染色体,下面短小的一条为Y染色体,与之对应的因易位而含有A的一条为X染色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产生的子细胞基因组成为aaBBXAX、AbbYY,在后期Ⅱ时染色单体分离,但基因组成不变,C错误;
D、由于同源染色体在前期Ⅰ时联会形成四分体,每个四分体含有两个着丝粒,所以当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与着丝粒连接时,一极的纺锤丝只能与一个着丝粒相连,牵引四分体移动,因此在中期Ⅰ时每个着丝粒只连有细胞一极发出的纺锤丝,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于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
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Ⅰ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分裂Ⅰ: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分裂Ⅱ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18.【答案】D
【知识点】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解析】【解答】A、图甲细胞完成DNA复制后,染色体数目不变,细胞内含有2个染色体组,A错误;
B、图乙细胞发生的变异为染色体数目变异,无法判断5的碱基序列与1和2的关系,B错误;
C、6、7上为同源染色体,两者不是由同一个DNA分子复制形成的,C错误;
D、图乙是由图甲产生而来,乙细胞产生原因是6和7号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造成的,图乙为极体,则与图乙同时产生的卵细胞中可能含有正常染色体,与正常精子受精,后代可能正常,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基因重组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②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3)意义:①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②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染色体变异
(1)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缺失某一片段)、重复(增加某一片段)、倒位(某一片段位置颠倒)、易位(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2)染色体数目变异:个别染色体的增添或缺失,或以染色体组数成倍的增添或缺失。
19.【答案】A
【知识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1、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90%,a的基因频率为10%,则AA=90% × 90%=81%,Aa=2 × 90%× 10% = 18%,aa=10% ×10% =1%,假设种群1有个体数量200个,则AA=162,Aa=36个,aa=2个;
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70%,a的基因频率为30%,则AA=70%×70%=49%,Aa=2 ×70% ×30% = 42%,aa=30% × 30% =9%,根据种群1数量为种群2的两倍,假设种群1有个体数量200个,则种群2有个体数量100个,则AA=49个,Aa=42个,aa=9个;
2、种群1的大小是种群2的二倍,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种群,则AA=162+49=211,Aa=36+42=78个,aa=2+9=11个,则A=(211 × 2+78)÷(300×2)=5/6,a=1-5/6=1/6;
3、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种群,而且是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因此遵循遗传平衡定律,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2 × 5/6 × 1/6 =5/18≈27.8%,A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遗传平衡定律:在数量足够多的随机交配的群体中。没有基因突变、没有迁入迁出、没有自然选择的前提下,种群是基因频率逐代不变,则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p2表示AA的基因型频率,2pq表示Aa的基因型频率,q2表示aa的基因型频率。其中p是A的基因频率,q是a的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之和应等于1,即p2+2pq+q2=1。
20.【答案】D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1870年,E基因频率为10%,则e基因频率为90%,浅色个体(ss)的比例为90%×90%=81%,A错误;
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导致E基因频率定向改变,B错误;
C、1870年至1990年间,该种群基因库中E、e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且基因库为该种群全部个体的全部基因,C错误;
D、1930年之前,E基因的频率不断上升,而1930年之后,E基因的频率不断降低,因此1930年前后,桦尺蠖的进化方向不同,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1.【答案】C
【知识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材料
【解析】【解答】A、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可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前提和原材料,伤寒杆菌种群中存在的不可遗传变异不是进化的前提和原材料,A错误;
B、伤寒杆菌的突变是自发产生的,使用利福平对伤寒杆菌产生的突变进行了选择,B错误;
C、a点向培养基中添加了一定量利福平,利福平对伤寒杆菌产生的突变进行了选择,抗利福平的伤寒杆菌保留了下来,不抗利福平的伤寒杆菌被淘汰,因此经过选择的b点伤寒杆菌种群中抗利福平基因的基因频率比a点时高,C正确;
D、c→d段伤寒杆菌数量达到最大值,因此种群内部竞争的激烈程度达到最大,但竞争的激烈程度处于不断变动的动态平衡中,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1)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变异,其中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统称为突变;(2)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3)突变的频率虽然很低,但一个种群往往由许多个体组成,而且每一个个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成千上万个基因,所以在种群中每一代都会产生大量的突变;(4)生物的变异是否有利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样的变异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中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5)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重组是随机的,只为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基因型频率的一半。
22.【答案】A
【知识点】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解析】【解答】A、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A正确;
B、加拿大一枝黄花属于入侵物种,其入侵会导致本地其他生物种类的减少,不利于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B错误;
C、将其他受灾地的珍稀动物迁入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C错误;
D、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空中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生态系统的总称,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1)基因多样性:所有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2)物种多样性:所有的动植物、微生物;
(3)生态系统多样性: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就地保护: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国家公园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地保护。
(2)易地保护: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
23.【答案】C
【知识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自然选择与适应
【解析】【解答】解:A、枯叶性状的出现是自发变异的结果,自然选择只是起到选择作用,且变异是不定向的,A不符合题意;
B、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自然选择不会使其发生适应性进化,B不符合题意;
C、枯叶螳螂的特征是长期适应马来西亚雨林生态环境的结果,即与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C符合题意;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4.【答案】C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A、同一区域不同种传粉者属于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
B、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进化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
C、变异是不定向性的,不同植物朝适应其传粉者授粉方式的方向进化,C错误;
D、物种间的互助互利是长期自然选择导致的适应性进化,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5.【答案】C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AC、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该致病菌中就存在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个体存在,抗生素仅仅发挥选择作用,决定了该致病菌向着耐药性逐渐增强的方向发展,A错误、C正确;
B、致病菌的耐药性因抗生素的使用而逐渐增强,但不一定会产生新的物种,B错误;
D、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是多个基因突变的结果,且细菌不能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6.【答案】B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桦尺蠖蛾种群的两种体色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而基因突变一般突变为其等位基因,因此桦尺蠖蛾种群中有两种体色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正确;
B、基因库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因此桦尺蠖蛾种群的基因库不仅仅含有与体色有关的所有基因,B错误;
C、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在两个环境中,两种体色的桦尺蠖的回收率都不同,说明在同一环境中不同颜色桦尺蠖蛾的存活率存在差异,C正确;
D、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在两个环境中,回收率较高的桦尺蠖的体色不同,说明环境的变化可以使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3、基因库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27.【答案】D
【知识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危害
【解析】【解答】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Ⅲ-6患乙病,基因型为aaXbY,Xb来自Ⅱ-4,由于Ⅱ-4,不患乙病,因此其基因型为XBXb,I-2不患乙病,因此Ⅱ-4的Xb来自Ⅰ-1,A正确;
B、Ⅲ-2患乙病不患甲病,基因型为aaXbXb,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36%,则关于甲病正常的个体(aa)概率为64%,故a=4/5,A=1-4/5=1/5,则人群中甲病患者Aa的概率为(2×1/5×4/5)÷(1-4/5×4/5)=8/9,该患者不患乙病,基因型为8/9AaXBY,1/9AAXBY,故Ⅲ-2与人群中的甲病患者结婚,后代只患乙病的概率是8/9×1/2×1/2=2/9,B正确;
C、若Ⅲ-5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由于其患甲病和乙病,则其基因型为A-XbXbY,其父亲不患乙病,不含Xb,因此可推测其母亲(Ⅱ-4基因型为AaXBXb)形成卵细胞时减数第二次分裂出现了异常,形成了XbXb的卵细胞,C正确;
D、据图分析可知,Ⅱ-2不患甲病和乙病(aaXBXb),Ⅱ-3患两种病(AaXbY),Ⅲ-4只患甲病,基因型为AaXBXb,根据Ⅲ-7不患病和Ⅲ-5患两种病,可知Ⅱ-4基因型为AaXBXb,Ⅱ-5基因型为AaXBY,则Ⅲ-5基因型为1/3AAXbY、2/3AaXbY,两者结婚生育一患甲病孩子的概率为1-2/3×1/4=5/6,不患甲病的概率为1/6,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1/2,不患乙病的概率为1/2,因此生育一小孩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5/6×1/2+1/6×1/2=1/2,D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1、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女患者多于男患者;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2、减数分裂异常:
(1)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异常,同源染色体未正常分离移向两极而是移向同一极,这样形成的子细胞中仍然存在同源染色体,最终形成的生殖细胞中也存在同源染色体。
(2)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的两条染色体没有移向两极,而是移向同一级,这样形成的子细胞中常常会有相同的基因(不考虑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的情况)。
3、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若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则每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一定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
28.【答案】D
【知识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基因突变的类型;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解析】【解答】解:A. 该细胞为精细胞,直接来自于次级精母细胞,据分析可知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进入了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致使该次级精母细胞含1对同源染色体,A不符合题意;
B. 该细胞产生的原因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正常分离,因此导致产生的子细胞都是异常的细胞,B不符合题意;
C. 该细胞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数目增加一条,是染色体数量变异中的非整倍体变异,C不符合题意;
D. 据图可知,该细胞基因组成为Aabd,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依据题意与题图可知,该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其中只有1对同源染色体,基因组成为Aabd,则该细胞为精细胞,并且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没有分开,与该精细胞同时产生的其他3个精细胞也是异常的。该变异为个别染色体的数目变异。
29.【答案】D
【知识点】物种的概念与形成
【解析】【解答】A、长喙蝽蟓与短喙蝽蟓还可以进行基因交流,是同一物种,它们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蝽蟓喙的长度相关基因先发生突变,突变是不定向的,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短喙成为有利性状,通过自然选择后,短喙蝽蟓的个体逐渐增多,B错误;
C、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还可以进行交流,并没有形成地理隔离,C错误;
D、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长喙蝽蟓的个体数逐渐减少,而短喙蝽蟓的个体数逐渐增加,说明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短喙成为有利性状,所以该地区决定蝽蟓短喙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1、隔离
(1)概念: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择是由交流的现象。
(2) 常见类型:①生殖隔离: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②地理隔离:发生在同种生物间,使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2、 新物种的形成过程: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1)地理隔离 :①不同种群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②不同种群间不发生基因交流
(2)自然选择:①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②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不同
(3)生殖隔离:基因库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从而形成不同物种
30.【答案】C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
【解析】【解答】A.该实验模拟群体中个体随机交配产生子代的过程,A说法错误;
BC.容器放入10颗红色豆子(B)和40颗白色豆子(b),随机从甲或乙容器内取出一颗豆子是红色豆子(B)的概率为20%,是白色豆子(b)的概率是80%,将取出的豆子放在一起并记录,是Bb的概率是2×20%×80%=32%,B说法错误;显性病的概率是BB+Bb=20%×20%+2×80%×80%=36%,C说法正确;
D.乙容器中的豆子数模拟B/b的基因频率,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基因频率的有关计算
①已知基因型的频率求基因频率:基因频率(A)= 该基因纯合子(AA)+1/2 杂合子(Aa)
②已知基因频率求基因型频率:DD=D2 dd=d2 Dd=2×D×d
31.【答案】(1)营养
(2)分解者消费者;植食动物的同化量;一
(3)2.7%
(4)不变
【知识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解:(1)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存在着取食和被食关系,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链。(2)图中的生态系统成分有分解者和消费者;B 表示植食动物的同化量,A 表示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的能量。(3)若B 中能量为2.0×109 kJ,C 中能量为1.8×109kJ,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5.4×107 kJ,则该生态系统从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的能量传递效率为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植食动物同化的能量×100%=5.4×107÷2.0×109×100%=2.7%。(4)若草原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在原产地时,该种植物某种基因型频率为Aa 占38%,aa占11%,则AA基因型频率为1-38%-11%=51%,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推知在原产地时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51%+1/2×38%=70%;引入该草原8年后,Aa 占18%,aa 占21%,则AA占1-18%-21%=61%,引入后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61%+1/2×18%=70%。因此,该物种在引入后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不变。
【分析】利用图解法分析每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a.自身呼吸消耗;b.流入下一营养级;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d.未利用。
32.【答案】(1)4;非整倍体
(2)1/6;1/8
(3)有丝分裂中期;用显微镜选出F2中的染色体正常的直刚毛雌果蝇与染色体正常的卷刚毛雄果蝇进行测交,若后代出现卷刚毛果蝇,则亲本的雌果蝇为正常的杂合直刚毛雌果蝇(或取F2中的直刚毛雌果蝇与染色体正常的卷刚毛雄果蝇进行测交,若后代出现卷刚毛果蝇,则用显微镜选出染色体正常的亲本雌果蝇即为正常的杂合直刚毛雌果蝇)
【知识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解析】【解答】解:(1)据图甲判断,果蝇正常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共8条染色体,所以果蝇每个染色体组含有4条染色体;图乙为雌果蝇异常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缺少了1条Ⅳ号染色体,该异常体细胞的出现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中非整倍体的变异。(2)现让有图乙染色体组成的果蝇(假设缺失1条IV 号染色体写成AO,则图乙果蝇的基因型可写成AOXDXd)与同样缺失1 条IV 号染色体的直刚毛果蝇(AOXDY)杂交,F1中缺失1 条IV 号染色体的果蝇(AO)出现的概率是2/3[缺失2 条Ⅳ号染色体的个体(OO)致死], F1中卷刚毛果蝇(XdY)出现的概率为1/2×1/2=1/4,因此,F1中缺失1 条IV 号染色体的卷刚毛果蝇占2/3×1/4=1/6;先考虑染色体组成,F1中染色体组成正常的个体(AA)占1/3、缺失1条IV 号染色体的果蝇(AO)占2/3,所以F1果蝇产生的染色体组成正常的雌雄配子均各占2/3,缺失1条IV 号染色体的雌雄配子均各占1/3,F1果蝇随机交配一代得到的F2中,染色体组成正常的个体(AA)占(2/3)2 =4/9、缺失1条IV 号染色体的个体(AO)占2×2/3×1/3=4/9、缺失2条染色体的个体(OO,致死)占1/9,故F2中染色体组成正常的个体1/2。再考虑刚毛形状,F1中雌果蝇的基因型有1/2XDXD、1/2XDXd,雄果蝇的基因型有1/2XDY、1/2XdY,F1果蝇随机交配方式有:1/2 XDXD×1/2XDY、1/2XDXd×1/2XdY、1/2XDXD×1/2XdY、1/2XDXd×1/2XDY,F2中杂合直刚毛雌果蝇(XDXd)所占比例为1/4×1/4+1/2×1/4+1/4×1/4=1/4。因此综合考虑,F2中体细胞为正常染色体组成的杂合直刚毛雌果蝇(AA XDXd)占1/2×1/4=1/8。(3)判断染色体正常的果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体细胞,因为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要用测交方法挑选出F2中正常染色体组成的杂合直刚毛雌果蝇,可用显微镜选出F2中的染色体正常的直刚毛雌果蝇(XDX_)与染色体正常的卷刚毛雄果蝇(XdY)进行测交,若后代出现卷刚毛果蝇,则亲本的雌果蝇为正常的杂合直刚毛雌果蝇(XDXd)[或取F2中的直刚毛雌果蝇(XDX_)与染色体正常的卷刚毛雄果蝇(XdY)进行测交,若后代出现卷刚毛果蝇,则用显微镜选出染色体正常的亲本雌果蝇即为正常的杂合直刚毛雌果蝇]。遗传图解见答案。
【分析】本题以果蝇为素材,考查伴性遗传、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及染色体变异对后代的影响等知识,解题关键能结合题干信息“果蝇缺失1条Ⅳ号染色体仍能正常生存和繁殖,缺失2条则致死”,判断子代果蝇中Ⅳ号染色体正常的果蝇和缺失1条Ⅳ染色体的果蝇的比例,再利用逐对分析的方法解题即可。
33.【答案】(1)常染色体显性;完全显性;重复(染色体结构变异)
(2)AaX++X+;基因重组;X++Y致死
(3)1/21
(4)遗传图解∶
F2 aaX++X+ 残翅棒眼雌 × ↓ AaX+Y 长翅圆眼雄
F3 AX+ aX+ AY aY
aX++ AaX++X+ 长翅棒眼雌 aaX++X+ 残翅棒眼雌 AaX++Y 致死 aaX++Y 致死
aX+ AaX+X+ 长翅圆眼雌 aaX+X+ 残翅圆眼雌 AaX+Y 长翅圆眼雄 aaX+Y 残翅圆眼雄
雌果蝇∶长翅棒眼∶残翅棒眼∶长翅圆眼∶残翅圆眼=1∶1∶1∶1 雄果蝇∶长翅圆眼∶残翅圆眼=1∶1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解析】【分析】解:(1)根据亲本均为长翅、F1雌雄均为长翅∶残翅=3∶1,推知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且位于常染色体上,是完全显性。圆眼变成棒眼的变异类型是染色体片段的重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2)根据分析:亲本雌蝇的基因组成为AaX++X+,亲本雄蝇的基因组成为AaX+Y,F1中雌果蝇出现4种表现型是Aa所在染色体与X++X+自由组合、导致相关基因重组的结果。F1中X++Y致死,雌雄果蝇比例为2∶1。(3)让F1中长翅雌果蝇( )与残翅雄果蝇(aaX+Y)杂交,F2产生残翅棒眼果蝇(aaX++X+)的概率为 ,注意还有致死(X++Y) ,因此F2产生残翅棒眼果蝇的概率为 。
( 4)选择F2的残翅棒眼雌果蝇(aaX++X+)与长翅圆眼雄果蝇(AaX+Y)相互交配,遗传图解如下:
F2 aaX++X+ 残翅棒眼雌 × ↓ AaX+Y 长翅圆眼雄
F3 AX+ aX+ AY aY
aX++ AaX++X+ 长翅棒眼雌 aaX++X+ 残翅棒眼雌 AaX++Y 致死 aaX++Y 致死
aX+ AaX+X+ 长翅圆眼雌 aaX+X+ 残翅圆眼雌 AaX+Y 长翅圆眼雄 aaX+Y 残翅圆眼雄
【分析】1、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分析表格信息:亲代长翅雌果蝇与长翅雄果蝇杂交所得F1中,长翅与残翅的数量比在雌雄果蝇中都是3:1,说明果蝇的长翅与残翅的遗传与性别无关,长翅对残翅为显性,基因A和a位于常染色体上,双亲的基因型均为Aa。亲代棒眼雌果蝇与圆眼雄果蝇杂交所得F1中,雌果蝇:雄果蝇=2:1,雌果蝇中的棒眼:圆眼=1:1,雄果蝇均为圆眼,说明棒眼与圆眼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相关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X++X+与X+Y,而且X++Y致死。据此答题。
34.【答案】(1)6+XX、6+XY(或3A+XX、3A+XY)
(2)II1或XY染色体同源区段(I区段);刚毛
(3)雌蝇与雄蝇全为刚毛;XBYB(或雌蝇为截毛,雄蝇为刚毛;XbYB)
(4)
【知识点】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解析】【解答】解:(1)果蝇属于XY型生物,体细胞内有8条染色体,所以果蝇的染色体组成为6+XX、6+XY(或3A+XX、3A+XY)。(2)根据甲同学的实验结果,F1中雌蝇全为刚毛,雄蝇全为截毛,说明刚毛为显性性状,推测控制毛型的基因B、b可能位于非同源区段II1上。(3)根据不同于第一次实验的结果,截毛雌与刚毛雄亲本杂交的另一种结果则为雌蝇与雄蝇全为刚毛,此时,甲进一步推断第二次实验中所取的父本基因型为XBYB(或雌蝇为截毛,雄蝇为刚毛;XbYB)。(4)依据(2)(3)问,可知控制果蝇毛型(截毛与刚毛)的等位基因B、b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取一对白眼刚毛雌蝇和红眼截毛雄蝇进行杂交产生F1的遗传图解如下:
【分析】1、分析图形一:图中Ⅰ为X和Y的同源区,Ⅱ为X和Y的非同源区,Ⅱ1为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Ⅱ2为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2、伴X遗传中,显性性状的父本的雌性后代也是显性的,隐性性状的母本雄性后代也是隐性的。
35.【答案】(1)A组:培养液、伊蚊;B组:培养液中加入甲种灭蚊液、伊蚊;C组:培养液中加入乙种灭蚊液、伊蚊(组别可以调换);间隔一段时间,统计伊蚊存活数量,计算出不同的灭蚊液使用后伊蚊的死亡率或者存活率
(2)
(3)<;抗性基因频率增加;交替使用不同的灭蚊产品等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基因频率的概念与变化;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
【解析】【解答】解:(1)实验思路:
①取培养盒若干进行如下分组:A组:培养液和伊蚊;B组:培养液中加入甲种灭蚊液和伊蚊;C组:培养液中加入乙种灭蚊液和伊蚊,(其中每组伊蚊500只,各种试剂等量且适量)每组设置若干个重复样品。
②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
③间隔一段时间,统计伊蚊存活数量,计算出不同的灭蚊液使用后伊蚊的死亡率或者存活率。( 2 )设计表格要有标题,组别及体现平均值,数据分析项一定要有起始数量、存活数量,以及死亡率或者存活率一项,见下表
( 3 )①若灭蚊液甲使用后的伊蚊存活率小于灭蚊液乙使用后的伊蚊存活率,则表明伊蚊对灭蚊液甲敏感度高于灭蚊液乙。
②长期使用灭蚊液药效下降,其根本原因是伊蚊种群的抗性基因频率增加;可采取交替使用不同的灭蚊产品等措施减缓药效降低问题。
【分析】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灭蚊液的种类,因变量是不同的灭蚊液使用后伊蚊的死亡率或者存活率,无关变量是伊蚊的起始数量,培养液的浓度及培养环境。
36.【答案】(1)2n+1=9
(2)两;自由组合
(3)50%;1和4;AaaBb (或AaBbb)
(4)遗传图解如下,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解析】【解答】(1)由于该植物核型为2n=8,则三体植株的染色体核型为2n+1=9。
故答案为:2n+1=9。
(2)由实验一:将正常的紫色叶纯合体和正常的绿色叶纯合体杂交得到F1,F1都是紫色叶;F1自交得到F2,F2中紫色叶:绿色叶=15:1,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的特殊分离比,故植株叶色的遗传受到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故答案为:两;自由组合。
(3)由题意可知,植物的三体植株产生的正常配子和异常配子数量相同,故异常配子大约有50%能够参与受精,由表中数据可知,第二组和第三组的实验结果不符合两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故两对等位基因位于1号和4号染色体上。第一组实验中的绿色叶植株为三体,则基因型为aabbb或者aaabb,纯合紫色叶植株基因型为AABB,二者杂交 F1 三体植株基因型为AaaBb或者AaBbb。
故答案为:50%;1和4;AaaBb (或AaBbb)。
(4)第二组F1测交得到F2过程中叶色基因传递情况的遗传图解:
【分析】1、染色体组指细胞中一组完整的非同源染色体,形态功能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
2、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由于自由组合定律同时也遵循分离定律,因此可以将自由组合问题转化成分离定律问题进行解决。
自由组合定律的特殊分离比及测交结果
(1)12:3:1即(9AB_+3A_bb):3aaB_:1aabb或(9A_B_+3aaB_):3A_bb:1aabb,测交结果为:2:1:1 。
(2)9:6:1即9AB:(3A_bb+3aaB_):1aabb ,测交结果为:1:2:1。
(3)9:3:4即9AB:3A_bb:(3aaB_+1aabb)或9A_B_:3aaB_:(3A_bb+1aabb) ,测交结果为:1:1:2。
(4)13:3即(9A_B_+3A_bb+1aabb):3aaB_或(9A_B_+3aaB_+1aabb):3A_bb ,测交结果为:3:1。
(5)15:1即(9AB_+3A_bb+3aaB_):1aabb ,测交结果为:3:1。
(6)9:7即9AB:(3A_bb+3aaB_+1aabb),测交结果为:1:3。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