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 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何尊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乂(治理)民。”《诗经 大雅》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左传》则多见把“中国”与“四夷”“蛮夷”“戎”对举的记载。据此可知,“中国”观念( )
A. 西周初年开始形成 B. 加强了中原统治力量
C. 产生源于文化认同 D. 基本内涵得到了拓展
2. 在中国,“礼”对于“法”具有重要的影响,长幼亲疏被认为是永恒的秩序,法律常常只是附加了刑罚的伦常。在西方,法律规定财产决定身份和等级,进而再影响权利的分配和享受。这说明( )
A. 中西方法律文化中的价值取向不同 B. 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
C. 自然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融入法律 D. 中国比西方更早进入法治社会
3. “二十七最”是唐代根据官员职务分类而确定的考课具体标准,如“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决断不滞,与夺合理,为判事之最”,等等。如表所示为唐代的官员考核结果。据此可知,唐代( )
等 级 考核结果
上 上上 一最四善
上中 一最三善
上下 一最二善
中上 无最二善
中中 无最一善
中下 职事精理,善最不闻
下 下上 爱憎任情,处断乖理
下中 背公向私,职务废國
下下 居官陷诈,贪浊有状
A. 九品中正制未完全废止 B. 廉政建设不断加强
C. 官员考核强调德能并重 D. 选官制度趋于僵化
4. 下面两图分别是公元627年唐朝所置“十道”分布图(图1)和公元733年唐朝所置“十五道”分布图(图2)。对比两图,其中的变化反映出,当时( )
A. 地方行政区划日益细化 B. 中央对地方监察力度不断增强
C. 藩镇割据局面开始形成 D. 江南地区的经济实力有所削弱
5. 有学者指出,通过科举制,大量出身低微贫寒的士子,可以通过科举使本人以及家庭的社会地位得到晋升,科举提供了一条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选拔人才的途径,也为社会下层分子提供了一条上进的途径,真正做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该学者意在说明科举制( )
A.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利于扩大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
C. 实现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 D. 有效提高政府官员的执政能力
6. 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乡约的演变实质上反映了( )
A. 官府取代了儒学士人的教化作用 B. 乡约被政府利用而具有法律效力
C. 乡约、法律合流的儒法结合的特点 D. 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7.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设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设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统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这反映了( )
A. 洋务运动推进国防近代化 B. 晚清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C. 清政府国家观念逐渐提升 D. 海防意识受到政府重视
8. 以下是民国初年成立的部分政党。据此可知,当时( )
名称 创立时间 代表人物 宗旨
中华民国宪政党 1912.3 伍廷芳 “博采民国宪法,确定纯粹中华政体”
统一党 1912.3 张謇 “巩固全国之统一,促进共和政治”
共和党 1912.5 黎元洪 “防止分裂,便利政务进行,实行共和政治”
国民党 1912.8 孙中山、宋教仁 “促成政治统一,维持国际和平”
民主党 1912.8 梁启超 “拥护法赋自由,调和社会利益”
A. 政党林立,国家分裂 B. 政治变革推动政治转型
C. 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 D. 革命党人积极参政议政
9.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划清党组织与政府的职权范围,明确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明令禁止各级党委以党代政,以言代法,逐步理顺了党与人民代表大会、与政府、与司法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这些举措( )
A. 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动性 B. 有利于党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C. 扩大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权利 D. 实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愿望
10. 表1、表2为中国战国时期《法经》和古罗马《十二铜表法》内容和结构的比较,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 )
表1
内容 说明
《盗》 指窃取财货
《贼》 指对人身的侵犯,也包括犯上作乱
《网》 即“断狱”,是审断罪案的律
《捕》 即“捕亡”,是有关追捕逃亡的法律
《杂》 是对“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七种违行为的惩罚
《具》 是根据犯罪情节和年龄情况,对判罪定刑加重或减轻的规定,相当于现代刑典的总则部分
表2
标题 主要
第三表:执行 有关判决执行的规定
第四表:家长权 有关家内身份的规定
第五表:继承和监护 有关遗产继承和债务继承及监护的规定
第六表:所有权和占有 有关所有权的转移、占有、纠纷裁定等规定
第七表:土地和房屋 有关相邻关系的规定
第八表:私犯 有关伤害、盗窃、诈骗等规定
第十表:宗教 有关丧葬方面的宗教仪式和习俗的规定
第表:后五表的补充 有关祭品和债权及占有的规定
A. 《十二铜表法》是平民斗争的成果 B. 两部法典都体现了私法重于公法
C. 两部法典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 D. 《法经》处罚严厉缺乏合理性
11. 20世纪80年代英国有部政治讽刺喜剧《是,大臣》,讲述的是政务官(大臣)与事务官(文官)之间因施政而发生的种种冲突。这部剧幽默生动的揭露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弊端,如官员玩弄权术、人数膨胀、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习气严重等等。按照英国法律事务官( )
A. 可以被首相和大臣开除 B. 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C. 多数由考试选拔,不受党派控制 D. 不负责政府日常事务,权力很小
12. 古罗马有“丧廉耻”制度。具体言之,但凡触犯了公法和私法并败诉,或做了某种法律明确的、不符合公序良俗的行为,罗马执政官或监察官便可根据事实作出“丧廉耻”的记录。“丧廉耻”的处罚包括丧失(被)选举权、丧失服兵役权、诉讼权受限等。此制度的实施( )
A. 强化了民众的社会责任意识 B. 利于维护贵族阶层政治特权
C. 践行了法律至上的法学理念 D. 促成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备
13. 在基督教会的控制下,违背基督教伦理的行为往往为社会所不容。教会不允许任何质疑声音的存在,甚至为此建立了宗教法庭或宗教裁判所。1480年,西班牙建立了国王控制的宗教法庭,以此来打击异己。到1820年,西班牙宗教法庭审判的“异端”有30多万人,其中10多万人被判处火刑。材料表明,宗教法庭的设立( )
A. 使基督教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B. 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C. 有利于人们遵从基督教的教义 D. 使基督教的教义具有法律效力
14. 清末新政前,新式学堂仅有39所,截至1911年,已达到52500所。新式学堂的学生人数也由之前的几千人增长到数百万人。在国家统一颁行的书目中,“中学书籍9种,而西学方面书籍多达72种”。这些现象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西学东渐彻底改变了国人的观念 B. 国家教育方针的改变
C. 变革图强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 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15. 2021年1月6日,大批特朗普的支持者突破警察封锁,强行闯入美国国会大厦,正在举行的美国总统选举结果认证过程被迫中断。2021年2月13日,美国国会参议院就指控前总统特朗普“煽动叛乱”的弹劾条款进行投票。由于赞成票未达到总票数的三分之二,特朗普未被定罪。国会弹劾总统体现了美国( )
①三权分立原则
②总统对国会负责
③总统受国会制约
④最高法院有司法审查权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0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大明律》的许多条文直接来自《唐律》,但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各种新兴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使《大明律》必须以“法”的本来面目出现,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清末薛允升曾在《唐明律合编》中对两部法典进行了研究后说:“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明律》又较《唐律》为重。”
--摘编自徐晓庄《<大明律>之特点琐谈》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明朝立律侧重点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具有很大局限性,如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病,虽然北宋政府后来豢养了百余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侵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总之,北宋实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定时期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后来便逐渐走向反面。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 依据材料,概括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材料二行省即行中书省的简称。……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十个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与宋地方长官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掌的体制相比,元的行省拥有的权力要大得多(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制的设置,是由当时境土辽阔、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内地原来深刻的矛盾没有缓和,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的形势需要所决定的。
--摘编自周良霄、顾菊英著《元史》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原因。
18. 英国文官制度
材料一: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53年底英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确立考试任用制度,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文官。这些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直到1870年格拉斯顿内阁颁布新的政令,确认了报告中的基本原则并做了较具体的规定,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材料二:1870年英国枢密院《文官制度改革令》颁布后文官人数变化情况表
年份 文官人数 年份 文官人数
1881 50839 1914 280900
1891 79241 1922 317721
1901 116413 1939 387400
1911 172352 1943 710400
——资料来源:G.德鲁雷和T.布切尔《现代文官制度》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官员录用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英国文官人数的变化进行简要评析。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04年,拿破仑政府颁布《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几乎有1/3的条文,从不同的角度保护私有制的不可侵犯性,维护了大革命最根本的成果。《法国民法典》维护并保障了资本主义自由买卖、等价交换和新的雇佣关系。第113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而且规定原料的取得,商品的流通,工人的雇佣,都必须通过契约,买卖、交换,一切均可以自由经营。《法国民法典》第8条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第488条规定,“满21岁为成年,到达此年龄后……有能力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为”。
——摘编自王贵水《一本书读懂法国历史》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民法典》颁布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其基本原则。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律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一词最早源自西周初年的何尊,西周时期“中国”一词指天下之中的都城或国都;到春秋《诗经大雅》时指抚爱国中百姓,使四境得以安定;再到《左传》时“中国”从天下之中的国都演变为指代中原一带的诸侯国。由此可知,“中国”观念基本内涵得到了拓展,故D项正确;“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不等于西周初年开始形成“中国”观念,故A项排除;春秋时期“中国”指代中原一带的诸侯国,B项不能整体反映材料,排除;材料强调“中国”观念基本内涵得到了拓展,未体现“中国”观念产生源于文化认同,故C项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结合材料中的各个时期“中国”一词含义的演变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中华文明内涵的拓展,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在中国,‘礼’对于‘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西方,法律规定财产决定身份和等级,进而再影响权利的分配和享受”可知,中国法律注重礼法,西方注重财产等级,说明中西方法律文化中的价值取向不同,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成文法,排除B项;自然法强调平等,自由,公平,理性,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中国更早进入法治社会,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法律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把握中西方法律的差异,结合中西方社会发展的差异分析其原因。
本题考查中西方法律的比较,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A.唐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该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B.材料与廉政建设无关,排除B项;
C.材料“一最四善”一最三善”“职事精理,善最不闻”体现的是唐朝时期的官员考核强调德能并重,C项正确;
D.当时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并未走向僵化,僵化是在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科举制,材料“一最四善”一最三善”“职事精理,善最不闻”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本题考查科举制,侧重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4.【答案】A
【解析】材料唐代在前十道中又划分出五个道,说明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逐渐转变为地方一级的行政区划,且更加细化,然后监察力度不断加强,故A正确,排除B;
C项“开始”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宋朝江南地区经济超过北方,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唐朝中央集权演进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对题干图片信息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演进情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5.【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科举提供了一条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选拔人才的途径,也为社会下层分子提供了一条上进的途径,真正做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错误;“实现人才选拔的公平公正”表述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提高政府官员的执政能力,而且“有效”的说法表述错误,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科举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科举提供了一条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选拔人才的途径,也为社会下层分子提供了一条上进的途径,真正做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结合科举制的意义分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意义,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可知乡约从儒士倡导逐渐到政府推广,手段从主教化逐渐到主训诫,带有强制性,内容也从规范乡民道德行为到宣扬君主圣谕,从强调互勉到强调顺从,逐渐带有专制主义色彩,可见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D项正确;
“官府取代了儒学士人的教化作用”此说法并非乡约演变的实质,排除A项;
乡约被政府利用而具有法律效力的背后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B项;
乡约、法律合流的儒法结合的特点并非材料的实质,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乡约的演变。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设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设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统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临边疆危机的不断加深,19世纪末20时期初,清政府先后在新疆、台湾和东北地区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说明其国家观念的逐渐提升,C项正确;
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A项;
19世纪末,晚清中央集权受到了削弱,并未空前加强,排除B项;
海防意识受到重视与清政府在新疆、东北设行省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史,要求学生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史,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年成立的各政党均以实行共和,实行宪政为宗旨,这是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推动的结果,故B项正确;
民国初年国家尚未分裂,故A项错误;
材料仅提供民国初年成立的政党情况,未提供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情况,故C项错误;
由材料中政党的代表人物来看,并非所有政党均代表革命党人,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解题的关键是“博采民国宪法,确定纯粹中华政体”“巩固全国之统一,促进共和政治”“防止分裂,便利政务进行,实行共和政治”“促成政治统一,维持国际和平”“拥护法赋自由,调和社会利益”。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令禁止各级党委以党代政,以言代法,逐步理顺了党与人民代表大会、与政府、与司法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明确党组织与政府的职权范围,有利于党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B项正确;
材料不涉及政治主动性,排除A项;
C项说法错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权利并未得到扩大,排除C项;
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要求学生结合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A、根据《法经》中“犯上作乱”“逾制”以及标题中的盗、贼、网、捕等称呼可知,《法经》体现的是法律维护封建统治,而《十二铜表法》强调更多的是权利,由此体现出两部法典的不同价值取向,A正确;
B、《法经》中并未体现出私法性质,排除B;
C、《十二铜表法》是平民斗争的结果,排除C;
D、《法经》当中并未列明处罚的力度,因此无法得出“处罚严厉”的结论,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十二铜表法》。从表中可知,两部法典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限制了贵族的特权,打破其对法律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是平民的胜利。
1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建立了文官制度,其中文官是通过考试选拔的,不受党派的控制,以此保障政策实施的连续性,C项正确。
文官不是由首相任命的,不会被首相或大臣开除,也不会在政治上与首相共进退,排除A、B项;
文官的工作职责内容主要是负责政府的日常事务,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西方的文官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英国文官制度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西方的文官制度,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答案】A
【解析】A、“丧廉耻”制度主要针对的是违背公法或者社会公序良知,更像是诚信记录档案,一旦被记录。会丧失部分权利,如选举权、服兵役权、诉讼权受限等,这样的制度有助于强化民众的社会责任意识,A正确;
B、“丧廉耻”制度并不是针对平民阶层的处罚,排除B;
C、“丧廉耻”制度是法律判决之外的处罚,不能体现出法律至上,排除C;
D、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的标志是《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罗马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但凡触犯了公法和私法并败诉,或做了某种法律明确的、不符合公序良俗的行为,罗马执政官或监察官便可根据事实作出′丧廉耻′的记录”可知,这样的制度有助于强化民众的社会责任意识。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罗马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并结合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教会不允许任何质疑声音的存在”“以此来打击异己”“其中10多万人被判处火刑”可知,宗教法庭的设立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思想控制,B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基督教会的教化功能,排除A;
CD均和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宗教改革,要求学生结合宗教改革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宗教改革,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清末新政后,新式学堂大量出现,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且西学书籍也增多,这意味着新学得到了发展,新思想得到了传播,为后来的变革图强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基础,C项正确;
A项错在“彻底”,排除A项;
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国家层面教育方针的变化,排除B项;
洋务运动标志近代教育起步,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考生掌握清末新政中新式学堂的发展概况及其影响。
本题考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A
【解析】美国国会弹劾总统体现了总统与国会分权和制衡的三权分立原则,体现总统受国会制约,①③符合题意;
“美国总统对国会负责”的说法错误,美国实行总统制共和制,总统直接对选民负责不对国会负责,②错误;
“最高法院有司法审查权”与材料无关,④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考生需要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迁移与运用的能力。
16.【答案】【小题1】特点:体系完备;礼法结合(重视儒家伦理道德);影响深远。
【小题2】不同:与《唐律》重礼乐教化相比,《大明律》更重刑民钱粮。
原因: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斗争的需要。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和明朝法律的对比,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第一问可直接通过材料来分析《唐律疏议》的特点。第二问可将《唐律疏议》和《大明律》进行对比,可分析出其不同。原因可可结合明朝史实,从经济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和传统道德观念影响等角度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和明朝法律的对比,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本题将唐律和明律结合到一起来考查,分析其不同点,其实质反映的是两个朝代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这种以小见大的考查方式也是高考所考查的方向。
17.【答案】【小题1】(1)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以从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进行概括。北宋建立后,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并称二府,分别负责行政和军事。中央政府还设置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管理财政赋税。宋朝分割宰相权力,是为了加强皇权。同时,通过设立禁军、派文官做知州、设置转运使等,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据。但另一方面又影响军队战斗力和行政效率。
(2)关于措施,结合所学,元朝疆域辽阔,为加强对统治,因地制宜,最大创新是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宣政院、北庭都元帅府,在地方,除了行省,还设置驿站、急递铺等传递公文。关于原因,可以从疆域辽阔、军事控制、社会矛盾等方面归纳。
故答案为:
(1)宋朝采取分散地方的行政、财政和军事等权力并派文官做知州等措施,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导致在对辽和西夏的战争中,出现指挥不灵、屡遭败绩的局面,同时也造成行政效率低且开支过大的问题。
(2)措施: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行政效率高;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新疆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地区。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驿站,设置急递铺,保障公文的交换。原因:元朝疆域辽阔,交通不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小题2】
【解析】(1)本题宋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依据材料“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具有很大局限性”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2)本题考查元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原因。依据材料“元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原因”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十个行省,成为地方的最高统治机关,行省于地方事务,无所不统”等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
本题考查宋朝与元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演进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总体难度偏高。
18.【答案】【小题1】变化:从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发展为考试任用制。
原因:代议制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公民文化政治素养的提高;国家管理职能的扩展;旧的官员任用制度的弊端;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小题2】评析:英国文官制度确立之后,随着政府行政职能的扩大,导致文官人数不断增多,这为当时的国家治理提供有力保障,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政府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下,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方文官制度,第一问可结合英国官员录用制度的变化来分析;第二问结合英国文官人数的变化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方文官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9.【答案】【小题1】背景:启蒙思想的传播;法国大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则: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契约自由原则;自由、平等原则。
【小题2】作用:规范人们行为,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统治,巩固国家政权;保障合理权利,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国的《法国民法典》。第一小问要结合《法国民法典》的特点来分析;第二小问题要结合法律的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法国的《法国民法典》,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