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西钦州市浦北县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广西钦州市浦北县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1-03 10:1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广西钦州市浦北县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8小题,共72.0分)
1. 据《左传》记载,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这表明当时周朝(  )
A.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 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C. 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 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2. 如图是商朝至秦朝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文字写法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字的演变特征。促成这一演变的根本因素是(  )
A. 秦朝统一的完成
B. 文字的功能与作用
C. 杰出人物的贡献
D. 国家组织能力增强
3. 西汉初年,刘邦废秦苛法,法律呈现由繁入简、由苛转轻的趋势。汉武帝时改变了这种发展趋势,后来虽有要求约简法律的呼声,但基本没有实现。汉武帝时期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道家学说被彻底摒弃
B. 国力强盛和经济文化繁荣
C. 诸侯王公然对抗中央
D. 加强中央集权的现实需要
4. 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中曾表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苻坚以盛世圣君、奉天承运的帝王自居,将“混一六合”视为自己分内之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认为:“密迩江扬(长江流域),不早当晚,会是朕物”;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凡大江南北水道均在叙述之列。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 统一将是大势所趋 B. 儒学成为思想主流 C. 政权分裂割据加剧 D. 南北矛盾趋于缓和
5. 唐朝两税法把以往的“非法赋敛”并入两税,纳入中央的控制范围;中央没有确定全国统一的税率,而是改用摊派赋税的办法;中央派人确定各州税额并划分其上供、送使、留州份额,两税法的这些规定(  )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权的控制
B. 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C. 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 解决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
6. 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 规范地方行政
B. 防止武人干政
C. 提升军事能力
D. 削弱州府权力
7. 宋代瓷器较前代更加丰富,有碗、盘、碟、洗盏托瓶壶罐、钵、尊、盆渣斗、炉、枕等。工匠们利用粗细、横直、长短、弯曲不同的外部轮廓线,组合成不同形体,它们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这反映出宋代瓷器
(  )
A. 生产工序较复杂
B. 主要服务于下层民众
C. 商品化程度较高
D. 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
8. 在宋辽交往中,《周礼》《孟子》《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体现榷场的设置(  )
A. 主要服务于辽国文化需求
B. 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C. 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D. 结束了宋辽的敌对状态
9.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再现了北宋汴京城商业的繁荣,全图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其中“城内街市”中可见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店铺随处可见。这反映出(  )
A. 商品交易突破时间限制
B. 商品交易突破地点限制
C. 商业管理出现混乱局面
D. 汴京城以经济功能为主
10. 宋朝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擅载外国人贡者”,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同时鼓励海商招徕密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这反映出(  )
A. 朝贡贸易为政府所垄断
B. 海外贸易政策较为务实
C. “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D. 财政收入高度依赖外贸
11. 在宋代,传统的分餐制不符合消费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和对成本的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需求。这一转变反映出,宋代(  )
A. 坊市制度瓦解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 商业发展引领饮食习俗新风尚
C. 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和门第观念淡化
D. 新型义利观冲击了传统的礼制
12. 朱熹针对当时有些儒者“徒知而不行”的学风,批评指出“大抵今日之弊,务讲学者多阙于践履”,认为“既致知,又须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与不知同。”在此,朱熹()
A. 蔑视权威和教条
B. 力图唤醒内心的良知
C. 捍卫道学家尊严
D. 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13. 金朝保持了女真的猛安谋克制,凡女真民户,每300户编为一谋克,10谋克编为一猛安。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猛安谋克的特点是(  )
A. 兵农合一
B. 沿袭汉制
C. 因时而变
D. 村社自治
14. 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材料意在说明行省制下(  )
A. 中央政府权力遭到严重削弱
B. 地方与中央的相互制衡
C.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D. 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
15. 元朝对于云南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官员任用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中央委派,二是任用当地土官进行治理。元政府设立宣政院对西部地区进行治理,而土官治理的地区都归属于宣政院所管辖,宣政院的用人原则就是“其为使位第二者,必僧为之”“帅臣以下,亦必僧俗并用,军民同摄”。这说明元朝(  )
A. 中央政府权威大为加强 B. 十分注重发挥少数民族的积极性
C. 云南归中书省直接管辖 D. 治理边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16. 宋元时期,豪放的北方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中的民间小调融合,形成了一种刚健清新的新乐调——散曲。散曲的形成反映了(  )
A. 民族交融助推文化创新
B. 汉族民众喜爱北方民族音乐
C.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
D. 士族阶层推动文化多元发展
17. 如图为某几个朝代的中枢机构简化图。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②④
D. ④③①②
18. 如图是对明末清初受西学影响学者籍贯分布的统计。据此可知,当时(  )
A.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较为密切
B. 动乱影响到北方的中外交流
C. 出现了学习西方的社会热潮
D. 西方传教士在南方活动频繁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8.0分)
19.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因时而异,几经嬗变,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韩国派遣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嬴政采纳郑国建议后,发现这是韩国的阴谋,于是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为此,李斯上《谏逐客书》,促使嬴政改变了主张,网罗了天下英才。其理由是: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玉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原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史记 李斯列传》材料二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制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 根据材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才角度分析秦成为强国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唐王朝统治的作用。
(3)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选才用人的认识。
20. 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热舍、货摊林立,市场上的商品有来自各地的粮食、水产、牛羊、果品、酒、茶、纸、书籍、瓷器、药材等,还有来自日本、高丽和大食(阿拉伯)等国的货物。营业时间不受限制,除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和晓市。市内还出现了“瓦子”,里面有“幻栏”(歌舞场所)、酒肆和茶楼,还有说书、演戏的,成为娱乐的中心。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至宋,中国古代夜市跳脱开夜禁羁绊,首次以官方认可的身份跻身市场行列,它们较广泛地分布于北方、东南、川蜀(川陕)、荆湖、闽广五大区域的各级城镇。宋代夜市突破之前以酒楼、茶肆、歌,馆等为主要载体和以日市延伸为主的传统夜市形态,勾栏瓦舍、街市与摊贩成为与传统夜市形态并驾齐驱的主体形态,并且基本实现了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的转变,实现了文化娱乐夜市由兼营、业余向主营、专业的转变,夜市消费人群由相对单一化、贵族化向多元化、平民化转变,形成了与近现代高度相似的夜市形态与景象,并使宋代成为中国古代夜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时期。
——摘编自张金花等《宋代夜市规模、形态与消费主体分析》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商业发展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夜市兴盛的影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分封制下罢免诸侯的王室卿士之职是天子的权力,材料中因此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天子威信扫地,这表明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B正确;
材料周郑交兵属于个别现象,不能推断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故排除A;
依据材料无法推断是“开始”,故排除C;
材料中周天子的王位仍然是世袭的,且“消亡”的说法也不符史实,故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分封制演变情况,依据材料“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中王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分封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商朝至秦朝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文字写法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字的演变特征”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再到隶书,其演变特点是由繁到简,这是文字的传播文化的作用与功能导致的,B正确;
ACD均不是根本因素,根本因素是文字自身的作用,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字的形成演变,要求学生结合汉字的形成演变历程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汉字的形成演变,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形成的王国问题导致中央集权弱化,材料“汉武帝时改变了这种发展趋势,后来虽有要求约简法律的呼声,但基本没有实现”体现的信息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故D正确;
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汉武帝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故排除B;
C题干不能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西汉加强统治的措施,依据材料“汉武帝时改变了这种发展趋势,后来虽有要求约简法律的呼声,但基本没有实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演进情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4.【答案】A
【解析】据题意可知,南北朝时期的君主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将南北水道都列在叙述之列,这也体现了统一思想的传播,由此可知当时统一是大势所趋,A项正确。儒学在西汉时就已经成为主流思想,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能体现分裂割据加剧或者南北矛盾缓和,排除C、D项。
本题主要考查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意识、统一思想。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两税法把以往的“非法赋敛”并入两税,纳入中央的控制范围,中央确定各州税额并划分其上供、送使、留州份额,也即中央决定和控制税收项目、额度、收入分配,说明两税法的实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权的控制,A项正确;
从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排除B项;
两税法使农民人身控制松弛是因为征税标准的变化,而不是其内容和权重,排除C项;
“解决了”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代赋税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6.【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宋代在地方州府设通判的情况和通判的职能。通过材料中“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等信息可以看出通判监督和制衡知州,削弱其权力,以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设通判的目的不是规范地方行政,故A项错误;
设通判并不是防止武人干政,而且这一说法与“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不符,故B项错误;
通判掌握监察职能,而且从材料可以看出通判监督和制衡知州,不是为了提升军事能力,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结合北宋设置通判的职能和目的分析。
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宋代瓷器较前代更加丰富,有碗、盘、碟、洗、盏、托、瓶、壶、罐、钵、尊、盆、渣斗、炉、枕等,这体现了宋代瓷器的实用性;工匠们利用粗细、横直、长短、弯曲不同的外部轮廓线,组合成不同形体,它们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可以看出,材料反映了宋代瓷器的审美性,故D正确;
材料信息未涉及生产工序,故A错误;
材料中没有服务对象和商品化程度较高的信息,故BC错误。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陶瓷业的成就,考生可根据材料“宋代瓷器较前代更加丰富,有碗、盘、碟、洗盏托瓶壶罐、钵、尊、盆渣斗、炉、枕等。工匠们利用粗细、横直、长短、弯曲不同的外部轮廓线,组合成不同形体,它们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陶瓷业的成就,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8.【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周礼》《孟子》《论语》等……流入辽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可以看出,榷场的设置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认同,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故B正确;
榷场的设置主要服于经济交往,故排除A;
宋辽交往仍带有夷夏之防,不能体现民族平等,故排除B;
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北宋与辽的并立,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周礼》《孟子》《论语》等……流入辽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
本题主要通过北宋与辽的并立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9.【答案】B
【解析】联系所学可知,宋朝商业发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材料信息“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店铺随处可见”体现了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B项正确;
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混乱局面”与题干主旨相反,排除C;
汴京城是当时的都城,仍然以政治功能为主,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店铺随处可见”,结合宋朝商业的发展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宋朝的商业发展,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宋朝下令禁止私自载外国人,同时又鼓励海外招商来华贸易。由此可见宋朝在对外贸易的政策方面比较务实灵活,故B项正确;
政府垄断贸易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排除A项;
重农抑商是否色彩松动,无法体现,排除C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财政收入的来源信息,故D项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1.【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受社会发展的影响,打破了传统的分餐制,出现“同桌群聚,同盘而食”的现象,这显然体现了宋代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和门第观念淡化,C项正确;
A项属于因果关系颠倒,排除;
材料反映的不光是商业的发展,排除B项;
材料与新型的义利观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朝的商业发展和社会变化,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宋朝的商业发展情况的把握。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朝的商业发展和社会变化,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12.【答案】D
【解析】材料“大抵今日之弊,务讲学者多阙于践履”指的是空谈的现象,“既致知,又须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与不知同”则强调不能空谈义理,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D正确;
ABC均在材料中找不到依据,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明理学,要求学生结合宋明理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明理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并结合所学可知,猛安谋克的特点是兵农合一,A正确;
BCD均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金朝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猛安谋克制度的特征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金朝政治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可知,行省是元朝地方行政机构,行省官员具有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权力,聚集地方财富上交中央,说明行省制度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给予地方很大权力,只是地方在行使权力时要受中央节制,故行省制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C项正确;
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A项;
行省制下地方服从中央,并非制衡中央,排除B项;
地方并不能威胁中央,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结合题干“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进行分析。
15.【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对于西部边疆的管理即体现了中央的意志,又结合地方实际因俗而治,故D项正确;
材料并非仅强调中央政府权威,排除A项;
材料并非仅强调对少数民族积极性的发挥,排除B项;
河北和山东地区才归中书省直接管辖,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结合题干“一是中央委派,二是任用当地土官进行治理。元政府设立宣政院对西部地区进行治理......帅臣以下,亦必僧俗并用,军民同摄”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考查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
16.【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豪放的北方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中的民间小调融合”可以得出,散曲的形成得益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民族交融助推了文化创新,故A正确;
B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
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故排除C;
士族阶层早在唐代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考生需要结合宋元时期的民族关系来回答。
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7.【答案】C
【解析】依据图①中的“中朝”、“外朝”可知,反映的是汉朝的中央官制;依据图②中的“中书省以及直辖地区”、“六部”可知,反映的是元朝的中央官制;依据图③中的“三公”、“九卿”可知,反映的是秦朝的中央官制;依据图④中的“内阁”可知,反映的是明朝的中央官制,因此先后顺序是③①②④,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解答本题需要解读图片中的中枢机构,结合秦朝、汉朝、元朝以及明朝中央官制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对明末清初受西学影响学者籍贯分布的统计”可看出浙江、江苏、安徽等东南地区学者明显多于其他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传教士从海路到达中国后,在南方的活动比北方多,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中外经济交流,排除A项;
明清易代时,南北方都受到了战乱影响,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整个社会都在学习西方,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儒家思想的相关知识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
19.【答案】【小题1】广纳诸候国人才;善用人才的长处;虚心接受人才的建议;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小题2】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小题3】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会影响国家的治乱兴衰;要建立人才流动机制;要培养客观公平理念;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的人才选拔机制。第一小问要结合秦朝选拔人才的特征来解答;第二小问要结合科举制的影响来解答;第三小问要结合古代人才选拔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古代的人才选拔机制,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答案】【小题1】特点:城市经济功能明显;市坊不再分开(打破地点限制);市场交易打破时间限制;商品种类丰富;市场交易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海外贸易繁荣;城市出现娱乐场所;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
【小题2】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丰富了百姓的生活;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第一小问要结合宋朝商业发展的特征来解答,第二小问要结合宋朝商业发展的影响来解答。
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