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1.(1分)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国家是( )
A. 德国 B. 意大利 C. 奥匈帝国 D. 沙俄
2.(1分)某校学生在表演近代中国历史剧时,有这样的旁白:“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该历史剧揭露的罪行是( )
A. 八国联军侵华 B.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C.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 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3.(1分)1857年,马克思在一文中写到:“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这一切都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马克思在此质疑英国发动战争的( )
A. 目的性 B. 野蛮性 C. 正当性 D. 被动性
4.(1分)遗迹是无声的历史。通过如图中的遗迹,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①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
②清王室腐败奢侈的生活
③列强对中华文明的摧残
④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的辉煌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5.(1分)有人说,《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为此,“战胜国”( )
A. 再次挑起侵略战争 B. 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 要求中国门户开放 D. 扶植清朝傀儡政权
6.(1分)近代西方列强在一次打劫中国时,英法联军使劲地摇晃这棵结满果实的“晚清”大树,但许多果子却被另外一个人给拾走了。材料中“被拾走的果子”最有可能指的是( )
A. 冼劫焚毁皇家园林圆明园 B. 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 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 D. 抢夺福州船政局等中国近代企业
7.(1分)英法叫嚣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俄国公使表面保持“中立”,暗中却向英法提供“北塘毫无戒备,尽可进攻”的情报,协助英法的军事行动。相关场景出现在(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1分)如图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几个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段,关于每个时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中国被迫割地、赔款、通商、允许外国设厂
B. 圆明园被毁、中国北方大片领土被沙俄侵占
C. 邓世昌殉国、北洋舰队覆灭、日军攻占北京
D. 义和团被剿、清政府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
9.(1分)第二次鸦片战争前,英国表示:“我们与其他西方世界的区别,只是在沿海五个经过挑选并受严格控制的口岸进行贸易比较有些方便和保障而已”,“我们……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为了达到目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条约中英国要求( )
A. 允许鸦片贸易合法化 B. 增开南京、汉口等为通商口岸
C. 清政府支付大量赔款 D. 割占儿龙司地方一区
10.(1分)历史学习需要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历史事实的是( )
A. 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B. 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C.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D. 鸦片战争改变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1.(1分)按照条约,虽然镇江上游的九江和汉口等太平军被镇压后才得以向外国船只开放,但恭亲王为了使欧洲人在内战时支持清廷,却奉命于1860年12月全部开放。该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2.(1分)2022年3月24日是北约轰炸南联盟23周年纪念日,为纪念在轰炸中牺牲的三位中国烈士,宣扬爱国主义精神,武威市某班同学设计了一期题为《列强凌辱下的近代中国》的黑板报,其中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 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B. 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C. 《瑷珲条约》是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
D. 1902年中国人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
13.(1分)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连头带尾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这说明了( )
A. 清政府沦为了洋人的朝廷 B.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4.(1分)近代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的,它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权益。以下条约中,使西方列强获得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特权的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15.(1分)在近代,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割走了我国大片领土,其中,共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国家是( )
A. 英国 B. 日本 C. 法国 D. 沙俄
16.(1分)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增开营口、烟台、镇江、南京、九江、汉口、淡水、台南、汕头、琼州十处通商口岸。藉此,外国侵略势力得以( )
A. 打开中国门户 B. 渗透到南部沿海广大区域
C. 开始染指台湾 D. 波及东部沿海并深入内地
17.(1分)遗迹是无声的历史。如图中的遗迹陈述的历史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1分)根据如图判断这些文物的摧残者是谁?( )
A. 英美联军 B. 八国联军 C. 德日联军 D. 英法联军
19.(1分)随着马首铜像于2020年12月1日回归圆明园,圆明园十二兽首(如右图)中的牛首、猴首、虎首、猪首、鼠首、兔首、马首等七尊兽首铜像通过不同方式回归祖国,剩余五尊仍下落不明。导致十二兽首流失海外的历史事件是( )
A.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1分)法国文豪雨果(1802-1885年)在一封信中写道:“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奇迹”消失于( )
A. 鸦片战争中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 甲午中日战争中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二 、综合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30分)
21.(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前,世界上的国家除了资本主义宗主国及其殖民地外,还有一类是独立国家。独立国家中最大的就是处在亚洲东部的大清帝国。……大清帝国自居天下中央,实行闭关封锁政策,完全不知道中国以外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本来自明代末年开始,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开始落后于西方,当西方国家正在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时候,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的窝壳里不能前进。
——摘编自张海鹏《为什么说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材料二:这是后来蚕食中国大部分主权的长长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的第一个……但这个条约并未结束中国人和欧洲人之间的摩擦。为增加贸易量,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欧洲人想要更多的让步,而中国人则认为,这些条约向欧洲人承认的特权太多。因此,1856年再次爆发战争就毫不奇怪了。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1856年列强再次发动了对中国的战争,可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清朝统治阶级的心理打击是巨大的。第二次片战争以后增开了通商口岸,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因此由沿海进入长江流域和华北。与此同时某些腐朽而僵固的封建传统观念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迅速,西方制度的先进和武器装备的优良,他们被迫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虽然是被迫的结果,但却包含着合理的成分。因此,就社会观念的更新来说,186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
——摘编自冯章葆《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新认识》
1.依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前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当时的社会现状。
2.上述材料反映的这两场战争,分别由谁发动的?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
3.据材料三,概括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势力有何变化。并据材料三,概括清政府战败的外部原因。
22.(14分)【不忘国耻,英勇抗争】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英勇抵抗,展现了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的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
材料二:在获得“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等有利条件后,英国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而事实是三年不到的时间内,这一梦想就开始破产,令英国资产阶级感到不满。
材料三:如图
1.材料一中的“这场战争”指什么?“这场战争”中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它使得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请你判断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为改变材料二所述局面,英国当时采取了什么行动?
3.材料三这一遗址的名称是什么?造成材料三遗址这一惨痛历史事件的侵略者是谁?
4.近代中国百年耻辱是我们永远的痛!今天,我们强大起来了,但我们仍要铭记历史,牢记教训。从上述材料所描述的中国惨痛的经历中,我们能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史上俄国对中国的侵略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的相关史实。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近代史上俄国对中国的侵略的相关史实。
2.【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历史剧揭露的罪行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857年3月,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可知,这是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发动战争,根本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所以这是站不住脚的。故马克思在此质疑英国发动战争的正当性。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性质。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过程和危害。
4.【答案】D;
【解析】圆明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的辉煌。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圆明园,洗劫过后又放火烧园,圆明园化为一片废墟,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①②不符合题意,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以圆明园遗址为切入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圆明园,洗劫过后又放火烧园。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基础知识的掌握。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英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A项符合题意。B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排除B。C项中要求中国门户开放是美国,排除C。D项扶植清朝傀儡政权不是这个时期,排除D。
故选:A。
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运用。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6.【答案】B;
【解析】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采取先武力强占再逼签条约的手段,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因而“晚清政府就是一棵结满果实的大树,英法联军使劲的摇晃这棵树,但许多果子却被另外一个给拾走了”。故材料中“被拾走的果子”最有可能指的是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俄国对中国的侵略的相关史实
7.【答案】B;
【解析】材料中“实行大规模的报复”指的是火烧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皇家园林圆明园,先是大肆劫掠后放火焚烧了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这说明: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强大,才不会被欺侮。B符合题意。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点。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史实。
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56年到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我国,在这一战争中,圆明园被毁,中国北方大片领土被沙俄侵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B项正确;A项中,中国被迫割地、赔款、通商,没有允许外国设厂,排除A;C项中,邓世昌殉国、北洋舰队覆灭,都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但日军没有攻占北京,排除C;在D项中,义和团被剿、清政府与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排除。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主要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与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识记中国近代史4次战争的经过、结果、意义。
9.【答案】B;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前,英国表示:“我们与其他西方世界的区别,只是在沿海五个经过挑选并受严格控制的口岸进行贸易比较有些方便和保障而已”,“我们……正是为了要在更大的程度上,为我们的商业打开通向天朝帝国的道路”。为了达到目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条约中英国要求增开南京、汉口等为通商口岸,以求扩大侵略权益,B符合题意。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答案】C;
【解析】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历史结论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题干选项中选项C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事实;选项ABD不是描述某个历史事件,而是表达了一种观点和看法,属于是历史结论。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什么是历史事实,什么是历史结论的相关史实。注意掌握区别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的方法。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事实,什么是历史结论的相关史实。
11.【答案】B;
【解析】按照条约,虽然镇江上游的九江和汉口等太平军被镇压后才得以向外国船只开放,但恭亲王为了使欧洲人在内战时支持清廷,却奉命于1860年12月全部开放。该条约是《天津条约》。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通过这些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C;
【解析】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趁火打劫,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其中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中俄《瑷珲条约》是沙俄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ABD表述错误,C表述正确。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清政府和俄国签订的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中俄《瑷珲条约》是沙俄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俄国是中国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相关史实。
13.【答案】D;
【解析】材料中描述的内容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丧失了更多主权,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这导致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ABC三个选项都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不符。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国伙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危害。
14.【答案】B;
【解析】1858年,英法联军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B符合题意。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到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5.【答案】D;
【解析】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是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相关史实。俄国是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相关史实。
16.【答案】D;
【解析】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通过这些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镇江、九江、营口(牛庄)、烟台、汕头、琼州、淡水、台湾(台南)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藉此,外国侵略势力得以波及东部沿海并深入内地,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不符。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列强的侵略和不平等条约等相关史实。
17.【答案】B;
【解析】图中的“废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火烧圆明园造成的,1856年~1860年英国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中国,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进圆明园大肆抢劫,最后放火烧毁了圆明园。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图片的解读。
注意对图片的识读,掌握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的史实。
18.【答案】D;
【解析】图片反映的是圆明园遗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D符合题意。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相关知识。
19.【答案】B;
【解析】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国伙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十二生肖兽首丢失,英法联军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故与十二兽首被盗直接相关的史实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十二生肖丢失。
本题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的相关史实。
20.【答案】B;
【解析】“奇迹”指的是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60年英法联军闯入北京圆明园,大肆抢劫,最后放火烧毁了圆明园。B符合题意;ACD与题意不符。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时间、经过、结果及影响。
21.【答案】闭关锁国、社会经济落后、发展停滞不前。;英国;英法;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由沿海进入长江流域和华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和优良的武器装备。;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两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掌握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
22.【答案】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大水法遗址;英法联军。;落后就要挨打,进步才能立足。;
【解析】
本题以历史图片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相关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相关知识。
第 4 页,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