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洋务运动
一 、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1.(1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洋务运动在“自强”口号下创办了一系列军事工业。下列不属于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军事工业是( )
A. 安庆内军械所 B. 江南制造总局 C. 福州船政局 D. 湖北织布局
2.(1分)如表为洋务派开办的部分企业。
186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三个洋炮局,另命属下向英国军官学习操用火炮。
1865年,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开设江南制造局。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城外开设福州船政局,机器从法国购得。
1877年,丁宝桢在四川开设一个机器制造局。
1878年,左宗棠在甘肃创办一个织呢局。
据此可知洋务派( )
A. 获得了中央的大力支持 B. 前期主要发展民用工业
C. 主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 创办的企业都在沿海地区
3.(1分)李鸿章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李鸿章评价的事件是( )
A. 洋务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 戊戌变法 D. 义和团运动
4.(1分)1872年,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使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这说明了洋务运动( )
A. 兴起于甲午战争以后 B. 目的是推动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C. 实现了富国强兵目的 D. 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扩张
5.(1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一些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为此,他们掀起了(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义和团运动 D. 新文化运动
6.(1分)洋务运动期间的某些企业,在运行中一般都计算成本,吸纳民间资本,其产品主要销售于国内市场,追逐利润。下列属于这类企业的是( )
A. 安庆内军械所 B. 福州船政局 C. 江南制造总局 D. 湖北织布局
7.(1分)洋务派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湖北织布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这可以体现出洋务运动的口号是( )
A. 民主共和 B. “扶清灭洋” C. 变法图强 D. “自强”“求富”
8.(1分)史载:轮船招商局初期仅有轮船三艘,1876年增至十二艘,洋商大起嫉忌,旗昌、怡和、太古等外国航运公司纷纷跌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洋务运动( )
A. 对外国资本入侵有一定的抵御作用 B. 使中国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C. 使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D.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9.(1分)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不久设置西域都护府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理;唐朝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清朝平定新疆大、小和卓的叛乱后设伊犁将军;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建立行省。对上述措施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西域在西汉正式归属中央 B. 唐朝对西域实行有效管理
C. 清朝对边疆管理方式单一 D. 历代政府重视新疆的治理
10.(1分)“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先练兵”。体现这一思想的历史事件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11.(1分)对如图反映的历史现象,解读准确的是( )
A. 有识之士开始受到刺痛 B. 清政府统治危机空前显现
C. 曾国藩预感清朝的危亡 D. 日本独霸中国局面的形成
12.(1分)漫画常常能生动地揭示历史真相。如图这幅漫画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哪一件大事(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13.(1分)徐中约曾评价洋务运动:他们从未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事实上,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材料表明洋务运动( )
A. 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 B. 本质上是维护清廷的统治
C. 实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标 D. 受顽固派抵制
14.(1分)洋务运动时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下列史实能映证这一思想的是( )
A. 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B.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 创办汉阳铁厂 D. 创办京师大学堂
15.(1分)李鸿章旅游到英国,不惜重金,给慈禧太后购回一台缝纫机;他听英国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是一窝蜂似的吵架,据此材料推测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是( )
A. 只是学习技术,不愿改革制度 B. 内部贪污腐化严重
C. 海军操练不勤,中日战争失败 D. 缺乏英语翻译人才
16.(1分)如图,早在鸦片战争前清军就已大量装备抬枪。洋务运动后还在大量生产抬枪,英国议员贝思福对金陵机器制造局考察后表示:“所有第一流的现代化机器,都用来生产一些无用的军械。”这反映了洋务运动( )
A. 领先世界 B. 取得成效 C. 创新能力 D. 因循守旧
17.(1分)“口……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口”应填入的内容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18.(1分)19世纪50、60年代,清朝统治者中的有识之士把大规模的机器生产、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中国。“有识之士”的行为( )
A. 开始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B. 使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
C. 传播了“实业救国”思想 D. 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19.(1分)结合以下示意图,对中国近代外交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设立总理衙门是清政府主动外交的体现
B. 外务部的设立有利于增强政府的话语权
C. 中华民国政府的外交部实现了外交的自主权
D. 中国近代外交从无到有,被动适应近代化
20.(1分)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一书写道:“自强运动的倡导者推动现代规划,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材料中的“自强运动”是指( )
A. 洋务运动 B. 五四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太平天国运动
二 、综合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30分)
21.(12分)中国作为世界上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有过辉煌,有过衰落。而现在,它正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们一起沿着它的过往,来见证它的再一次崛起。
【高度繁荣 宋元文化】
材料一:……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即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只)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力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储之……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
1.材料一所描述的重大发明是什么?
【沉沦 落后挨打】
材料二:
2.完善材料二中的《鸦片战争示意图》,把A、B指代的条约名称和通商口岸填写在答题卡对应位置。这一场战争为何会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醒来 近代化的探索】
材料三: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蒋廷黻编著:《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2)与材料三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如何?任举一例中国人进行的与制度相关的探索。
【崛起 走向国际】
材料四:依靠综合国力和发展需要,中国成功地举办了多次国际盛会,如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第29届夏季奥运会,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第41届世界博览会,2014年在南京举办的第2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浙江乌镇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等。2015年,北京张家口获得2022年第24届冬季奥运会的主办权,杭州获得2022年第19届亚运会的主办权。一系列国际盛会的举办,向世界展现了一个自信、开放、包容、友善的中国。
——《中国历史》部编版八下
3.阅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能够成功举办多次国际盛会的原因是什么?中国的崛起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什么深远影响?
22.(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861年开始,“自强”一词在奏折、谕旨和士大夫的文章中经常出现。这表现出人们认识到需要一种新的政策,以应付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所发生的史无前例的变化。
材料二:如图。
材料三:他们因坚持“中体西用”,加之其政治上的内部落后性和对外的依附性,所以其变革始终无法突破现代化进程的物质层面,难以步入更深层的政治层面。但伴随着农耕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的转型,客观上要求国家政权的功能也应该有相应的转变。因近代工业的兴起,生产力的提高,经济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政治、文化领域不可避免地生出了变革的种子。
1.根据材料一,“新的政策”指的是什么?它能被提出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两幅图片反映的内容之间有何关联?
3.简要概括材料三的观点。
23.(9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初,河南“洋货山积,土货寥落……无论大小市镇,触目无非外货”。“河南农村中贫困的农民离乡背井出外谋生者一天天增加”,“滑县、封邱、阳武、原武、延津诸县,每年总有大批农民,成群结队……出外工作”。
——谢晓鹏《20世纪初河南城市化启动的主要动力》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河南城镇和乡村分别出现了什么现象?
2.材料二中“上海、广州、南京”的开放分别与近代哪一条约的签订有关?
3.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大城市兴起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和福州船政局是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军事工业,湖北织布局是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民用工业。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军事工业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相关史实。
此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军事工业的相关史实。
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洋务运动期间,许多洋务派大臣创办了洋炮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机器制造局、织呢局等一系列洋务企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期间学习西方的技术,创办了大量的民用和军事工业,C项正确;从洋务运动期间创办的企业,无法得出中央政府的支持,排除A项;洋务运动前期主要发展军事工业,并非民用工业,排除B项;甘肃、四川不在沿海,排除D项。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相关知识,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文字材料。
此题主要考查了洋务运动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所学可知,李鸿章是洋务运动中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兴建了很多军事工业,并兴建了近代海军北洋舰队,但最后以失败告终,因此题干反映的是李鸿章对自己开展的洋务运动成效的评价,故A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与李鸿章有关,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1898年光绪帝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开展戊戌变法运动,与李鸿章无关,排除C。义和团运动是在山东、直隶一带兴起,他们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坚决抵抗列强的侵略。与题意不符。排除D。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洋务运动是统治阶级发起的一场自救运动。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
4.【答案】D;
【解析】1872年,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使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并。这说明了洋务运动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扩张。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为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于是他们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A符合题意。戊戌变法主张学习的是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排除B。义和团运动主要反对外来民族侵略。排除C。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排除D。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本题以洋务运动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6.【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洋务运动期间的某些企业,在运行中一般都计算成本,吸纳民间资本,其产品主要销售于国内市场,追逐利润”可知,这类企业属于洋务运动中创办的民用企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强兵富国,他们掀起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派在中央以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又兴办了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一批近代民用工业。D符合题意。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了洋务运动相关知识,重点掌握洋务运动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等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了洋务运动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7.【答案】D;
【解析】洋务派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湖北织布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这可以体现出洋务运动的口号是“自强”“求富”。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A;
【解析】史载:轮船招商局初期仅有轮船三艘,1876年增至十二艘,洋商大起嫉忌,旗昌、怡和、太古等外国航运公司纷纷跌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洋务运动对外国资本入侵有一定的抵御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清朝平定新疆大、小和卓的叛乱后设伊犁将军;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建立行省”可见,清朝对边疆管理方式并不是单一的,有平定叛乱、有抗击外来侵略等,故C表述错误,符合题意;ABD不是符合题干材料。排除。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对新疆地区管辖的措施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对新疆地区管辖的措施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0.【答案】B;
【解析】“制敌在乎自强,自强必先练兵”。体现这一思想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B;
【解析】《时局图》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中国狂潮。这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空前显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有识之士开始受到刺痛,洋务派发动洋务运动;图片不能体现曾国藩预感清朝的危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形成了日本独霸中国局面,排除ACD.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A;
【解析】据漫画内容“有了洋枪洋炮就可以自强了”可知,漫画反映的是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B;
【解析】徐中约曾评价洋务运动:他们从未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事实上,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材料表明洋务运动本质上是维护清廷的统治。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4.【答案】C;
【解析】据题干“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可知这是说国家先先富而后才能强,尤其必须富在民生方面,所以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C是洋务运动期间兴办的民用企业。
故选:C。
此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分两个阶段,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为了解决军事工业中的运输、燃料等问题,又以“求富”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
掌握洋务运动的背景、时间、领导人、过程、结果及影响。
15.【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李鸿章到英国重金购回一台缝纫机,而对英国议会的态度是“无甚可观”;由此可见,洋务运动重视西方的科学技术,而对西方的政治体制毫不上心。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李鸿章对西方技术和政治的态度,不是强调内部的腐化。排除B。材料体现不出来海军的发展和缺乏英语翻译人才,排除C和D。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要求学生结合洋务运动的过程和特征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洋务运动对西方科技是学习,而对西方政治制度是排斥的。
16.【答案】D;
【解析】如图,早在鸦片战争前清军就已大量装备抬枪。洋务运动后还在大量生产抬枪,英国议员贝思福对金陵机器制造局考察后表示:“所有第一流的现代化机器,都用来生产一些无用的军械。”这反映了洋务运动因循守旧,不会与时俱进,仍然生产在世界上早已落后的抬枪。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口……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可知,这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建治,用西方的先进军事装备武装自己的一场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描述的是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运动,B项正确。
故选:B。
此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D;
【解析】19世纪50、60年代,清朝统治者中的有识之士把大规模的机器生产、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中国。“有识之士”的行为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9.【答案】D;
【解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理衙门是在西方列强的强烈要求下设立的,排除A;外务部的设立不利于增强政府的话语权,排除B;中华民国政府的外交部没有实现外交的自主权,排除C。
故选:D。
此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外交,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外交,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自强运动”是指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强兵富国,他们掀起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派在中央以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代表。A符合题意,BCD错误。
故选:A。
此题主要考查了洋务运动相关知识,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此题主要考查了洋务运动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1.【答案】(1)由材料一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所描述的重大发明是活字印刷术。
(2)A:1942年8月,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B:指的是《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上海;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因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与“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中国人进行的与制度相关的探索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4)由“依靠综合国力和发展需要,中国成功地举办了多次国际盛会”可以看出,中国能够成功举办多次国际盛会的原因是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崛起影响:改变了当今世界的格局,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对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一支强有力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模式。
故答案为:
(1)活字印刷术。
(2)A:《南京条约》;B:上海;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3)洋务运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4)综合国力的增强;影响:改变了当今世界的格局,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对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一支强有力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模式。;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活字印刷术、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解答材料解析题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
本题以活字印刷术、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2.【答案】洋务运动的开展;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部分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技术的落后,提出向西方学习。;民用工业辅助军事工业,为其提供资金、原料、运输等问题。;洋务运动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但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变革。;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洋务运动等相关史实。
23.【答案】经济萧条、农民流离失所等现象。;《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后发性,因受到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而开始了近代城市化进程;不均衡性,近代城市化主要从沿海沿江城市开始,内地城市化进程缓慢。;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天津条约》、洋务运动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天津条约》、洋务运动等相关史实。
第 7 页,共 1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