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二轮专题复习高考化学(广西专用)特训:压轴题四图像表格中数据和结果分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届二轮专题复习高考化学(广西专用)特训:压轴题四图像表格中数据和结果分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4-02-15 12:2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压轴题四 图像表格中数据和结果的分析
策略模型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每年都有试题以图表方式呈现相关实验结果及化学信息,要求学生在获取信息后对相关化学现象、事实作出合理解释,在推理基础上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试题的新颖度、难度和区分度在一定程度上都借助于图表的创新得以体现,这也是新课程高考的重要特点之一。所以,图文转化能力是学生适应高考的必备能力。
(1)图形题——坐标曲线图。坐标曲线题解题时可以拆分为识图、析图、用图三个步骤。其中识图是基础,析图是关键,用图是目的。①识图。识图的关键是三看:一看轴即横、纵坐标所表示的化学含义(自变量X轴和函数Y轴表示的意义),寻找X、Y轴之间的关系,因为这是理解题意和进行正确思维的前提;二看点即曲线中的特殊点(顶点、始点、终点、拐点、交叉点);三看线即曲线的走势(变化趋势是上升、下降、波动、正态、偏态等变化)。②析图。分析:图中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特殊点,曲线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趋势和走向,分析曲线变化的因果关系;联想:通过联想,把课本内的有关化学概念、原理、规律等与图像曲线中的图形与相关点建立联系。③用图。迁移:将相关的化学知识与图像曲线紧密结合,在头脑中构建新的曲线——知识体系,然后运用新的曲线——知识体系揭示问题的实质,解决实际问题。
(2)表格题——数据表格分析题。该题常常以列表形式,传递有关化学的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的信息,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获取并处理信息,综合分析问题等能力。题目信息一般比较隐蔽,它要求学生作答时首先要能够从题目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并能够将此信息与教材相关的理论紧密结合,从而寻找解答题目的切入点。解题步骤:①审题。要明确行标题、列标题和数据标题的含义;分析各行各列的数据变化,最大值、最小值和平衡点。②找答案。把表格转变成文字,经联想找出所要考的知识;分析各行各列的数据变化,最大值、最小值和平衡点的原因。③定答案。结合概念和原理答题,把表格转变成文字,要表达准确,尽量用课本上的术语表述;书写要工整、条理要清楚。
1. 氨有着广泛的用途,如可用于化肥、合成纤维等工业生产。氨的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常用电离常数Kb和电离度α来定量表示其电离程度。Kb和α常用的测定方法:在一定温度时用酸度计测定一系列已知浓度氨水的pH,可得各浓度氨水对应的c(OH-),然后通过换算求得各对应的α值和Kb值。下面是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在25 ℃时测定一系列浓度氨水的pH所对应的c(OH-):
[仪器与试剂]酸度计、50 mL碱式滴定管、100 mL烧杯、0.10 mol·L-1氨水
[实验数据](不必填表格)
烧杯号 V氨水(mL) V水(mL) c(NH3·H2O)(mol·L-1) c(OH-)(mol·L-1) Kb α
1 50.00 0.00 1.34×10-3 1.34%
2 25.00 25.00 9.48×10-4 1.90%
3 5.00 45.00 4.24×10-4 4.24%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述问题:
(1)25 ℃时,氨水的电离常数:Kb≈________(保留三位有效数字)。通过计算所得的数据和简洁的文字说明电离常数、电离度与弱电解质的初始浓度的关系________。
(2)用0.10 mol·L-1盐酸分别滴定20.00 mL 0.10 mol·L-1的NaOH溶液和20.00 mL
0.10 mol·L-1氨水所得的滴定曲线如下:请指出盐酸滴定氨水的曲线为________(填“A”或“B”),请写出曲线a点所对应的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________。
(3)液氨作为一种潜在的清洁汽车燃料已越来越被研究人员重视。它在安全性、价格等方面较化石燃料和氢燃料有着较大的优势。氨在燃烧试验中相关的反应有:
4NH3(g)+3O2(g)===2N2(g)+6H2O(l) ΔH1①
4NH3(g)+5O2(g)===4NO(g)+6H2O(l) ΔH2②
4NH3(g)+6NO(g)===5N2(g)+6H2O(l) ΔH3③
请写出上述三个反应中ΔH1、ΔH2、ΔH3三者之间关系的表达式,ΔH1=________。
(4)Allis Chalmers制造公司发现可以用氨作为燃料电池的燃料。其总反应式为4NH3+3O2===2N2+6H2O,正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则负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80×10-5 在三组实验中Kb始终约等于1.80×10-5,说明电离平衡常数与初始浓度无关,而电离度分别为1.34%、1.90%、4.24%,说明电离度与初始浓度有关,且随着初始浓度减少而增大
(2)B c(NH)>c(Cl-)>c(OH-)>c(H+)
(3)
(4)2NH3+6OH--6e-===N2+6H2O
解析 (1)NH3·H2O??NH+OH-
Kb==α·c(OH-)
=1.34%×1.34×10-3
≈1.80×10-5
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初始浓度无关,而α与初始浓度有关。
(2)根据初始pH的大小关系可判断B为盐酸滴定氨水的曲线。a点为NH4Cl和NH3·H2O的混合液(NH4Cl多,NH3·H2O少),呈碱性,其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c(NH)>c(Cl-)>c(OH-)>c(H+)。
(3)4NH3(g)+3O2(g)===2N2(g)+6H2O(l) ΔH1①
4NO(g)+6H2O(l)===4NH3(g)+5O2(g) -ΔH2②
①×5+②×3得:
4NH3(g)+6NO(g)===5N2(g)+6H2O(l)
ΔH3=
即:ΔH1=
(4)4NH3+3O2===2N2+6H2O
正极反应式:3O2+6H2O+12e-===12OH-
负极反应式:4NH3+12OH--12e-===2N2+12H2O
2. 高铁酸盐在能源、环保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高铁酸钾(K2FeO4)易溶于水,具有强氧化性,是一种新型水处理剂。替代传统的净水剂及Cl2对淡水进行净化消毒是城市饮用水处理新技术。
工业上常用如下方法制备高铁酸钾:以铁丝网为阳极电解NaOH溶液,然后在阳极液中加入50%的K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用异丙醇洗涤、干燥,即可制得。
(1)高铁酸钾具有强氧化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用异丙醇代替水洗涤产品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
(3)高铁酸钾是一种理想的水处理剂,其处理水的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
(4)高铁电池是正在研制中的可充电干电池,下图为该电池和常用的高能碱性电池的放电曲线,由此可得出的高铁电池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
(5)探究高铁酸钾的某种性质。
[实验1]将适量K2FeO4固体分别溶解于pH为4.74、7.00、11.50的水溶液中,配得FeO浓度为1.0 mmol·L-1(1 mmol·L-1=10-3 mol·L-1)的试样,静置,考察不同初始pH的水溶液对K2FeO4某种性质的影响,结果见图1(注:800 min后,三种溶液中高铁酸钾的浓度不再改变)。
[实验2]将适量K2FeO4溶解于pH=4.74的水溶液中,配制成FeO浓度为1.0 mmol·
L-1的试样,将试样分别置于20 ℃、30 ℃、40 ℃和60 ℃的恒温水浴中,考察不同温度对K2FeO4某种性质的影响,结果见图2。则
①实验1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2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高铁酸钾在水中的反应为4FeO+10H2O??4Fe(OH)3+8OH-+3O2↑。由图1可知,800 min时,pH=11.50的溶液中高铁酸钾最终浓度比pH=4.74的溶液中高,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铁元素为+6价,易得电子
(2)减少洗涤时产品的损失且产品易干燥
(3)高铁酸钾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 产生的Fe(OH)3有吸附性,有净化作用
(4)放电时间长 工作电压稳定
(5)①研究FeO在不同pH溶液中的稳定性(或反应的速率)
②温度越高,FeO越不稳定(或与水反应的速率越快)
③pH=11.50的溶液中OH-浓度大,使平衡向左移动
解析 (1)在K2FeO4中Fe的价态为+6价,易得电子。
(2)K2FeO4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很小,可减少洗涤时的损失。
(3)K2FeO4具有强氧化性,可杀菌消毒,其还原产物Fe3+水解生成Fe(OH)3胶体,具有吸附性能。
(4)根据曲线判断,电压稳定,放电时间长。
(5)图1研究的是FeO在不同pH时的稳定性,图2研究的是FeO在不同温度时的稳定性,根据曲线变化,pH越大,FeO越稳定;温度越高,FeO越不稳定。
3. 草酸是一种重要的试剂。下面是利用草酸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
(1)为证明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中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两支试管,各加入4 mL 0.01 mol·L-1的KMnO4酸性溶液,分别向其中加入0.1 mol·L-1、
0.2 mol·L-1 H2C2O4溶液2 mL,记录溶液褪色所需时间。
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预期现象是:
①溶液的颜色由________色变为________色。
②其中加入____________ mol·L-1 H2C2O4的那支试管中的溶液先变色。然而实验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实验过程颜色复杂,且褪色先缓慢后逐渐加快;最大的问题是草酸浓度大,反应速率却更慢。
本实验能否作为课堂实验研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适宜的条件是怎样的?某校一研究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下面是他们的实验报告的一部分:
表1 试验安排及结果
实验编号 A(KMnO4溶液浓度/mol·L-1) B(草酸溶液浓度/mol·L-1) C(硫酸溶液浓度/mol·L-1) 褪色时间/s
1 3 3 1 336
2 1 2 3 82
3 3 1 3 76
4 1 3 2 133
5 2 3 3 102
6 3 2 2 156
7 2 2 1 300
8 2 1 2 115
9 1 1 1 200
应用SPSS16.0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下表:
表2 各因素水平的数据处理结果
A(KMnO4溶液) B(草酸溶液) C(硫酸溶液)
浓度/mol·L-1 0.005 0.010 0.015 0.1 0.5 0.9 6 12 18
平均褪色时间/s 138.3 172.3 189.3 130.3 179.3 190.3 278.7 134.7 86.7
(2)由表2可知,三因素中,________的浓度(选填“A”、“B”或“C”,下同)对反应速率影响显著,而________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不显著。
(3)由表2可知,当高锰酸钾浓度为________ mol·L-1、草酸浓度为________ mol·L-1时,反应最快。即因素A、B的较适宜实验条件得以确定。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该小组同学继续探究硫酸的浓度是怎样影响本反应速率的,测得实验结果如下:
表3 不同硫酸浓度下的褪色时间
c(H2SO4)/mol·L-1 18 16 14 12 10 8 6
褪色时间/s 67 83 90 103 129 146 200
(4)根据课堂实验的合适时间,可选溶液的褪色时间约为1分钟和2分钟的两份溶液,即此时硫酸的浓度为________ mol·L-1和________ mol·L-1,这也有利于观察这两个反应速率的差异。
结论:草酸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可作为课堂实验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答案 (1)2MnO+5H2C2O4+6H+===2Mn2++10CO2↑+8H2O 紫(或紫红) 无 0.2
(2)C A、B
(3)0.005 0.1
(4)18 10
解析 (1)由于MnO被还原成Mn2+,所以溶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所以加入0.2 mol·L-1的H2C2O4溶液先变色。
(2)根据表2中的数据可判断,H2SO4溶液的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显著,而KMnO4、H2C2O4的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不显著。
(3)由表2中数据判断,当KMnO4溶液浓度为0.005 mol·L-1,H2C2O4溶液浓度为0.1 mol·
L-1时,反应速率最快。
(4)褪色时间大约为1分钟时,硫酸浓度为18 mol·L-1,褪色时间大约为2 min时,H2SO4浓度为10 mol·L-1。
4. 800 ℃时,向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和H2O维持恒温,发生反应CO(g)+H2O(g)??H2(g)+CO2(g),反应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下表:
反应时间/min 0 2 4 6
n(CO)/mol 1.20 0.90 0.80
n(H2O)/mol 0.60 0.20
(1)反应在2 min内的平均速率为v(H2O)=________。
(2)800 ℃时,化学平衡常数K的值为________。
(3)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再通入0.20 mol H2O,与原平衡相比,达到新平衡时CO转化率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在恒温恒压密闭容器中通入CO和H2O各1 mol发生该反应,当反应达到平衡后,维持温度与压强不变,t1时再通入各1 mol的CO和H2O的混合气体,请在下图中画出正(v正)、逆(v逆)反应速率在t1后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图。
答案 (1)0.075 mol·L-1·min-1
(2)1
(3)增大
(4)
解析 (1)v(H2O)==0.075 mol·L-1·min-1
(2)4 min已达平衡状态
      CO(g)+H2O(g)??H2(g)+CO2(g)
起始(mol) 1.20 0.60 0 0
转化(mol) 0.40 0.40 0.40 0.40
平衡(mol) 0.80 0.20 0.40 0.40
K==1
(3)再加入H2O(g),CO的转化率将增大。
(4)恒温、恒压,再通入1 mol CO、1 mol H2O(g),和原平衡等效,达到平衡时,速率和原平衡相等。
5. 由菱镁矿(主要成分为MgCO3)制阻燃型氢氧化镁的工艺流程如下:
(1)从图1和图2可以得出的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化反应MgO+H2O===Mg(OH)2能自发进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元素周期律和下表可知,金属氢氧化物受热分解的规律有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部分主族元素的金属氢氧化物热分解温度/℃
LiOH NaOH KOH Al(OH)3 Mg(OH)2 Ca(OH)2 Ba(OH)2
924 不分解 不分解 140 258 390 700
(4)已知热化学方程式:Mg(OH)2(s)===MgO(s)+H2O(g) ΔH=+81.5 kJ·mol-1
①Mg(OH)2起阻燃作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②与常用卤系(如四溴乙烷)和有机磷系(磷酸三苯酯)阻燃剂相比,Mg(OH)2阻燃剂的优点是____________。
答案 (1)随着水化时间延长,MgO的量不断减少,Mg(OH)2的量不断增加 温度升高,水化反应速率加快
(2)ΔH<0
(3)金属离子半径越大,氢氧化物越难分解(或金属性越强,氢氧化物越难分解等)
(4)①Mg(OH)2分解时吸热,使环境温度下降;同时生成耐高温、稳定性好的MgO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阻燃效果更佳
②无烟、无毒、腐蚀性小
解析 (1)水化时间越长,MgO越少,Mg(OH)2越多,并且温度越高,水化速率越快。
(2)MgO+H2O===Mg(OH)2属于放热反应。
(3)金属性越强,氢氧化物热稳定性越强。
(4)①Mg(OH)2分解时要吸热,且生成的MgO耐高温,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阻止燃烧进一步进行。
②有机阻燃剂有一定的毒性和腐蚀性,且有烟产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