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3 13:52:48

文档简介

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可谓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其服务现代化发展的内容十分丰富。在充分肯定其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并非拿来就用,也不是自发实现的,而需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有创新性地推进提升。
一方面,切实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党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是增强传统文化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正确选择。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创造与创新为途径,以转化与发展为动力,着力推进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意蕴与时代诉求相协调、表达方式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只有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我们才能够深入传统文化内里,区别优劣得失,辨析精华糟粕,科学提炼精粹内容;才能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功利主义倾向,杜绝形式主义偏颇,使传统文化经合理再造与整体提升后,更有效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思想文化建设。
另一方面,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积极融合,以求协力共进。从历史深处走来并历经沧桑巨变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助力与服务现代化为使命,以促进现代化发展为价值彰显,其服务内容的广泛性、服务方式的多样性、服务形态的丰富性、服务成效的实在性,已然清晰呈现并愈趋显著。立足当前并着眼未来,脚踏实地并登高望远,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内在联结与渗透融会必将上升到一个更高层面,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协力共进与发展提升必将发展到一个崭新境界,携手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新努力和新贡献。
(摘编自商志晓《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中国现代化包含文化的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中的应有之义。文化是创新的,又是继承的,是创新与继承的统一;文化是当下的,又是历史的,是当下与历史的结合。文化的现代化或现代化中的文化,不能不包括中华传统文化。正如现代化不能割断民族血脉一样,文化创新发展亦不能无视历史传统。
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期相遇,既为中国现代化推进提供了丰厚文化滋养,又为中华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注入了新鲜血液。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对望与交流,实质上是一次历史和现实的对话,是文化坚守和观念创新的一次互动。在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发生作用的同时,现代化也在影响和改变着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为中华传统文化实现自身现代化提供了时代机遇、重要遵循和现实条件,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自身走向现代化。
其一,现代化为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现代化提供时代机遇。中华传统文化要实现新发展,离不开作为当代中国伟大实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离不开作为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它的改造与吸纳,离不开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与有力推动,离不开作为文化创造和文化享用主体的中国人民的传承发扬与自觉实践。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引领先进文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优化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都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实现新发展提供了时代机遇。
其二,现代化为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现代化提供重要遵循。中华传统文化实现自身现代化要在实践上有所遵循,现代化则为之提供目标、方向及道路等方面的基本依赖。一要服务现实。二要科学阐发。传统必须与现代相联,传统文化必须接通现代文化,传统文化才能够融入到现代化进程之中。中华传统文化要实现自身走向现代化的目标,必然要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表达形式。
其三,现代化为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现代化提供现实条件。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现代化实践是中华传统文化实现自身现代化的丰厚社会土壤。现代化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相联,现代化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实现自身现代化的氧化剂。现代化在孕育新的、更加先进的思想、文化、理念之时,既要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同时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提供新鲜元素、注入新鲜血液。现代化思想文化本身能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发现和纠正自身缺陷的参照对象,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反观和超越自身局限的榜样力量。借助现代化思想文化及其精神引领,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而且能够迅速氧化而达至蜕变,加快实现自身现代化的步伐。
(摘编自商志晓《中国现代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辩证联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发展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是取之不尽的精神富矿,必须有扬弃地加以继承。
B.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能够使我们区分传统文化的优劣得失,能够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不利倾向。
C.文化要实现现代化,既需要继承又需要创新,而创新就不能无视历史传统,而需要将当下的与历史的紧密结合在一起。
D.中华传统文化欲实现现代化,需要以现代化思想文化为参照物,以发现和纠正自身的缺陷、反观和超越自身的局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的开头部分的论述重心是相同的,都是重在论述传统文化的创新。
B.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服务内容广泛、方式多样、形态丰富、成效实在。
C.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发展离不开中国当代的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支持与努力。
D.现代化与工业、信息文明及传统文化关系密切,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韩非子在《韩非子·五蠹》里说道:“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唐代文学家刘禹锡:“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
C.《论语·子罕》有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戴复古在《论诗十绝》中说:“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4.如何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有家长想用《论语》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但读到“无友不如己者”时,心生疑虑: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杨伯峻译文),但如果大家都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谁还会有朋友?孔子怎么能这样教导人?对于怎样对待这样的内容,家长十分疑惑。
请结合两则材料和你所知道的《论语》内容,为家长解除疑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掌声响起来
张大愚
他是一位拉二胡的流浪艺人,大约四五十岁。不知什么原因,失去了右小腿,行动全凭一副拐杖。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来的这座城市和为什么来这座城市——或许也没有人想知道。喧嚣的都市,快节奏的生活,谁顾得上去关注一个残疾艺人?又有多少人会静下心来细细聆听那种古老陈旧的声音呢?
街边的小公园是他的寓所,公园的长椅是他的床榻,漫天的星河是他的衾被。两包方便面或者一份廉价的盖浇饭,就是他一天的膳食。
他不修边幅,放任头发与胡须疯长,遮盖住大半张脸。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手中的二胡,选料考究,做工精细。紫檀的琴杆与琴筒,黄杨木的琴轴,琴筒蒙的是顶级的金花蟒皮。由于长时间地使用摩挲,琴体包了浆,泛着温润柔和的紫光。内行一看便知价格不菲。以他现在的收入,不知需要积攒多长时间才能置下这样的珍品。
每次演奏完毕,他会从琴盒里取出一块干净的麂皮布,擦拭二胡的每一个部位,然后小心翼翼地放进琴盒里。他的动作认真细致,甚至有些虔诚。他的目光温软,像在注视着恋人。晚上,他会枕着琴盒入睡。他的梦里有二胡,二胡的梦里有他。
他演奏的曲目很多,欢快的,抒情的,忧伤的,都游刃有余。最拿手的是《二泉映月》,曲调幽幽咽咽,仿佛被血和泪浸泡过——他应该是个有故事的男人。
他坚持每天演奏两场,上下午各一场,每场两小时。与其他街头卖艺者不同,他是“绿色”演奏。没有麦克风,没有伴奏带,只有二胡本身的声音在空气中真实地游走。
有一天,公园里来了一个卖唱的女孩,与他各据一角。女孩奇装异服,神情傲娇,瘦削的肩膀上斜挎着一把大大的吉他,面前支着麦克风,音响一开,激越高亢的歌声伴着砰砰的吉他声铺天盖地袭来,气势宏伟。但令人惊奇的是,二胡的声音总能从那震耳欲聋的声音里钻出来,清晰地传至每个人的耳鼓,像一条轻捷灵动的小鱼儿,在人们心里游那么几游。
弹吉他的女孩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时尚,光鲜,激情四射,足以吸引更多的人驻足欣赏。一天下来,女孩的钱盒满满当当的。相比之下,他就显得更加落魄,甚至可怜。当然,这只是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的想法而已,他自己内心未必这样认为——谁说这样就是可怜呢?可无论怎样,那个决定生存质量的钱盒里总是寥寥无几,却是不争的事实。
我第一次听他的演奏,是在初夏的一天。时近黄昏,云舒霞卷,弯月初升。公园里行人寥寥,微风拂过,有二胡乐声飘来。公园不大,我绕过一座乱石堆叠的假山,就看见了他。他坐在一丛海桐灌木旁的木色长椅上,左手持琴,右手执弓,腰背自然挺直,标准的二胡演奏姿势。他拉的是《彩云追月》,曲调轻快流丽,我似乎能感觉到那些被奥数题纠缠而绷紧的神经在一根一根舒缓,熨帖极了。他的头仰起,双目微阖,神情温柔。我没有去想为什么一个流离落魄的流浪艺人会有这种表情,我只是单纯地被乐声吸引,甚至没有注意到他那条不健全的右腿。
整个暑期,这座公园成了我有空必来打卡的地方。去的多了,他开始同我打招呼,让我报喜欢的曲名,并坚决拒收我的钱。我们从不深聊,一个神秘的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将去往何处的成年人,他的故事、他的内心世界,不是一个阅历尚浅的少年轻易可以触碰的。
暑期最后一天,我又去了。暮夏时节,风里带了一丝秋意。
看到我来了,他点头向我示意,然后问我想听什么。我说都可以,谢谢。他沉吟一下,说那就《二泉映月》吧。
起势,运弓,顿挫流转,这个有故事的男人,在这个黄昏,开始了一场这个夏天以来最高水准的演奏。越来越多的人被乐声吸引过来,它细腻而又雄阔,伤怀而又悲悯,于暗色中隐现清明,于寂灭中萌发新生。它描摹的是一幅“长太息以掩涕”的人生长卷,同时又是我们所有人置身其中的有情世界。所有人安静地聆听着,过往岁月的浮光掠影纷纷在此刻翻涌上来,在心中百转千回。
一曲结束,四野静寂,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停止。他若有所思地怀抱着二胡,凝然不动,仿佛与天地相合。
这是一场堪称大师级的演奏,不可复制。不知是谁长吁了一声,我回过神来。一个男人把一张百元纸币放进他的钱盒里,其他人纷纷效仿,往盒子里放钱,我也放了二十元。盒子满了,还有几张散落到地上。
暮色将尽未尽,绛紫色微光在公园里流连。我心念一动,带头鼓起掌来,众人跟着鼓掌。掌声像子弹一样将他击中,他身体一震,神思回转,抬头看了看我,以及围聚的众人,目光深邃明亮。
他从容地将二胡放进琴盒,撑着拐杖站了起来,向众人优雅地鞠了一躬,然后挺直腰身,矜持地微笑着。那一刻的他,仿佛双腿完好地站在万众瞩目的舞台上,英姿勃发,光华灼灼。
那是一场告别演出。那天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前三段从外貌、饮食等方面写出流浪艺人生活的艰难,引发了读者对他的一些疑惑,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对流浪艺人演奏完毕的动作、神态等进行了精细地刻画,凸显了其对于二胡的珍视、对于传统艺术的热爱与敬重。
C.小说善用对比,例如无论卖唱的女孩的吉他声多么响亮,都不能完全掩住二胡的声音,这就突出了二胡声音之清越。
D.小说前半部分指出流浪艺人最拿手的是《二泉映月》,最后又以此结束,不仅把故事推向了高潮,也有利于主题的揭示。
7.关于流浪艺人告别演出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看到“我”来,“他点头向我示意”,说明经历暑期我们已经达成了默契。
B.他“怀抱着二胡,凝然不动”,说明此时他已完全沉浸在二胡的艺术世界里。
C.关于本次演奏的乐声,既有对其的正面描写,也有听者反应等侧面烘托。
D.“那天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说明流浪艺人已辗转他地弹奏二胡。
8.小说以“掌声响起来”为题目,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的“散文化”包括淡化情节、虚化人物、抒情性浓郁、语言有诗意有意境等方面。汪曾祺先生曾指出:“散文化是世界小说的一种趋势。”本篇小说符合这种趋势。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有怎样的“散文化”特征。(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 子 谏 曰 君 不 胜 欲 为 台 今 复 欲 为 钟 是 重 敛 于 民 民 之 哀 矣 夫 敛 民 之 哀 而 以 为 乐 不 祥 景公乃止。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景公正昼被发乘六马,御妇人出正闺,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公惭而不朝。景公饮酒,移于晏子家,前驱报闾曰:“君至。”晏子被玄端立于门曰:“诸侯得微有故乎?国家得微有故乎?君何为非时而夜辱?”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与夫子乐之。”晏子对曰:“夫布荐席,陈簠簋①者有人,臣不敢与焉。”公曰:“移于司马穰苴之家。”前驱报闾曰:“君至。”司马穰苴介胄操戟立于门曰:“诸侯得微有兵乎?大臣得微有叛者乎?君何为非时而夜辱?”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声,愿与夫子乐之。”对曰:“夫布荐席,陈簠簋者有人,臣不敢与焉。”公曰:“移于梁丘据之家。”前驱报闾曰:“君至。”梁丘据左操瑟,右挈竽,行歌而至。公曰:“乐哉!今夕吾饮酒也,微彼二子者何以治吾国!微此一臣者何以乐吾身!”贤圣之君皆有益友,无偷乐之臣。景公弗能及,故两用之,仅得不亡。
(节选自《说苑九·正谏》)
【注】①簠簋(fǔguǐ):两种盛黍稷稻粱之礼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
B.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
C.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
D.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之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在文中是景公对晏子的称呼,表示尊敬。
B.刖,一般指砍断双脚,是古代一种残酷的刑法。刖跪,在文中指受了刖刑的看门人。
C.“得微”中的“微”意为“假如没有”,与“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意思相同。
D.司马,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政的长官,与白居易“江州司马”的职位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养马人杀掉了景公的马,景公就想杀养马人。晏子知道景公正十分生气,直接劝谏可能没有效果,就借列举养马人的罪过来进行劝谏。
B.晏子列举养马人的罪过的计策,产生了两大作用:其一是救了养马人,其二是启发景公更加重视仁德,从此可能会少犯类似的错误。
C.景公从宫中正门乘车而出的时候披头散发,带着妇人,不像国君的样子,守门人没有认出他,就指责他冒充国君,并且把他挡了回去。
D.景公想找大臣一起饮酒作乐,先到晏子家,后到司马穰苴家,这两个人都穿戴得极为庄重,拒绝了景公,景公没办法,只好另转他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
(2)夫布荐席,陈簠簋者有人,臣不敢与焉。
14.景公仅仅能够保住自己国家不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①,坠似骚人去赴湘②。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过岭:越过五岭,指到达今广东一带,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②湘:指湘江流域,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汨罗江而死的故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描绘落梅飘落于台阶与墙头的画面,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感情基调。
B.颔联对仗工整、化用典故,意在凸显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
C.颈联与陆游所写“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异曲同工,耐人寻味。
D.作为一首咏物诗,前三联重在写梅,尾联重在议论,委婉含蓄,言近旨远。
16.请简要分析本诗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内容相近,都认为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又要以他人的过失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离骚》的创作缘于屈原“怨生”,而“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就是对其怨产生的原因的解说。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自己在曲曲折折的山路上沉迷于观赏风景而忘记时间的流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雨燕塔”,是根据生态需求,专为雨燕栖息而建的。早年,因为城市建设等各种原因,北京标志性鸟类——北京雨燕可筑巢安家的空间被压缩,其数量急剧下降,令人担忧。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北京奥森公园专门建起雨燕塔,塔身不大,却为雨燕设置了多达2240个人工巢箱,看起来__①__的。公园管理方希望通过人工招引的方式为北京雨燕提供新的安乐窝,希望雨燕成群地生活在这里,而雨燕也真的 ② ,让这里成了其聚集地,出现了众鸟翩飞的壮观景象,实在是一桩美事。鸟类对于城市有啄食害虫、维持生态平衡的生态意义及作为人类生存伙伴被赋予的文化意义。比如喜鹊象征着吉祥,承载着鹊桥相会的爱情传说;大雁象征 ③ 的爱情……
不论发端自政府部门、志愿组织还是普通个体,每一份小小善心,都会化作理想的风帆;每一滴暖暖爱意,都将汇成文明的江河,展现着城市的文明美好,折射着人的素养提升。只要大家做好生态保护,所有生物的生存环境都会得到改善和提升,百鸟翩翩、逐日纷飞的美好景象会不断出现,古往今来那许多美好的传说和诗意也会不断再现。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在央视首播,收视率高达70%,可谓史无前例。在30年风卷云舒的时代激流之中,1987年版《红楼梦》逐步被建构为经典,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首先,主创演员大多数 ① ,而是各行各业真正爱好艺术之人,通过推荐或自荐的方式聚集在一起,他们共同学习、训练、生活了三年,拍摄完成后又各奔前程。其次,在创作理念上忠于原著。80年代的中国,掀起了“美学热”“文学热”,各种西方理论纷至沓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电视剧《红楼梦》并未采取戏说的方式或者解构的姿态,而是 ② 。
作为一部艺术作品,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也并非尽善尽美。在一片赞许声中, ③ 。同年,《红楼梦学刊》发表了5篇相关评论文章。文章指出,“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与小说相比,在形似层次上难能可贵,差强人意。从神似层次考察,内蕴、意境的表现遗憾甚多”“林黛玉形象塑造的失败,与改编者对原著诗化小说个性的忽略有直接的关系”,等等。
21.下列句子中的“他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他们”,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你们五个人一起去的,怎么只有你回来了?他们呢?
B.谁能呵护地球、保护环境呢?我们,你们还有他们!
C.在单位,领导他们以不守纪律为由开除了他。
D.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意思是说路是走出来的,是靠大多数人一起奋斗出来的。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表示:“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给我们的道路指出了方向。
英国散文家、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培根论人生》中说道:“人生如同道路,最近的捷径通常是最坏的路。”这告诉我们人生之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作为当代的中学生,你应该走一条怎样的人生之路?如何走出这样的人生之路?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3分)B 【解析】错在“能够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不利倾向”,原文为“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功利主义倾向,杜绝形式主义偏颇”。
2.(3分)A 【解析】材料一开头部分提到“创新”,但主要是说传统文化需要“有创新性地推进提升”;材料二开头部分强调的则是文化是创新与继承的统一,二者论述重心并不相同。
3.(3分)C 【解析】材料一观点是中华传统文化创新与发展,A、B、D三项都强调创新,C项强调的是时间流逝的变化而不是创新。
4.①中华传统文化自身要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更好地与现代化融合,以求协力共进。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为其提供的时代机遇、重要遵循以及现实条件,客观上促使本身的转化。(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5.①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需要我们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对其精华可汲取之,对其糟粕可抛弃之。②《论语》中所说的“无友不如己者”,如果仅按杨伯峻的翻译,确实有不足之处,属于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可以抛弃;如果继续讲它,就应明白地指出其不足,使孩子认识到古人的话也未必全对。如果联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而使孩子产生辩证的理解,则更好。(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6.(3分)C 【解析】吉他声很响亮,二胡声没有被掩住,这不是对比,而是正衬。
7.(3分)D 【解析】错在“说明流浪艺人已辗转他地弹奏二胡”,此意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再也没见过”。
8.①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与流浪艺人的最后一次演出收获的掌声相照应,使小说结构严谨。③凸显了小说主题,表达了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及对其艺人的赞美。④突出了流浪艺人演艺水平之高,强化了其个性特征。(每点2分,共6分。答出其中三点且意思对即可。)
9.①情节淡化。小说以“我”的口吻叙写了一位流浪艺人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却令人印象深刻,让人意犹未尽。②人物形象呈现出浓郁的抒情气质。主人公生活窘困,却忠心于传统艺术。③语言上呈现出散文诗化的倾向。语言简洁、质朴、不渲染,又不失典雅。(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0.(3分)A 【解析】“君不胜欲为台”的意思是“国君您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而想建造高台”,在“胜”后面断开,“君不胜”就语意不完整,故排除B、D项。“以为乐”的意思是“把它当作乐趣”,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B、C项。
11.(3分)C 【解析】“得微”的意思是莫非,“微”在这里表示猜测;“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意思是没有,二者意思不同。
12.(3分)C 【解析】从守门人的话中的“吾君”,可见他并非没有认出,他所说的话的深层意思是“您没有我们国君该有的样子”。
13.(1)你让我们君王因为马的缘故杀人,让四邻诸侯听到,你的罪又该判死刑。[关键词:“以”(因为)、“闻”(让……听到)、“当”(判处),各1分;句意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布置宴席,陈列簠簋等器具,有专人负责,我不敢参与这些事情。[关键词:“布”(铺设)、“陈”(陈列)、“与”(参与),各1分;句意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4.①景公既有开明的一面,又有糊涂的一面,比不上贤明之君。②景公既用贤臣,又用偷乐之臣,治国的效果就打了折扣。(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景公建造高台,台子建成后,又想铸钟。晏子进谏说:“君王您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而想建造高台,现在又想铸钟,这是加重百姓赋税的行为,百姓一定很痛苦了。把加重赋税使百姓痛苦作为自己的快乐,不吉祥。”景公于是停止了。景公有一匹马,他的养马人杀了它,景公发怒,拿起戈就要杀养马人,晏子说:“这人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而被处死,我请求为您列举他的罪状,让他了解自己的罪行后再杀他。”景公说:“好。”晏子举着戈走近养马人说:“你为我们的君王养马却杀死了马,你的罪应判处死刑;你让我们君王因为马的缘故而杀养马人,你的罪又应判处死刑;你让我们君王因为马的缘故杀人,让四邻诸侯听到,你的罪又该判死刑。”景公说:“先生放了他!先生放了他!不要毁坏我仁爱的名声。”景公大白天披头散发,乘坐六匹马拉的车,带上妇人出王宫正门,刖跪(断足的看门人)拍打景公的马让他返回宫内,说:“您不是我的国君。”景公很惭愧,就不上朝。景公饮酒,想要改到晏子家中继续,先行的人到门口报信说:“君王到了。”晏子就穿上黑色的衣服,恭敬地站在门口说:“诸侯莫非有什么变故?国家莫非有什么变故?国君为什么在不适当的时候深夜屈尊来到我家?”景公说:“美酒的味道,金石乐器的声音,我想要与先生共同享乐。”晏子回答说:“布置宴席,陈列簠簋等器具,有专人负责,我不敢参与这些事情。”景公说:“改到司马穰苴家去。”先行的人到门口报信,说:“君王到了。”司马穰苴披甲戴盔,手里拿着戟,站在门口说:“诸侯莫非有军队来到?大臣莫非有叛乱的吗?国君为什么在不适当的时候深夜屈尊来到我家?”景公说:“美酒的味道,金石乐器的声音,我想要与先生共同享乐。”司马穰苴回答说:“布置宴席,陈列簠簋等器具,有专人负责,我不敢参与这些事情。”景公说:“改到梁丘据家中。”先行的人到门口报信,说:“君王到了。”梁丘据左手拿着瑟,右手拿着竽,边唱歌边来迎接。景公说:“真快乐啊!我今晚饮酒,没有晏子和司马穰苴两个人,怎么治理国家呢?没有梁丘据这个臣子,怎么让我快乐呢?”贤明的君主,都有好朋友,但没有贪图享乐的臣子。景公比不上贤明君主,所以两种臣子都任用,因此仅能保住自己国家不灭亡。
15.(3分)B 【解析】错在“意在凸显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此联表面上是写落梅,实际上写的是像韩愈、屈原这样的迁客、骚人的遭遇。
16.①借凋谢飘零的梅花来抒发对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之士遭遇的同情。②借梅花“久犹香”表达对坚守志节、高尚品格的君子的赞美。③借东风摧残梅花表达对当权者摧残人才的愤懑与不满。(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7.(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3)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每空1分,共6分。错字、多字、少字则该空不得分。)
18.示例:①密密麻麻 ②不负众望 ③忠贞不渝(每空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如答其他成语,与语境相合,亦可得分。)
19.示例:鸟类对于城市来说,有啄食害虫、维持生态平衡的生态意义;而作为人类生存的伙伴,鸟类又被赋予了文化意义。(生态意义1分,文化意义1分,结构完整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0.①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善心”比作“风帆”,把“爱意”比作“江河”,生动形象地点出了人类的每个善意、行动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②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句式整齐,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感,同样表达了对人类善意的赞美。(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1.(3分)B 【解析】A、C、D项中的“他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他们”都是特指,B项中的“他们”是泛指。
22.示例:①并非专业出身 ②忠实再现文学经典 ③它也面临一些质疑(每空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超过字数酌情扣分。)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给出了三句关于路的名言,第一句鲁迅先生的话重在说明路的形成,即多数人要团结一致,一起奋斗;第二句习近平同志的话重在强调路的方向,既不走僵化老路,也不忘本,更不走邪路;第三句培根的话指出捷径是人生最坏的路。由此,我们可以确定,所写内容为:人生之路需要大家团结一致奋斗出来,切忌走所谓捷径;要避免走封闭僵化、歪门邪道之路;要坚持道不变、志不改,为初心永续奋斗。
【参考立意】
①人生之路,需团结奋斗。②僵化忘本不可取,牢记初心志不移。③歪路邪路捷径路,不如团结奋斗路。④道不变,志不改,奋斗不止。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四等 (5~0分)
基础 等级 内容 20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 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 等级 特征 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
基础等级分内容和表达两项,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
内容项的重点是题意、内容。对于内容要综合考虑,对于材料的把握虽然符合题意,但中心基本明确、内容单薄、感情基本真实的,可以在三等上打分。
考生的考卷中所述论据的真实性要特别注意,如果是编造,或者有明显错误,或者不能佐证文章观点的,要适当扣分。
表达项的重点是作文的结构、语言、文体、卷面等,但也要综合考量。
1.根据表达项的细则,在“内容”评等的基础上,除了在相应的等级上评分外,还可以考虑在上一等或下一等打分。
2.在“内容”等级判分的基础上,表达项原则上不跨等给分,如内容判三等,表达不能在一等给分,只能在三等或二等或四等给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
基础等级分要与发展等级分相匹配,发展等级分不能跨越基础等级的得分等级。
1.发展等级分原则上随内容或表达的等次给分,如内容二等,表达三等,发展等级一般可在二等给分。
2.发展等级一般不在内容或表达的下一等给分,如内容一等,表达二等,发展等级一般在一等或二等给分。
3.发展等级在内容给分的基础上,一般不跨等给分,如内容三等,发展等级不能在一等给分。
4.内容在四等的,“发展等级”可以给1到2分;确为抄袭的,“发展等级”不给分。
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1)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 见解新颖; 材料新鲜; 构思精巧;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有个性特征。
(三)扣分项判定。
出现错别字,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完5分为止;标点符号出现3处以上错误的酌情扣分;不足字数者,每少50字扣1分;无标题扣2分。
(四)残篇判定。
1.400字以上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50个字扣1分)
2.400字以下的文章,2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200字以下的文章,10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5.只写标题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6.完全空白的,评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