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试卷分数: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先下载并打印好试卷与答题纸: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纸上,并按要求拍照上传。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网络空间是一个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而形成的全球性和地方性交叠的人类生活的新场域,
虽具有虚拟性,但虚拟性,丝毫不影响其真实性:这种真实性已经使今天的社会生活发生了
重大变化,呈现出诸多新特征,在网络空间出现以前,国家权力往往与一定的物质支撑和资
源条件联系在一起,但是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形成之后,技术和非物质的信息成
为越来越重要的权力资源。如果被排斥在这样一个空间之外,任何一个国家、社会组织和个
人在现代社会的地位都无从谈起。
在现有的模式下,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权力的边缘,没有参与网络空间管理顶层设计的
话语权,那么它们的利益和诉求如何实现?所谓的弥合“数字鸿沟”又如何实现?根本的方
法还是通过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形成和平、安全、公平的网络空间秩序,实现互
联网共治。
共同体意味着全人类共享利益、共担责任,在网络空间亦是如此。网络实现全球的互联
互通,创造了新的机遇,人类应该有机会共享新机遇带来的收益。同时,网络攻击、网络战
等也时时威胁着网络空间的安全,这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网络是造福于全人类还
是成为新的统治工具、剥削工具,取决于建立什么样的网络空间秩序。从网络公平、共享的
意义出发,全人类都应享受网络技术带来的红利,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与共享、公平的涵
义非常契合。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和现代国际关系奉行的弱肉强食的价值观不同,它提出的
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看到的是整体利益和价值。比如,在对待网络安全的问题上,网络
空间命运共同体强调的是全人类的网络和平与安全,即不会为了一个国家的安全而使其他国
家不安全,不会以栖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的绝对安全。
而要实现共享共治,首先应该充分尊重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使各国有自主管理网络空
间的权力。中国政府出台的《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更是明确提出网络空间是和陆地、
海洋、天空、太空并列的人类活动的重要领域,国家主权拓展延伸至这个新领域,成为网络
空间主权。这并非要割裂全球网络空间,而是希望所有的国家无论大小、强弱,在网络秩序
建构中都有表达主张、参与建构的平等机会,它们的权益都应该得到有效的保障。
(摘编自赵永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材料二:
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
体”,此后又相继提出了推动网络空间实现“平等尊重、创新发展、开放共享、安全有序”
的“四项目标”,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新方向,为践行路径的研究提供了思
路。
卡尔·多伊奇认为有两个条件可以促进安全共同体的形成:一是参与政治主体对彼此的
需求和言行有足够的且非暴力的应对能力:二是和政治决策相关的主要价值观有足够的相容
性,如自由经济、民主政治、主权独立等。可见共同的价值共识是包括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在内的任何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前提,也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最高境界,平等尊重基2022-2023 学年度枣庄市高二期末考试
语文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A(B.“只要……就……”表述绝对。原文只是说“所谓的弥合‘数字鸿沟’又如何实现?根
本的方法还是通过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形成和平、安全、公平的网络空间秩序,实现互联
网共治”。C.“全面协同安全成为安全保障的第一要务”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互联网深刻改变着
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而安全保障是创新发展
的基础”。D.由原文“当前网络空间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现实。要
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唯有共建共治合作共赢,才能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
间”可见,“能彻底解决网络恐怖主义和网络犯罪等问题”表示过于绝对,“从而使各行为体发展平
衡、规则健全、秩序合理”强加因果。)
2.C(C.对卡尔·多伊奇的观点理解有误。卡尔·多伊奇强调的是价值观有足够的相容性,如自
由经济、民主政治、主权独立等是可以促进安全共同体的形成的条件,“可见共同的价值共识是包括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内的任何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前提,也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最高境界”
并不是卡尔·多伊奇的观点。)
3.D(D. 材料二讲述的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四个践行路径,此项不是讲的“网络”,与材
料二的观点没有联系。)
4.①材料二运用了总分式结构;(1分)②首段总说“四项目标”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践行
路径的研究提供了思路;(1 分)③第二段至第五段为分说,分别阐述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四个
践行路径,即平等尊重基础上推动从理性主义到建构主义的共识构建、创新发展目标下推动从技术保
安全到全面协同安全的安全保障、开放共享目标下采取合作共赢的行为逻辑、安全有序目标下推动从
求同到求和的网络空间治理。(2分)
5.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充分尊重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使各国有自主管理网络空间的权
力。②“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平等尊重基础上的共识构建,不会以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的
绝对安全。③“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人类社会从求同到求和的全球治理观念转变。④在
共同体里,尽管有种种的差异,仍然保持着结合;在社会里,尽管有种种的结合,仍然保持着分离。
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并不意味着在一个共同体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完全等同的。(任选 3点,每点 2
分)
6.B(B.“‘我’感到很伤心”分析错误。小说中只说到“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
了”,并没有提到“我”对此的反应。)
7.C(C.“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分析错误。根据原文描写“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
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
嘴唇,泪流满面”可知,少校妻子的死对他打击很大,以至于他“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说明他对
未来并不抱有期待。)
8.环境特点:深秋迟暮、寒冷凄凉、萧瑟阴郁。(2分)
作用:①营造了深秋寒冷萧瑟、满目沧桑的阴郁氛围,烘托出人物的迷茫、苦闷、消沉、绝望,
同时也为全文奠定了沉重的悲情基调。②开头环境描写暗示了文章主题,烘托主人公对战争的厌恶和
对死亡的恐惧。(2分)
9.①战火纷飞的意大利,对于故事的叙述者“我”——一个美国人来说,是异国他乡;②远离战
场的米兰城,对于经历了血与火的伤病员来说,是另一个世界,而他们的希望是和平和疗治好战争的
创伤;③战争的创伤导致这些九死一生的军人疏离社会,与正常的生活“隔绝”,孤寂地生活在另一
个世界里。(每点 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10.B(句意:周王知道无法挽救(危局),一定会交出传国之宝九鼎。我们据有九鼎,并掌握地
图和户籍等,(就可以)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天下没有人敢不听从,这才是霸王之业啊。)
11.A(A.“太行山以北、黄河以南”错误。应为“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阳:山的南面,水
的北面。即山南水北为阳。)
12.D(D.“并派遣他出兵伐蜀”错误,由原文“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可知,文中并
未说明派谁人出战。“诸侯不敢再轻视秦国”错,原文“轻诸侯”意为“秦国更加轻视天下诸侯。)
13.要想称王,一定要广施仁德。这三个条件都具备,那么王业自然成就了(或:称王自然成功
了)。
1
14.(1)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做
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
(2)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
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
参考译文:
司马错跟张仪在秦惠王面前争论战事。司马错想要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
王说:“(我)愿听听你们的意见。”
张仪回答说:“我们跟楚、魏两国结盟,出兵到三川,堵住轘辕、缑氏两个出口山的关口,挡住
屯留的要道,让魏国断绝(韩国出兵)南阳的交通,让楚军逼近(韩国的都城)南郑,秦兵攻打新
城、宜阳,这样兵临东、西二周的城外,惩罚二周国君的罪过,(进而)入侵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
知道无法挽救(危局),一定会交出传国之宝九鼎。我们据有九鼎,并掌握地图和户籍等,(就可以)
假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天下没有人敢不听从,这才是霸王之业啊。今天的蜀国,是西方边远之
国,是野蛮人的领袖,(我们)使士兵疲敝百姓辛劳(前往攻打),也不足凭借此举建立称王称霸的名
声,得到它的国土也不能够用它来获得利益。臣听人说:‘争名的人要去朝廷,争利的人要去市
场。’现在三川、周室,乃是天下的市场和朝廷,可是大王却不去争夺它,反而争夺戎、狄等蛮夷之
邦,这就距离霸王之业实在太远了。”
司马错说:“(事情)不是这样。我听说:‘要使国家富强,一定扩张领土;要使军队强大,必
须使人民富足;要想称王,一定要广施仁德。这三个条件都具备,那么王业自然成就了。’如今大王
地盘小而百姓穷,所以臣想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蜀国是西方一个偏僻小国,而且是戎狄之邦的首
领,并且有像夏桀、商纣一样的乱政。用秦国的兵力去攻打蜀国,就好比派豺狼去驱逐羊群。(秦国)
得到蜀国的土地,可以用来扩大版图;得到蜀国的财富,可以用来使百姓富足;这一仗不会伤亡多少
人,蜀国就已经屈服了。所以秦灭亡了蜀国,天下的人不会认为秦暴虐;抢完蜀国的财宝,诸侯也不
会认为秦贪婪。这样我们做伐蜀一件事,就可以名利双收,还得到除暴止乱的美名。今天(我们)攻
打韩国,劫持天子,劫持天子,这是恶名,而且不一定能获得利益,反而落得不仁义的坏名声。攻打
天下人不愿(攻打的国家),危险啊!请让我禀告这其中的原因: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齐国是与韩国
和周国亲近的国家。周自己知道要失掉九鼎,韩自己清楚要失去三川,那么两国必然协同力量合作谋
划,来依靠齐、赵,去解楚、魏之困。(周、韩)会把九鼎献给楚,把土地割让给魏,大王不能够制止
(这些)。这是臣所说的“危险”,(攻打周、韩国是失策)比不上伐蜀之策周全。”秦惠王说:“好
的!寡人听您的。”
最终秦国出兵攻打蜀国,用了十个月就占领了它,控制了蜀国的局势。蜀国君主更改名号为侯,
并且(秦王)派秦臣陈庄去做蜀侯的国相。蜀地既已归属秦国(或:划归秦国版图),秦国越发强盛富
足国力雄厚,轻视天下诸侯。
15.C(C.“最终冒犯皇帝的悲苦”错误。“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意思是“借纸
上几行奏章,直接向皇帝进言,博得了皇帝垂青”,没有冒犯皇帝,更无所谓悲苦,本诗表达其虽备
受挫折但凌云之志不改之意。)
16.(示例)《致酒行》结尾,李贺虽然感叹自己有迷失的魂魄,无法召回,但还是相信雄鸡一声
则天下大亮,年轻人应当心怀凌云壮志,不必总是唉声叹气。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要求抒展抱负的
心情。《将进酒》结尾,李白大声呼喊,要将手中名贵宝物都换成美酒,与友人一起排遣心中之愁。表
现了诗人在穷愁之境中狂放不羁的心情(慷慨豪迈、纵情享乐之情亦可)。
17.(1)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三、语言综合运用
18.D
第一组: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沁人心脾: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
到舒适。现也用来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沁人心脾”一般用作
谓语和定语,此处说的是“会让你感到”,后面应接宾语,应选择“心旷神怡”。
第二组: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此处是说一
个人的修养品德和读书有密切关系,但两者并不存在祸福关系,应选择“息息相关”。
第三组: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和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
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此处形容吴伟老师读书勤奋,忘记了吃饭和睡觉,应选择“废寝忘
2
食”。
第四组: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卓越不凡:形容洞察力强,见识卓越。此处形容吴伟
老师知识丰富,见识不凡,应选择“卓越不凡”。
19.C(画波浪线句有三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做到”和“境界”不搭配,应将“做到”改为
“达到”;二是语序颠倒,应将“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放在“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之
后,排除 B;三是成分残缺,应在“成为”前加上“使自己”。只有 C项修改正确。)
20.①构成:围绕着共同的话题进行,有三个结构相同、语气一致的句子。②表达效果:形式整
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渲染了他对读书的热爱,表现他读书时的自由与快乐。
21.A(A.“压舱石”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B.“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引号表示引用。C.“反
战同盟”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D.“违背逻辑”的引号表示强调。)
22.①如果把光量子看成是一个个硬币 ②“量子纠缠”特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为何要以“墨
子”这位古人来命名呢
四、写作
2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分两段,第一段陈述事实: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的意大利航天员发布自己的太空摄影作品
时,以中英双语配上了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名句。第二段发表评论:她的这一举动展现了多元文
明的的碰撞交融,也说明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在引导语里边,题目设置了写作情境,同时布置了写作任务:投稿给校刊“中华文化,国际舞
台”栏目,谈自己的感触。校刊栏目的名称为“中华文化,国际舞台”,可以理解成,这个栏目里的
文章主要是谈这样一个话题:中华文化走向国际舞台并与国际文化产生碰撞、交流、互动、融合。这
实际上也就是本次写作的任务。而所供材料,正是一个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被世界接受、与国际文化
交融的一个实例。
鉴于此,构思时,我们应该从材料所给的实例中获取启发,展开联想,想一想我们还了解有哪些
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事件或现象,从这些事件或现象中我们领悟到了什么道理。写作时,
我们可以从如下角度思考:
首先,我们应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优秀的文化,这是民族精神之根脉、魂
魄,她滋养着华夏民族,也能为世界人民提供丰富的营养。
再次,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促进中华文化与国际文化的交流,把中华文化推广出去,让世界
人民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当然,在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也可以把优秀的国际文化有选择地吸纳
进来,以为中华文化补充新鲜血液,让她更富魅力。
其次,我们要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中华文化。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凝结了先民的智慧,我
们作为后来人,应该保护的同时继承,继承的同时发扬,要让中华文化更加灿烂。只有我们自己守住
了我们的文化的根,我们才有底气与国际文化进行更深入的交流,更自信地走向世界。
立意:
1.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2.版图有边疆,文化无国界。
3.中华文化耀千古,国际舞台舒长袖。
4.以高度的责任心继承下来,以高度的自信心传播出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