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期末质量监测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9分,每小题3分)
1.B
2.C
3.A
二、(9分,每小题3分)
4.B
5.c
6.A
三、(15分,每小题3分)
7.D
8.B
9.c
10.A
11.C
四、(30分)
12.
(1)(4分)谈道论德的人,自夸德行崇高远大而忘了为世所用:议论为政之道的
人,追求谦卑浅近却不去学习古人。
(2)(5分)今天的读书人,对于一般人所难于达到的知识境界,己经相差不远了。
那么,在上位的人施行教化,没有比这时更容易的,只是看你所用来引导的办法怎样罢了。
13.(4分)学习效法古代的文章与准则:笃于所学,求得知识:自信独立,虚心
接受教化。
参考译文:
周王朝衰微,先王们的遗存也就消亡了。到了汉代,六艺经传从秦朝焚书的余烬中
复出,读书人于是可以跟着百家继续学习。谈道论德的人,自夸德行崇高远大而忘了为
世所用:议论为政之道的人,追求谦卑浅近却不去学习古人。在那个时候,能够通晓先
王之道的人,只有杨雄而已。但是杨雄的文章,世人不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然而出现
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他们都在保持自我操守上很着力,没有草率简略的思想,他们对
于(物质上的)索取与给予,(官位上的)提拔或黜退,(道义上的)选择和舍弃,
定会从礼义方面来考虑。
从那时候到魏晋以来,社会风气的弊端,人才的匮乏已经很久了。而到了当世,才
有读书人从千年之前的典籍开始专研,阐明先王之道,来启迪后世求学的人。世人虽然
不能全部了解那些的思想,但是却常常喜欢它。所以学习那些道理的人,论及道德的主
旨,知道应该不在近代追求它们:议论参与政事的规矩,知道效法古人不是绕远。他们
不被百家之言所扰乱,不被经传上的解释所蒙蔽。他们像这样博学,这是汉代的读书人
所达不到的。
然而能尊重而奉行的,就未必有那么多人了。所以像《乐》、《易》那样淳厚的风
气已经衰微了,而那种诡异欺骗、浅薄丑陋的风习占了优势。他们不论处在贫富、贵贱
的地位,培养廉洁、远离耻辱的心意就少,而苟且迎合的行为就多。这就是习俗教化的
高三年级语文答案第1页(共2页)
美德赶不上汉代的原因。(汉代的读书人)见闻有时浅薄,但是他们的道义却很高:知
识渊博,但是他们的操守却不够,这是什么缘故呢?缘于汉代的读书人是从乡里被推举
的,所以(他们)不能不专注于自我修养。而现今的读书人是用文章来选用的,所以(他
们)不能不专注于学习。至于那些学习深入,理解到内心所感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到了
哪种境界。从这个角度看,统治者喜欢的东西,普通的人一定比之更厉害啊,难道不是
真的吗?如果使汉代和今天都有教化开导的方法,都有学校培养成才的方法,那么读书
人在学问品行方面,难道还会有彼此之间的偏差,先后的过失吗?《大学》之道,是要用
诚意、正心、修身来治理国家天下,就必定要先求得知识,那么有知识的人,本来就是
为善的开端,这是一般人所难于达到的。今天的读书人,对于一般人所难于达到的知识
境界,已经相差不远了。那么,在上位的人施行教化,没有比这时更容易的,只是看你
所用来引导的方法怎样罢了。
筠州作为郡县,在长江的西面,地理位置偏僻、与世隔绝。在庆历初年,天子下诏
设立学校,只有筠州不能呼应诏令,筠州的读书人认为是个弊端。到治平三年,大概过
了二十三年,才有人报告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就和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
君蒋,察看州的东南,发现一块地势高旷之地,在上面建造了学舍。在治平三年的春天
开始建造,而在八月十五日落成。不久来学习的人常有数十到数百人。两位贤君就带着
报呈的文书去了京城,并嘱咐我写篇记。
我认为两位贤君对筠州的政事,真的是有所追求的。使筠州的读书人在学宫中一起
学习,讲述先王的遗文,来求得知识。他们中有贤德的人能够超然自信而独立于世,那
些中等资质的人得以自勉以等待更高的教育。那么这个学宫的兴造,不只是使来学习的
人品味思索一些空洞不实的言词,来迎合世俗、求取禄位罢了。所以替他们写上我的见
闻而成了这篇记,等他们回来之后刻石记录吧。
14.(1)(3分)C
(2)(3分)天空似江水繁星似波涛,颗颗露珠滴落在荷叶之上,描绘出一幅静谧
幽远的夜景。
(3)(3分)对自身病痛的感伤:对官场失意的愤遵: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15.(8分)(1)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一尊还酹江月
(3)浪遏飞舟
(4)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5)加之以师旅
(6)知人者智
(7)举类迩而见义远
(8)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五、(18分)
16.(4分)AC
17.(6分)(1)指父亲栽的各种树,椿树、杨树等:(2)是父亲精神的象征:是
他一生爱树的体现,也是他勤劳朴实善良无私的象征:(3)是我的精神寄托:是心灵感
应的象征,使我摆脱孤独、空虚、烦恼,寄寓我对父亲和村庄的爱。
18.(4分)借助椿树,赞美父爱的伟大无私、高尚淳朴,如花般芳香,沁人心脾,
感人肺腑:收束全文,深化主题。
19.(4分)(1)文章的选材为生活中平凡的小事:选取我回家乡老宅、兄弟拔草闲
聊、回忆父亲种树等,是真实而平凡的生活的展现:(2)文章语言质朴自然,句式多为
散句,用词朴素平实,多为生活化语言。
六、(9分)
20.(4分)(1)①贾探春②王熙凤(2)①真事隐,假语存②原应叹息
21.(5分)内容4分,人物与性格、事件对应:表达2分。
七、(60分)略
高三年级语文答案第2页(共2页)天津市和平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共33分)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作文章通常也叫做“写”文章,一般人作文往往不先将全部想好,拈一张稿纸,“不
假思索”而任笔写下去,写到无可再写时,就自然终止,写得(),也是难免的事。
文章“不通”,大半是这样来的。也有一些人则是把全部作品都在心里想好,写只是记录,
就像苏轼在《文与可画贫筜谷偃竹记》中所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然后铺纸濡
毫,()。这种办法似乎是理想的,但实际上很不易做到。
我个人所采用的是一种折中办法。在定了题目之后,取一张纸条摆在面前,抱着那题
目四方八面地想,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条
上,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记下去。这种寻思的工作做完了,再把杂乱无章的小标题仔细
衡量一番,把无关重要的、()说明的一齐丢开,在其中理出一个线索和次第,另取
一张纸条,顺这个线索和次第用小标题写成一个纲要。这纲要写好了,文章的轮廓已具。
元好问在《与张仲杰论文》中说:“文章出苦心,谁以苦心为?”大作家看重“苦心”,
于此可见。所谓“灵感”大半都要先苦心经营,到了适当的时机便自然()。
就已成功的作品看,好像都很平易,其实这中间分别很大,入手即平易者难免浮浅,由困
难中获得平易者深刻而耐人寻味,这是铅锡与百炼精钢的分别,也是袁简斋与陶渊明的分
别。而王介甫所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则是文章的胜境。
1.依次填入选文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明所以
一蹴而就无需体现
B.不知所云
一挥而就无须涌现
C.不知所云
一蹴而就
无需涌现
D.不明所以
一挥而就无须体现
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抵文章的畅适境界有两种,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有生来即畅适者
B.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有生来即畅适者,两者都体现了文章的畅适境界
C.大抵文章的畅适境界有两种,有生来即畅适者,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
D.有生来即畅适者,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两者都体现了文章的畅适境界
3.下列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字明允,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词开豪放一派,《赤壁赋》
《六国论》均为其代表作。
B.记,古代的一种文体,至唐宋而盛,可叙事、写景、状物,写法上多以记述为主,
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C.陶渊明,名潜,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D.王介甫,即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答司马谏议书》一文是其
写给司马光的回信,表明了坚持变法的决心。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