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时
2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经历,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
2、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3、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4、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对事物的准确描摹,对动作的准确表达及写作思路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
1、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初步了解插叙。
2、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法、讨论法、讲授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放一段音乐《童年的小摇车》)
同学们,我们听到的歌曲《童年的小摇车》中唱到“那一天,妈妈问我,童年最难忘的是什么?在朦胧的记忆中,难忘那小小的摇车”。歌曲向我们展现了难忘的童年生活,是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体验,也会有小小的烦恼。无论怎样,只要我们打开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灿烂的春光中有无限的童趣,无味的寒冬中有亮丽的风景,自由的嬉戏中有烂漫的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缺乏快乐,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板书课题
二、作家作品简介
让学生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然后补充展示课件。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三、题解: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有以下的含义:a)?“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b)?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c)?表明了作者由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四、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常用字(要求会读、会写、会用) :畦??? 敛??? 髓??? 罕??? 蜕??? 鼎??? 拗
辨析读音(要求掌握) :确凿??? 攒成??? 长妈妈???? 系一条长绳?????? 宿儒
非常用字(要求会读、会理解) :葚??? 蛉?? 蝥?? 珊瑚?? 窦??? 厥??? 倜傥?? 叵???? 盔
出示词语(要求会解释) :确凿???? 轻捷????? 鉴赏????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2、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依题目所示,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并找出这两个部分起止句中的过渡段。a)?“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b)?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c)?表明了作者由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第一部分:(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第二部分:(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第九自然段是过渡段。
3、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一个……的童年,并阐述理由。
有趣、快乐、好玩、无味……
(园中美景、美女蛇传奇、雪地捕鸟)
(未脱孩童稚气的鲁迅对三味书屋简陋而蕴含深意的陈设、简单而庄重的礼仪充满了新奇,对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充满了恭敬,对先生开明、宽容的教育流露出感激,甚至他迂腐的神态、陶醉的吟诵也令作者极为欢心(诵读摇摆),更不用说与众多伙伴在一起“偷乐"的时光,三味书屋后园里无声的游玩,课堂上有口无心的唱读,老师入神时我们的“相宜"而乐(偷偷描画).
五、质疑问难:
1、比较三味书屋之乐与百草园之乐的异同。
(说“同":都是儿童之乐,都表现有儿童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感受、对有本事的人单纯崇拜、对自由欢乐的追求、对成人世界的无知等等。
说“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里只能暂借片刻逍遥;百草园里有朴素自然的情趣,三味书屋里有于平淡中开掘的美好情调等等。)
2、引导:百里草园里有哪些好玩的东西?讨论并归纳:[1]、有趣的动植物(2)。
[2]、神奇的传说(3-6)。
[3]、雪地捕鸟(7-8)。3、引导:你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印象?你觉得作者笔下的这位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讨论并归纳: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作者笔下的先生: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
正因为童年是如此有趣、快乐,作者才对这段经历产生依恋之情,请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体会其当时心情。(过渡段)
4、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课后练习一3)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5、学生提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交流解决。
六、体验反思:
你的童年又是怎样的?谈谈自己的童年趣事。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主要掌握写景、写人的方法,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题。
二、研读赏析:
1、学生阅读第二段,引导学生思考:
①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的多少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了十四种动植物,它们分别是:皂荚树、桑椹、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草丛、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②提问:作者写了百草园中什么景物呢?? 讨论并归纳:莱畦,石井栏。③提问:作者在写这些景物、动物、植物的时候,用了哪些词语把它们写得更加生动、美好呢?作者为什么把这些景物写得那么具体、生动、真切?百草园为什么是“我那时的乐园”?(重点引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讨论并归纳:1.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板书)。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经过了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叫天子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不被大人看得起眼的百草园,却有那么多有趣的事物供好奇心盛的孩子观赏、玩耍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当然是“我”的乐园了。这里的草木虫鸟曾吸引着儿时的鲁迅先生去观察、玩味,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至今,这些景物还历历如在鲁迅先生的眼前,鲁迅先生就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把它们描写出来,表现儿童生活的情趣,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④提问:作者怎样描写出百草园的可爱? 讨论并归纳:鲁迅先生用色彩绚烂的语言,生动的文笔描绘了百草园的可爱。
2.多角度写景,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描写,色形声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板书)。(找出色、形、声、味及春、夏、秋景的词语)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⑤提问: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把这百草园的可爱之景描绘得生动活泼而不显得杂乱无章呢?
讨论并归纳: 3.写景有序,层次井然,条理分明,活泼多姿(板书)。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⑥提问: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讨论并归纳:
4.融情入景,景中有人,表现儿童好奇好知热爱大自然的性格特点(板书)。作者曾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过细致地观察,并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还在描写之中倾注了自己对百草园——这个儿童乐园的热爱之情。因而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⑦提问:本段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持点?
? 讨论并归纳:这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小结]:第2段是文章第一部分的第二层,是写景的精彩之处。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和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段文字中处处表现了儿童好奇、求知的心理特征和对大自然的热爱。那么我要强调一点就是请同学们注意学习作者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学生再读第二段,进一步体会佳句妙词。
2、作者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来与文中提到的百草园中的赤练蛇毫无关系,但作者却由此生发联想。对于为什么要写这一内容,历来看法不一。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教学时可以撇开这些不同的观点,重点让学生想一想:童年鲁迅对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感兴趣?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联想对作者阐述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是否有帮助?最后让学生明白:不管别人的争论如何,有一点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齐读课文第7节,看看百草园冬季的情趣。划出生动形象写出捕鸟方法的一连串动词,并讨论:这些动词的位置可否调换或可删去部分?
(作者用“扫开……露出……支起……撒些……系……牵……看……走……拉……罩住”一连串动词,清晰准确地记下捕鸟的全过程,可见“我”的童年时代,对捕鸟十分爱好,这也反映了鲁迅小时的广泛兴趣。一是写人的动作,二是写鸟雀的动作,三是写竹筛的动作)
4、默读三味书屋部分:思考
①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在此文中写出了几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
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
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2.研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本课难点问题)⑴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11、12两段,边读过考虑: ①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三味书屋的学习环境:“一扇黑油的竹门”,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下面有“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板书红色的字)。作者描写刚到书屋时对里头的陈设布置首先就充满着新奇的情感,那“黑油的竹门”,“三味书屋”的大匾,“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幅,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对未脱孩提稚气的鲁迅,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戏耍的新鲜感。假如说,百草园是令人留恋的,那么进了三味书屋,则又使他的好奇心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②“我”对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讨论并归纳:主要是敬慕先生,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⑵由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12段至末尾。(一人读“我”的语言,一个读先生的语言,一人读叙述部分)? 教师提示:对19段,要注意引号里的句子句逗应该是这样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朗读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①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七年,描写了读书生活中的哪些乐趣? (学生讨论,回答。)? 讨论并归纳:写出了五个方面的学习生活情况:问“怪哉”虫——充满好奇心;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玩耍;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上课时偷偷在下面玩纸盔甲,画画儿。
鲁迅曾经在三味书屋生活了7年,他对当年三味书屋的陈设记忆犹新,对老师的“和蔼”、自己的“恭敬”历历在目,从中不难体会到他对这段生活的深情。这一部分,作者选取了几个片段,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
从先生来说,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
从学生来说,一是敬慕老师的渊博,喜欢提问,愿意了解新知;二是一有机会便跑出去玩,寻找读书以外的乐趣;三是趁老师读书入神,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
从这几个片段不难看出,当时的私塾教育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么严厉,孩子们还是有相当多的自由的。
②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至于这种态度是否正确,不求一定,只要合理就行,若学生没提出也可不讨论。) ③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④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 学生自由发言,不求统一,合理就行。主要让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内容。 ⑤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 学生自由讨论,有理就行。⑥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也写了老先生寿镜吾,寿镜吾老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学生讨论,回答。)讨论并归纳:先生则以他的品行“方正、质朴、博学”以及对学生的宽容获得了少年鲁迅的崇敬。文章是这样描写先生的:,他对学生和蔼,在开始严厉,后来就好起来,不失开明,如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和拜先生仪式。学生溜出花园去玩,并不是不可以,只是去的人“太多”“太久”,就不行了。他不屑于回答“何曰怪哉”之类的怪题也无可挑剔,从不轻易体罚学生,在学生不听话时,戒尺和罚跪“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他有点旧书生的迂腐,他在念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非常投入的一种声情并茂好的朗读习惯,这并没有给学生带来一点恶感,更没有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恐惧的阴影。? ⑦第二部分表现出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什么特点?和百草园中的情趣盎然构成了什么关系? 讨论并归纳: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⑧小结: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是否存在对比?三味书屋并不像人们分析的那么坏,那么可怕,作者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无意持批判态度,因此,文章的前后两部分也就不存在什么对比的问题。
( 以下内容可根据时间,机动补充讲解:)
(1)、思考: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是对这断定内容的犹豫与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课文的第1段是全文第一部分的第一层,写出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引起下文回忆描写百草园。
(2)阅读过渡段。回答问题:
①、“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三个“也许是因为……”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这三个分句构成一组排比句,其内容都是在百草园中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以此来推测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表现了儿童觉得被送进书塾是遭到了惩罚的心理。②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一种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这一段用猜测、疑问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达了童年的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感情。③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④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三、拓展延伸:
文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词。
请学生当场进行写作片断练习,可选取游戏、活动或劳动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
1、仿写“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2 、写出鲁迅名言3—5句。
学生回忆思考回答
板书检测
阅读思考
学生讨论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思考回答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各抒己见
阅读思考
阅读思考
记录积累
合作讨论
思考探究
阅读文本
合作探究
阅读文本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思考回答
写作练笔
当堂阅读展示
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1-8)写我的乐园百草园。
[1]、有趣的动植物(2)。
[2]、美女蛇的故事(3-6)。
[3]、雪地捕鸟(7-8)。
二:(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书屋环境
入学礼节
教书先生
教学内容
同窗学友
(热爱自然、追求知识、天真快乐)
课后反思
课题
《爸爸的花儿落了》
课时
2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
能力目标:
1、能准确归纳课文内容,揣摩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真情。?2、感知课文的语言风格,并能体会朴素真挚的语言之美。?3、体会学习插叙和伏笔的写作技巧。
情感目标:
1、感知文章深沉的父爱,体味父爱之伟大。
2、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叙述线索,体味父亲的形象。
2、体会学习插叙和伏笔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父爱,体味成长。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家了解作品
三、检查预习
四、速度课文,概括提炼:感知课文理清层次感受文章的结构美
研读课文
学习插叙的表达手
法
一、品读人物 体会深情
二、深入探究 品味父爱谈影响
三、感悟主题,谈收获。
四、体验反思
五、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长城外,古道边,芳草……”这是一手告别的歌曲,是电影的主题歌,此电影曾获马尼拉第二届国际电影节金鹰奖,这是怎样一个故事呢?(播放音乐、板书课题)
二、指名学生简介作家、教师补充。教师简介《城南旧事》(出示课件)
1.作者简介
2.《城南旧事》简介
三、检查预习
出示幻灯片:抽生读准字音
四、感知课文理清层次感受文章的结构美
1.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线索概括文章内容。
(1)“眼前事”写了什么?(2)对“往事的回忆”写了哪些事?采用了什么叙述顺序?
提示:学生先区别开“眼前事”和“与对往事的回忆”的段落并引导学生概括。
?
?
2.文中几次提到了“花”,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标题的?(由标题的“花”设疑,体味文中的另一线索)
提示:题目一语双关,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另一方面暗指天性爱花的爸爸去世。
小结:此文双线并行,文章是以“花”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另一条是毕业典礼两线交相辉映,交错而不乱,层次井然,文章插叙爸爸的事,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
3.品味体会文章含蓄,伏笔的写法,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
师问:作者不仅在“花”这一形象上如此巧妙,如此细腻,在文章的其他地方也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大家试着从文中找出对父亲的病情写的含蓄的地方并思考其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用课件展示)
小结:此文处处伏笔,事事照应,使文章结构井然。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我们留在下一节课思考。
第二课时
?
一、研读赏析,揣摩文章的情感美
1.从全文看,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展示课件: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探究爸爸的形象,重点研读相关段落,力求从人物的言行举止及相关的事件作为依据,说说爸爸是怎样一个人。
(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小结:如果说母爱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儿女茁壮成长,那么父爱象沉闷的火山,外表含蓄而深沉,内心涌动着爱的激流。其实,我们都有非常慈爱的父亲,只是这种爱不被察觉而已。
?
2.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也许勾起了你对自己父亲的一些回忆,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坦露自己的心声,请以“爸爸,我想对你说……”的句式说一段话
?(教师抓住细节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
二、深入探究 , 品味父爱谈影响
1.思考英子说:“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我真的长大了”,从文章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分组研析,各抒己见,达成共识)
?
小结:英子学习用功成绩优秀,毕业典礼代表发言;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变得从容而镇定。不怕困难,敢闯敢练,敢于承担家庭责任。
2.爸爸对英子的成长有何影响?(着重抓住父亲所说的三句话进行分析:)
(1)“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2)“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3)“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助你妈妈。你最大。”
(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体会感情。抓住细节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三句话充分体现父亲教育女儿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勇敢担起家庭重任,而每一次的“磨练”,都给女儿提供一些战胜困难的经验,也多一分生活的经验,让女儿真正成熟起来。
三、感悟主题,谈收获
思考:学完此文你最受启发的是什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
?
小结:爸爸对孩子严格要求,殷切的期望深沉的爱,也说明了孩子只有经过严格的教育磨练,才能真正的成熟起来。
四、体验反思,谈感悟
1、你是怎样理解文中父亲的这种态度?在生活中你是如何面对困难的?采取的对策是什么?(引导学生谈感悟)
?2、父亲是一本书,记载了对子女的付出、关爱和希望;父亲是一片海,宽阔的胸怀里容有对子女深深的爱;父亲是路,让子女踏着走向未来。让我们把发自内心的最美的歌送给我们的父亲大人!我们要衷心的道一声:父亲,谢谢你!(播放音乐,结束新课)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父爱母爱的名言警句,歌词,积累下来。
2.盼望长大是我们的期盼,你是从哪件事感觉自己真的长大的,请以“我真的长大了”为题,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
学生听、看
学生结合注解了解作者并简介作者、了解作品。?
学生个别读,其他同学听读并纠错。
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并概括内容。
1、从英子的角度:参加毕业典礼时由眼前的事物引发的回忆。从爸爸的角度看:爸爸病床上叮嘱;打赖床不起的英子;让英子闯练银行存钱;爸爸去世。
2、学生大声的朗读课文并找出相关的内容。
理解插叙的用法及作用。
3、学生试着从文中找出对父亲的病情写得含蓄的地方并思考分析其作用。
推荐代表汇报,其他同学评议。
品读课文体会父爱,可选择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也可独自品读理解。
明确:
爸爸表面上是很严厉,但实际上却充满着爱心。他时时盼望着自己长大,鼓励女儿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他很重感情,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后,便急得吐血。他也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学生自由发言
赏析文字品味父爱。通过读说品想与小英子的情感达到共鸣,在小英子的故事里体会成长,在自己的言行里体会成长的快乐。
自由朗读,细心品味。
学生再读课文,感悟中心。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悟。
学生倾听,感受父爱,领悟成长。
课下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眼前事 回忆往事 花
毕业典礼前 病床叮嘱 赖床挨打 衣襟别花
毕业典礼时 闯 练 做 事 爸爸爱花
毕业典礼后 爸 爸 去 世 花儿落了
哲理:孩子只有经过严格的教育、艰苦的磨炼才能真正的成熟起来。
课后反思
课题
丑小鸭
课时
1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1、 了解安徒生的生平 2、 理清故事清节,能生动复述故事
(二) 过程与方法1、 整体把握到细节品读的方法 2、 合作探究学习(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1、 理解丑小鸭在逆境中不懈追求,努力进取,保持一颗高贵的灵魂,最终成为天鹅的寓意2、 结合现实生活正确地认识自我
教学重点
了解安徒生的生平,理解丑小鸭的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丑小鸭形象的寓意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解决生字词,查询作者安徒生的有关资料
2、有条件的阅读安徒生童话
3、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引题、板题
2.知人论世
3. 给加点字注音
(二)自主学习.
(三)合作探究
(四)展示提升
(五).达标测评
1. 什么是童话?(引发回忆)《丑小鸭》是安徒生童话中极其经典的篇目,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追寻丑小鸭的成长足迹。
板书课题作者:丑小鸭 安徒生
2. 介绍作者、作品
请学生介绍安徒生生平情况,老师做适当补充。
幻灯片展示安徒生相关资料。正应验作者本人的话:“生活本身就是童话。”
突出丑小鸭形象是作者自己的写照
丑陋( )讪笑( )铰链( ) 沼泽( )木屐( )嫉妒( ) 飕飕( )涨红( )迸出( )
整体感知:
1. 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说说贯穿全文的线索?
3.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
4.它在各个地方受了哪些歧视和打击?受打击时抱什么态度?有什么追求?
5.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丑小鸭对美的向往和不懈追求,读出相应的语句?
双边活动 相机点拨
明确:
线索:以丑小鸭流浪足迹(行踪)为线索
篱笆墙内--沼泽地--老太婆--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
……
1.丑小鸭丑吗?
2.怎样理解“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什么关系”这句话?
3.“他感到太幸福了,但它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一颗好的心指什么?
4.丑小鸭的形象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逆境之中不沮丧,赞扬声中不骄傲,永远拥有一颗善良平常心,才能健康成长。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1.理解作品的自传色彩
2.丑小鸭形象的象征意义
3.丑小鸭形象的现实意义
1. 写出两条关于逆境的名言?
2. 《丑小鸭》的作者是( )国作家( ),他的童话作品另外还有( )( )( )等。
3.小作文或片段作文:丑小鸭与我
回忆并用一句话表述曾经学过的安徒生童话
交流自己所搜集的安徒生的资料,了解作者艰难而伟大的一生
注音、正音
学生分组活动
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
合作学习
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
板书设计
丑小鸭
安徒生
养鸭场——沼泽地——老太婆家——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
课后反思
课题
4.诗两首
课时
2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掌握阅读现代诗歌的技巧
2.品味诗歌,感悟诗歌的意蕴和哲理
3.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感悟诗歌的意蕴和哲理
2.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感悟诗歌的意蕴和哲理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 启发式教学
教学准备
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第一课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
在成长的道路上,有灿烂的骄阳,也有不期而至的风雨。如果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
二、作者介绍: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主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字词预习
瞬息(shùn)
幽寂(jì)
延绵:
荒草萋萋(qī)
忧郁(yōu)
伫立(zhù)
涉足(shè)
向往:
尴尬(gāngà)
四、朗读训练: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五、整体掌握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2、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耐心等待。
向往未来,将过去变成亲切的怀恋。
3、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这句话要联系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这句话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它与违背生活规律,被生活捉弄不是一个概念。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况且诗人正被流放,所以只能等待时机的到来。
3、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觉得很美好。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齐读诗歌
5.一般的诗歌总是用形象说话,通常都比较鲜明生动。与一般诗歌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不同?
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6.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我的灵魂在珍贵的诗歌之中。——普希金你能通过自己的解读,感受到这位敏感而深情的、执着而坚强的诗人心的激动吗?你能从中触摸到俄罗斯的民族之魂吗?你能唤醒自己的记忆与这位大师对话吗?你还能……
仿句练习
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预习《未选择的路》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
一.导入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西游记》主题歌
二.走进作者,作品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记者、经营过农场,办过私立学校,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他的著名诗集有《少年的意志》《波士顿以北》等。诗作名篇有《白桦树》、《修墙》 。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瞬息( )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幽寂( )幽静寂寞。 延绵( )延续不断。萋萋( )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忧郁( )愁闷。 伫立( )长时间地站着。涉足( )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向往( )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 尴尬( )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五.研讨诗文
1、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2、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请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路:A、表面:自然界的道路月实际:暗示人生之路象征:明(表面)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统摄全篇。(如:《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纸船》)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已经作出了选择,为什么着重写未选择呢?
第一节:两条路 第二节:选择的路 第三、四节:未选择的路这样写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能让人思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4、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于是对未选择的路产生怀恋向往,这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六.拓展延伸:
1、朗读诗歌:(《不远也不深》)
沙滩上的人们 , 朝着一边眺望。
他们背对陆地, 终日注视着海洋。每当一艘船舰驶过 , 它总要升起船身;
潮湿的大地宛如镜子映照着海鸥直立的身影。
陆地不断变幻,无论真相如何——
波涛不断冲击海岸,人们观赏着大海的美色。他们不能看得太深,他们不能看得太远。
但这何曾把人们的视线遮拦?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卢照邻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王勃
结合课件有学生自己把作者介绍给大家
教师介绍背景 学生深入了解作者
学生有感情,正确朗读
结合诗文初步思考课题内涵
了解诗歌结构
品味诗人的人生观
小组合作
理解重点诗句的含义
在诵读中领会诗歌的风格
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
学生各抒己见
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真知灼见
学生自己先熟悉 然后把作者介绍给同桌
、
借助工具书熟悉字词
学会有节奏的朗读诗歌 体会是个的韵律美
在前边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结构和题旨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 谈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
自读为主加深对现代诗歌认识
警句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
板书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面临挫折,现实:假如 生活欺骗
态度:不要 悲伤心急 正确面对挫折,坚信未来光明
须要 镇静对待
向往美好未来,嘱咐:永远 向往未来
一切 都将会过去
成为怀恋
理想 追求
《未选择的路》---------歧视 打击 人生抉择
不屈 抗争
课后反思
课题
伤仲永
课时
1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
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方法
引入法、启发式、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设备。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复习导入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一个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看一分钟)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三、初读课文
(一)出示初读要求:(三分钟后比比谁读得熟读得好)
1、 根据注释,读准字音。
2、 注意读准句中的停顿。
3、 反复朗读,把课文读熟练。
(二)指名读,根据情况板书纠正重点字的读音。
隶: 谒: 扳: 称: 泯:
四、二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出示自学指导(一)
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八分钟后分小组比赛试译课文。
(二)学生自由译讲课文,讨论难理解的词句,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投影出示课下注释没有的重点字词。
(三)提出难以翻译的字词或句子讨论。
(四)小组展示翻译,一组推荐一人译讲一段,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评价。教师根据情况就翻译不准确的句子进行点拨。
五、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 出示自学指导(二)
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1、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小组讨论交流,三分钟后回答
(二)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
(三)讨论上述问题。
1、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
小结:出示〔“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那些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记住“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请同学们牢记这句话,并以此自勉。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回答
学生自由诵读
交流感受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幼年:忽 即 立
少年:不能称 不使学 受于人者不至
青年:泯然众人 〔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课后反思
课题
成长的烦恼
课时
2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1、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烦恼,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关注并热爱生活的情趣。
2、了解他人的烦恼,重新评价自我烦恼。
3、学会沟通与理解,能帮人解脱烦恼,做到与别人交谈口齿清楚,态度大方,话语通顺完整,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4、认识自我,正确对待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烦恼。
教学重点
1、正确认识、审视、评价自我。
2、能正确表达感受、心理和体会。
3、激发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感受、心理和体会。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法 活动法
教学准备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准备好小记者的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再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电影《英俊少年》主题曲“小小少年”,思考:你有什么感受?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七色阳光,然而,即使是阳光普照的时候,也难免出现暂时的阴云,也会有来自学习,生活,交友方面的烦恼,这节课就让我们互诉心声,排除你心中的烦恼。
二、积累表达:
1.列举出你所知道的古今中外名人的烦恼。
2.教师补充。
三、学生活动:
采访别人的烦恼。
四、讨论交流:
1.把全班分成四小组讨论。
2.选出代表大组发言。
3.看插图,选出讨论题目。
4.小组交流。
5.代表发言。
五、情境交流:
1.读诗。
2.谈感受。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假如你有了烦恼,不要悲伤,不要难过,烦恼的日子里需要冷静,需要倾吐,需要思索;一切都是过眼烟云,一切都会随风而去;相信吧!它将会伴你茁壮成长!
七、作业布置
写一写自己的烦恼
第二课时
学生表达:
说出烦恼。
讨论交流:
问题设置:烦恼是无法避免的,当你遇到烦恼时如何去解决呢?
同桌交流。
教师小结。
烦恼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但是它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彩。
补充名人名言。
学生活动:
动手写烦恼。
补全句子。
解决烦恼。
课堂小结:
笑一笑,十年少,幽默使人忘记烦恼,心情舒畅,幽默使人倍受欢迎。
五、作文训练
刚刚步入少年旅途的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意识的萌发,幼稚与成熟并存,烦恼与快乐共增。一旦有了烦恼,忧郁、感伤就会笼罩在我们的心头,生活也会失去光彩。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体验呢?请把你遇到过的烦恼列个清单,选择自己最苦恼的一件事或几件事,仔细作些分析,争取给你的烦恼画上一个句号! 请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文中不要出现真实校名人名;不少于600字。
1.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你的同学。采访的内容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什么烦恼?面对烦恼他们又是怎样解决的?
2.为进入青春期烦恼学生出主意。
3.梳理、解决自己的烦恼。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