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第11课 过秦论
《七律·咏贾谊》
毛泽东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毛泽东《贾谊》
文 学 常 识
贾谊 (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属河南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
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写 作 背 景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迫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残酷的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而汉文帝周围一些权贵却对此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
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著名的《治安策》,从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
贾 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略施行,
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
古来何啻万公卿。
相 关 知 识
关于“论”
论是一种议论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一、自主预习
(一)阅读课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应问题。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①,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②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③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④连衡⑤而斗⑥诸侯。于是秦人拱手⑦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⑧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⑨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⑩秦,不爱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 天下之士,合从 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 从离 衡,兼 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 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 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 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 其弊,追亡 逐北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 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 之日浅,国家无事。
.
.
.
.
.
.
.
.
.
.
.
.
.
.
.
.
.
.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固
②席
③八荒
④外
⑤连衡 .
⑥斗
⑦拱手
险要的地理位置。
像用席子一样,名词作状语。
原指八方荒远的偏僻地方,此指代“天下”。
对国外。
也作“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实施各个击破的策略。
使动用法,使……争斗。
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⑧因
⑨膏腴
⑩弱
爱
致
合从 .
约
离
兼
动词,沿袭。
指土地肥沃。
形容词作动词,削弱。
吝惜,吝啬。
招致,招纳。
与秦“连横”之策相对,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从,通“纵”。
结。
使离散。
兼并、统一。
制
叩关
逡巡
制
亡
北
因利
享国
统领、统帅。
攻打函谷关。叩,攻打。
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
制裁,制服。
逃亡的军队,在此用作名词。
败逃,这里指败逃的军队。
趁着,介词。利:有利的形势,用作名词。
帝王在位的年数。
2.翻译下列句子。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译文: .
.
(2)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译文: .
.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译文: .
.
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
3.思考:九国的强大是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案:首先写出了诸侯们买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所长;最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作用:这样就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种“仁政”,这种“仁政”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又间接地为中心论点的提出作了准备。
(二)阅读课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应问题。
及至始皇,奋①六世之余烈,振②长策③而御④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⑤而制六合⑥,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⑦。乃使蒙恬北⑧筑长城而守藩篱⑨,却⑩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 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 天下之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然后践华为城,因 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 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 之间,而倔起 阡陌 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 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 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
.
.
.
.
.
.
.
.
.
.
.
.
.
.
.
.
.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 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 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 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 八州而朝 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
.
.
.
.
.
.
.
.
.
.
.
.
.
.
.
.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奋 ②振
③策 ④御
⑤履至尊 ⑥制六合
⑦下吏 ⑧北
⑨藩篱 ⑩却
黔首 隳
弱 因
谁何
帝王
殊俗
振兴。
举起。
马鞭子。
驾驭,统治。
登帝位。
控制。六合:天地四方。
交付司法官吏审讯。
在北方,方位名词作状语。
比喻边疆上的屏障。藩,篱笆。
使退却。
秦朝对百姓的称呼。
毁坏。
削弱,使(天下百姓)衰弱。
凭借。
盘诘查问。
称帝称王。帝王,名词活用动词。
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
瓮牖绳枢 .
.
行伍 .
倔起 阡陌
揭 赢
铦 及
絜 序
朝
用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形容家里贫穷。瓮,用瓮做。牖,窗户。绳,用绳子系。枢,门扇开关的枢轴。
古代军队编制,以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故以“行伍”代指军队。
通“崛”,突起。
本是田间小道,这里代指民间。
举。
担负。
锋利。
动词,赶得上,追得上。
衡量。
座次、次序,这里是排列次序的意思。
使……来朝拜。
2.翻译下列句子。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译文: .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译文: .
.
(3)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译文: .
.
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
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
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
3.思考:怎样看待秦亡的原因?作者的看法是否正确?
答案:从结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主张“施仁义”来统治的。这种思想属于儒家的政治思想的范畴,是对孟子“施仁政”这一思想的发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秦国的逐步强大以至迅速灭亡,有着经济的、政治的多方面原因,不能以“仁义不施”作为唯一的原因。但是,应该看到,秦朝的统治者奉行愚民政策,激化了矛盾,的确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作者“施仁义”的主张是针对汉初的政治而提出来的,在客观上对人民是有利的,所以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二、巩固自测
1.识记字音
(1)鞭笞 (2)遗镞
(3)劲弩 (4)藩篱
(5)度长絜大 (6)比权量力
(7)万乘之势 (8)朝同列
(9)一夫作难 (10)蹑足行伍
chī
zú
jìnɡ
fān
duó
liànɡ
shènɡ
cháo
nàn
hánɡ
.
.
.
.
.
.
.
.
.
.
2.通假字
(1)合从缔交
(2)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3)倔起阡陌之中
(4)余威振于殊俗
(5)外连衡而斗诸侯
(6)赢粮而景从
(7)始皇既没
“从”通“纵”,合纵之策
“弊”通“敝”,困顿
“倔”通“崛”,突起;发动起义
“振”通“震”,震慑
“衡”通“横”,连横之策
“景”通“影”,影子,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没”通“殁”,去世
.
.
.
.
.
.
.
3.一词多义
(1)固
巩固
坚持、坚决
顽固
固然、本来
牢固、稳固
(2)制
缝制,动词
压制,动词
制服,动词
统率,动词
规模,名词
(3)度
规章、制度
风度、常态
次、回,量词
度过
量、计算
(4)金
铜、铁等金属
牢固
金属
锣
金子,黄金
(5)亡
丢失
使动用法,使……灭亡
死亡
逃兵
逃亡
通“无”,没有
(6)利
锋利
有利的形势
快
利润
有利
利益、好处
4.古今异义
(1)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 。
今义:山东省。
(2)宽厚而爱人
古义: 。
今义:丈夫或妻子;恋爱中的男女一方。
(3)分裂山河
古义: 。
今义:整体事物的分开或使整体的事物分开。
崤山以东
爱惜人民
划分
.
.
.
.
.
.
(4)以为桂林、象郡
古义: 。
今义:认为。
(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古义: 。
今义:爱惜、爱护、喜欢。
(6)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古义: 。
今义:指一切河流。
把……作为
吝惜
黄河
.
.
.
.
(7)流血漂橹
古义: 。
今义:使船前进的工具。
(8)赢粮而景从
古义: 。
今义:获胜或获得。
大盾牌
担负
.
.
5.虚词意义和用法
(1)则
表顺接,就,那么,连词。
表转折,却。连词。
就是。副词。
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表示选择关系。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要是……就”。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
(2)与
介词,和,跟
动词,给,给予
动词,结交,亲附
连词,和
动词,赞同
6.词类活用
(1)却匈奴七百余里
(2)约从离衡
(3)外连衡而斗诸侯
(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5)会盟而谋弱秦
(6)序八州而朝同列
(7)以弱天下之民
(8)以愚黔首
使动用法,使……退却。
使动用法,使……离散。
使动用法,使……争斗。
使动用法,使……灭亡。
使动用法,使……弱。
使动用法,使……朝拜。
使动用法,使……弱。
使动用法,使……愚蠢。
.
.
.
.
.
.
.
.
(9)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10)序八州而朝同列
(11)履至尊而制六合
(12)追亡逐北
(13)天下云集响应
(14)赢粮而景从
(15)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16)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17)过秦论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小、变弱。
名词活用为动词,重新排序。
名词活用为动词,登上。
动词活用为名词,逃走的人。
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向南。
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名词活用作动词,批评其过失。
.
.
.
.
.
.
.
.
.
.
.
.
7.文言文翻译
(1)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译文: .
(2)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译文: .
.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译文: .
.
但是成功和失败却有不同,功绩事业也恰恰相反。
试拿崤山以东的各国与陈涉比长短和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那更不能相提并论了。
然而一个人发动起义,帝王基业就毁灭了,皇帝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讥笑,这是为什么呢?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译文: .
(5)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译文: .
.
是由于没有实施仁义,攻取天下守住天下的形势就不同啊。
天下的百姓像云那样集拢来,像回声那样应声而起,担着粮食,像影子一样紧紧跟随。
8.文学常识
(1)秦始皇“履至尊而制六合”,他依据的条件是(用原文回答,限22字) ;为了统治天下,他采用的主要手段是(用原文回答,限8字) 。
(2)秦始皇向外扩张又巩固边防,打出南北两拳。南拳是 ,其效果为 .;北拳是 ,其效果为 。(用原文回答)
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为巩固统治,秦始皇煞费苦心,采取了诸多措施,就是不发展生产,他的措施有(用原文回答):
①统一思想,“以愚黔首”: 。
②消除反抗势力“以弱天下之民”: .
。
③强化城防: .
。
(4)秦始皇的美梦是 。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5)(陈涉)蹑足行伍之间,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 , ,赢粮而景从。
(6)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 ,何也? 。
(7)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的散文开两汉政论风气之先,扣紧时代脉搏,篇篇针砭时弊,说理透辟晓畅,深刻犀利。鲁迅称为“ ,沾溉后人、其泽甚远”。贾谊的辞赋以 、《鵩鸟赋》为最。政论文以 、《论积贮疏》等文章脍炙人口。后人编纂了他的政论文集 十卷。
而倔起阡陌之中
揭竿为旗
天下云集响应
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者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西汉鸿文
《吊屈原赋》
《过秦论》
《新书》
一、整体感知
1.读完全文后回答,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
答案:“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结果导致亡国。第一段到第三段体现“攻之势”,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
二、重点突破
2.本文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秦孝公之前的国君(如秦穆公)写起?
答案: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这一点,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已经说明了,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3.朗读第三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秦始皇功业的?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文字来表现秦始皇的功业?
答案:作者是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防务五个方面来谈的:①政治上,“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②军事上,“南取百越之地,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③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④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执敲扑而鞭笞天下”;⑤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秦始皇的功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是秦始皇的暴政,作者详细写他的功业是为表现秦灭亡是由内因导致的观点张本。
4.面对强秦,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是采用什么办法“弱秦”的? 结果如何? 作者竭力写反秦统一战线的强大有何作用?
答案:诸侯各国面对强秦被迫联合共同抗秦:①招纳天下人才,订立合纵同盟;②有贤明和具有政治远见的领导人,聚合九国的力量,一致对秦;③六国阵营,一时人才济济,有众多的谋臣出谋划策;有各方来的策士为各国诸侯沟通意见,有各国的良将统率军队。结果诸侯方面却彻底失败。作者竭力写反秦统一战线的强大是为了衬托秦国的不可战胜。这样,一可为下文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埋下伏笔,二可为后文所谓“攻守之势异也”张本,这里说的是“攻”(天下)之势势如破竹,与后文陈涉起义后秦朝的兵败如山倒的“守”势相映成趣,彰显主题。
三、疑点探究
5.文章题目为“过秦论”,但文中真正指责秦之过的文字却非常少,只有全文最后一句,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作品内容?
答案:作者按照如下思路安排论证:秦的逐步强大——秦统一中国——为巩固政权在政治、军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陈涉起义——对陈涉实力的分析——分析秦灭亡的原因。文章对秦之兴、秦之亡的史料叙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作者却丝毫没有议论。但事实胜于雄辩,经过生动的记述,读者把秦的盛世转瞬即逝景况已深深印在脑中,对秦灭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内因导致已有认识,只是还未明确,最后作者将论点摆出,自然令读者信服。
四、美点赏析——铺陈之美
6.朗读第四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为“陈涉起义,天下响应”铺陈的呢? 这样写有何好处?
答案:五个方面:①出身地位,“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②个人素质,“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③起义军成分,“疲弊之卒,数百之众”。④武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⑤起义的影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起义结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作用:(1)从各个不同的方位、角度、方面进行描写,使描绘的对象具有横向性、全面性;(2)增强语势,加强了论证力量,使整个文章如同惊涛飞瀑,一倾而出,不可阻挡;(3)为第五段内容作了铺垫。
素材这样积累
1.在教材中提炼——————————————○
(1)创业的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先人经过艰辛的努力,慢慢地打下了基业,“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秦始皇之所以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局面,得力于先祖打下的坚实根基。任何时代的创业都是如此,都是经历过漫长的跋涉、探索甚至倒退而最终达到成功的顶点的。
◎相关链接
①成立之难如登天,覆败之易如燎毛。——李绿园
②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李鸿章
(2)失去了“人和”,最强大的力量也不堪一击。
人和者,人心齐也。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涣散,则万事难成。九国兵多将广,谋士如云,可各怀私心,在秦咄咄逼人的攻势下,终至纵散约败,束手就擒。究其根本,缺乏统一的指挥,统一的领导,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所以,无论国家或集体,都必须上下团结一心,唯有人和,才能产生真正坚不可摧的力量。
◎相关链接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②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淮南子》
③人聚则强,人散则弱。——魏源《默觚·治篇》
④同心合意,庶几有成。——《汉书·匡衡传》
⑤众志成城,众口铄金。——《国语·周语》
(3)治国也需要能臣。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秦孝公能取得改革的胜利是因为他拥有一位奇才——商鞅。商鞅眼界开阔,气魄超人,内政外交,奋招叠出,很快使秦国脱颖而出,进而称霸天下。毫无疑问,商鞅是秦帝国大厦的奠基人,没有商鞅,就没有秦的兴盛,更没有秦始皇的煊赫一时,中国的历史也要重新书写。一人之力关乎百姓安危国家命运,甚至历史的进退,人才之重要可想而知。能臣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国家富强的保证。
◎相关链接
①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孙中山
②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胡瑗
③国家用人,当以德为本,才艺为末。——康熙
④人才难得又难知,就要爱惜人才,就要用人不疑。——周扬
⑤珍视劳动,珍视人才,人才难得呀!——邓小平
(4)施行仁政方能赢得民心。
作为统治者,应该心怀天下,心忧苍生,才能赢得百姓的爱戴和支持。而秦始皇骄奢淫逸,一味地膨胀自我欲望,用残酷的手段对待天下士民,导致失去民心,进而失去了天下。
2.在诗句中比较——————————————○
七绝·贾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七律·咏贾谊
毛泽东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素材这样运用
运用范例
1.秦始皇以其雄才大略,灭六国,一天下,震胡人,收南疆,建大秦帝国,欲百世千世而为王。然而,天下已定,百废待兴,百姓急需休养生息,始皇却不知改弦更张。对百姓,只知刮,而不知养,他繁刑严诛,他赋敛无度,他沉徭重役,以致民难堪重命,遂揭竿而起,将其灭亡。夺天下靠武力,治天下靠仁义。仁义的核心是爱民、保民、富民,无仁义之人,是谓暴徒;无仁义之君,可谓暴君;无仁义之政,是谓暴政。行仁政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始皇不知变易,“仁义不施”,于是“攻守之势异也。”这是始皇的教训,也是为政者的借鉴。仁者无敌,过去如此,今天也这样。
2.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数风流人物的秦始皇是万万没有预料到的,他的千秋帝王梦轰然倒地。贾谊在《过秦论》中把他归纳为“不施仁义”的结果。秦的发展可谓占天时、地利、人和。周室名存实亡,群龙无首,诸侯残杀,是谓得天时也;秦国占据崤山、函谷关险固的地势,与山东诸国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老百姓获得了安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为秦军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是谓得地利也;君臣固守反映了君臣关系的和睦相处,有商君辅佐孝公,以及后来的张仪、李斯等谋士,为秦出谋划策,是谓人和也。外连衡而斗诸侯,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分解六国。利用利益关系使六国自相残杀,从而蚕食六国。正确的谋略是秦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
众多国君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如孝公、惠文、武、昭襄、始皇,他们以取得天下作为目标,奋发图强。秦的灭亡在于用取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在愚民政策下实行严厉的法制。引起了下层百姓的反对,也引起了山东贵族的强烈不满。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大泽乡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秦帝国如大厦在瞬间倾倒。“仁爱”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国家政权稳固、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没有仁爱,国家就会四分五裂;没有仁爱,国家就难以发展,国民的生活需要就得不到满足;没有仁爱,国家将不是国家。“仁爱”不仅是一个国家本身应该奉行的准则更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基石。国家之间没有仁爱,便会硝烟四起,战事连连,人们难以安定地生活。因此为了世界和平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要学会仁爱。
3.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出了一个天大的意外。梁怀王骑马摔死了。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自责,经常哭泣,心情十分忧郁。一年后,贾谊死去,时年33岁。一颗闪烁政治之光的新星陨落了,一个满腹才华的文学青年逝去了。对于西汉王朝,这是一个莫大的遗憾,后来的汉武帝意识到了;对于漫长的历史,这是一个巨大的缺失,后来的统治者和文学家们也意识到了。刘长卿叹道:“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大诗人李白叹道:“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王安石也叹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吟咏道:“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年青贾谊的魂灵,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归到了故里,长眠在北邙山畔。头顶是辽阔的碧空和悠悠千载的白云,脚下是一望无际的田畴和逝者如斯的黄河。躺在家乡的怀抱,贾谊那颗年轻而驿动的心,是否不再充满郁闷和惆怅?漫步满目凄凄秋草之中,寻觅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的贾谊,我在问自己,问古人,也在问历史。
(《吊贾谊》)
深度阅读
铺采摛文 气势磅礴
《过秦论》具有诗的语言——精练、鲜活、生动、形象,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辞赋常见的铺陈张扬和骈偶句式,使得文章气势磅礴,荡气回肠。
文章开篇就用骈文的四六句式写秦孝公的资本、野心、政策、成效,四层意思仅用81个字。写“资本”,用一个对偶句“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写野心用“窥”,用“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写“成效”用“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一个“拱”字,活脱脱地勾画出秦在崛起之初游刃有余的潇洒而自信的姿态。
写六国在秦的崛起面前深感恐惧而“会盟而谋弱秦”一事,作者不惜大笔挥洒,铺陈排比,极尽张扬之能事,甚至不惜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赞六国人才济济、英雄辈出,不厌其烦地罗列出了战国四君子、九国诸侯、二十多位文臣武将的名姓,以山东六国的强大来烘托秦国的鼎盛。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了一个个叱咤风云的历史英雄人物和一幅幅波澜壮阔、群雄逐鹿的征战场面,不仅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而且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写秦始皇的赫赫功业,作者更是精心遣词造句,语言鲜活生动。“振长策而御宇内”,一个“振”字一个“御”字,把千古一帝的不凡气度勾勒了出来。“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一个“吞”字,淋漓尽致地道出了秦始皇的雄心壮志;一个“履”字,又活画出了他一统天下、龙袍加身的志得意满。
作者以整齐的句式叠写一意,使得文字气足神定,一气呵成,读之犹如骏马走坂,流水下坡。同时,作者将多种句式的排比和各类散句组合起来,于整齐中呈现参差,使得文章张弛有致、气韵流转,更加增添了语言的魅力。
延展阅读
异体同构
——《过秦论》与《阿房宫赋》之比较
《过秦论》和《阿房宫赋》,前后时隔千年有余,然而异体同构,流传千古,同为文苑奇葩。
异体
第一,写作手法不同。
《过秦论》是一篇政论,因而重在说理,叙史部分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只用“拱手”二字概括。而《阿房宫赋》是一篇文赋,所以重在讽喻,文章极尽描写之能事,如第2段写阿房宫中美人之多,便分别以“明星”“绿云”“渭流”和“烟斜雾横”比喻宫女“开妆镜”“梳晓鬟”“弃脂水”和“焚椒兰”。“论”“赋”异体,手法不同。
第二,立论角度不同。
《过秦论》因要“过”秦,便反复对比:秦先弱后强之比,九国之师与一秦之比,强秦与陈涉之比,九国之师与陈涉之师之比。两两比较,只为激出末句。“故正意一经揭出,格外警悚出奇,可谓极谋篇之能事矣。”(《文章源流》)《阿房宫赋》则以“寓言”式的描写,来表明“秦爱纷奢”“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进而指出秦灭亡的主要原因。
同构
第一,写作目的相同。
西汉初期,经济凋敝,人口减少,贾谊目睹了这一切,便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多次上疏,评论时政,其《过秦论》的目的即是借说秦之过而劝汉文帝“安民”。杜牧更是如此,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明确表明此文是为了以古鉴今,针砭时政。
第二,灭亡原因相同。
贾谊继承并发展了汉初叔孙通、陆贾等人关于秦灭亡原因的观点,简洁地概括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杜牧在文末也说:“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施仁义”和“爱人”皆儒家一脉相承之观点。
第三,全文结构相同。
《过秦论》全文5段,前4段叙史,概括了秦自孝公(公元前361年)崛起,到二世灭亡(公元前207年)的整个兴亡过程,末段议论,归纳出秦灭亡原因。《阿房宫赋》全文4段,前3段描写,详尽地描绘了阿房宫的雄伟壮观、美人珍宝之多和“秦爱纷奢”之状,末段发出感叹,总结秦灭亡的教训。两文都是前叙后论,篇末明旨。
第四,都用铺排渲染。
《过秦论》虽是政论,但贾谊首先是一个汉赋大家,因而多用写赋手法,“铺张扬厉”。如叙秦孝公之雄心“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叙九国之师攻秦“于是六国之士,有甯越……之属为之谋,齐明……之徒通其意,吴起……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始皇“威振四海”是“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大段铺排形成了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阿房宫赋》更极尽铺排渲染之能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极写楼阁密而奇;“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极写宫女多而美;“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极写秦王生活奢而糜。铺排渲染之中溢出文章之“主意”。
第五,语言整齐峻拔。
《过秦论》多用骈偶,工整雄峻。如首段末句“当是时也,商君佐之”以下“内”“外”对应,一气呵成;第2段首句“蒙故业,因遗策”以下“南取”“西举”“东割”“北收”并举,气吞九州。《阿房宫赋》首句即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钱钟书说它“发唱惊挺,操调险急”(《管锥编》),像“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这样的四字句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此外,两文都使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既形象,又生动,给人以审美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