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
劳作方式
生产工具:
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包括农业生产工具、手工业生产工具、机器大生产。
劳作方式:
是劳作过程中劳动者所采取的,包括分工协作方式在内的劳动组织形式,包括农业家庭式劳作、农业庄园式劳作、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工厂制度。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第5课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第6课
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古代
近代
现代
三节课的逻辑关系:古代手工业中的作坊式劳作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近代工厂制度为现代“无人工厂”奠定基础。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
目录
农业工具的变化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劳作方式的发展
教学重点: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古代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第 4 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学习聚焦:农业生产工具中,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格外重要。不同文明地区的农业生产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01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也称“物质生产力”,它是人类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生产力
生产工具(主要标志)
劳动对象
劳动者(决定性作用)
生产力的
三要素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决定
反作用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历史演进的强大动力。
1.耕作工具
骨制耒耜
江西庙岩遗址的打制石器
陕西西安半坡人使用的磨制石器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1)石制工具
①特点:质地坚硬,比骨、竹、木器更为耐用。
②制作方法:旧石器时代以打击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击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制。
③制作过程:要经过选料、打击、磨光等一系列工序,有的还要钻孔。
概念阐释:打制石器是原始人类从坚硬的石块上,使用其他石块打下的石片或石核。磨制石器,指表面磨光的石器,其先将石材打成或琢成适当形状,然后在砥石上研磨加工而成。种类很多,常见约有斧、锈、凿、刀、镶、簇等。中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局部磨光的石器。
1.耕作工具
(2)青铜器
产生条件: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现了铜,并逐渐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
出现地区: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已出现小件青铜器。
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
生产力水平低下,产量较低,主要用于制作礼器和兵器。
古代耕种石画像
战国青铜镰
青铜铲
布币
青铜器:西亚、北非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中国
《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青铜时代最大的特征,在于青铜的使用是与祭祀和战争分离不开的。换言之,青铜便是政治的权力。
——张光直
◎马家窑铜刀
(2)青铜农具(金石并用时代):
◎利簋内底有铭4行33字,记周: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三星堆古蜀文明
(距今5000-3000年)
1.1989年,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镇商代遗存中出土了犁、插、耒、耜、镰、铲、锛等制作精良的青铜农具。这说明( )A.青铜农具已经取代木石制农具 B.青铜农具有向南方传播的趋势C.南方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先进 D.商代青铜文明的发达和传播
2.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3. 在西周遗址的考古中曾出土了江苏仪征破山口古墓中的青铜镰、湖北红安县金盆遗址中的矩形双孔青铜铚、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中的青铜锸。据此推断西周( )
A.礼乐制度高度发展 B.青铜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C.冶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D.铁犁牛耕技术广泛使用
D
C
B
4.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晚商大墓,号称“江南商代第一墓”。墓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中虎纹最为亮眼,前所未见。下图中的伏鸟双尾虎更是把虎的艺术形象和对虎的崇尚表现到极致。据此可判定( )
A.南方逐渐成为青铜文化中心
B.南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C.虎纹正日益成为王权的象征
D.青铜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答案】D【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商代第一墓”中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纹饰与中原地区明显不同,及其把虎的艺术形象和对虎的崇尚表现到极致等,反映出当时青铜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D项正确;
(3)铁器
①出现: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
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②传播: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③优点: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
④中国:在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
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唐朝出现了曲辕犁
铁犁与铁锸(cha)
灌钢法
先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共同加热至生铁熔化而灌入熟铁中去,熟铁由于生铁浸入而增碳。只要配好生铁和熟铁的比例,就能比较准确地控制钢中含碳量,再经过反复锻打,使组织均匀和挤出夹杂物,就可以得到质地均匀的钢材。
①赫梯王国铁矿资源丰富;
②靠近海边,利用海风吹动鼓风机,将温度提升到冶炼铁矿石的程度。
西亚的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的原因?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 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历史纵横 (P20)
古代耕作方式的变革
刀耕火种
(距今约1万年前)
石器锄耕
(新石器时代中期)
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
以石斧、石刀砍伐地面上的植物,用火焚烧,把草木灰当作肥料,再在土地上耕种农作物。
人类大量使用石耜、石铲、石锄或骨耜、木耜、蚌铲等翻土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开始主动参与
利用农具解放自己
靠天吃饭无作为
人的作用的变化:
材料:战国时期以来,铁农具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它的产生标志着石器时代的彻底终结。铁农具是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过渡的决定性因素,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铁农具为兴修大型水利工程提供了物质上和技术上的基础;第二,铁农具促进了粗放农业向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转化;第三,铁农具为封建帝国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总之,铁农具伴随着人类社会从远古走来。丛它诞生之日起,就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影响着农业生产,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直到现在,铁农具仍然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我们相信,铁农具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仍会起主导的作用,只不过铁农具的形态和形式随着科技的进步变得越来越复杂,用途越来越广泛了。
——摘编自徐旺生《中国饮食文化与晚近农业结构关系探析》
①有利于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
②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③奠定了封建国家强盛的基础。
【思考】根据材料,指出铁农具的使用产生的影响。
材质
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铜、铁等
石器
时代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青铜器最早出现在西亚、北非地区
中国:木、石、骨、蚌质农具为主,出现青铜铸造农具但数量有限(距今 5000年左右,己出现小件青铜器)
铜器
时代
铁器
时代
公元前15——前14 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治铁技术
中国: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推广;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
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
中国:石斧、石锄、石镰、骨耜、末期出现石犁
【小结】耕作工具的变化
合作探究:
根据左面的表格内容思考:耕作工具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
①农业耕作工具的进步,铁制农具代替了木、石材料农具,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开始了质的飞跃。
③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促进了古代农业的发展。
5.公元前15—前14世纪,赫梯人已经开始大规模使用铁器,凭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占领了米坦尼的大部分领土,并和埃及争夺叙利亚。之后亚述人在征服赫梯人之后,迅速吸收了赫梯的铁器技术,成为当时著名的铁器技术上国,一度占领了整个近东地区。这反映了( )A.生产力进步推动文明扩张 B.文明传播导致了战争频发C.铁器生产决定了军事实力 D.对外征服促进了经济交流
6.战国时期,“秦以牛田”;汉代,齐鲁地区出现“马耕”;清朝时期,“中原牛小马助牛,两牛一马耕平畴”。这些现象( )
A.推动了铁制农具的出现 B.加速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C.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D.得益于国内牧业的发达
7.从考古资料来看,春秋时期铁制品的使用还不是很普遍,木、石、骨、蚌及青铜制品仍大量使用。战国时期,冶铁业发展迅速,铁农具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了。铁农具的普遍使用( )
A.促进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 B.瓦解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D.巩固了大贵族的土地私有权
A
B
C
8.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管子》记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匠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这说明战国时期( )A.成熟制铁技术促进生产工具进步
B.农业手工业工具已有自成体系C.合理行业分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D.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开始形成
【答案】B【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各类工具在春秋战国时期广泛运用于纺织业、农业、手工业等,且这些相关工具对生产至关重要,故选B项;“成熟制铁技术”不合史实,南北朝的灌钢法是古代铁器成熟的标志,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农业、手工业、商业在生产环节的配合,排除C项;“开始形成”不合史实,应为“得到发展”,排除D项。
原始社会末期陶器
东汉末出现,三国革新翻车
唐代筒车
桔槔
宋代高转筒车
明清风力水车
2、灌溉工具的变化
(1)变化概况:
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已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2)中国:
①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革新,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 ②唐朝: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
古埃及和中国利用杠杆原理灌溉桔槔
思考点:灌溉工具进步趋势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趋势:①灌溉装置日益复杂。②从人力到自然。
影响:①为农作物提供了必要的水源,改善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促进了农作物的生长。②提高了灌溉效率,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9.“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诗中提及的灌溉工具是( )A.铁犁 B.陶器 C.翻车 D.筒车
10.清人秦荣先《上海县竹枝词》写道:廿三五月雨麻花,大旱农夫苦踏车。直唤娇娘帮出力,汗淫粉颊赛红霞。这里的“踏车”( )
A.推动交通工具的近代化
B.利用水力提高了农田抗早能力
C.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D.表明灌溉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11.“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朝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反映的是什么工具( )
A.筒车 B.翻车 C.水排 D.提花机
C
D
A
12.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与水利的工具发展密切相关,水利工具是农业进步的基础,与图一相比,图二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
A.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C.灌溉时节省了人力 D.能够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13.宋李处权《土贵要予赋水轮》诗:“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桶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这种“水轮”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C
B
3.畜牧业驯养工具
(1)捕捉、驯化工具:
弓箭、网、马鞍等
(2)驯养条件:
圈厩(jiù)、马槽等
1489 清乾隆 木胎剔红八宝纹马鞍
圈厩
马槽
(1)豢养驯化禽畜的古代畜牧业,也有其自身的工具设施。
(2)古人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不少工具设施到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
1.铁器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2.铁器的出现,加速了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对江南地区土地的开发利用。
3.铁器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春秋时期思想和文化的发展。
4.铁器的出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程,推动了春秋时期各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总之,铁器的出现推动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国家向封建制国家的过渡,促进了春秋时期文化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粮食产量,加速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
春秋时期铁器的出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史料一 战国时期的铁器
(1)史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这一现象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现象:反映了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
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逐渐形成;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
史料二 下列3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翻车的演变历程。
(2)史料二中的3幅图片反映出古代农具的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
灌溉动力发生了变化,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进特征
(1)以耕作工具为主:从原始社会的石刀、石镰、耒耜到封建社会的铁犁、铁锄等,耕作工具不断进步。耕作工具一直是农业的主要工具,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征服力。
(2)诸文明各有特点,自成系统:世界各主要文明古国都建立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其农业生产工具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各具特色。如西亚乌尔王陵的铜斧头、中国的战国铁双镰、俄罗斯对犁等。这些农业生产工具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相互交流,逐渐交融,共同为世界文明奠定基础。(
3)灌溉工具富有特色:各区域的古代文明大多建立在大河流域,农业灌溉工具不可或缺,如中国的翻车、筒车、风力水车等。
(4)持续改进,沿革清晰:从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到奴隶社会的青铜时代再到封建社会的铁器时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脉络清晰,也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
14. (2022·湖南·高三阶段练习)如表所示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设置的管理养牛官职。这些官职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B.汉族政治制度的黑染
C.经济重心南移的促进 D.南北民族交融的推动
曹魏 西晋 东晋 北魏 北齐 北周
驾部 驾部郎 驾部尚书 驾部郎 驾部尚书 驾部郎中 驾部中大夫
太仆 太仆卿 太仆卿 或置或省 太仆卿 太仆卿 太仆卿
牧官 牧官都尉 牧官都尉 牧官都尉 驼牛都尉 驼牛令 驼牛令
【答案】A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设置了许多养牛官以促进官营养牛业的发展,进而为牛耕技术的推广提供保障。因此这些官职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牛耕技术的传播,A项正确;南朝政权本身就是汉人政权,谈不上汉族政治制度的影响,也不是南北民族交融的结果,排除BD两项;经济重心的南移与这些官职的出现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故选A项。
15 (2022·河南·高三阶段练习)魏晋时期的大量墓葬画像砖显示,牛不仅参与了土地耕作中犁地、耙地、耱地、耕播的整个过程,而且已由“二牛”向“一牛”转变(如图1、图2所示)。这一“转变”( )
A.反映了战乱导致了耕牛缺乏
B.说明铁犁牛耕技术已经成熟
C.有利于牛耕技术的普及推广
D.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的衰退
16.世界上多数的早期文明区域,不仅天文历法、数学等相关学科获得了较早、较快的发展,而且大都发明了灌溉工具,修建、疏浚、维护水利工程也往往被当作地区发展的大事。上述现象集中反映了( )
A.天文历法的历史悠久 B.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的不可或缺 D.农耕文明的发展要求
C
D
学习聚焦: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推动手工业的发展。
02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生产力的发展
【自主学习】根据教材P21-22,总结纺织工具演变历程
(一)纺织工具
时间 工具及其用途
古代中国 约3万年前
新石器时代晚期
汉朝
元朝以后
古代西方
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缝制兽皮
使用陶纺轮作为纺线工具
使用纺车纺纱和提花机
纺织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
出现过纺纱用的纺车
骨针
陶纺轮
汉代手摇纺车
我国纺织原料经历过程:麻→丝→棉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黄道婆
材料: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衣服的主要原材料,富贵者是丝,平民百姓则以麻、葛为主。至唐代,在广大内地,棉布还是稀有之物。元朝时,闽广广泛种植棉花,“纺织为布”;“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推动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1289年,元朝政府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设置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棉布十万匹;1296年,又颁布江南税则,规定棉花和棉布为夏税征收的实物。到了清代,“天下无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之土”。
思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朝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①棉花的广泛种植;
②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③政府重视,设置专门管理机构;
④将棉花和棉布作为税收的内容。
①进一步推动棉花作为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增加了政府税收的来源,提高国家财政收入;
③各阶层广泛使用棉织物,丰富了衣着的材质;
原因:
影响:
时 期 工具/方式 用 途
原始社会
新石器晚期
南朝
唐 宋
泥条盘筑
坯 车
匣 钵
支 钉
置于器物底部防止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粘连
制造陶器
制作圆形坯件,以调控车速,控制坯件厚度
防止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
(二)陶瓷工具
泥条盘筑(制陶)
坯车(制坯)
匣钵(防止污损)
支钉(防止粘连)
二、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二)陶瓷工具的进步
宋朝五大名窑
11世纪,我国制瓷技术传到波斯,后又传到阿拉伯等地。1470年传播到意大利威尼斯,欧洲各地才开始生产瓷器。
意大利画家《群神宴》中的中国青花瓷
冶金工具进步简表
冶金方式 冶金工具 作用
锻打 (小型)
铸造 (大型)
东汉
土炉
坩埚
范
锉
锤
熔化金属原料
打击金属原料
磨平金属
熔化金属
定型,商周时用于制作青铜器
定型,战国以后用于制作铁农具
(三)冶金工具
水排
水力冶铁鼓风工具
坩埚:熔化金属原料
锤:打击金属原料
范:使液态金属成型
土炉:熔化金属原料
锉:磨平金 属
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风箱——水排“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利用鼓风技术冶铁。
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发展历程表
类别 时期 生产工具
纺织 工具 约3万年前
新石器时代晚期
汉朝
元朝
制瓷 工具 新石器时代晚期
南朝
唐宋
冶炼 工具 商周
东汉
骨针
陶纺轮
纺纱用的纺车、提花机
纺纱机成为农耕家庭不可获取的生产工具
柸车制柸
匣钵,可防止柸体污损
支顶,防止器物在烧制过程中粘连
土炉、锤、锉、坩埚、范等
水排
A
1.如图是不同时期制作陶瓷使用的主要工具,它们反映了我国古代陶瓷业:( )
A.手工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B.陶瓷产品种类繁多
C.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D.规模宏大分工精细
2.(2022·全国甲卷)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D
3.“何足挂齿”的“齿”原指织机上的定经齿,能挂在齿上的丝,就能被织成锦,后“挂齿”引申为“重要的事物”;“丝丝入扣”之“扣”通“筘”,原是织机上的主要机件,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后引申为细致之意。这些成语的由来折射出古代中国( )A.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B.士大夫精通纺织技术C.民营纺织生产效率高 D.手工业生产精益求精
4.元朝元贞年间,黄道婆教人制作“捍、弹、纺、织”之具,织成的“被褥带悦”,“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于是时人“既受教,竟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这反映出当时( )
A.丝纺织业发展迅速 B.雇佣劳动关系出现
C.纺织工艺得到革新 D.庄园经济有所发展
D
C
学习聚焦: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推动手工业的发展。
03
三、劳作方式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化
(1)代表 :
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原因:
生产工具简单(刀耕火种)、生产力水平较低。
(3)作用:
积极:有利提高工效,维持人类生存发展。
局限: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1.集体式劳作
三 劳作方式的发展
井田制想象图
(一)农业的劳作方式
殷墟甲骨文中有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協田”
集体劳作
2.农业家庭式劳作
(1)原因:
①中国: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方式。
②希腊罗马:氏族部落解体之后日渐普及。
(4)作用:
积极:①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②保证了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有利于社会稳定;③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税源。
消极:①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②难以产生技术上的突破;③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特点:
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
①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汉书·食货志》
(3)表现:
一、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
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4.脆弱性:是一种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
5.落后性:生产工具简单、生产技术长期不变。
二、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影响
1.积极:较稳定,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是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2.消极:具有封闭性、脆弱性,分散性,难以应付天灾、战乱及苛捐杂税,后期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易形成安土重迁、小农意识等观念。
知识拓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
3.农业庄园式劳作
(1)特点:
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
(2)表现
①罗马共和国的奴隶制庄园。
②中古时期的西欧的庄园
③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
三 劳作方式的发展
坞堡(庄园)
庄园
古代中国的庄园经济
①开始时间:东汉——魏晋南北朝
②原因:豪强地主占有地方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并招抚大量依附农民(流民)为其耕种土地,这种劳作方式逐渐形成庄园经济。
③生产特点:①生产力不够发达;②国家权力弱而割据权力强;③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④劳动者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政治上——影响地方及中央政权
经济上——自己自足规模大
军事上——有私人武装和军事设施
◎汉光武帝刘秀
刘秀本人就是南阳的大豪强,南阳、河北等地区响应刘秀的人,都是拥有宗族宾客子弟的豪强地主。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东汉豪强地主南阳樊氏)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司马彪《续汉书》
田庄经济
地方割据
◎汉代田庄集团生产
◎东汉大地主的田庄
【知识拓展】田庄经济
三国时期的青瓷坞堡
1986 年出土于黄陂滠口镇 反映当时地主庄园经济缩影的典型器物。长方形。由围墙、前门楼、四隅角楼、左右厢房和四个盖钵式谷仓组成。门楼内站立一个武士俑,周边一圈有回廊栏板。
思考:试比较家庭式劳作与庄园式劳作的异同
相同:
不同: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都受地租的盘剥;
劳作方式不同:一家一户家庭式劳作;集中劳作
农民积极性不同: 相对较高;缺乏
庄园是中世纪欧洲的基本经济单位和自治单位,庄园生产包括粮食、衣物、工具等各项生活所需,自给自足。庄园主与农奴之间相互约定权利与义务——农奴提供劳役,耕作、缴税,而领主则必须分给土地、提供保护、执行司法。领主在庄园中设置的生产设施,如磨坊、烤炉与榨油等设备,农奴必须付费使用。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2.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赢梨果,檀棘桑麻,团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B
C
4.手工业家庭与作坊式劳作
古代还有以制作手工业产品为生的手工业家庭,以及拥有某种手工工艺的民营和官营作坊。
(1)表现:
(2)特点:
①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
②由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古代冶铁业作坊
◎古代造纸业作坊
◎吴祺《纺织图册》
“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 ——《唐六典》
(二)手工业的劳作方式
经营形态 出现时间 生产经营模式 产品及流向 流通方式 地位
官营 手工业
民营 手工业
家庭 手工业
西周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
政府直接经营,
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民间私人经营
家庭副业
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
民间消费的产品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不在市场流通
主要在市场流通
剩余部分出售
明中叶前,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最高水平;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明中叶后,在一些部门,占据主导地位;孕育雇佣劳动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到近代破产
材料1: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
----《礼记·曲礼》
材料2:(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管子·小匡》
材料3: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弱下去。
思考: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古代官营手工业有哪些特点。
分工细密
技术水平高
国家扶持、资金充足
经营规模大、设备先进
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工匠劳动积极性低
韦伯之问:工业革命为何没有首先发生在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中国? —马克斯·韦伯
李约瑟难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
材料1:一家一户的个体农民为基本的生产单位,这种生产单位同时又是自我消费单位;周而复始的简单再生产;以家庭手工业附属于农业。三者构成了自然经济的内涵和本色,这就是支撑整个社会的基本经济构造。显然,它的稳定性就存在于它的保守性之中。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思考1:阅读材料,从劳作方式角度思考李约瑟难题的原因?
材料2:“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 ——《唐六典》
思考2:阅读材料,从政府政策角度思考李约瑟难题的原因?
材料3:曹爽也是一个只知“慕周公之下士”的腐儒,一向轻视技术,马钧的建议就被搁了起来,毫无下文。就这样,马钧的发明创造就被扼杀在胚胎里。这事正发生在曹操所推行的法家政治路线逐渐被儒家路线所排挤的魏末,又一次证明了儒家路线对科学技术的阻碍作用。——郭永芳《儒法斗争与马钧的机械制造》
思考3:阅读材料,从思想文化角度思考李约瑟难题的原因?
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和保守性
重农抑商「严格管理手工业者的匠籍制度」
儒家注重伦理 忽视自然科学
世界在剧变,“我”量变质不变!
3.历史学家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田庄手工业
4.贵州清镇平坝西汉墓中出土了汉末的漆耳杯,杯体铭文囊括了参与制作的工匠及监管人员名单:素工昌、休工立、上工阶、铜耳黄,涂工常、画工方、羽工平、清工匡、造工忠造。护工卒史恽、守长音、丞冯、橡林、守令史谭主。该铭文最能说明( )
A.官营手工业分工的细密 B.田庄手工业的丰富多元
C.私营手工业的品质管理 D.家庭手工业的质朴简约
5.《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A
A
C
6.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
A. 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 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 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 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7.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8.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
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 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D
C
A
劳作方式 特点 代表
农 业 集体劳作 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工具简单; 春秋晚期之前的劳动形式。 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奴隶集体耕作
家庭式劳作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古希腊罗马的家庭式劳作。
庄园式劳作 ①生产力不够发达; ②国家权力弱而割据权力强; ③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 ④劳动者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罗马共和国的奴隶制庄园
欧洲中世纪的庄园
中国魏晋时期的坞堡(田庄)
手工业 家庭式劳作 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生产 手工业者世代传承,或父子相继,或师徒传授;
统治者登记造册进行管理
民营作坊 以作坊为场所集中生产
官营作坊
古代的生成工具和劳作
农业工具的变化
石器、青铜器、铁犁牛耕
【课堂总结】: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劳作方式的发展
陶器、桔槔、翻车、筒车
圈厩、食槽
骨针、陶纺轮、手纺车、
织布机
坯车、匣钵、支钉
土炉、锤锉、坩埚、范
农业劳作:
手工业劳作:
农业家庭式劳作、农业庄园式劳作
家庭手工业、民营手
工业、官营手工业
纺织工具:
陶瓷工具:
冶金工具:
耕作工具:
灌溉工具:
畜牧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