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中山陵》教案3份[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巍巍中山陵》教案3份[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10-24 10:29:00

文档简介

《巍巍中山陵》教案2
学习目标: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2.学习在说明中运用记叙的方法。3.了解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光辉业绩,激励自己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奋勇向前。
重点和难点:1.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2.说明的顺序和说明对象的特征。3.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一、课前预习
1、生字词(结合课文生词表以及课下注释整理后与同学交流)
2、说明文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一篇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 。
3、说明事物要抓住 ,即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本文主要抓住人民英雄纪念碑的 、 、 的特征。
4、说明顺序一般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一般说来,说明实体事物的特征按照 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则大都采用 顺序和 顺序。本文中作者介绍纪念碑主要采用了 顺序。
5、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打比方、画图表等。试找出本文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
6、读课文根据给出的层意划分课文结构。(写出段落)
第一部分( ):瞻仰纪念碑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 ):具体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碑的构造、题字、碑文以及十幅浮雕。
第三部分( ):抒写瞻仰后的深切感受。
三、导入新课,并完成预习。
四、新课分析:
1、自己分析题目
2、读课文第一节,说说瞻仰纪念碑的心情是怎样的,纪念碑的总体特征是
什么?第一节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3、阅读课文2、3节,纪念碑处于什么位置,周围环境如何?兴建哪一年
谁为它奠定基石的 它的规模如何,是什么质料构成的?
4、阅读课文4、5节,了解纪念碑的结构、题字、碑文、装饰与造型,并说
一说文章照录碑文的用意是什么?以及装饰有什么象征意义,造型有什么特
色?
5、再次速读2~5节,找出表明顺序的关键词,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
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给我们面前?(即作者的活动顺序)
6、在平台前瞻仰,作者按照怎样的顺序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碑文和
造型。
7、思考:既然按照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为什么“小碑座”不放在“碑前”
说明呢?“大碑座”又为什么不紧接着“平台”、“汉白玉栏杆”加以介绍呢?
这样是否显的杂乱?
8、文章那些部分是介绍大碑座的?是采用什么结构?先总写浮雕的 、
、 。以及雕刻了英雄人物的数目、大小和各不相同的
形象特点。
9、阅读7~10节,这一部分运用哪些表达方式,简要说明一下。
10、想一想作者按照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你是如何知道的?(用原
文的一句话)并按文中的顺序简要说明浮雕的主要内容?
11、研究课文,思考P92练习2
12、读课文11小节,它在文章结构和表达中心起到了什么作用?
五、探究练习
1、P97练习一
2、P92练习三
六、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用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抓住特征以说明为
主有机插入叙述;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顺序为主,空间顺序为辅,兼以逻辑
顺序通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具体而全面的介绍,热情赞颂了革命先烈的丰功
伟绩和和他们英勇奋斗,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
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
七、课后作业:
P92练习四
Page 2《巍巍中山陵》教案3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二、学习抓住特征、按照空间顺序、有重点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三、体会准确、简明、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课文是怎样说明中山陵的建筑特征的?
二、教学难点;
课文在说明中山陵的雄伟的特征时,为什么要详细描绘中山陵的地理环境?
三、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师生共同学习、教师点拨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课文,学会提出问题和根据课文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外自学:(学生按常规自学课文)
1、通读课文,将生字词找出来并各抄写4遍
2、就文章的语言、结构、思想主题以及表现方法等提出两个问题。
二、课内学习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谁到过南京去旅游吗?如果有那是一定要到中山陵去参观我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是瞻仰先生丰功伟绩的地方,也是游览观光的好去处。如果没有游览过,今天我们就随着刘叙杰一同去参观中山陵。
(二)学生自读课文
1、解决生字词
2、根据课文自己理解课后练习。
3、学生质疑
(教师巡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要求学生订正错误)
(三)师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预设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用)
1、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第2段用了一半多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环境、优美景色?
2、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吕彦直的设计方案有哪些特点?
3、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对形成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有何作用?
4、文章第7至11段既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5、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平实。为什么第9段写平台所见景色却用生动的语言描写手法?
6、本文写陵园建筑,除了通过总体设计和布局,衬托中山先生博大襟怀和不朽业绩外,哪些地方还用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
(四) 课堂学习总结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说明中山陵的特征
2、说明的时候采用什么顺序:空间顺序(行踪)
3、其他
(五)课内练习
《基础训练》21页
(六)课外作业
1、语文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决定。
2、查阅有关孙中山的资料,进一步理解他的高尚人格和不朽精神。


板书设计:
地理环境
设计
巍巍中山陵 南北中轴对称 烘托安详宁静、庄严肃穆的气氛
总 三区名胜相连
特点 大面积绿化 衬托、表现高尚人格和不朽精神
分南北两区
分 南

Page 1《巍巍中山陵》教案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学情分析:
讲解这篇课文,要先引导学生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明确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如何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事物,揣摩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2、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认识孙中山,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思想。
出示孙中山的图片,问:认识这个人吗?(学生介绍孙中山的生平、思想及贡献。)
孙中山 (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的思想:民主博爱、天下为公
孙中山的贡献:领导中国革命
二、对于孙中山这样举世景仰的伟大的革命家,他逝世后,如果请你设计他的陵墓,你认为,将他葬于什么样的地方、建造怎样的陵墓比较合适?(学生讨论、发言、交流)
出示一组紫金山、中山陵的图片给学生欣赏。
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巍巍中山陵》。
三、释题:巍巍,高大的样子。既指陵园建筑群体的规模气势,也指它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这两个字是这篇文章的文眼。
四、钟山的地形、环境能烘托出中山陵的巍巍气势吗?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主要见课文第二节)
明确:(正因为钟山山形雄伟而险峻,景色鲜丽而和谐,中山先生才有身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
五、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 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 联系《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课)
明确: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密封评议的方式”,避免了后门、人情等弊端,保证了设计方案的最优化。
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如下特点: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注重和谐协调),参照了我国古代建筑中若干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了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弘扬民族精神),达到了表现陵园庄严气氛和中山先生不朽精神的要求(追求形神兼备)。
六、中山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 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
明确:(中山陵的设计将三区名胜联为一体,扩大了东郊风景区的游览范围和内容,因而在总体设计上“值得称道”。
陵园大道及周围栽种的树木浓翠蔽日,莽苍深邃,象征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大胸怀和不朽业绩,使人们在未达陵墓之前,就已逐步进入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
七、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 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中山陵的巍巍气势衬托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也可以说它是孙中山先生品格和精神的象征。作者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无限敬仰的思想感情。孙中山先生是高山景行,令人仰慕。)
八、作业
根据课文对中山陵各部分建筑的描写,画出示意图。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课文紧扣中山陵“巍巍”的建筑特征选取材料,突出重点。以空间为顺序由外而内,由总体到局部有条不紊地加以说明,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
学情分析:在前一课《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基础上,学生对说明建筑物的说明文已有了一点认识,本课的教学可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画出示意图,从中理出文章的说明顺序,体会课文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课文紧扣特征选材的写法。
教学目标:1、领会课文紧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选取材料,突出重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先后及空间位置的变化来介绍对象的方法。能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3、体会文中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以及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教学过程:一、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1、学生出示所画示意图,并标明各部分名称。
2、假如让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解说清楚。
3、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 (由外而内,由总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
二、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中山陵的设计是如何体现人民对中山先生的怀念及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的?(学生阅读思考、交流讨论)
(文章运用数字介绍了陵门、祭堂、墓室的高度和深度,石阶的级数,具体说明了建筑的高大宏伟。)
你认为有哪些建筑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伟大形象?
(陵门:中山先生手书“博爱”、“天下为公”
祭堂:遗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山先生遗像
墓室:中山先生卧像)
三、文章第7一11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
明确:(本文是按照先总后分、自下而上的顺序介绍中山陵的。这段关于陵园平面布局的总说,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主要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四、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本文语言准确、简明。表现在大量运用确凿的数字进行说明;充分运用限制词、修饰语。
本文虽然是一篇介绍中山陵的说明文,但是语言生动优美,请你找出这样的句子,朗读它,并在句子旁写好批注。
如描写平台所见景象时,运用描写性语言和比喻、对偶等修辞,用语生动,蕴含深情,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既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又很好地衬托了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
五、作业:1、进行“我心目中的校园”设计比赛。 勾画出心目中校园的草图,并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进行描述。
2、课后学习:收集你感兴趣的祖国名胜古迹的图片、资料,分小组办一次“祖国大地”图片展。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