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第6课 丢丢铜仔
六年级上册
歌曲背后的故事
二百多年前,在台湾的山区交通不便,伐木者为了从北部山区运送木材到台北盆地,便将木材绑成木排,放在河里顺水西行。在回家的路上,他们边走边唱,经过山洞时听到水滴落地的声音,认为这种声音与铜钱落地极为相似,并将此声音哼唱成歌。后来,火车从台北通到北部山区,运送木材再也不必历经河道和山洞。这首歌曲遂在流传中改成了一首表现山里孩子迎接火车进山的欢快歌曲。
新课教授
听赏《丢丢铜仔》
《丢丢铜仔》是一首轻快﹑热闹的歌曲,歌曲的结构形式为小二段式,第一段的演唱形式为领唱和齐唱相结合,第二段为二声部合唱,歌曲在每一乐句的中间都加入了虚字衬句。
新课教授
请对比欣赏带下滑音和不带下滑音的音乐片段,并学唱带下滑音的音乐片段。
新课教授
“火车行到磅孔内,磅孔的水滴落来”的客家方言。
新课教授
(1)原乐曲形式为小二段式,简短生动,全曲充满律动的意味。唱词仅上、下两句,每句中间插入虚字衬句,增加了歌唱的趣味。整首民歌行腔简洁单纯,每字一腔,正是童谣的基本特征。
歌曲赏析
新课教授
(2)上乐句6小节,在Sol与Mi的六度范围内展开。下句音区略降,音域扩大,在Re与高八度Re之间,句幅延伸到8小节。尽管上下句结束于同一个音,似乎接近于平行关系,但从它们的音区、音域、音调等形态来看,具有明显的对比性。
新课教授
(3)从音阶调式的逻辑来说,Sol音应该是旋律的中心,而实际上,它的上句主要是围绕“Re”进行的,下句是围绕“La”进行的,这在中国南方地区的民歌中是普遍存在的;民歌音调中的“逻辑中心音”与“实际中心音”的关系,表面看是一种矛盾,实际上,它是对调式色彩的补充和丰富。
课堂小结
歌中的‘ 丢丢铜’是象声字,模拟他们经过的山洞里滴水落地的声音。后来,火车从台北通到宜兰,运送木材再也不必经过河道的急流险滩了。这首歌遂在流传中改成了一首表现孩子们迎接火车进山的欢快歌曲。同学们在这节课上表现的都很好,对歌曲的学习也掌握的特别快,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