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教案专用
科目 美术 年级 五 备课时间 2022
单元主题 古诗配画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课题 《诗情画意》 课时 2 二次 备课人
教学 目标 1.指导学生选择熟悉的古诗,运用已有的绘画技巧来表现诗的意境。 2.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艺术的热爱,陶冶审美情操。
教学 重难点 运用已有的绘画知识表现古诗的意境。 恰当地表现古诗的意境。
教法准备 讲授法 演示法
预习清单 搜集自己喜欢的古诗词
单 元 整 体 备 课
本课属“造型·表现”领域,主要内容是学习诗配画。它和《鸟语花香》共同组成了本册教材的中国画领域的学习单元。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中国画和古诗之间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诗配画的创作,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喜欢的古诗。本课中将“诗”与“画”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充分感受诗的同时,将诗意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帮助学生把诗理解得更具体、更生动,让学生初步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良好的诗文素养,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增强文化积淀。
本 课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个案修改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欣赏导入 1.看图欣赏诗词 2.简单介绍文人画的特点导入新课 赏画寻诗: 中国画中,诗与画往往相辅相成,画家或依诗作画,或画上题诗: (二)教学新课 1.看图吟诗,生会的可以一起。 2.给出诗句,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配图过程中需要凸显的主体物。 3.得出结论:如诗的感情,如画的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雅趣。也指风景优美,耐人寻味。就像诗画里所描摹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4.师生共同赏析图片(多媒体展示),并从中学习构图和绘画的方式方法。 (三)借鉴学习 1、欣赏图片,借鉴学习其构思以及绘画。 2、出示诗文,出示内容差异不大,但情绪、色调不同的画面。 《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提示:根据诗文传达的情感搭配合适的画面。 教师语言:不同的诗文蕴含着不同的诗意与情感,我们应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为它们搭配合适的画面。 3、为自己熟悉的古诗分类:写人、写景、叙事等,利用多媒体分析不同类型诗歌的不同表现方法。 4、利用多媒体展示范画并讲解绘画中构图和绘画的方式方法,并作简单示范。 三、描述分析(通过举例范作,学生分析总结出创作古诗配画的方法: 根据个人的立意与爱好,选择诗中的关键诗词佳句作为切入点表达“画意“。 2.学生通过课件,图像解读认知“框架式构图”的运用,作品中是如何通过绘画表现出画意的? 出示一组作品,学生通过赏析作品,认知: 同一句诗,同一个 立意,画面创作表现却可不同。 创作时通过前后、左右的景色物体做衬景,缩小视觉关注点,把体现主题的景观安放在视觉中心点,突出主景,使画面主次分明,画意凸显。 四、感悟体验 1.组织学生在练习页中通过试做添画练习,体会诗与画结合的魅力: 要求: 读诗添画:品读古诗,根据诗情,在画面中添画,使画意完整。 2.学生实践添画后,自主点评赏析添画的成果: 评价要点: 绘画内容体现与勾画造型、位置构图的关系。 分析画中主体物与画意之间的关系。 五、实践创作展评 1.学生通过观赏课件中的范图,总结出以诗作画的步骤与顺序: 选诗-构思-构图-着色-附诗 引导总结:画无定法,融会贯通,无论怎样创作,作品中都要兼顾“大小对比”“疏密有别”“横竖交汇”的构图,精思巧构的安排中让画面意趣有诗意。 1.出示本节课要画的古诗,说一说你想怎样表现它? 教师提醒学生在创作中应注意构图和用色。 2.学生绘画,教师辅导 ( 1)提醒完成基本构图,应用所学的色彩知识上色。 ( 2)对有困难的学生,提出合理建议,使其完善作品。 3.评价交流,展示学生作品 (1)自评,请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2)互评,你觉得哪一张作品最符合诗意? (3)老师对学生做适当评价、点评。 六、课后拓展: 随着数字媒体,智能手机、电脑的普及运用,在我们运用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快捷与变通之时,不妨静心,试着拿起笔吟诗作画,翻看诗册,感受书中纸墨所散发的幽香气味给人带来无尽快感;静谧中,获得心灵的共鸣和释放。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创新 作业 设计
板 书 设 计 诗情画意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创作步骤: 选 诗 二、构 思 三、构 图 四、涂 色 五、题 诗
集体 研讨 修改 意见
教 后 记
主备人(签字): 个案修改人(签字): 备课组长(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