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社戏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偏僻(pì) 行辈(xíng) 潺潺(chán) 归省(xǐng)
B.欺侮(wǔ) 不惮(dàn) 絮叨(xù) 撺掇(chuò)
C.踊跃(yuè) 凫水(fú) 船橹(lǔ) 筋斗(dòu)
D.桕树(jiù) 舟楫(jí) 旺相(xiàng) 照例(lì)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到晚饭时候,外祖母也终于觉查了,并且说我应当不高兴。
B.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蓬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
C.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D.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搏的人正打仗。
3.下列句中加点词含褒义色彩的一项是( )
A.外祖母很气恼,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来。
B.他们太怠慢,是待客的礼数里从来所没有的。
C.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D.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年纪都相仿, 论起行辈来, 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 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我们是朋友, 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A.可 却 由于 因为 如果 可
B.但 却 因为 然而 即使 而
C.但 却 由于 然而 即使 可
D.可 但 因为 由于 因此 而
5.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看戏前,作者主要用衬托的手法,写出平桥村是儿时的“乐土”,又以这里一般的“乐事”,引出后面“到赵庄去看戏”的情节,为下文做了铺垫。
B.小说的标题是《社戏》,这就点明了它的中心事件是“看社戏”。因此,作者花了很多笔墨来写社戏的内容。
C.作者通过描写江南特有的乡村风光,烘托小伙伴们去看戏时轻松愉快的心情。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反映平桥村老人和孩子善良、淳朴的美好品质。
D.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6.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社戏》后,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班级决定组织一次以“走进戏曲”为主题的班会。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各题。
(1)请你为本次班会设计一段开场白。
(2)班会上,同学们针对“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理解
一、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24—40段,回答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归途中“偷豆”“吃豆”这些情节
2.“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的话包含了哪些意思
3.结合选文内容,概括六一公公的形象。
技法点拨
概括人物形象
常考题型:你认为××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小说内容阐述。
方法指津:解答人物形象概括类题目,第一步要仔细审题,明确方向。①明确题干是要求简要概括(直接作答人物品质)还是概括并分析(人物品质+示例)。②明确题干是考查人物性格(直接作答人物性格)还是人物形象(人物性格+身份+地位+职业等)。
第二步要总体把握,画句分析。①看描写。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整合描述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内心波动等的信息。②看情节。在情节发展、矛盾冲突中,看人物的所作所为、价值取向、性格特征、内心状态。③找评价。找出作者或他人对该人物的介绍或评价,辨析“真伪”,合理利用反语、衬托的语句。
第三步要全方位、多角度整合归纳,根据问题及分值分点作答。
答题模式:××是一个 样的人,表现在……。
二、类文拓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看社戏(节选)
王英琦
①太阳还悬在西天沉着地燃烧,便已有前村后队的人,不绝地去赶戏了。
②今晚出的戏码叫《老包坐监》。关于包公的戏,民间早已演得烂熟。最著名的当首推《铡美记》了。我小时看过这个戏的京剧,却丝毫不记得还有什么《老包坐监》。我生疑这戏绝不是包公戏的正宗嫡传,这又是当地人生造出来的老包新传。
③姑不论戏码怎生地瞎编乱造,台上的老包却唱得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声贯丹田,包括那一招一式都功夫极深,成熟到家。豫剧毕竟姓豫。据说中华民国三十一年,河南密县有个崔庙,四个月竟连演了380个不同剧目,一时传为美谈。
④作为中国“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剧,是拥有剧团最多的全国第一大剧种。它的“腿”最长,生命力最强。它不像京剧有那么多的老框老套,也不像昆曲那样的高深古雅,它的全部特征个性,就在于它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又俗极。由于河南地处中原,五方杂居,便在客观上形成了豫剧兼收并蓄的优点。
⑤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对豫剧感兴趣,毋宁说是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生长在城市,过去只在文学作品中看到过社戏,领略过那般“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的浑厚古朴的乡土气息。而今,我就寄生在这“荒村鄙邑”,夹杂在这拨散发着泥土味葱蒜味的人中,这个中的滋味,确实是越咂摸越有滋味。
⑥看至三分之一时,我忽地来了心血,抱着儿子转到了后台。但见演员们有的在练拳脚,有的在念台词,旁边一个把眉毛扯得细弯弯的猫儿脸姑娘,正对镜将一只翠玉簪子,斜斜地插在油光水滑的发髻上。我来了兴致,凑上去想看仔细。这一细看不打紧,那脖上、耳根后,粗糙的皮肤,积年的老垢,全看个一清二楚。再细看那粉墨上妆的家伙,连伪造的都不如。见那猫儿脸姑娘毫无忌惮地直往脸上抹,我终于憋不住搭腔了:“这东西对皮肤有害呵!”
⑦猫儿脸姑娘一怔,望望我道:“没事儿,俺们用的就是这,惯了。”
⑧话既搭上,我有意多问了几句。得知这是一个自发性的农村业余梆子剧团,哪儿有庙会往哪儿赶,东食西宿,四乡为家,有时连唱一个月也下不来。
⑨说话间,我才注意到后台的另一端,支了个硕大无比的锅,锅边放着一案面条和青菜。我估摸这是给演员们用的夜餐,却又觉得太寒酸了些。这些不经饿的面条青菜能挡什么事 能支补他们一晚上大功率的体力消耗吗
⑩我心里酸酸的。这些演员在台上演尽王侯风流事,替人儿女说相思,孰料,背后却包藏着生途的坎坷,世事的艰酸。
“妈,你看,那有个小孩!”儿子蓦地打断我的沉思。顺着他的小手指望去,果见那边石头上坐着一青衣少妇,正在奶孩子,走上前去一照眼,竟是昨晚那个武旦——那个演“大刀王怀女”的女主角。
“这孩子多大了 ”
“六个月了。”
“你又演戏,又拖着个奶孩子,太辛苦了。”
她告诉我,她五岁便进了戏班,现在戏龄已二十年了。她在这个戏班是二号台柱,平时挣的钱,除了补贴家中二老,还要抚养儿子。
这时节,那孩子兀然地又吐又拉,弄得那青衣一身满怀。“俺这孩儿这几天受凉了,老吐老拉 ”她边说边打扫身上。我帮她抱孩子的当儿,留神到这孩子又黄又瘦,蔫蔫的一副没神样儿。
第三天晚上,猎猎地起了五六级北风。我揣了药,带了包儿子小时的裤褂,又匆匆赶到戏场,但见风雨无阻,戏场又是黑压压地坐满了人。一村演戏,众村皆至,我似乎很能理解这些人戏瘾头之大。“百日之劳,一日之乐”,对于土生土长的他们,土梆子戏不仅是劳作之余的娱乐,更是一种文化给养,精神升华的表征。望着他们那大仰脖、圆瞪眼,全副投入的样子,我很生发一些感慨 我似乎突然明白了这“高粱棵里的玩意儿”,何以会有永恒的生命力;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是最原始的,却也是最本质最不朽的这一伟大真理了。
我找到了那位青衣,把药和衣服都给了她。她正要答谢,我忙止住了她。她要说的那些话于我不是酬慰,反是凝重和不能承受之伤感
(有删改)
1.联系全文,简要概括豫剧的特点。
2.文章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3.作者说自己“对看戏和做戏的人更感兴趣”,这也是本文的写作重点。作者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来表现“做戏的人”什么样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
4.文章第 段,作者说“我似乎突然明白了……我似乎终于懂得了……”。你从作者的“明白”和“懂得”中悟出了哪些道理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素养培育
下面是一组关于民宿的材料,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以下材料介绍了关于民宿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请简要概括。
民宿,指利用当地民居等相关闲置资源,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民宿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有研究说来自日本,有的说来自法国,更多的认为来自英国。公元1960年初期,英国的西南部与中部人口较稀疏的农家,为了增加收入开始经营民宿。目前,成都周边的民宿类型有独立农舍民房型、集合住宅型、聚落别墅型、个性化风格型等。民宿业因亲民化、平价化而广受游客喜爱。但由于个体差异,经营水平参差不齐,加之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2.以下为成都某民宿内的摆件图片,请任选一幅,用优美的文字为它撰写一则“民宿物语”。要求:贴合该摆件特点,体现某种哲思。
写作创新
本文作者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详写了看戏途中美好的景物,迷人而带有神秘色彩,令人陶醉。请你也试着运用多种感官描写一个美丽的月夜。
[写作技巧]调动人的多种感官对事物进行综合描写,可以多维度立体地展现事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官描写事物,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观察,抓住事物特点。仔细观察主要包含两方面:(1)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利用视觉,记录颜色、形态等;利用听觉,感受声音里传递的情感;利用嗅觉,闻到独特的气息;利用味觉,品尝个中滋味;利用触觉,让无形的事物化为有形,丰富感受。(2)从不同角度进行全方位观察,从而更全面、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特点。
2.展开想象,融合多种感官。在调动多种感官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展开充分的想象。
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
1.D [解析]A项中的“行”应读“háng”,B项中的“掇”应读“duo”,C项中的“斗”应读“dǒu”。
2.C [解析]本题考查字形的辨识。A项中“查”应为“察”,B项中“蓬”应为“篷”,D中“搏”应为“膊”。故选C。
3.C [解析]A项,“絮叨”表达的是外祖母因气恼而责备家人,不含褒义色彩。B项,“怠慢”表达的是对客人冷淡,缺少礼数,不含褒义色彩。D项,“纠葛”在这里指盐柴事件的纠纷,不含褒义色彩。
4.B
5.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小说的标题虽然是《社戏》,但文章旨在表现农家小伙伴及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因此,文章并没有花很多笔墨写社戏的内容。故选B。
6.示例:(1)同学们,中国传统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这次主题班会,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戏曲,也有助于我们把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发扬光大。下面我宣布,“走进戏曲”主题班会正式开始!(2)中国传统戏曲要摆脱困境,一要推陈出新,丰富戏曲内容,更新戏曲的表现手法;二要加大宣传力度,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优秀的戏曲人才。[解析](1)本题考查拟写开场白。开场白是活动开始之前,主持人用来导入节目、渲染气氛、调动观众情绪的话。拟写时要注意措辞和气氛的配合,并要贴合主题。这道题要紧扣“走进戏曲”这一主题,注意语言要有现场感,情感真挚等。(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针对“中国传统戏曲如何摆脱困境,获得新生”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言简意赅,表达清晰,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理解
一、1.“偷豆”“吃豆”是全文精彩的情节描写,既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待客、纯洁无私、天真淳朴,又表现出一种情趣,一种快乐。
2.“是的”是双喜对偷豆行为的承认;“我们请客”是“偷”的理由;“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意思是偷六一公公的豆是看得起他,用他的豆招待客人是好事;“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转移了话题。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结合选文第9段“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 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可知,“是的”是双喜对偷豆行为的承认;“我们请客”是“偷”的理由,这里指孩子们偷豆来招待“我”这个客人;结合选文第3段“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可知,刚开始孩子们认为阿发家的豆更好,是怕阿发的娘知道才又偷六一公公的豆,“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意思是偷六一公公的豆是看得起他,用他的豆招待客人是好事;“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这句话表面上是责怪六一公公,实际上是把话题由偷豆转移到别的地方,是孩子气的表现。
3.六一公公是一个淳朴善良的乡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这体现了他的宽厚善良。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可见他不是吝啬之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说明他热情好客。一听到“我”夸他的豆好,他“竟非常感激起来”,表现了他的淳朴、厚道的农民本色。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结合选文第9段“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 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可知,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这体现了他的宽厚善良。由他允许孩子们去他田里摘豆吃,可看出六一公公是一个淳朴乡民的形象。根据选文第11到第15段的内容“请客 ——这是应该的”“豆可中吃呢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 ””可知,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可见他不是吝啬之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说明他热情好客。一听到“我”夸他的豆好,他“竟非常感激起来”,表现了他的淳朴、厚道的农民本色。
二、1.①豫剧剧目繁多。②生命力强。③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俗极。④兼收并蓄。
2.自然环境描写。“太阳还悬在西天”说明时间离天黑尚早,烘托了村民们想看社戏的热切心情,表现了他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程度之高。[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的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件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⑤推动情节的发展。第①段画线句“太阳还悬在西天沉着地燃烧”是自然环境描写,说明还不到傍晚时分,天色尚早。天还未黑村民们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去看社戏,体现了他们对精神生活的迫切需求。
3.①通过外貌描写(如猫儿脸姑娘),表现了艺人们实际境况的窘迫。②通过语言描写(如与青衣少妇的对话),表现了艺人们生活的艰辛。[解析]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相应的描写,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这些描写方法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或突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回答本题需要细读文中对猫儿脸姑娘和青衣少妇的描写,突出她们生活的艰辛。如:“那脖上、耳根后,粗糙的皮肤,积年的老垢,全看个一清二楚”是对人物的外貌描写,突出了猫儿脸姑娘生活的不易;“俺这孩儿这几天受凉了,老吐老拉 ”是语言描写,表现了青衣少妇生活的艰难。
4.①豫剧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俗极,兼收并蓄,契合各地农民的精神需求。这是其生命力顽强的原因。②豫剧拥有“风雨无阻”的热情的广大农民观众,将其视为劳作之余的娱乐。这是其生命力顽强的原因。③豫剧拥有一批不顾生活艰难,“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执着地追求艺术的朴实的演员。这是其生命力顽强的原因。④从人生,从底层民众的角度去搞艺术,是最原始的,却是最本质最不朽的。⑤文艺要想枝繁叶茂,为大众所喜爱,必须接地气,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⑥人是需要精神生活的,一如本文中的村民对看社戏的渴望。
素养培育
1.材料介绍了什么是民宿,民宿的起源、风格以及民宿需要完善的制度来管理。
2.示例一:我选择花瓶。一个“花枝招展”,一个“静静伫立”,一个“默默无言”,体现了三足鼎立之美。示例二:我选择草编盘。默默地靠在墙角注视着你,静静地体现自然之美。
写作创新
示例:夜幕中,一轮圆月静静地挂在天空,点缀着少许水晶般的星星的夜空,寂静幽邃。我漫步在田野中,只见在树的黑色剪影下,一片叶子掉落,犹如轻舞的蝴蝶,轻轻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 走到荷花池边,微风如母亲的手一般轻轻地抚摩着我的脸庞,那么惬意,那么舒坦。耳边传来一阵阵蛙鸣,青蛙们都不甘寂寞地从荷花池中探出头来,四处张望着。好一幅和谐静美的夜景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