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活动由2部分组成。
“认识放大镜。”让学生观察放大镜,用手触摸镜片,感知放大镜镜片与普通玻璃的不同;认识放大镜的构造。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使用放大镜。”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正确的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叶片、邮票、指纹;让学生描述使用放大镜前后观察到的现象有何不同,意识到使用放大镜观察与用肉眼观察效果的不同。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等方法得出结论的能力。
拓展与创新让学生寻找并了解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到工具是我们的好帮手,是人类感官功能的延伸。
学习目标
1.知道用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观察效果的不同。
2.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使用放大镜观察与用肉眼观察效果的不同。
3.乐于表达、讲述自己在体验活动中的感受;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
4.了解使用工具可以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
教学准备
放大镜、邮票、有关放大镜的图片、视频资料、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测
师:课前教师准备了邮票,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邮票上印有什么图案?
(学生观察邮票。)
师:邮票上印有我国最伟大的建筑——万里长城。邮票上的长城那么小,怎样才能观察得更清楚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师: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借助工具——放大镜来观察是最科学的方法。那我们就在放大镜的帮助下,一起来观察邮票上的图案吧。
(板书:放大镜。)
【设计意图:通过用肉眼观察邮票上的图案,学生会发现观察很困难,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看得更清楚呢”,从而引出工具——放大镜,自然地引出本节课题。】
二、探究与实践
活动一:认识放大镜。
1.观察实验桌上的手持放大镜,看它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放大镜的结构,教师巡视指导。
(结合教科书,教师提示学生用手触摸镜片,感受与普通镜片的不同。)
3.小组内讨论并汇报。
4.总结:大家通过认真地观察,得出放大镜是由镜框、镜片、镜柄3个部分组成;放大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
板书设计:
镜框
放大镜 镜片
镜柄
【设计意图: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此环节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放大镜,通过眼和手等感官来感受放大镜的镜片与普通镜片的不同,并运用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了解放大镜的构造。】
活动二:使用放大镜。
1.小组内讨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并请小组代表进行演示。
(课件出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2.请学生根据正确的使用方法对刚才的演示进行评价。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进行观察,组内讨论:使用放大镜前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4.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所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和用肉眼观察相比,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更为清楚。
板书设计:
和用肉眼观察相比,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更为清楚。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同一物体在肉眼和放大镜下的大小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使用工具比用肉眼观察更清楚,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
三、拓展与创新
1.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放大镜呢?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2.出示课件:放大镜在各个领域的应用:①电子行业各项操作的检查、加工、安装及修理;②美容行业的面部皮肤、毛孔观察;③艺术品的雕塑和鉴赏;④照相机、钟表等的检查及修理;⑤日常阅读使用。
3.总结:生活中处处能看到放大镜的身影;工具是人类生活的好帮手。
板书设计:
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展示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目的在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继续寻找生活中放大镜的身影,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使学生意识到工具是人类生活的好帮手,是人类感官功能的延伸。】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