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放大镜
导入新课
这是什么?
放大镜
放大镜的构造
镜架
放大镜
镜片
放大镜的作用
放大物体的影像——放大镜最主要的功能
把放大镜放于物体前适当距离即可从透镜内观看被放大的影像,留意物体实际上并没有被放大。
放大镜的用途
农业科技人员
考古学家
老人读报
鉴定珠宝
公安人员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观察方法一:
让放大镜靠近观察的物体,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然后移动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观察方法二:
放大镜尽量靠近眼睛。放大镜不动,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动“镜”
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动“物”
用眼睛看书上的一幅照片,再用
放大镜观察这幅照片。两次观察所得信息有什么不同?我们还有什么发现?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后才看到的?
用肉眼看书上的
图片看不清细节
用放大镜看书上的图片能看清细节:蝇的复眼里有许多小眼。
肉眼不能发现的秘密:屏幕上的颜色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成的。
放大镜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
1、中间厚边缘薄、透明。2、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凡是和放大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功能。
放大镜的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为什么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这是为什么?
放大镜镜片
水 滴
因为镜片的中央凸起,且又是透明的。
课堂小结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 .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凸起)。
课堂检测
1、( )发明了眼镜。
A、格罗斯泰斯特 B、牛顿 C、培根
2、下列透明玻璃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
A 、平面镜 B、凹透镜 C 、凸透镜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跟镜片的( )有关
A、凸度 B、材料 C、面积
C
C
A
一、选择题
1、我们可以把放大镜移至眼前,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
2、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
3、中间厚两边薄的透明物体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
√
√
√
二、判断题
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小知识
基本作业:识记放大镜的特点及作用。
鼓励性作业:课外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
拓展性作业: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作业布置阿勒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课时教案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题 放大镜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科学探究目标:1.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2.在观察比较不同镜片的活动中发现放大镜的结构特点。
3.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体验放大镜的功能。科学态度目标:1.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2.表现出对放大镜的结构、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科学 、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对促进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2.了解当前微小世界的研究成果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3.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德育渗透 德育范畴 实施建议(具体策略)
认识事物的本质 本节课放大镜的发明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是人类的巨大进步,通过对比观察发现它不仅能放大物体而且成为工作学习的辅助工具,使人们观察到肉眼无法观察的细微之处,从而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教学重点 知道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
教学难点 能在比较观察不同镜片的活动中发现放大镜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直径相同但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片、近视眼镜片(凹透镜)、普通玻璃片、滴管、载玻片、烧杯、水。
教师准备:放大镜、教学课件、水、烧杯、载玻片。
教学过程 认识工具——导入课题
出示放大镜,请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板书:放大镜)
二、回忆体验——放大镜的作用
1.全班交流:哪些场合会用到放大镜?
2.小结: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中经常要用放大镜帮助观察。
3.回忆巩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放大镜动,物体不动;物体动,放大镜不动;放大、清晰)
4.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皮肤上的毛孔。
5.汇报交流:使用放大镜观察皮肤上的毛孔,你有什么发现?
6.小结:利用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板书: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观察比较——发现放大镜的特点
(一)观察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
1.提问: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它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呢?
2.学生根据自己知道的情况回答。
3.这个1号镜片是从放大镜上拆下来的镜片,2号镜片是一个普通玻璃片,3号镜片是一个近视眼镜的镜片。请你仔细观察,它们都能放大物体吗?它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将你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第1页第1张表格中。
4.用放大镜换取新材料后分组观察。
5.汇报交流。
(1)放大镜的镜片能否放大物体图像?它有什么特点?
(2)如果把放大镜的镜片纵切一刀,我们发现它的截面有什么特点?请你将它画下来。
(3)普通玻璃片的镜片能否放大物体图像?它有什么特点?你能用图表现出它的特点吗?
(4)近视眼镜的镜片能否放大物体图像?它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你能用图表示吗?
(5)能放大物体图像的镜片和不能放大物体图像的镜片有什么不同?
(6)这三个镜片虽然不同,但它们也有共同的特点,你能总结出来吗?
6.小结:通过比较观察,我们发现放大镜的镜片的特点是中央厚、边缘薄,所以放大镜又叫凸透镜。
(二)观察比较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
1.出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在投影下展示不同的放大效果。
2.明确要求。
(1)排序:按放大倍数从小到大排序。
(2)观察:镜片侧面特点,用简图表示。
3.用刚才的材料换取新的材料,分组观察。
4.汇报交流。
5.小结板书:凸度越大,图像放大得越大。
四、制作体验——深化放大镜特点的认知
1.过渡:出示玻璃片,这个能把字放大吗?把玻璃片放在字上,投影展示。提问:你有什么办法使玻璃片也能把字放大? 同桌讨论交流。尝试根据学生回答的方法做一个放大镜。 3.明确任务。(1)做一做:玻璃片也能把字放大吗?(2)比一比:谁能让字放得更大?(3)想一想:字放得大的原因。全班交流:采用的方法及字放得大的原因。4.提问:根据刚才的发现,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自制一个放大镜。5.学生交流,尝试制作。(教师根据课堂时间情况决定是否制作)
五、小结延伸——引向微生物的观察事实上,在我们的世界里,有很多我们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他们存在于我们身边,丰富多彩,充满了无限生机。
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利用放大镜来观察更多的物体,获得更多信息。六、课堂小结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2 .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3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凸起)。课堂检测选择题1、( C )发明了眼镜。 A、格罗斯泰斯特 B、牛顿 C、培根2、下列透明玻璃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C ) A 、平面镜 B、凹透镜 C 、凸透镜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跟镜片的( A )有关 A、凸度 B、材料 C、面积判断题1、我们可以把放大镜移至眼前,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 ) 2、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 ) 3、中间厚两边薄的透明物体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 )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放大镜作用:放大物体图像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作业设计与布置 作业类型作业内容试做时长基础性作业基本作业 (必做)识记放大镜的特点及作用。鼓励性作业(选择)课外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挑战性作业(选择)拓展性作业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作业反馈记录
教学反思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