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司马光》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4《司马光》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3 20:5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司马光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司、跌、皆、弃、持”五个生字,能写“司、庭”等七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内容。
4.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说出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认识“司、跌、皆、弃、持”五个生字,能写“司、庭”等七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内容。
2.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说出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猜字游戏。老师带来了一张图片,请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字?出示“司”字的甲骨文,请学生猜字。
甲骨文的“司”字,就好像一个人手持权杖,发号施令,所以“司”就有主持掌管的意思,演变到今天就成了这样(出示楷体字“司”)。
2.“司”字组词。例如司机、司令。还有一个带“司”的复姓——司马,在古代表示官职,这个官职管理的是——马匹。
3.揭示人物。你知道哪些姓司马的人?司马迁,司马光,司马懿。你们对于司马光有怎样的印象?司马光砸缸,司马光是一个史学家,编纂了《资治通鉴》。
4.揭示课题。同学对司马光已经有了不少认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和司马光有关的文章,相信学习之后,你们能对他有更多的了解。一起伸手跟着老师写课题。(相机引导:司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外面的横折钩,中间的横和口要偏左一些,口的上半部分要在横中线上。)(板书:司马光)
二、初读课文
1.感知文言特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司马光》这篇文章,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和我们之前读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1)提问:读了这篇课文,你感觉它和我们之前读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指名简单交流。
预设:字数比较少;文章简短;有些词语难理解。
(2)小结:古人在写作这篇文章时,使用的语言是文言,是一种书面语言,这样的文章我们就叫它文言文。文言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语言文字非常——简练。(板书:语言简练)
2.交流难读生字
(过渡:虽然语言文字很简练,但其中难读的字却很多,看看你是否掌握了,先自己读一读。)
(1)指名带读。庭、登瓮、迸//没。(出示原文,前三个标红,后一个标蓝。)
发现规律,再读课文。这些标着不同颜色的字词,各有什么特点,通过刚才的朗读,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标红的字都是后鼻音,标蓝的字都是多音字。
“没”这个字有几种读音?两种,分别是méi 和mò 。在文中读mò,为什么呢?
预设:因为这个小孩子掉进了水里,所以是读mò。
小孩子是掉进水里,被水淹没了,而不是没有了,所以读mò,看来在读多音字的时候,不能乱读,一定要根据意思,下面请大家将正确的读音带入课文,再读一读这篇文言文。
(2)依次理解含义
过渡:课文的读音大家都没问题了,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节课要学的新字。
①庭
先来看看第一个字庭,这是什么意思?
预设:庭院。
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理解这个字的意思?
预设:借助组词、文后注释理解字义。(板贴:组词法)
②登瓮
知道什么是瓮吗?老师带来了两张图片,请你们从中选出瓮。认为第一种是瓮的同学举举手,认为第二种是的同学也举举手。
你们是如何做出判断的呢?
预设:看书本注释、看课文插图。(板贴:注释法、插图法)
口小肚大的容器称作瓮,那左边的第一种容器,这个敞口的其实是——缸。
“登瓮”又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爬到瓮的上面。
“登瓮”就是爬到瓮的上面,那么爬山就是?登山。爬楼就是?登楼。
登书写指导要点:登字上宽下窄、左低右高、捺要从竖中线开始写。
③迸
现在我们知道了一儿登的是瓮,司马光砸的也是瓮,当瓮破之后,水就——迸。这水是怎样流出来的?
预设:涌出,水流很大。
水流一下子涌出,速度是非常——快的。再来读一读这个词语,读出水流之大、水流之快。
3.体会节奏停顿
(过渡:这些难懂的字词一个都难不倒你们,现在有没有信心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谁想先来试一试?)
(1)指一名学生读,后全班齐读。
(2)共学停顿:群儿戏于庭
读文言文不仅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节奏,在合适的地方停顿,大家才能听得懂。
①学生自评。谁想来试试第一句的停顿,出示第一句“群儿戏于庭”,请学生读一读并说出自己在哪里停顿,为什么这样停顿。
②其他人互评。请一名学生评价他的停顿,并询问学生能否听懂这句话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③教师评价介绍。在读刚才的句子时,我们发现了“谁干什么”,就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在这篇文言文中还有很多句子都是“谁干什么”。
(3)自学停顿
①学习任务:请你找一找“谁干什么”这样的句子,在“谁”后面画出停顿,想想他们在干什么。找好后和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看看他们是如何停顿的。
②指生上台画停顿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③引导学生区分人物
课文中提到的人物有:群儿、一儿、众、光、儿。这些人物中,光指的是?司马光。登瓮的“一儿”和最后得活的“儿”是——同一个人。那么请大家思考,群儿和众是一样的人吗?
预设:“众”比“群儿”少了两个人,少了司马光和一儿。
小结: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是有规律的,我们可以在人物后面稍稍停顿。
④连续动词节奏划分
教师指出“足跌没水中”“光/持石击瓮破之”有多个动作,也可分开划节奏。
(4)朗读深化
①师生合作朗读:老师读人物,学生读事件。
②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人物,女生读事件,后轮换。(起立朗读)
③朗读挑战:出示没有标点的小古文,请1名学生挑战,后全班齐读。
④现代文古文匹配朗读:老师说现代文,学生说出对应的古文。
结语:《司马光》这篇小古文我们已经会读了,那么其中到底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在危险发生时,司马光和小朋友们各有怎样的反应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三、细读品悟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司马光》,再来读一读这篇文言文。
同学们已经读得正确、流利、有节奏了,看来读书难不倒大家,不过能够透过词句,读出画面,那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挑战,准备好了吗?
1.体会情境
(1)共学:群儿戏于庭
在课文最开始,你们看到了怎样的情境?
预设: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玩耍。
他们可能在玩些什么?做些什么?
预设:在踢球(那就是踢于庭)在捉迷藏(那就是捉于庭)在跑步(那就是跑于庭)
可是这么多的动作,这么多的活动,作者只用了一个字“戏”,“戏”的意思就是游戏、嬉戏,这些动作都表示他们在玩耍。所以文言文虽然很简练,但里面的含义却非常——丰富。(板书:含义丰富)
(2)自学:文中其他动词
(过渡: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动词,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拿出笔圈画出来。)
学习任务:快速阅读课文,圈画文中动词。(学生依次说出动词,教师在文中圈出。)
预设:戏、登、跌、没、弃、持、击、破、得。
通过这些动词,你能读出哪些画面,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2.品悟形象
(1)跌
小孩子是如何掉进瓮里的?跌。
跌左边是足,右边是失,失足——所以就跌倒了。
(2)没
跌到瓮里后,小孩子掉到了水里,当淹没在水里时,如果人2.3分钟不能呼吸,就可能死亡。如果你就是那个跌进瓮里的孩子,你是怎样的心情?
预设:害怕、恐惧。(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
(3)弃
在水里面多么恐惧、多么害怕,其他的人又是怎么做的呢?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
预设:离开、跑走了。
他们在离开的时候是慢慢走、镇定地走掉吗?可能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预设:可能会奔跑着离开,还会喊救命。
(4)持、击
而司马光呢?他所做的动作是——持、击。
①动作展示
给持组个词,可以“持”什么呢?持枪、持刀。
假设你们就是小司马光,要如何持石击瓮才能破之,救出小孩呢?(请1名同学上台做做动作,其他同学点评)
②换词品味
一个“持”字给我们很多想象空间,如果不用“持”,你们觉得可以用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
预设:抬。(可能会反驳石头太大、太重,来不及救人)
预设:抱。(石头大小适中一些,但也可能拿不动)
(本环节可由学生自由辩论,教师在过程中不作点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用字的精妙,对于司马光的人物形象有进一步的认识。)
同学们真会思考,在不断地换字品析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司马光的形象。
③感受品质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当大人们赶来后,看到这样的一个司马光,他们会怎样夸赞他呢?引导学生说出有勇气、聪明两个品质。(板书:勇、智)
四、讲述故事
1.概括内容
你们想把司马光的故事分享给更多人,让他们也来认识这个有勇有智的小朋友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司马光的邮票,帮助你们讲好这个故事。你们能从文中找出三个字来分别概括这三幅图吗?
预设:没(小孩淹没在水里,司马光救人的故事才会发生)、击(司马光救人是故事的经过)、活(小孩子得救了是最后的结果)。
(板书:没 起因;击 经过;活 结果)
2.讲好故事
借助这几幅图画,相信你们一定能把故事讲得更好,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点要求,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现在的水平,自由选择你们要挑战的星级。
(1)一星:借助注释,把故事讲清楚。
(2)二星:加上自己的想象,把故事讲具体。
(3)三星:边说边做动作,把故事讲生动。
学生练习讲故事,教师请2名同学说,2名同学点评。
3.小结
故事也说得这么流利了,相信背背一篇文言文一定更加难不倒你们,我们一起来合作!(教师说人物,学生说事件)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看《司马光》选自哪里?看看课后注释。就是《宋史·司马光传》,这是宋史中专门记录司马光故事的传记,在之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遇到许多文言文,愿我们同学也能从文言文中汲取古人智慧,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