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 五年级上册2.2《地球的结构》教学课件(13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 五年级上册2.2《地球的结构》教学课件(13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1-04 19:48:18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天津市河西区珠江道小学 程鹏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和地球的构造有关。
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呢?
地球的内部结构
阅读教科书24页至25页,了解地壳的组成部分,填写活动手册。
地壳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是什么力量使地壳运动的?
地壳的运动又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
你们能解释一下岩层为什么会发生弯曲变形吗?
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材料:不同颜色的(红、黄、蓝)橡皮泥
工具:卡尺
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根据地壳、地幔、地核的厚度,按照比例计算地球结构模型的三个圈层的大小。
平均17km
平均17km
2865km
3400km
2865km
3400km
每层做多厚比较合理呢?
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根据地壳、地幔、地核的厚度,按照比例计算地球结构模型的三个圈层的大小。
2.8cm
3.4cm
红球半径(地核):3.4cm
黄球厚度:6.3cm
地壳:薄薄一层
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根据三个圈层比例,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代表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结构,从里到外逐层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2.根据三个圈层比例,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代表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结构,从里到外逐层制作地球结构模型。
1.根据地壳、地幔、地核的厚度,按照比例计算地球结构模型的三个圈层的大小。红球直径(地核):3.4cm;黄球直径(地核+地幔):6.3cm;蓝色地壳:薄薄一层。
3.切开模型,观察它的剖面。
想一想
1.你认为地球内部是怎样?
2.地壳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3.组成地壳的岩石大致分为几个类型?它们分别是什么?
课堂作业
连一连:
玄武岩 大理岩 浮石 页岩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花岗岩 砂岩 板岩 砾岩义务教育学校课时教案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课题 地球的结构 主备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类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 2.能够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科学态度目标 1.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2.乐于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活动,能够与他人合作,克服困难,积极地完成制作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感受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探索自然,认识自然带来了可能与便利。
德育渗透 德育范畴 实施建议(具体策略)
火山爆发原理 火山爆发是一种自然现象,但这种现象并不常见,在我们居住的地下深处有很多很热的岩浆,岩浆受到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上升到离地球表面很近的距离时。岩浆就会找个出口,地壳薄弱处或裂缝。喷发出来,形成了火山爆发。
教学重点 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地运动着;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教学难点 制作地球模型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感知。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橡皮泥(红,黄,蓝三种颜色),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资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视频资料,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聚焦 1.谈话: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表面的特点,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和地球的构造有关。 2.课件展示本课聚焦环节的“火山口”图片,提问:“这是一个火山口的图片。看到这张图片,你们对地球内部的样子有什么猜测?” 3.提问:地球的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地球的结构。(板书课题:地球的结构) 设计意图:聚焦本节课探究的主题,并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建立联系。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奥秘的强烈好奇心。 二、探索 (一)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1.提问:地球的表面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地球的内部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2.课件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并让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分几类?猜一猜哪几类?(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进行小结) 教师: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1)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厚度各处不一样,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 35 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 7 千米。 (2)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顶部和地壳一起合 称为岩石圈。岩石圈以下是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发源地。 (3)地核,是地球内部构造的中心圈层,是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 3.学生完成活动手册第一项,标出地球的内部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的观察,让学生对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形成清晰、直观的认知,为后面进一步探究“地壳的组成”“地壳的运动”奠定了知识基础。 了解地壳的组成 1.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还知道了最外层的地壳部分是由岩石组成。组成地壳的岩石分为哪几类呢?我们四年级研究过的岩石又属于哪一类呢? 2.学生阅读教科书 24 页至 25 页“了解地壳的组成”部分,自学后完成活动手册中第二项:填写组成地壳的岩石种类及典型岩石。 3.交流研讨。 4.小结:组成地壳的岩石按照其成因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岩浆岩: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一定地质条件下会喷出地表或侵入岩石中并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就是岩浆岩;沉积岩:一种经由水,空气或冰的搬运,沉积在河,海,湖水盆地中或陆地上的沉积物质经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变质岩: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原来已存在的岩石因遭受变质作用,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情况下发生结构,构造和矿物组成的改变而形成的一类新的岩石。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完善关于岩石的认知结构,并加深学生对于地壳组成的认识。 (三)了解地壳的运动 1.提问:地壳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什么力量使地壳运动的?地壳的运动又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 2.学生阅读学习关于地壳运动的相关资料。 3.教师课件展示教材中 25 页岩层受力产生弯曲变形的图片。提问:“阅读材料以后,你们能解释一下岩层为什么会发生弯曲变形呢?” 4.学生交流研讨。 5.教师补充讲解: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推动着地壳的演化,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主要原因,其最直观的结果是造成岩石的变形。不同年代的岩石或岩层,由于地壳运动而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弯曲或断裂,形成褶皱和断层等地质构造。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形成更为直观的认识,进而对第一课中弯曲岩层的形成原因形成一个科学的解释; 也为后面学习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形成原因奠定知识基础。 (四)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 1.教师:为了进一步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我们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橡皮泥分别代表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结构,从里到外逐层制作。 2.提问:每层做多厚比较合理呢? 3.出示各圈层厚度的数据:地球三个圈层中,地壳最薄,且横向变化大,各处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约为 17 千米;地幔的厚度约为 2865 千米;地核的平均半径约为 3400 千米。 4.教师与学生根据上面的数据进行计算,算出地核半径与地幔厚度的比例,学生按照这个比例完成地球结构的模型的制作。 5.切开地球结构的模型,观察它的剖面。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真实体验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加深对地球构造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研讨 提问:地球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组成地壳的岩石大致分为几个类型?它们分别是什么? 3.地球内部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有哪些现象或证据支持你的观点? 4.学生研讨、交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加深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知。 四、课堂作业 连一连: 玄武岩 大理岩 浮石 页岩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花岗岩 砂岩 板岩 砾岩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地球的结构 地壳 岩浆岩 内部结构 地幔 地壳岩石种类 沉积岩 地核 变质岩
作业设计与布置 作业类型作业内容试做时长 基础性作业 基本作业 (必做)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地壳的运动 鼓励性作业(选择) 回家跟父母一起合作制作地球内部结构模型 挑战性作业(选择) 拓展性作业 作业反馈 记录
教 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