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目录
朗读课文
疏通文意
探究主旨
探究写法
朗读课文
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圈出生字词,并注上拼音,同时划出停顿。
1.自由朗读
指名学生在全班展示朗读,师生共同点评。
2.展示朗读
注意字词正确的读音,校对自己划出的停顿,同时,感受本文句式的特点。
3.听范读
朗读课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苔(tái)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hónɡ rú),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tiáo)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停顿技巧:主语与谓语部分之间要停顿;“则”是连词,前面或后面部分要停顿。
朗读课文
句式特点
多为短句,句式工整,都是对句。
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节奏感、韵律感。
句尾押韵:名、灵、馨、青、琴、丁、经、形、亭;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的骈句,富含韵律美。
铭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文辞精炼、押韵,形式短小,最短者不足10字,与格言颇相似;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文体知识
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含义并疏通文意。对于疑难词句,提出来师生共同释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名】出名,有名
【灵】神异
【斯】这 【惟】只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鸿儒】博学的人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疏通文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居住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眼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
疏通文意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调……琴】弹琴
【金经】佛经
【丝竹】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
【案牍】官府文书
【形】形体,躯体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疏通文意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神。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的草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疏通文意
探究主旨
默读课文,勾画描写陋室的语句,批注出陋室的特点,并思考以下问题。
在作者的眼中,他的房子“陋”还是“不陋”?
他认为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含义: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作用: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惟”字加强语气。
探究主旨
居室环境
交往人物
日常生活
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现陋室的不陋?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实: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清幽雅致
高雅脱俗
雅致恬淡
探究主旨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梦得文集》。
他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交谊很深,世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为“刘白”;王安石称他为天下奇才。后世尊称他为“诗豪”。
知人论世
资料一:陋室的来历
刘禹锡参加“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为安徽和州一名小小的通判。按朝廷规定,刘禹锡的住房应在县衙内,但是和州县太爷是个“势利眼”,把他安排到城南临江的三间民房居住。对此,能屈能伸的刘禹锡毫不在意,搬了进去,提笔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信手贴在寝门上。知县看了对联,认为他因革新降职,被贬到和州县还不服气,一心想着争辩。为了教训他,又把刘禹锡的住所迁到较远的德胜河边,并把住房面积减半。刘禹锡搬到新居,看到河堤两边种着一排排柳树,他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看了又恼火又害怕,恼他仍执迷不悟,怕他惹出麻烦牵连自己,又下令将他的住所搬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屋,看他还怎么接待鸿儒们来此聚会。果然因室内无立足之地,门前逐渐寂寥。但是逆境使刘禹锡的灵魂更加高洁,于是他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竖于门外。
知人论世
资料二:刘禹锡被贬期间的部分诗作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浪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
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知人论世
文中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方面来写陋室,结合以上资料,说一说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恪守的“惟吾德馨”的情操?
结合以上资料,说一说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铭文中描绘陋室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来看,陋室的主人刘禹锡是一个安贫乐道、情趣高雅脱俗的人。他不愿意过那种在喧嚣闹市里为官场所累的生活,也不愿意被繁杂的公文所打扰,表现出他高洁傲岸、不随流俗的节操。
探究主旨
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恪守的“惟吾德馨”的情操?
作者恪守“惟吾德馨”的情操,表现出封建知识分子洁身自好的人生品格,在当时有进步意义。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仍然有进步意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物质生活再丰富也要有高尚的精神追求。
探究主旨
探究写法
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2.结尾为何写诸葛庐、子云亭?
3.为何引用孔子的话作结?
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①运用对偶,比兴,以虚衬实,以山水作比喻,引出陋室,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
②运用类比手法,作者用“山、水”类比陋室,“仙、龙”类比“吾”,表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观点。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
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写法探究
结尾为何写诸葛庐、子云亭?
运用类比,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以古代明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明贤的志趣和抱负,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类比:通过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一个道理的方法叫类比,是同类事物或有同种性质的事物之间的比较。
写法探究
为何引用孔子的话作结?
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引用孔子的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以此来总结全文,与开头“惟吾德馨”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表明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精神。
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写法探究
托物言志
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陋室不陋,是因为自己的德行高尚。作者借助对陋室的描绘和赞颂来表达自己的高洁志趣。
写法探究
本文虽只有81字,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文字优美而富有意蕴。运用托物言志和类比的方法,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赞美,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志向,作者乐于过一种远离世俗纷扰、恬淡闲适的高雅生活,甘于淡泊、不为物役、安贫乐道,并以古代贤士自况,表明自己高洁的志趣和高尚的情操,充满了自信与豪情。
课堂小结
陋室铭
设喻引题
山
仙
水
龙
比喻起兴
陋室
德馨
陋室不陋
环境优美(清幽雅致)
生活情趣(雅致恬淡)
引古贤以自况
反诘点题
交友高雅(高雅脱俗)
托物言志
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
结构梳理
1.背诵、默写《陋室铭》全文。
2.完成分层作业对应练习。
3.试着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描写身边的物,表达自己的志向。
课后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