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查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天津市和平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查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4 00:10:11

文档简介

天津市和平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共33分)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作文章通常也叫做“写”文章,一般人作文往往不先将全部想好,拈一张稿纸,“不假思索”而任笔写下去,写到无可再写时,就自然终止,写得( ),也是难免的事。文章“不通”,大半是这样来的。也有一些人则是把全部作品都在心里想好,写只是记录,就像苏轼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所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然后铺纸濡毫,( )。这种办法似乎是理想的,但实际上很不易做到。
我个人所采用的是一种折中办法。在定了题目之后,取一张纸条摆在面前,抱着那题目四方八面地想,不拘大小,不问次序,想得一点意思,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条上,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记下去。这种寻思的工作做完了,再把杂乱无章的小标题仔细衡量一番,把无关重要的、( )说明的一齐丢开,在其中理出一个线索和次第,另取一张纸条,顺这个线索和次第用小标题写成一个纲要。这纲要写好了,文章的轮廓已具。元好问在《与张仲杰论文》中说:“文章出苦心,谁以苦心为?”大作家看重“苦心”,于此可见。所谓“灵感”大半都要先苦心经营,到了适当的时机便自然( )。_______。
就已成功的作品看,好像都很平易,其实这中间分别很大,入手即平易者难免浮浅,由困难中获得平易者深刻而耐人寻味,这是铅锡与百炼精钢的分别,也是袁简斋与陶渊明的分别。而王介甫所说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则是文章的胜境。
1.依次填入选文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明所以 一蹴而就 无需 体现
B.不知所云 一挥而就 无须 涌现
C.不知所云 一蹴而就 无需 涌现
D.不明所以 一挥而就 无须 体现
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大抵文章的畅适境界有两种,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有生来即畅适者
B.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有生来即畅适者,两者都体现了文章的畅适境界
C.大抵文章的畅适境界有两种,有生来即畅适者,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
D.有生来即畅适者,有经过艰苦经营而后畅适者,两者都体现了文章的畅适境界
3.下列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字明允,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词开豪放一派,《赤壁赋》
《六国论》均为其代表作。
B.记,古代的一种文体,至唐宋而盛,可叙事、写景、状物,写法上多以记述为主,
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C.陶渊明,名潜,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
“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D.王介甫,即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答司马谏议书》一文是其
写给司马光的回信,表明了坚持变法的决心。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洞窟考古测绘
以往我们采用传统手工测绘的方式绘制考古测绘图,精准度和工作效率都很低。现在,我们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点云,通过点云数据确定壁画的三维位置,依据拼接图像勾勒出壁画物象的线特征,并且在考古测绘图上按照分幅的图幅大小插入标有坐标数据的网格线,便于后期整理成图,并计算出图像的准确位置和实际大小。采用上述技术绘制的考古测绘图准确、科学地记录了敦煌石窟艺术的全部信息。
利用数字技术充分展示敦煌艺术,建立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随着敦煌石窟艺术数字技术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计划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该项目得到了国家的支持。游客服务中心将设置洞窟实景漫游厅、主题电影演播厅、多媒体展示厅以及相关配套设施。游客服务中心建成后,不仅可以将游览对文物造成的“威胁”降至最低,使洞窟得到有效保护,而且能充分扩展敦煌石窟艺术展示的场所和空间。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的展示,使观众欣赏到更加细致精美的敦煌石窟艺术,并获取更为丰富的敦煌石窟艺术信息。
(摘编自樊锦诗《敦煌石窟保护与展示工作中的数字技术应用》)
材料二:
全景漫游是虚拟实境(又称虚拟现实,英文名称Virtual Reality,缩写为VR)技术的一种实现方式。全景漫游可以真实、准确地记录和重现文物保护对象存在的环境、文物保护或者考古发掘的工作现场。游览者通过主动的操作控制,可以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此基础上,还能够交互地访问观者感兴趣的任意位置的细节,并提供链接其他媒体格式的功能,拓展信息承载空间。在数字影像使用领域,全景漫游技术、传统摄像技术和三维重建技术均可实现对环境的记录和重现。在环境重现的前提下,我们比较全景漫游、传统摄像和三维重建三种技术手段,如下表所示:
材料三:
今天,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受众,敦煌文化如何更好地面向社会,适应当下,打造时代新坐标,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命题。2020年以来,莫高窟等石窟因疫情不得不停止对外开放,这给游览敦煌带来不利影响。基于此,敦煌研究院利用数字资源,推出了“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等一系列线上“云展览”活动,让人们宅在家中动动手指就能“云游”敦煌。与此同时,“云游敦煌”小程序也在QQ上线。接下来,敦煌研究院将携手腾讯持续升级小程序的功能,将很快上线一批壁画的音频讲解产品,给大家带来不同的“云游”体验。文物数字化为新时代更好地传承敦煌文化提供了新思路。
文物数字化也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敦煌研究院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提出“数字敦煌”构想,旨在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实现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的建立,更为促进敦煌石窟的科学保护和数据资源合理有序的利用创造了条件。
此次疫情既给文博界带来挑战,也促使我们进一步广泛运用人工智能、虚拟漫游等新技术,借助5G和云计算带来的高速率的传输,进一步构建线上线下相融通的传播体系,多渠道传播敦煌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用匠心呵护遗产,以文化滋养社会。
(摘编自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打造敦煌文化时代新坐标》)
4.下列对“全景漫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景漫游运用了虚拟实境技术,重现文物保护对象存在的环境、文物保护或者考
古发掘的工作现场,游览者通过直观体验,一定可以加深对文物的理解。
B.全景漫游的文件尺寸相对较小,放映平台简单,有主动链接其他媒体格式文件的
功能,拓展了信息承载的空间。
C.与传统摄像、三维重建相比,不受场景重现难度限制的全景漫游输出分辨率最高,
更能真实准确地记录和重现敦煌文化遗产。
D.全景漫游具备传统摄像和三维重建没有实现的交互能力,可以使观者访问他们感
兴趣的任意位置的细节,获得更丰富的浏览体验。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洞窟考古测绘,实现了测绘图准确、科学地记录信息
的功能,在精准度和工作效率上,超越了传统手工测绘。
B.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的建立,通过数字技术,扩展了敦煌石窟艺术展示的场
所和空间,使游览者获得更为丰富的体验。
C.为了实现对文物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敦煌研究院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使
用数字技术保护敦煌文物,历经几十年的努力,成效显著。
D.疫情一方面给游览敦煌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利用新技术进一步构建
线上线下相融通的传播体系的实践。
6.下列表述中不属于敦煌研究院为打造敦煌文化时代新坐标所做的工作的一项是()
A.建设敦煌莫高窟游客服务中心,利用数字技术展示敦煌艺术。
B.推出“云游敦煌”小程序等一系列“云展览”活动,方便人们居家游览。
C.建立“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促进敦煌石窟的科学保护和数据资源合理有序的
利用。
D.进一步利用新技术,实现多渠道传播敦煌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的愿景。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筠州学记
曾巩
周衰,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馀,士学于百家之后。言道德者,矜高远而遗世用;语政理者,务卑近而非师古。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而已。而雄之书,世未知好也。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其取予、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
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以迄于今,士乃有特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议政理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
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惇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其于贫富贵贱之地则养廉远耻之意少而偷合苟得之行多。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所知有馀,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之士,察举于乡间,故不得不笃于自修;今之士选用于文章,故不得不笃于所学。至于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至也。由是观之,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岂非信欤!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夫《大学》之道,将欲诚意正心修身,以治其国家天下,而必本于先致其知。则知者固善之端,而人之所难至也。以今之士,于人所难至者既几矣,则上之施化,莫易于斯时,顾所以导之如何尔。
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绝。当庆历之初,诏天下立学,而独筠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病。至治平三年,盖二十有三年矣,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乃与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相州之东南,得亢爽之地,筑宫于其上。经始于其春,而落成于八月之望。既而来学者常数十百人。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于予。
予谓二君之于政,可谓知所务矣。使筠之士,相与升降乎其中,讲先王之遗文,以致其知。其贤者超然自信而独立,其中材勉焉,以待上之教化。则是宫之作,非独使夫来者玩思于空言,以干世取禄而已。故为之著予之所闻者以为记,而使归刻焉。
(选自《唐宋文醇》,有删改)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知法古之非迂 迂:绕远
B.不蔽于传疏 传疏: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
C.而必本于先致其知 致:取得,得到
D.则是宫之作 作:文章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士之出于其时者 言之,貌若甚戚者
B.不乱于百家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二君乃以书走京师 能以足音辨人
D.予谓二君之于政 句读之不知
9.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惇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其于贫富/贵贱之地/则养廉远耻之意少/而偷合苟得之行多
B.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惇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其于贫富贵贱之地/则养廉远耻之意/少而偷合/苟得之行多
C.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惇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其于贫富贵贱之地/则养廉远耻之意少/而偷合苟得之行多
D.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惇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其于贫富贵贱之地/则养廉远耻之意少/而偷合苟得之行多
10.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宋朝读书人做法的一组是()
①士学于百家之后
②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
③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
④而知应务之非近
⑤故不得不笃于自修
⑥故不得不笃于所学
A.③④⑥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①②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周王朝衰微后,先王的遗存也就消亡了,直到汉代六艺经传才又恢复,且汉代的读书人大多着力保持自我操守,尊从礼义。
B.文章将汉代的读书人与当今的读书人相比较,指出由于推选的方式不同,前者更加专注自我修养,后者更加专注自身学习。
C.作者认为董仪、郑蒨二君对于筠州的政事,是有所追求的,亲自选地建造学舍,并亲自讲解先王遗文,使学子们学得知识。
D.曾巩的文章,常以平凡之事示深远之理。本文为“筠州学记”,但作者却未拘泥于对筠州学舍建造的记叙,而是由此论及对先王之道的继承与学习,以及教化风俗之美等事理。
第II卷(共117分)
四、(30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言道德者,矜高远而遗世用;语政理者,务卑近而非师古。(4分)
(2)以今之士,于人所难至者既几矣,则上之施化,莫易于斯时,顾所以导之如何尔。 (5分)
13.结合文本概括曾巩认为士应该如何为学。(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作答。(9分)
夜坐
韩偓①
天似空江星似波,时时珠露滴圆荷。
平生踪迹慕真隐,此夕襟怀深自多。
格是②厌厌饶酒病,终须的的学渔歌。
无名无位堪休去,犹拟朝衣换钓蓑。
注:①韩偓(842年~923年),晚唐五代诗人,唐时曾在朝中为官,深受皇帝器重,后触怒权臣朱全忠而被贬。②格是:已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上句仰望天空写远景,下句俯视湖面写近景,写景角度富于变化。
B.颈联使用叠词技法精巧,“厌厌”“的的”两词的运用增强了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韵律。
C.尾联“朝衣”“钓蓑”为借代手法,写出诗人如今无官一身轻,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D.诗歌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用语较为直白。
(2)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分)
(3)诗人说“此夕襟怀深自多”,请概括诗中表现了其怎样的“襟怀”。(3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______。(《礼记》大学之道)
(2)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蜂房水涡,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_____________,因之以饥馑。(《论语》侍坐篇)
(6) _____________,自知者明。(《老子》四章)
(7)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
(8)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父亲的树
陈忠实
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
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或者说是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
温习少年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的感受,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
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在又罩满了。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我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了。世间兄弟姊妹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说话间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雨篷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是说这椿树当属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几棵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爸栽的树。
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大约是在“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从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我在门口看见,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英角随风飘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这种树秧如长在梯田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正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进入郑重的保护禁区。
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业余爱好就是栽树。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地头的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着从灞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柳树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迎着风如手提般长粗长高。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
我在每个夏天的周日从学校回到家中,便要给父亲的那棵椿树秧子浇一桶水。这树秧长得很好,新发出的嫩枝竟然比原来的杆子还粗,肯定是水肥充足的缘由。这椿树就一直长着,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日抽空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椿树,仿佛父亲就站在我的眼前,树下或门口;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何烦恼······
现在,在祖居的宅院里,两个年过花甲的兄弟,坐在雨篷下,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却于无意中很自然地说起父亲的两棵树。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五年,经他手盖的厦屋和承继的祖宗的老房都因朽木蚀瓦而难以为继,被我们拆掉换盖成水泥楼板的新房子,只留下他亲手栽的两棵树还勃勃生机,一棵满枝尖锐硬刺的皂荚树,守护着祖宗的墓园,一棵期望成材做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撑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
每到农历六月,麦收之后的暑天酷热,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蜜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次,温习一回父亲。今年却因这事那事把花期错过了,便想,明年一定要赶在椿树花开的时日回到乡下,弥补今年的亏空和缺欠。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
(选自《陈忠实自选散文集》,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因为回老家后可以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远离世俗的烦扰,所以拔草时常常能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
B.文中“我”与哥哥拔草闲聊的情景看似闲笔,实则表明兄弟间平淡又真实的关系,并引出下文对父亲栽树的回忆。
C.从文中看,父亲栽树有两个原因:一是可以通过种树卖钱来补贴家用,二是能够供给哥哥和“我”上学的费用。
D.文章中的椿树是全文的线索,是作者回忆父亲的切入点,思念父亲的承载物。
E.文章最后一段写蜂鸣的祥和轻柔以及清新的花香,暗含老家朴素、清新、宁静、祥和的乡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17.文章标题“父亲的树”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阐述。(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简析文章结尾处画线句子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本文充满生活气息,请从选材和语言两个方面进行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9分)
20.结合《红楼梦》相关内容,按照要求完成下面题目。(4分)
(1)请写出下列判词对应的人物:
①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②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2)《红楼梦》多运用谐音进行隐喻,请写出下列人名所隐喻的含义:
①甄士隐、贾雨村( )
②元春、迎春、探春、惜春()
21.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描写了众多美好的女子,请你选取其中一位,说说她具有哪种美。要求:结合原著,至少举出一处情节加以分析;不超过80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汉语盘点 2022”活动结果于近日揭晓,“稳”字当选今年的国内词。“稳”中蕴含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古老生存智慧,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涵从仓廪实、衣食足扩展到方方面面,“稳”是学习的稳步提升,是经济的稳中求进,是脚步的行稳致远,也是精神上“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冷静、“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从容、“稳坐钓鱼台”的自信…….
以上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 ②主题鲜明 ③内容充实 ④不少于800字和平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期末质量监测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9分,每小题3分)
1.B
2.C
3.A
二、(9分,每小题3分)
4.B
5.C
6.A
三、(15分,每小题3分)
7.D
8.B
9.C
10.A
11.C
四、(30分)
12.
(1)(4分)谈道论德的人,自夸德行崇高远大而忘了为世所用;议论为政之道的人,追求谦卑浅近却不去学习古人。
(2)(5分)今天的读书人,对于一般人所难于达到的知识境界,已经相差不远了。那么,在上位的人施行教化,没有比这时更容易的,只是看你所用来引导的办法怎样罢了。
13.(4分)学习效法古代的文章与准则;笃于所学,求得知识;自信独立,虚心接受教化。
参考译文:
周王朝衰微,先王们的遗存也就消亡了。到了汉代,六艺经传从秦朝焚书的余烬中复出,读书人于是可以跟着百家继续学习。谈道论德的人,自夸德行崇高远大而忘了为世所用;议论为政之道的人,追求谦卑浅近却不去学习古人。在那个时候,能够通晓先王之道的人,只有杨雄而已。但是杨雄的文章,世人不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然而出现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他们都在保持自我操守上很着力,没有草率简略的思想,他们对于(物质上的)索取与给予,(官位上的)提拔或黜退,(道义上的)选择和舍弃,一定会从礼义方面来考虑。
从那时候到魏晋以来,社会风气的弊端,人才的匮乏已经很久了。而到了当世,才有读书人从千年之前的典籍开始专研,阐明先王之道,来启迪后世求学的人。世人虽然不能全部了解那些的思想,但是却常常喜欢它。所以学习那些道理的人,论及道德的主旨,知道应该不在近代追求它们:议论参与政事的规矩,知道效法古人不是绕远。他们不被百家之言所扰乱,不被经传上的解释所蒙蔽。他们像这样博学,这是汉代的读书人所达不到的。
然而能尊重而奉行的,就未必有那么多人了。所以像《乐》、《易》那样淳厚的风气已经衰微了,而那种诡异欺骗、浅薄丑陋的风习占了优势。他们不论处在贫富、贵贱的地位,培养廉洁、远离耻辱的心意就少,而苟且迎合的行为就多。这就是习俗教化的美德赶不上汉代的原因。(汉代的读书人)见闻有时浅薄,但是他们的道义却很高;知识渊博,但是他们的操守却不够,这是什么缘故呢?缘于汉代的读书人是从乡里被推举的,所以(他们)不能不专注于自我修养。而现今的读书人是用文章来选用的,所以(他们)不能不专注于学习。至于那些学习深入,理解到内心所感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到了哪种境界。从这个角度看,统治者喜欢的东西,普通的人一定比之更厉害啊,难道不是真的吗?如果使汉代和今天都有教化开导的方法,都有学校培养成才的方法,那么读书人在学问品行方面,难道还会有彼此之间的偏差,先后的过失吗?《大学》之道,是要用诚意、正心、修身来治理国家天下,就必定要先求得知识,那么有知识的人,本来就是为善的开端,这是一般人所难于达到的。今天的读书人,对于一般人所难于达到的知识境界,已经相差不远了。那么,在上位的人施行教化,没有比这时更容易的,只是看你所用来引导的方法怎样罢了。
筠州作为郡县,在长江的西面,地理位置偏僻、与世隔绝。在庆历初年,天子下诏设立学校,只有筠州不能呼应诏令,筠州的读书人认为是个弊端。到治平三年,大概过了二十三年,才有人报告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就和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察看州的东南,发现一块地势高旷之地,在上面建造了学舍。在治平三年的春天开始建造,而在八月十五日落成。不久来学习的人常有数十到数百人。两位贤君就带着报呈的文书去了京城,并嘱咐我写篇记。
我认为两位贤君对筠州的政事,真的是有所追求的。使筠州的读书人在学宫中一起学习,讲述先王的遗文,来求得知识。他们中有贤德的人能够超然自信而独立于世,那些中等资质的人得以自勉以等待更高的教育。那么这个学宫的兴造,不只是使来学习的人品味思索一些空洞不实的言词,来迎合世俗、求取禄位罢了。所以替他们写上我的见闻而成了这篇记,等他们回来之后刻石记录吧。
14.(1)(3分)C
(2)(3分)天空似江水繁星似波涛,颗颗露珠滴落在荷叶之上,描绘出一幅静谧幽远的夜景。
(3)(3分)对自身病痛的感伤;对官场失意的愤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15.(8分)(1)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一尊还酹江月
(3)浪遏飞舟
(4)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5)加之以师旅
(6)知人者智
(7)举类迩而见义远
(8)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五、(18分)
16.(4分)AC
17.(6分)(1)指父亲栽的各种树,椿树、杨树等;(2)是父亲精神的象征:是他一生爱树的体现,也是他勤劳朴实善良无私的象征;(3)是我的精神寄托:是心灵感应的象征,使我摆脱孤独、空虚、烦恼,寄寓我对父亲和村庄的爱。
18.(4分)借助椿树,赞美父爱的伟大无私、高尚淳朴,如花般芳香,沁人心脾,感人肺腑;收束全文,深化主题。
19.(4分)(1)文章的选材为生活中平凡的小事:选取我回家乡老宅、兄弟拔草闲聊、回忆父亲种树等,是真实而平凡的生活的展现;(2)文章语言质朴自然,句式多为散句,用词朴素平实,多为生活化语言。
六、(9分)
20.(4分)(1)①贾探春 ②王熙凤 (2)①真事隐,假语存 ②原应叹息21.(5分)内容4分,人物与性格、事件对应;表达2分。
七、(60分)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