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4 00:12:25

文档简介


海淀区2022一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高三语文
2023.01
本试卷共8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
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通过天气预报了解天气变化,为出行活动提供参考,这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
分。在漫长的没有现代技术与文明的时代里,人们又是怎样进行天气预报的呢?
我国的天气预报最早可追溯到商代。祭祀、农业生产、战争等重大活动都需要预知天气。有
人曾对殷墟出土的317片甲骨文进行统计,发现其中卜雨93片,卜晴4片,卜暴雨5片,卜雪、
卜雹各1片。但仅依靠龟壳灼烧后的裂纹形状进行占卜预测天气,其准确程度值得怀疑。千年
来,人们通过看云、辨风、识星象来观察天气,积累一定经验后,可知一地某些天气变化规律,
从而进行预测。秦汉时总结出的二十四节气、流传至今的天气谚语都反映了早期人们对天气预
报的关注。
上世纪,科学家发明并应用气象仪器定量测量大气状态变量,汇总各地气象观测数据绘成天
气图,天气预报开始变为应用科学。在20世纪50年代末之前,所有的天气图都是手工绘制的,
气象专家利用各种技术,从天气图表显示的天气类型出发,将现在和过去类似的天气类型作对比,
预测出当前的天气系统在几小时或几天后可能发生的变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天气预报诞生,预报准确率也得到大幅提升。数值天气预报是
指根据大气实际情况,在一定的初始和边界条件下,通过大型高速计算机作数值计算,求解描写
天气演变过程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以此预测未来一定时段的大气运动状态和天气现象的
方法。
但伴随而来的问题是依赖确定性物理规律的数值计算能否彻底解决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呢?答
案并不那么乐观。大气运动包含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其初始场的偏差难以避免,如果初始偏差在
处理过程中保持稳定,对大气系统的预测也可能得到相对稳定或确定的结果,遗憾的是在大气这
一非线性复杂系统演变过程中做不到这一,点,偏差会被迅速放大,导致
,初始有效信
息最终会全部消失,预测结果将出现重大错误。
(取材于钱雏宏、林建设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22年北京冬奥会是近20年来首次在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举办的冬奥会,要面临山地环境“一
天变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复杂情况。降雪、气温、风向、风速、能见度等气象要素,与赛程安
排、比赛成绩,特别是运动员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冬奥会期间,贯穿3个赛区的441套现代立
体观测设施,与各类天气雷达、气象卫星,共同形成“三雏、秒级、多要素”立体监测网络,实
现了冬奥赛区的精密监测,做到了“百米级、分钟级”预报。
冬奥会的精细化天气预报是我国近年来天气预报准确率不断提升的具体体现,这背后离不开
预报技术的发展。
高三年级(语文)第1页(共8页)海淀区2022—2023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高三语文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3.01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1.(3分)A
2.(2分)C
3.(3分)D
4.(3分)D
5.(6分)
5.(6分)
参考答案:
①古代生活的重要活动,需要预知天气,促使人们积累生活经验,总结规律,进行天气预测。
②天气预报进入应用科学阶段,科学家绘制气象图,利用各种技术,可以预测一定时间内的天气情况,提升预报的准确性,更好服务生活。
③数值天气预报利用计算机技术,大幅提升预报准确率,有助于人们合理规划日常出行活动。
④现代社会,人们对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准确率有了更高的需求;集合天气预报有效消除初始场偏差,较直观反映某一天气现象发生概率,更好助力于服务生产生活重要决策。
⑤现代生活要求天气预报呈现方式更加直观形象,满足个性化需求;气象指数的研发更加精细化、专业化、多元化,更方便于日常生活。
【评分标准】分条概述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天气预报技术发展间互促互进的内容,每方面列出3条,每条1分。言之成理即可。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7分。
6.(3分)B
7.(3分)C
8.(3分)A
9.(2分)参考答案:根据地利所在的地方,然后做出衡量比较。
【评分标准】“因”“所在”“为”每错一处扣1分;句中有其他理解错误及表述不当之处,酌情扣分;2分扣完为止。意思对即可。
10.(6分)答案示例:
作者认为得地利的关键在于将领,向导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将领在平时就应该熟悉地利,明辨天下地形优越的地方、各处地势险易的情况,要有一个总的概念,系统的了解。向导是临到事情发生时才用的,不可能从向导那里寻得地利。将领用兵打仗时要辨明要害的地方,细察缓急的关键,然后再从向导那里广泛地征求情况,以便使地利的作用更加完善。
【评分标准】概括作者观点2分,说明作者这样认识的理由4分。意思对即可。
11.(10分)
(1)(4分)参考答案
“忧”之内涵:不忧禄食贫贱,忧不能进德修业
“乐”之内涵:追求道义,获得内在精神的愉悦
【评分标准】“忧”的内涵概括到位,2分;“乐”的内涵概括到位,2分。言之成理即可。
(2)(6分)答案示例:
忧与乐在情感上是对立的,但其本质统一,即淡泊物欲,追求精神的富足。不论忧乐都不应因外物而起,正如范仲淹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最根本的是坚守内心的仁道。不因被贬千里之外或身处庙堂之高而忧乐,只为天下苍生、国家前途而忧,为道义追求而乐。孔子亦然,不因贫富,只为仁道的求得而忧乐。因此忧乐虽心情不同,但其本质相同。
【评分标准】“忧”与“乐”的关系认识到位,2分;联系阅读积累或生活实际,分析“忧”与“乐”的关系,举例具体、恰切,分析有逻辑,4分。言之成理即可。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12.(3分)B
13.(6分)答案示例:
“散迹苔烟,墨晕净洗铅华”句,写月色之下,青苔满布,如茵席一样,梅影散落在上面,宛若墨痕。诗人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落在青苔上的梅影如墨笔在纸上晕染,形象生动写出梅影素雅淡洁、不事雕琢的特点,蕴含着作者以素雅为美的审美追求。
“倩人醉里,扶过溪沙”句,写梅影映在溪边沙地上,摇曳多姿。诗人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梅影如醉酒后被人搀扶走过溪沙的美人,形象生动地写出梅影娇柔、婀娜的姿态,蕴含着作者对灵动柔美的赞许。
“更好一枝,时到素壁檐牙”句,写一枝梅花,在月光下投影在白墙之上,一派空灵。诗人使用烘托的手法,用素淡的墙壁衬托梅影,突出梅影疏淡素雅的特点,表达作者以清雅空灵为美的审美追求。
“东家女,试淡妆颠倒,难胜西家”,诗人化用“东施效颦”的典故,把梅影比作西家子,将江头千树比作东家女,通过对比手法,表达无论东家女如何粉饰,也比不过西子自然美的观点,表达作者以自然素雅为美的审美追求。
【评分标准】每句分析3分(结合诗句内容,1分;结合诗句使用的艺术手法,1分;分析作者的审美追求,1分)。任选其中2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4.(8分)参考答案:
①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②老鱼跳波瘦蛟舞 ③沧海月明珠有泪
④能顺木之天 ⑤以致其性焉尔 ⑥而臆断其有无
⑦纫秋兰以为佩 ⑧其志洁 ⑨故其称物芳
【评分标准】①-⑦每空1分,⑧⑨共1分。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该句不得分。
15.(8分)
(1)(3分)D
(2)(5分)
答案示例一:《红楼梦》书中有许多灵秀之人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如林黛玉有“罥烟眉”“含情目”之容貌,她魁夺菊花诗,有咏絮之才华;她心思机敏,有“心较比干多一窍”之智慧,可谓灵秀之人。但她却难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她父母双亡,寄身贾府,与宝玉的爱情以悲剧结尾,最后焚稿泪尽而逝,命运悲惨。其人越灵秀,则越能凸显命运不能主宰之无奈与可悲,作者“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增添了全书的悲剧意味。
答案示例二:《红楼梦》书中有许多灵秀之人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如探春心高志大、才华横溢,堪称贾府的女中豪杰。她“出淤泥而不染”,生母和弟弟都品行恶劣,她处事公正,不徇私情,严于律己;她有高超的管理才能和杀伐决断的魄力,为大观园改革,兴利除弊,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她有敏锐的洞察力,在抄检大观园时率先意识到贾府的衰败趋势并耿直明言……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性灵敏锐,才思敏捷,心地敏慧的女子,却“生于末世运偏消”,不能挽救贾府这个贵族之家日渐衰落的颓势,更无法主宰自己的不幸命运,正如“分骨肉”的曲子中所吟唱的,“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落得了一个远嫁异乡的结局,令人叹惋,体现了女子在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
【评分标准】任选书中一个人物,结合原著相关内容,分析其“灵秀”的特点,2分;分析其“不能自己主宰命运”的特征,2分;对“灵秀”却“不能自己主宰命运”的深层意蕴进行分析,1分。言之成理即可。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6分。
16.(3分)D
17.(3分)D
18.(10分)
(1)(4分)参考答案:
①沙海连绵壮阔,美丽温柔;(1分)
②风沙威力巨大,平歇时温柔可人;(2分)
③沙子用途广泛。(1分)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
(2)(6分)参考答案:
①五十年来,作者不断和风沙打交道,生活和工作与沙关联紧密:年轻时被分配到北部边疆,饱受风沙洗礼;后来采访中国科学院新疆沙漠研究所,与研究人员谈论沙,在河南兰考捧起焦裕禄治过的沙;在山东黄河入海口看沙子形成新的陆地。
②作者在与沙打交道的过程中,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了解到沙是可治理的,沙地中人们为治沙付出了许多努力,认识到治沙的人们坚韧,顽强,聪明;也认识到风沙中许多生命的可咏可叹。
③沙象征着人生中的苦境与挑战,与沙同行即勇于面对苦境、挑战,可以让人变得勇敢、强大。
【评分标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5分。
21.(5分)
(1)(2分)A
(2)(3分)答案示例:
第一处语境:转述从前线回来的人的话,直呼“白求恩”,既显得亲切熟悉,也指代其具有的崇高精神。
第二处语境:评价白求恩从事的医疗工作,连用两个“白求恩医生”,强调其作为医生所具有的精湛医术、敬业精神,表达对其身份的尊敬和对工作精神的赞扬。
第三处语境:向广大共产党员发出号召,使用“白求恩同志”,既是毛泽东主席对其为中国革命做出贡献的肯定,也是为了勉励共产党员学习其共产主义者精神。
【评分标准】每处1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2.(10分)略
【评分参考】根据完成题目要求的质量,参考类别进行赋分。
一类卷(8—10分),符合题意,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表达流畅,较有文采。
二类卷(5—7分),基本符合题意,内容较充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1—4分),偏离题意,内容空洞,结构不完整,语病较多。
23.(50分)略。
【评分参考】根据完成题目要求的质量,参考类别进行赋分。
⑴议论文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42-50分)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 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46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
二类卷 (41-33分) 符合题意、论点明确 论据较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上。
三类卷 (32-25分) 基本符合题意、论点基本明确 论据较恰当充实、论证基本合理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29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
四类卷 (24-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论点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0分为基准分浮动。
⑵记叙文
类别 评分要求 评分说明
一类卷 (42-50分) 符合题意、主题明确 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想象丰富合理 语言流畅、表达得体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以46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一类卷的基本要求,有创意、有文采的作文可得48分以上。
二类卷 (33-41分) 符合题意、主题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想象合理 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 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以37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二类卷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作文可得39分以上。
三类卷 (25-32分) 基本符合题意、主题基本明确 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 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 结构基本完整、条理基本清楚 以29分为基准分浮动。 符合三类文的基本要求,其中某一方面较好的作文可得31分以上。
四类卷 (24-0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 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以20分为基准分浮动。
说明:没有抄写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每少50个字减1分。
附录:文言文译文
孙子说过这样的话:不熟悉山林险关水泽等地形的,不能行军打仗;不能重用向导的,不能得到地理的优势。
况且地理的优势又有什么经久不变的呢?函谷关、剑阁,是天下的险要之地。战国时,秦依据函谷关击败六国而绰绰有余。可到后来,在秦朝快要灭亡时,抵御四方群盗还嫌它不够险要。诸葛武侯出兵剑阁,威震秦陇,规划谋取三辅之地。而刘禅虽然据有剑阁之险却连成都也保不住。所以,纵然是再坚固险要的城池,要是没有适当的人来把守它,竟连低矮的小山、地面的浅水都比不上。有了适当的人,纵使是枯木朽株,都可以用来给敌人造成困难。及肩的矮墙,有时连百丈高的城墙也不能胜过它。只能浸湿车轮的小水流,有时连险要的深沟大川也不一定比得上它。只知道到崇山深谷、名城大都去寻求地利,而不知道地利就在指掌之间,这样的人,哪里值得与他谈论什么地利呢?
既然如此,那么变化无穷的就是地利了。地利的精深微妙,地图不能一一记载,典籍不能论述完备,只是在神妙莫测的心中千变万化。所以说,城邑山河,千秋万代不会改变。从西北方兴起的人可以利用它来兼并东南之地,而从东南方兴起的人又未尝不能利用它来兼并西北之域。所以说:不变的本体,却有千变万化的作用;固定的形状,却可作为不同形状的准则。
要向南行车的不可以向北赶车,要向东泛舟的不可以向西划船,这是容易理解的道理。西北山脉众多,但不见得没有低湿之处;东南多水,不见得没有狭窄险要之地。这是简单却往往被一般人所忽视的道理。况且,一根手指挡在眼前,就连泰山也会看不见;没走几步而改变车道,方向也就会分不清,就会觉得对地形没有把握。引兵陷入沼泽之地而毫无觉察,前面误入深谷还迷迷糊糊,这时才想起来随便抓个路上的人来当向导,这样的向导怎么可以依靠呢!这是为什么呢?向导是用在临时急需的情况下的,而地利知识必须在平时就要有所了解。(作为一个带兵打仗的人)平时对于九州的地理形势,各地的险要关隘,没有一个总的概念,更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只想依靠于临时找来的向导,这样的人怎么能不被敌人愚弄呢?
因此,有必定要经过的路,有必定要攻打的城,这是平时就应该知道的。辨明要害的地方,细察缓急的关键,胜败存亡可在掌上发生变化,根据地利所在的地方,然后做出衡量比较。这些本来就是大将的职责,而不是可以从向导那里问来的。凡是我该用大部队或小部队,该分兵或合兵,该实或该虚的地方,都已清清楚楚地了解了,然后才可以从向导那里广泛地征求意见,听从他们的可信之言,废弃他们的可疑之词,以便使自己对地利的使用更加完善,怎么可以徒然使自己的视听受到别人的左右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