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灯笼》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4*《灯笼》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1-04 15:0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4* 灯 笼
测试时间: 30 分钟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仿佛 (fú) 吹角 (jiǎo) 溺炕(nì) 官衔 (xián)
B.繁星(fán) 葫芦(hú) 应差 (chā) 纯洁(chún)
C.油坊 (fáng) 舍茶(shè) 施粥 (zhōu) 鼓吹 (chuī)
D.灯谜 (mí) 除夕 (xī) 吩咐 (fù) 皎洁(jiǎ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羡慕 潦原 灯笼 夜深星阑
B.庭院 预备 孤行 珠玉金银
C. 圆宵 仿佛 焰火 红灯高照
D.恐吓 繁星 领域 雪夜弛马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祖父好, 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
B.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 不觉疲乏是什么。
C. 自从远离乡井, 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地挣扎之后, 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 到了。
D.2017 年度莱芜市青少年“国学达人”挑战赛决赛在吴伯箫的家乡莱城区举行, 比赛内容 涵盖中华传统哲学、史学、文学、服饰、饮食、建筑等多个方面, 可谓琳琅满 目 。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是夜饭吃完, 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
B.真的, 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 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C.为了避免受打扰的事情不再发生, 金庸先生闭门谢客。
D.家来睡, 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 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路上黑, 打了灯笼去吧。”
B.应该数火把, 数探海灯, 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C.你听, 正是萧萧班马鸣也, 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D.挂红灯, 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 用意却不 甚了然。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引用了许多典故, 这些典故的运用使得文章优美雅致。 B.本文笔调闲适, 情感真挚, 意趣优雅, 语言活泼。
C.作者在文章最后,通过列举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了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 誓愿。
D.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 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 从容优雅地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主要表达了自己对灯笼的喜爱。
第 1 页 共 5 页
二 、填空题
7.根据提示填空。
( 1) 吴伯箫是山东莱芜人, 家 、教育家, 代表作有散文《 》《菜园小记》 等。
( 2) 文中“将军在挑灯看剑”指的是宋代词人 ,“霍骠姚”指的是西汉名将 , “唐朝裴公”指的是 。
三 、 阅读理解
( 一) 阅读下文, 完成 8—9 题。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 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 子里就哭的宝儿, 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 。岁梢寒夜, 玩火玩灯, 除夕燃滴滴金, 放焰火, 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 恐吓的话, 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 同一支夜晚来挑着 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 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 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 起跳跳的磷火, 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 花生篮, 冰糖葫芦; 台上的小丑, 花脸,
《司马懿探山》。真的, 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 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8.开篇写“火”,与“灯笼”无关,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 9.文中画线句“如沸的繁星”中“沸”字用得好, 好在哪里?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 ( 2020 江苏盐城中考) 阅读下文, 完成 10— 14 题。
人间烟火气
王文一
①早晨上班,车载音响的随机循环播放突然唱起了《青花瓷》,“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 万里……”听到这句的时候正好路过一家早餐店,包子出笼,整个店面都冒着蒸汽,我忽然 想起了几十里外那个小村子里的炊烟。
②故乡多山,虽不大却也将大地切割得支离破碎,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一条公路沿 河而行,在路过村庄的时候,能看到的都只是片瓦只檐,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 延伸的时候, 你才会发现原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 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沟沟的最深处, 而村里的家家户户, 就在这小路的两边, 挨挨挤挤 、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
③炊烟是不分彼此的。每到亭午日暮,或者晨光熹微,炊烟都会在家家户户的烟囱上轻 轻巧巧地飘出来,这时候无论家宅广阔还是茅檐草舍,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 烟囱还是泥坯堆砌的小筒,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然后炊烟融洽地汇聚到一起, 变成一抹轻柔的云,低低地飘在村庄的上空。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 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早晨起来烧火的时候你招呼我一声,我打趣你 一句, 情绪很快便随着柴火进了灶膛, 一把火烧过, 就随着烟气袅无踪迹了。
④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 冒出 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萦绕在 原野的庄稼树木上, 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 凝结成一片小云, 小村仿若仙境 。 风吹过, 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 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跳脱的鸡,蹒跚的鸭, 稳重的牛, 以及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 作的大人,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而黄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
第 2 页 共 5 页
艳丽。红彤彤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丝丝缕缕, 在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越发落 寞的村落,古朴, 恬静, 温暖 。在炊烟的呼唤下, 人们或者行走, 或者“突突”地开着蹦蹦 车, 从山间 、 田里 、河畔顺着村道走回来, 炊烟的方向, 就是家的方向。
⑤乡亲们或许不会关注司空见惯的炊烟,就像他们可能没有关注家里面那个总是起得很 早 、睡得很晚的女人,那个女人是老婆,是母亲。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熬着 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女人的存在, 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起炊烟, 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 那是家的味道。
⑥难怪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 及炊烟, 悄悄地织构美好 。 比如陶渊明有“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范成大有“指点炊 烟阁莽苍, 午餐应可寄前庄”,蔡襄有“孤舟横笛向何处, 竹外炊烟一两家”……炊烟就是 人, 就是家 。有炊烟的地方, 才是人间。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19 年 12 月 17 日, 有删改) 10.文章第①段引用《青花瓷》 的歌词有何作用?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 1) 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的画线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赏析第④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第④段, 分别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早晨炊烟和黄昏炊烟的不同特点。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第⑤段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妻子 (老婆) 与母亲, 试分析其情感表达的侧重点有何 不同?
[链接]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大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 他高大的父亲; 妻子呢, 在外面, 她总是听我的 。——莫怀戚《散步》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为什么说“有炊烟的地方, 才是人间”?请联系全文简要作答。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解全析
1.答案 D A.溺 ni ào 。B.差 ch āi 。C.舍 sh ě。
2.答案 B A.潦→燎 。C. 圆→元 。D.弛→驰。
3.答案 D 琳琅满目: 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 (多指书籍或工艺品) 。这里用错对象。 4.答案 C “避免……不再发生”否定不当。
5.答案 D 这个句子表达了两层意思:“挂红灯”的用意,“松柏枝叶的点缀”的用意 。 因 此句中“有着行好的意思”后面的逗号应为分号。
第 3 页 共 5 页
6.答案 D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主要表达了自己对灯笼的喜爱”理解有误。 7.答案 ( 1) 散文 记一辆纺车 ( 2) 辛弃疾 霍去病 裴度
解析 ( 1) 关于吴伯箫的文学常识, 知道其散文家的身份和代表作即可。
( 2) “挑灯看剑”出自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由“霍”和“西汉” 可知“霍骠姚”指的是霍去病; 裴度是唐代大臣, 曾受命督师进讨淮西叛军。
8.答案 先说小孩喜欢火的天性, 所叙甚远, 似与“灯笼”无关, 实为伏笔, 为后文写“灯 笼”做铺垫。
解析 解答此题,应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句中的关键性短语“爱光明”“喜欢火” “喜欢亮光”,表明小孩以及人类追求光明的普遍特点 。选文由“火”自然过渡到“灯笼”, 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 …“火”是伏笔, 为后文写“灯笼”做铺垫。
9.答案 一个“沸”字, 将静态的繁星动态化, 化静为动, 突出了繁星多而闪动的样子, 生 动形象, 极具感染力。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赏析能力。这类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拟 声词等 。此类题可按照以下格式作答: × × (动词或形容词等) 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 … 。结合上下文可以发现, 星空是静态的, 而“沸”是动词, 一个“沸”字, 化静为 动, 围绕这一点组织语言即可。
10.答案 ①开篇点题; ②引出下文对故乡炊烟的回忆; ③丰富文章内容, 增强文章趣味性 和可读性。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开头作用的能力。第①段引用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青花瓷》的歌词, 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使文章更有可读性;“炊烟袅袅升起”指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 于“炊烟”的, 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对故乡炊烟的回忆。
11.答案 ( 1)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炊烟拟人化,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炊烟不分彼此, 相 互融合的情景, 表现故乡乡亲们的纯朴 、和睦,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炊烟 、乡情的喜爱之情。 ( 2) 运用动作描写, 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鸡 、鸭 、猪狗的自由状态, 彰显了乡 村的活力和生机盎然,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喜爱与怀念。
解析 ( 1) 画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炊烟拟人化,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炊烟不分彼 此、相互融合的情景,表现了乡亲们的纯朴、和睦,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炊烟 、乡情的喜爱之 情。
( 2) 运用动作描写, 通过“跳脱”“蹒跚”“乱窜”这三个动词,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的 鸡 、鸭、猪狗那种自由的生活状态,彰显了乡村的活力和生机盎然,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喜 爱与怀念之情。
12.答案 早晨炊烟: 生机/活力 。黄昏炊烟: 朴实/温暖。
解析 本题考查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 小院的房舍屋檐上, 萦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 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都在彰显… … 眼目”可知,早晨的炊烟是充满生机 、活力的; 由“在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小村 落, 升腾着一种朴实 、一种单纯, 这烟就像这越发落寞的村落, 古朴, 恬静, 温暖”可知, 黄昏的炊烟是朴实 、温暖的。
13.答案 本文通过写妻子、母亲默默地为家辛勤付出, 表达了对妻子 、母亲的敬爱 、赞美。 《散步》通过写妻子、母亲总是听从“我”的话,体现了妻子、母亲对“我”的信任与依赖, 表达了“我”内心的责任感。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情感的能力 。 由文章第⑤段“起得很早 、睡得很晚”“她们默默地见识 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熬着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可知, 这些话主要表现了妻子、母亲的辛苦付出、不求回报,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敬佩、感激之情。 由链接材料中的母亲 、妻子都是听“我”的, 可知主要表达的是母亲 、妻子对“我”的依赖
第 4 页 共 5 页
和充分信任, 以及“我”内心的责任感。
14.答案 ①炊烟体现了邻里相处的融洽, 哪怕邻里之间发生了摩擦, 情绪也不会隔夜, 很 快就消失了 。②炊烟体现了农村的美, 清晨淡蓝的细腻烟雾, 傍晚则有着一种别样的艳丽, 体现了乡村的朴实、单纯。③炊烟体现了家的味道,因为家中有了妻子母亲的默默辛勤付出, 房子里才会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④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无论是身 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 均会给人以家的归属感。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点语句的能力 。由“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 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 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可知, 炊烟体现了邻里关系的和谐 、融洽; 由“薄雾轻笼……细腻烟雾”“而黄昏的炊烟……艳丽”可知, 炊烟体现了乡村朴实 、单纯 的特点; 由“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女人的存在,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 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那是家的味道”可知,炊烟代表了家的味道; 由“炊烟就是人,就是 家”可知, 炊烟带给人以家的归属感 。所以, 作者说“有炊烟的地方, 才是人间”。
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