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1945年8月~10月
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
1946年
1月10日
1946年
6月
1947年
3月
1947年夏
1948年9月
1949年1月
1949年
4月
三大战役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战略进攻的序幕
世界:
1945年
1947年3月
1947年
1949年
冷战开始
重庆谈判
政治协商
会议召开
全面内战
爆发
中共中央
开始转战
陕北
刘邓大军
挺近大别山
南京解放
联合国
成立
杜鲁门主义
出台
马歇尔计划
提出
“北约”成立
1955华约:两级格局形成
中国:
知 识 网 络考点一
——内战爆发
重庆谈判
时间
地点
协议名称
主要内容
意义
国民党的目的
一方面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想在政治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共产党身上。
1945年10月10日
重庆(山城、陪都)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弥天大勇”“一身系天下之安危”
全面进攻
时间:
标志:
1946年6月
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共产党的对策:
战略上藐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战术上重视: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和原则。
重点进攻:
1947年3月,国民党发动对山东和陕北的重点进攻。
2.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一行从延安飞抵重庆。诗人柳亚子赋诗称颂毛泽东这一行动是“弥天大勇”。毛泽东此行的主要目的是( )
A.争取和平民主建国 B.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
C.加强与美国的合作 D.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
小试牛刀
1.1945年8月,重庆的报刊发表社论,指出:“毛泽东来重庆,是中国的一件喜事,毛主席维系着中国目前和未来的历史和人民的幸福。”据此可知,人民对毛泽东重庆之行的期望是
A.精诚团结,共同北伐 B.谋求合作,联合抗日
C.争取民主,实现和平 D.建设重庆,促进发展
A
C
小试牛刀
3.毛泽东说:“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下列最能体现这个战略思想的军事行动是
A.三大战役,主力决战
B.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C.在孟良崮消灭整编第七十四师
D.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B
考点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背景:
政策:
改革措施:
意义: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
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
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国共对峙时期
没收地主土地,耕者有其田,按照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打倒地主
拉拢地主
消灭地主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千里挺进大别山
时间:
部队:
意义:
1947年夏
晋冀鲁解放军(刘邓大军)
像一把尖刀插进蒋介石的胸膛,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武汉
南京
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时间 解放区域
辽沈 战役
淮海 战役
平津 战役
1948.9至
1948.11
1948.11至
1949.1
1948.11至
1949.1
东北全境
长江中下游以北
华北全境
渡江战役
时间:
经过:
结果:
1949年4月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
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南京。
《七律·人民解放军 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1949.4)
材料三:辽沈战役先打锦州,截断了东北敌军逃回关内的退路,实行“关门打狗”的方针。淮海战役采取“中间突破、分段歼敌”的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平津战役采取分割包围歼灭的方针,实现了“瓮中捉鳖”的战略。
材料四:1948年5月,为配合即将开始的辽沈战役和华北战场杨罗耿兵团东进,董存瑞所在的第十一纵队奉命攻打隆化。董存瑞带领爆破组的战友们一鼓作气炸掉了敌人的四个炮楼和个碉堡,顺利地完成了扫除隆化中学外围工事的任务。
正确的战略战术
解放军作战勇敢,不怕牺牲
材料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材料二: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人民群众的支持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
解放战争胜利原因
1946年
6月
1947年
夏
1948年
9月
1948年
11月
1949年
1月
1949年
4月23日
国民党军队进中原解放区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南京解放
中原解放区
淮海
战役
平津
战役
辽沈
战役
南京
解放
挺进大别山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战略追击
1949年
10月1日
新中国成立
2.“毛泽东在河北西柏坡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并且取得了三大战役的完全胜利”。三大战役取得完全胜利的历史意义是(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C.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小试牛刀
1.1947年10月,解放军总部发布了《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要求各部队行军作战做到人不踏青苗,马不啃树皮,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买卖公平,进入城市露宿街头不扰民。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
A.解放军英勇作战 B.人民军队纪律严明
C.适时调整土地政策 D.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
C
B
4.解放战争后期,毛泽东首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时代》周刊描述:“5亿困顿疲惫的中国民众在上周见证了毛的辉煌——他们进入了北平。”这一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A.中共七大召开
B.双十协定签订
C.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D.三大战役胜利
小试牛刀
3.人民解放军经历142天的连续作战,从277万人增加到358万人:国民党军从365万人下降到204万人,主力基本被消灭。取得以上战果的是
A.转战陕北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D
C
小试牛刀
一、材料 华北有近百万农民参加解放军,东北解放区有160万人参军..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万农民支援前线…在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中,有539万民工支前。并送了担架107700副,大车389820辆,牲畜1009300头,粮食95亿斤以及大量的其他物资。
——摘自莫宏伟张成洁《新区农村的土地改革》
据材料,说明人民群众为解放战争胜利所作出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群众这样做的最主要的原因。
贡献:人民群众为解放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和兵力资源,促进解放军兵力由弱变强,国共兵力对比发生转变,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原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参军参战的积极性。
小试牛刀
二、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她的发展逻辑和胜利密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昨日下午三点多钟,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毛泽东先生来了!中国人听了高兴,世界人听了高兴,无疑问的,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重庆《大公报》社评《毛泽东先生来了!》(1945年8月29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件“大喜事”是什么事件?最终达成了哪一协议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一线曙光?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或《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小试牛刀
材料二 (全面内战时期)当前线士兵在反共战场上遭受巨大牺牲之时,却知道了在农村的家庭的饥饿和不满。就会产生疑问,他们正在为之战斗的东西是否值得以生命去冒险?国民党既未给农民(士兵的载体)以任何利益与好处,又未解释战争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面对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予以农民千百年梦寐以求的实惠——土地,由此激发起千百万农民保卫胜利果实的积极性,此时“为谁而战”就成为关键了。
——摘编自忻平《南京国民党政权崩溃原因探析》
(2)依据材料二,比较国共两党在对待农民需求上的不同之处。依据材料二及所学,说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影响。
不同之处:国民党没有给予农民任何利益和好处,共产党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意思相近即可)影响: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意思相近,答出1点即可。)
小试牛刀
材料三 从1946年6月26日起至7月底,中原解放区各路部队均胜利突围。这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它牵制了国民党军队30个旅的兵力,保存了主力,建立了两块根据地,并留下小部分兵力坚持原地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为以后的战略进攻和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战争开始的八个月里,解放区军民积极作战,歼灭敌人70多万,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各个解放区的进攻。不久,又粉碎了敌人对陕北和山东的进攻。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解放区军民是如何进行自卫反击战的。
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后来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又打退了敌人对陕北和山东的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答出2点即可。)
小试牛刀
材料四 下图是徐州市淮海战役纪念塔东门的两尊雕塑。
(4)依据所学,列举与淮海战役同时发生的决战性战役。(至少两个)综合以上四则材料,归纳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战役:辽沈战役、平律战役、渡江战役(任意两点);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等。(任意1点即可)
小试牛刀
三、材料 (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说:“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
材料“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是指哪一事件?简述其战略意义。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小试牛刀
四、材料 抗战时期,在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既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也为大部分愿意救亡的地主乡绅所能接受。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一年后,解放区有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翻身后的农民积极参军,支援前线。
——摘编自《复兴之路》
据材料和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土地政策的出发点,并概括其共同影响。
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土地法大纲》:建立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或维护农民的利益),获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共同影响: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有利于革命的胜利;最大程度维护了农民利益;有利于取得农民对中国革命的支持等(答出任意2点)。
小试牛刀
五、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揭露国民党独裁面目,经过艰苦卓绝的三年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 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1945年8月14日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共同商讨”后最终达成了什么文件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或《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小试牛刀
材料二 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曾非常形象地比喻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2)材料二中,划线部分显示了国民党军怎样的战略战术 “插上一刀”指哪一历史事件
重点进攻;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材料三
(3)上图反映了哪一战役 有何意义
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小试牛刀
材料四 人民群众在战略决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支前民工达886万人,出动担架36万余副,大小车100万余辆,延续二十二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中国共产党简史》
(4)上文中“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覆灭”的战役是什么 根据材料,归纳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渡江战役(或解放南京);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